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 知识点汇总
2023-10-10 20:40:29 0 举报
2023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 知识点汇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经济学基础(29分)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考点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
三内涵(一有两配)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一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既决定了经济决策的主体,也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
二是收入分配制度
决定了社会生产成果归谁占有和支配;
三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通过什么机制来分配资源或生产要素。
1. 密不可分: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2. 一核心两决定一加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考点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
制度,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发挥非公有
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度,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发挥非公有
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配制度的优势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各种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
促进各种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考点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基本形式和重要作用★★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由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
代表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因此,在现阶段,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经济。
代表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因此,在现阶段,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所
占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包括: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城镇集体所有制
★ 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占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包括: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城镇集体所有制
★ 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三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三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在当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
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二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完善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
理,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推进骨干员工员持股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理,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推进骨干员工员持股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三是要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和经营公司功能作用,加大对企业授权放权
力度,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力度,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考点5: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形式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形式,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或家庭所有,且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是区分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一个关键。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一个关键。
外资经济目前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具体形式。其中,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
形成的外资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所包含的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部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
形成的外资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所包含的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部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
考点6: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更大优越性。
考点7: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三农”政策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二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三是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二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三是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从当前来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要鼓励农村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考点8: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
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的体现,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不同。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不同。
按劳分配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各尽所能,就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二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需要强调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就意味着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四个注意事项★★★
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并不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把
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获得报酬的。
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获得报酬的。
私营企业主获得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作为管理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但是大部分收入是根据投入的资本获得的投资报
酬。
酬。
居民个人通过持有股票、债券和房产等资产而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产分配,或者叫财产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同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部分居民个人或家庭还可能获得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或者福利性收入,这种收入既
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也不是财产性收入,而是再分配性收入。
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也不是财产性收入,而是再分配性收入。
考点9:如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是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好按劳分配制度,既要建立健全激励
机制,避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视保持 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
机制,避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视保持 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
二是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
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三是要逐步完善技术、知识、数据、资本、土地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保障及监管制度。
四是要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
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10:资源配置的含义和方式★
含义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狭义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
广义的资源也叫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还有企业家 才能、知识、数据等。
狭义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
广义的资源也叫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还有企业家 才能、知识、数据等。
资源配置就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 不同用途之间的
分配。
分配。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产品生产上如何分配的问题,或按一定比例分
配社会劳动的问题。
配社会劳动的问题。
将经济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 ------- 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
方式
市场调节方式,政府调节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市场经济的特点
也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种市场经济体
制。
也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种市场经济体
制。
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计划配置;
二是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
性作用。
一是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计划配置;
二是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
性作用。
考点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其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
度。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度。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律,还要体
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这就是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处
