中国古代史专题与原著选读
2023-09-22 21:54:40 10 举报
古代史专题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纵向时空:理清脉络
横向时空:较为缺少,但十分重要,如轴心时代
时空观念
解读史书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历史的真实性不可能复原,只可以不断地去接近历史的真实
文化累层
《古代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注》
《贞观政要》王朝末期的统治者力挽狂澜的一种做法,存在对于唐太宗的个人美化
《旧唐书》五代后晋时期所编纂,相比之下,该书对于唐史的记载比《贞观政要》更为准确
具有解读帛书,竹简,碑刻等记载古文献的第一手材料的解读能力(同时也要辨别第一手材料的真实性)
文字训诂
共和元年(公元前849年),中国最早明确的纪年,共和伯执政,至周厉王死,周宣王即位。
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则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即英雄祖先的时代,从追溯父系祖先到追溯母系祖先(商族之祖曰简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古史观
详近略远(史料记载的方法)
燃烧史料融化冰封的历史
结论:面对一个历史观点和现象,不能凭主观想法和主观判断去下结论,应该是先找史料,找文献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如“疑古学派”
第一讲:进入历史学的思考
《春秋左传注》杨伯俊
《左传》:“赵盾弑其君”,是一种春秋笔法的记载
《左传》当中对于“赵氏孤儿”的记载比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更为真实准确,由此可见,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仅仅依靠《史记》是远远不够的,故而先秦典籍则显得尤为重要。
齐庄公时期,崔杼弑其君,晏婴伏王尸大哭三声,太史一家记载“崔杼弑其君”(先秦时期某些专业性的官职是世代相传的,如太史这种官职)
孔子晚期的讲学是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直到汉代才使用竹帛的形式记载下来,《公羊传》主要是解说“微言大义”的政治思想,在汉代才以竹帛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如:“春王正月,公即位”,“立嫡以长不以贤”,而《左传》则是以记事记言为主。
春秋三传,汉代五经为诗经,尚书,仪礼,易经,公羊传(重在解释春秋里的微言大义)。传,是对经的加以解释。最早的时期古人只有一种一收,一青一枯的概念,故而曰春秋。孔子认为,鲁国的历史从隐公元年开始走向衰落,故而通过讲述史事来发表自己的政治学说。
瞽史,一种专门记言编歌的史官,即双目失明的史官。
《国语》:传统说法为左丘明所作,记载八国历史,记言体。为春秋晚期的作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的历史,《国语》记事上自周穆王,下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时间跨度比《左传》记述的时间更长。“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逸书,逸诗(佚诗)
《皇门》《祭公》两篇在清华简出土文献中得到印证,该书关于周初的记载部分可信,但真伪性存在极大的问题。
《逸周书》
亦属于记言的史书
西汉后期刘向集结而成,包括十二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东周,西周)纵横之士的言论,共三十三篇,记载战国至秦末二百多年的历史
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印证了《战国策》当中错误或个人杜撰的记述。
《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纵横家书》《史记陈涉世家》
该书史料价值很有争议,并不是出自于训练有素的史官,也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如:《史记》中的苏秦张仪列传,有诸多不可靠的史实(此内容出自战国策的记载,为司马迁所引),篇中记载:苏秦张仪出自鬼谷子师门,苏秦佩五国相印等都没有具体史料的真实记述。
《战国策》
编年体的通史,西晋太康二年,不准(foubiao)盗掘魏襄王墓,得《纪年》十三篇。从三皇五帝开始记载,跨越年代长度达两千年
两千年前古人用于记载文字的竹简,其材质不利于文字的长期保存,只有在特殊的自然条件环境下才能很好的保存,现存竹简出土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冲垮墓道,竹简长期泡在水中,避免大量的氧化,得以保存)和西北干旱地带(气候干旱,利于竹简的保存)
《纪年》当中的记载与儒家的记载有很大不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有另外一种有别于儒家的记载史事的方法。
《今本竹书纪年》(伪书)《古本竹书纪年》(清代考据学)《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
司马迁《史记》的编纂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宋代散佚,清代学者辑佚而成
《世本》
第二讲:先秦史书典籍概说
史官:最初是负责观天象,测历法,占卜吉凶,其次记言记事,编纂成册,供后世君王借鉴的官员。(先秦时期某些技术性的职业只在某一个家族内部进行流传,如太史令)
司马迁,其远祖“世序天地”“世掌周史”,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散居各诸侯国,后代子孙多从事其他职业(如司马错为秦国武将),到司马谈时代才重操旧业。迁师从董仲舒和孔安国,兼修今文经与古文经,学术水平较高,于其父谈亡二年后继任太史令。
《史记》三家注,裴姻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新证》
陈涉世家第十八
第三章:《史 记》导论
中国古代史专题与原著选读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