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基本教义
2023-09-08 11:02:28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原始佛教基本教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身苦
心苦
内苦
恶贼、豺狼虎豹等避害
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
外苦
二苦
因遇得到苦恼的事情困苦
苦苦
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变化产生的苦
坏苦
事务变化不止而产生的痛苦感受
行苦
三苦
生
老
病
死
四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
五取蕴苦
五苦
出生时的痛苦
年老体弱的痛苦
于爱人分别时的痛苦
于仇人见面
所求不能遂愿
地
水
火
风
四大
眼
耳
鼻
舌
身
五根
色
声
香
味
触
五尘
一般而言的物质
色蕴
感受,以“领纳”为意
感觉,感情
受蕴
取像之义
知觉,想象、概念
想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
心理带有能动的思维
行蕴
了别之意
区别外物,做判断的意识活动
识蕴
五蕴
八苦
种类分法
苦谛
人们对真理的无知(无明)
贪
仇恨
嗔
无知
痴
三种最根本的烦恼——三毒
傲慢
慢
对佛教揭示的真理怀疑
疑
执着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
身见
人死灯灭,不复存在
断见
人死后仍是人,猪牛马死后仍是猪牛马
常见
偏执于一边
边见
邪而不正的见解
邪见
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
见取见
执行或者受持邪戒,意为正戒
戒禁取见
五见
看不见运动常在
十烦恼
集合,探讨苦的原因
集谛
灭除烦恼,获得解脱
灭谛
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办法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确的忆持佛法
正念
正确的禅定
正定
八正道
不净
身念处
苦
受念处
无常
心念处
无我
法念处
四念处
四正断
断恶生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禅定
欲神足
不断止恶从善之力发起的禅定
精进神足
心念之力所发起的禅定
心神足
由思惟佛理所发起的禅定
观神足
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所愿皆得
四神足
以草木之根譬喻修行者所依据的五种内在条件
入理之根本
信根
由四正勤形成
精进根
心于所缘境,念住不往
念根
由四神足形成
禅定根,心止于一处而不为外境动摇之
定根
修行四谛所形成
慧根
五根如下
由五根增长所得的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的力量
信力
精进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五力
觉,菩提智慧
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明记戒定慧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的佛法忆持不忘的阶段
了知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
念觉支
智慧选择诸法真伪
择法觉支
能觉了且止息无意的苦行,于真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精进觉支
心得善法,以“喜”体产生的欣悦欢喜之心
喜觉支
断除诸见,能除弃虚伪妄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
猗觉支
以“定”为体,另心安不散,灭“贪”“忧”产生“舍心”。待“舍觉支”满足,可至无畏之境界
定觉支
舍离所念住之境,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心无偏颇,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舍觉支
七觉支
即八正道
八圣道分
七科
三十七品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五戒
不化妆歌舞观听
不眠坐高床
过午不食
不非时食
八戒
沙弥
沙弥尼
对象
不蓄金银财物
十戒
比丘
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
三百八十四戒
具足戒
戒
禅定
定
佛教义理
智慧
慧
三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般若
六波罗蜜
六度
强调智慧解脱
道谛
四谛
人生是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
三世两重因果
惑
1.无明
业
2,行
过去二因
3 识
4 名色
5 六入
6 触
7 受
现在五果
8 爱
9 取
10 有
现在三因
11 生
哭
12 老死
未来二果
十二因缘和三世因果
关系列表
又十二缘起
四种观法
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十二因缘
事物川流不息不断变化
诸行无常
不变
常
独立
一
自在
主
支配
宰
佛教中我的含义
诸法无我
没有独立,恒定,不变,自在的我,万物都是五蕴合离的产物,依缘而存在
断尽烦恼,除去生死之因,但仍有前世惑业果报的肉身,又思虑活动,仍活在世间
有余涅槃
灭尽生死之因也灭尽生死之果,毁身灭智
无余涅槃
出离生死,得寂灭涅槃
涅盘寂静
三法印
自由主题
由四念处形成
原始佛教基本教义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