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这就是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处
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有效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为政府,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政府在弥补和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重要作用,履行好政府在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
有为政府,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政府在弥补和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重要作用,履行好政府在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
第二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 市场需求
考点 1 需求的含义★
需求的含义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
愿意:购买欲望
能够:支付能力
能够:支付能力
市场需求的含义
是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考点 2 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是影响需求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方向相反。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方向相反。
消费者偏好
支配在使用价值相同或者相近的替代品之间消费选择。
人们的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系列的因素作用下缓慢变化。
人们的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系列的因素作用下缓慢变化。
相关商品价格
X 价格与 Y 需求量之间关系
替代品
正
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其替代品需求增加
互补品
负
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其互补品需求减少
收入水平
消费者收入一般指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收入减少将会引起需求减少。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收入减少将会引起需求减少。
收入和需求量关系
正常品
正
低档品
负
消费者预期
预期价格上涨,提前购买;预期价格下跌,推迟购买。
其他因素: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考点 3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如价格、收入、偏好、预期以及其他商品价格等之
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随价格变化
Qd = Qd (P)
Qd = Qd (P)
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
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
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成反向关系。
价格高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价格高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需求量的变化(点到点的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自身价格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自身价格影响
需求的变化(整条线平移)
产品价格不变,非自身价格引起变化
产品价格不变,非自身价格引起变化
第二节 市场供给
考点 1 供给的含义★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考点 2 影响供给的因素★★★
产品自身价格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自身价格与供给是正向变动关系。
非自身价格因素
生产成本(反)
生产技术水平(正)
相关商品价格
生产者预期
其他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和国家政策等
生产技术水平(正)
相关商品价格
生产者预期
其他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和国家政策等
考点 3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该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如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以及其他商品价格等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 Qs = Qs (P)
供给曲线
某商品供给量与价格关系的曲线
供给定理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变化成正比关系。
价格高供给量大,价格低供给量小。
价格高供给量大,价格低供给量小。
供给量的变化(点到点的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自身价格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自身价格影响
供给的变化(整条线平移)
产品价格不变,非自身价格引起变化
产品价格不变,非自身价格引起变化
需求的影响因素
产品价格
反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为正,互补品为负
消费者偏好
正
收入
正常品(正)
低档品(负)
低档品(负)
预期
其他因素
供给的影响因素
产品价格
正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为负,互补品为正(与需求相反)
生产成本
反
生产技术
正
预期
其他因素
第三节 均衡价格
考点 1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状态的确定
Qd =Qs
1、均衡价格
2、均衡数量
1、均衡价格
2、均衡数量
供求平衡
偶然,暂时,相对的
考点 2 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保护价格)★★★
最高限价
定义: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目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或者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定位: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采用情形:当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时采用。
影响:
导致消费者排队问题
商品供给的缺口
黑市交易盛行(变相涨价)
产生腐败问题(走后门)
商品供给的缺口
黑市交易盛行(变相涨价)
产生腐败问题(走后门)
解决办法:政府配给制。
适用范围:短期,局部地区使用,不适合长期化。
保护价格
别名(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别名(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定义: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
目的:大多为扶持某些行业发展,或基于保护生产者的考虑。
定位: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采用情形:当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采用。
影响:
供给过剩
政府为过剩的商品买单
增加财政负担
黑市交易,变相降价
政府为过剩的商品买单
增加财政负担
黑市交易,变相降价
解决办法:政府收购储备系统建立。
适用范围:粮食等少数农产品适用。
第四节 弹性
考点 1 需求价格弹性★★
定义
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类型
富有弹性
e d > 1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
P↑Q↓↓
TR↓
P与TR反向
降价策略
P↓Q↑↑
TR↑
P与TR反向
降价策略
缺乏弹性
e d < 1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比
P↑↑Q↓
TR↑
同向
涨价策略
P↓↓Q↑
TR↓
同向
涨价策略
单位弹性
e d = 1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比
降价或涨价都不会影响销售收入
考点 2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商品 i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商品 j 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商品 i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 j 价格的相对变动
商品 i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 j 价格的相对变动
类型
替代品:E ij > 0
互补品:E ij < 0
独立品:E ij = 0
口诀
替代品为正,互补品为负
考点 3 需求收入弹性★★★
定义
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类型
高档品:Ey > 1
需求数量增加大于收入增加
必需品:0 < Ey < 1
需求数量增加小于收入增加
低档品:Ey < 0
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
特例:Ey = 1
需求数量和收入变动同比例
特例:Ey = 0
无论收入如何变动,需求均不变
恩格尔定律★★★
食物支出收入弹性
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定律
一个家庭或一个经济体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弹性结论
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小。
反之,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大。
反之,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大。
考点 4 供给价格弹性★
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类型
Es > 1
供给价格弹性充足
Es < 1
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
Es = 0
供给完全无弹性
Es = 1
供给弹性系数为 1
Es = 无穷
供给完全有弹性
影响供给弹性因素
厂商调整产品的时间
短期 供给价格弹性小,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短期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零
投入品的替代性和相似程度
如果投入品替代品多,弹性大,投入品难以加入则供给缺乏弹性。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一节 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考点 1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主要组织形式—企业
生产者
生产者
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生产中的组织形式
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一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这一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企业的目标
实现利润最大化
经济学家实际上并不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生产和交易的唯一动机。企业所有者往往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者,日常决策是经营者作出的。
经营者还有其他目标,如企业的生存,舒适的生活,优厚的薪资等。
经营者还有其他目标,如企业的生存,舒适的生活,优厚的薪资等。
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经营者行为,经营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追求自身利益。经营者也可能顾及企业的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即使经营者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计算最低利润缺乏资料。实际长期企业生存经验做法就是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或者时长份额最大化,以此取代利润最大化决策。
不管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决策有多么困难,也不管经营者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有多强烈,长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科斯:为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而产生。
★企业的本质
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
信息的不完全性。
考点 2 企业形成的理论★★★★★
两种不同的协调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企业(内部)
行政命令
市场(外部)
磋商,谈判,讨价还价
第二节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考点 1 生产及相关概念★
生产要素
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考点 2 生产函数★
概念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所能生产出的
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类
短期生产
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可变的,其他投入不可以改变
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Q = f (L, K)
长期生产
全部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考点 3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曲线★★★
Q = f (L, K)
总产量 TP
一定的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 AP
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生产的最大产量。
边际产量 MP
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MP = AP 时,AP 最大
MP > AP 时,AP 递增;
MP < AP 时,AP 递减。
MP > AP 时,AP 递增;
MP < AP 时,AP 递减。
MP > 0 时,TP 递增;
MP < 0 时,TP 递减;
MP = 0, TP 达到最大值。
MP < 0 时,TP 递减;
MP = 0, TP 达到最大值。
总产量 TP,平均产量 AP,边际产量 MP 的关系
考点 4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概念
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生产要素上,在该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当该要素连续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递减。
原因
在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中,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数量组合比例。
考点 5 规模报酬★
概念
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是研究长期生产决策问题的。只有长期中才能改变全部要素的投入从而影响生产规模。
分类
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规律
一般认为长期生产中,企业的规模报酬一般呈现一定规律:
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
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继续扩大生产,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
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继续扩大生产,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第三节 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考点 1 成本含义★★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或租用要素的实际可见支出。
隐性成本:厂商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格。
包括自有资金、土地、房子、企业家才能等
机会成本
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可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 = 总收益 - 总成本
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它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以隐性成本计入成本。
考点 2 成本函数★
含义
企业总成本和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
分类
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短期成本函数
C = b + f (Q)
长期成本函数
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 = f (Q)
考点 3 短期成本的有关概念★★★
总固定成本(TFC)
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厂房,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
厂房,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
总可变成本(TVC)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原料,燃料,动力,生产人员工资
原料,燃料,动力,生产人员工资
总成本(TC)
企业在生产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
TC = TFC + TVC
平均固定成本(AFC)
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AFC = TFC / Q
平均可变成本(AVC)
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AVC = TVC / Q
平均成本(AC)
总成本除以产量
子主题
AC = TC / Q
AC = AFC + AVC
AC = AFC + AVC
边际成本(MC)
每多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增量
MC = △TC / △Q
考点 4 短期成本分类与曲线图形★★★★
七大成本考法总结
右上方
总成本(截距出发),总可变成本(原点出发)
呈 U 型
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
特殊
总固定成本(平行),平均固定成本(右下方倾斜)
相交点
交点左边,边际小于平均。两平均成本是递减
交点右边,边际大于平均。两平均成本是递增
交点右边,边际大于平均。两平均成本是递增
变化速度
边际比平均先到最低点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结构的类型
考点 1 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含义
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
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划分标准
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考点 2 各市场结构的特征★★★★★
各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完全竞争
(信息充分了解)
(信息充分了解)
厂商很多
产品无差别(同质)
没有价格控制(价格接受者)
进入很容易(无障碍)
垄断竞争
厂商很多
产品有差别(不同质)
有一些价格控制
进入比较容易(障碍很少)
寡头垄断
几个厂商
产品有差别或无差别
有相当程度的价格控制
进入比较困难(障碍较多)
完全垄断
唯一厂商
产品独特(无合适替代品)
有很大程度的价格控制
进入很困难(障碍很大)
四种市场结构曲线特征
完全竞争
企业需求曲线:平行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比较:平行三线合一
供给曲线:大于 AVC 以上 MC 部分
垄断竞争
企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比较:接近完全竞争
寡头垄断
企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比较:接近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
企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右下方
比较:企业和市场需求曲线重合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考点 1 完全竞争市场行业需求曲线和个别企业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行业)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完全竞争个别企业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平行于横轴水平线(三线合一)
平均收益 AR=边际收益 MR=需求曲线 d
平均收益 AR=边际收益 MR=需求曲线 d
供给曲线:平均可变成本 AVC 之上边际成本曲线
考点 2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概念
总收益(TR)
企业出售一定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TR = PQ
TR = PQ
平均收益(AR)
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
AR = TR / Q
AR = TR / Q
边际收益(MR)
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MR = △R / △Q
MR = △R / △Q
考点 3 厂商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企业利润
总收益减总成本,即 𝝅 = TR - TC。
决策原则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MR = MC。
此原则表示:利润最大化,亏损最小化
此原则表示:利润最大化,亏损最小化
停止营业点
市场价格 P = 平均可变成本 AVC
考点 4 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概念
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 AVC 以上的边际成本部分。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考点 1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条件
政府垄断
原材料垄断
专利权垄断
自然垄断
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生产,或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
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有关。
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有关。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两者完全相同。
考点 2 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其平均收
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平均收益。
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平均收益。
考点 3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基本原则★★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考点 4 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简单法则★
一个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
弹性低,定价高;
弹性高,定价低。
弹性低,定价高;
弹性高,定价低。
P = MC / [ 1 + 1 / Ed ]
考点 5 价格歧视★★★★
定义
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实施条件
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的购买者。
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间流动。
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间流动。
分类
一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
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
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消
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大学生硬座优惠)
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大学生硬座优惠)
基本原则
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定较高价格,在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定较低价格。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考点1 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需求曲线
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单个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垄断竞争企业之间产品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存在着竞争关系,使得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
和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相比比较平坦。
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水平形状比较接近。
和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相比比较平坦。
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水平形状比较接近。
短期均衡:MR = MC
主观需求曲线
预期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当某一企业改变其产品价格,而其他企业并不改变各自的产品价格时,该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份额)需求曲线
一个企业降低价格,其他企业会相应的调整自己的价格,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价格和销量的关系改变。
表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单个企业在每一个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如果一个行业有 n 个企业,不管这些企业将市场价格变动到什么水平,每个企业的实际销售份额为市场总销售量的 1/n
表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单个企业在每一个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如果一个行业有 n 个企业,不管这些企业将市场价格变动到什么水平,每个企业的实际销售份额为市场总销售量的 1/n
主观需求曲线比市场需求曲线需求弹性更大,更平坦。
考点2 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行为★★
协议价格制
概念
生产者或销售者存在某种市场划分协议条件下,生产者和销售者共同维持协议价格,使行业净利润最大。
方式
控制生产者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特点
划分市场困难,不稳定,受反垄断法严格禁止。
卡特尔
考虑对非垄断企业的影响,私下违背协议
价格领袖制
概念
行业中占支配地位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参考保持一致。
特点
不能只考虑自己企业利益,要考虑整个行业利益。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一节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考点: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解
引致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派生需求)反应了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联合需求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复合需求)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替代性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替代性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MRP(边际收益产品)= MFC(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物质产品 MPP
增加单位投入带来产量增加量
△Q / △L
边际收益产品 MRP
增加要素使用带来收益增加量
△R / △L = MPP × MR
边际产品价值 VMP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价值增量
△V / △L = MPP × P
边际要素成本 MFC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成本增量
△C / △L = MPP × MC
平均要素成本 AFC
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C / L
第二节 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考点 1 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 | 完全竞争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生产者
要素供给曲线
平行于横轴水平线
重合于:
1. 要素供给曲线
2. 平均要素成本(AFC)
3. 边际要素成本(MFC)
1. 要素供给曲线
2. 平均要素成本(AFC)
3. 边际要素成本(MFC)
要素需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重合于:
1. 要素需求曲线
2. 边际收益产品(MRP)
3. 边际产品价值(VMP)
1. 要素需求曲线
2. 边际收益产品(MRP)
3. 边际产品价值(VMP)
考点 2 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要素需求量是整个市场上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但是,当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
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的更陡峭。
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的更陡峭。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考点 1 劳动和闲暇★
劳动的边际效用
劳动的效用体现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而收入有效用。
=(△U / △Y)×(△Y / △L)
= △U / △L
=(△U / △Y)×(△Y / △L)
= △U / △L
闲暇的边际效用
= △U / △㇂
考点 2 劳动力供给原则★★★
劳动的边际效用 = 闲暇的边际效用 △U / △L = △U / △㇂
考点 3 劳动力供给曲线★★★★★
解释
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
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
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
由于工资增加,收入增加,消费者相对更加富有而追求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工资低收入少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向上倾斜。
收入高很富有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减少,向后弯曲。
第六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含义
考点 1 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实现在不使一个人福利减少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增加。
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福利减少。
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福利减少。
此时市场达到均衡,供求相等,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
这时成为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这时成为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帕累托改进
如果资源的重新分配能够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则这种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考点 2 市场失灵的含义★
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第二节 市场失灵的原因
考点 1 垄断★
垄断企业的产量低于社会的最优产量,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使消费者的剩余减少,生产者的剩余增加,社会福利受到损害。
考点 2 外部性★★★★★
分类
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
生产的外部性
生产的外部经济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消费的外部性
消费的外部经济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结论
考点 3 公共物品★★
含义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特征
非竞争性: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
对某一人的供给不会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某人分享某公共物品的利益,通常不会减少其他人分享
该公共物品的利益。
对某一人的供给不会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某人分享某公共物品的利益,通常不会减少其他人分享
该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不排除任何人。
分类
纯公共物品
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被动消费。
消费时无法分割。
只能由政府提供。
消费时无法分割。
只能由政府提供。
国防
治安
治安
准公共物品
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有一定程度的拥挤。
可部分间接购买,也可直接购买。
消费时可以部分的分割。
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
有一定程度的拥挤。
可部分间接购买,也可直接购买。
消费时可以部分的分割。
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
教育
医疗
收费公路
医疗
收费公路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相加得到的。
考点 4 信息不对称★★
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
逆向选择
例如:旧车市场(注意不限于此市场)
道德风险
例如:保险市场(注意不限于此市场)
第三节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考点 政府干预的措施和方式
垄断
反垄断法 公共管制
外部性
税收津贴 企业合并 规定产权
公共物品
政府提供
信息不对称
法律法规 信息服务
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
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考点 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民总收入(GNI):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两者不同之处:
(1)国民总收入(GNI)= 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民总收入(GNI)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两者不同之处:
(1)国民总收入(GNI)= 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民总收入(GNI)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考点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掌握)
1.生产法
2.支出法
3.收入法
1.生产法
2.支出法
3.收入法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它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考点1 两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考点2 三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考点3 四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三节 消费、储蓄和投资
考点 1 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 消费函数(c)
消费函数 c = α + βy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2) 边际消费倾向(MPC)
MPC = β = 消费增量 / 收入增量 = △C / △Y
0 < MPC < 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增长,消费也随之增长,但是在不断增加的收入当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3) 平均消费倾向(APC)
APC = C / Y(消费总量 / 收入总量)
APC 可以小于 1 ,等于 1,大于 1
APC 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 APC 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MPC(MPC < APC)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C = a x WR + c x YL
财富边际倾向,财产收入
劳动边际倾向,劳动收入
财富边际倾向,财产收入
劳动边际倾向,劳动收入
老年人和年轻人比例大,消费倾向会提高。
中间人比例大,消费倾向会降低。
中间人比例大,消费倾向会降低。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Ct = c x YPt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考点 2 储蓄函数★
概念: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
从公式 Y = C + S 可得: S = Y ‒ C
𝑆 = 𝑌 ‒ 𝐶 = 𝑌 ‒ ( 𝛼 + 𝛽𝑌 ) = ‒ 𝛼 + ( 1 ‒ 𝛽 ) 𝑌
𝑆 = 𝑌 ‒ 𝐶 = 𝑌 ‒ ( 𝛼 + 𝛽𝑌 ) = ‒ 𝛼 + ( 1 ‒ 𝛽 ) 𝑌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收入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收入变化决定着储蓄变化。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的增加会越来越少,储蓄的增加会越来越多。
储蓄和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称为储蓄函数。
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C + S = Y
APC + APS = 1
MPC + MPS = 1
C + S = Y
APC + APS = 1
MPC + MPS = 1
考点 3 投资函数★
概念
投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决定投资的因素
主要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
其他因素: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其他因素: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投资函数
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𝐼 = 𝐼(𝑟) = 𝑒 ‒ 𝑑𝑟
考点 4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由此可以得到:
两部门经济中,Y = C + I
由此可以得到:
考点 5 投资乘数★★★★★
含义
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
增加一笔投资∆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时,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初始投资的若干倍。
增加一笔投资∆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时,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初始投资的若干倍。
公式
第四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
考点 1 总需求★★★★
含义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
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利率:利率上升,总需求减少;利率下降,总需求增加
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减少
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增加,总需求增加;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减少
税收:税收减少,总需求增加;税收增加,总需求减少
预期:乐观预期,总需求增加;悲观预期,总需求减少
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价格总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曲线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总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
价格水平上升引起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实际购买力反方向变动,从而导致需求反方向变动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动,利率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的现象
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
考点 2 总供给★★★★
含义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
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
影响因素
决定因素
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重要因素:预期
长期总供给影响因素
劳动,资本,技术,经济体制等。
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关系。
但是,由于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黏性或缺乏弹性,所以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即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但是,由于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黏性或缺乏弹性,所以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即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求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
考点 1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增长
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计算公式
不变价格计算: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现行价格计算:反映经济发展规模
发展
含义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关系
考点 2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劳动投入
资本投入
劳动生产率
资本效率
考点 3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法
含义: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公式:经济增长率 = 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 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法
含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公式:经济增长率 = 技术进步率 +(劳动份额 × 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 × 资本增长率)
“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简称 TFP
含义: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公式:技术进步率 = 经济增长率 -(劳动份额 × 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 × 资本增长率)
第二节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考点 1 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类型★★
含义
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
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50 - 60 年
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8 年
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钦周期:3 - 5 年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
考点 2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① 扩张阶段(产出、消费、投资、利润)
② 紧缩或衰退阶段(产出、消费、投资、利润)
② 紧缩或衰退阶段(产出、消费、投资、利润)
考点 3 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① 投资率的变动
② 消费需求的波动
③ 技术进步的状况
④ 预期的变化
⑤ 经济体制的变动
⑥ 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⑦ 大规模疫情等因素的冲击
② 消费需求的波动
③ 技术进步的状况
④ 预期的变化
⑤ 经济体制的变动
⑥ 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⑦ 大规模疫情等因素的冲击
考点 4 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一致指标
含义:峰谷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
举例: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含义:也称领先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
举例: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 M2
滞后指标
含义: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谷的确定。
举例: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第三节 经济发展
考点 1 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并伴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包括:
①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②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③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①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②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③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注 1】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
【注 2】以人民为中心包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
考点 2 新发展理念★★★
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亨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首先指科技创新,同时也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创新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指出,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创新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指出,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创新,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能够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重点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础合发展。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就是要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行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巳经向世界许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问题。
通过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门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对共享发展作出了全面论述,“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4个内涵
①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②共享是全面共亨,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亨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③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④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亨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考点 3 新发展阶段★★★
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首先要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的一个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
的一个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
子主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1 年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1 年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
2035 远景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①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③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④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⑤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⑥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③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④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⑤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⑥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发展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和 18%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提高到 24.1%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1.3 年。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 95%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1 岁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和 18%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提高到 24.1%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1.3 年。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 95%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1 岁
考点 4 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列为重要战略抉择,强调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要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冇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内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重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境界。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内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的重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境界。
从实践层面来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创新,为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方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创新,为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方向。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就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包括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和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构建完整的终端商品内需体系,这将为我国在中长期国际竞争中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提供有力支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构建完整的终端商品内需体系,这将为我国在中长期国际竞争中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提供有力支持。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
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包括推动进
出口协同发展和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等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合作、实现共赢的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国
际交流仍然是各国发展的重要经济动能,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短视而冇所转变。
因此,我国仍然要将坚持开放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方面。
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包括推动进
出口协同发展和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等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合作、实现共赢的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国
际交流仍然是各国发展的重要经济动能,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短视而冇所转变。
因此,我国仍然要将坚持开放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方面。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就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
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① 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
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
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主要措施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
共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等。
同时要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还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
护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
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主要措施包括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
共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等。
同时要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还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
护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② 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
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包括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
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
同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増长机制等,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包括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
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
同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増长机制等,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是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需要的,
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每个地区、每个
市场主体都要采取一样的措施,各地区都要实施同样的发展战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各有优
势、各有特色。因此,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既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又有利于全国范围双循环新格
局建设的战略和政策。
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每个地区、每个
市场主体都要采取一样的措施,各地区都要实施同样的发展战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各有优
势、各有特色。因此,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既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又有利于全国范围双循环新格
局建设的战略和政策。
考点 5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①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 ②是使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 ③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 ④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保持协调的发展。
♥ ⑤是更加开放的发展。
♥ ②是使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 ③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 ④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保持协调的发展。
♥ ⑤是更加开放的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从供给侧来看
♥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最具活力的因素);
♥ 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
♥ 充足的资本供给(物质基础)。
♥ 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
♥ 充足的资本供给(物质基础)。
从需求侧来看
城乡居民的收入和财富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规模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基础)。
考点 6 中国式现代化(完全新增)★★★★★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
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
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富裕”
体现在宏观层面为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微观层面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共同”
表明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共同”并不是同一时点上的发展,有先富有后富,“共同”也并不意味着同等程度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尽可能地缩小居民间的生活水平差距。
体现在宏观层面为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微观层面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共同”
表明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共同”并不是同一时点上的发展,有先富有后富,“共同”也并不意味着同等程度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尽可能地缩小居民间的生活水平差距。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只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特色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和平发展的过程,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髙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九个方面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条重大原则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步走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一步是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是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步是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是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这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个阶段发展的总体目标到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①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②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③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④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⑤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⑥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⑦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⑧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