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读书笔记
2024-03-27 19:53:3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学学个体心理学,健康工作和生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01.与弗洛伊德的相遇与诀别,探索欲望的根源
自卑感
与他人相比,觉得自己矮人一截的感觉
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所付出的努力,就称作“补偿作用”
自卑的人通常会把他人看作敌人,而不是同伴
自卑感就是对于自己所作的价值判断
自卑情结
只敢挑战保证成功的事情
精神官能症
器质性缺陷
会对生活造成障碍的身体缺陷
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是有器官缺陷,特别是特定的器官功能低下
重要的不是你被赋予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被赋予的东西
弱者,在面对问题时,会试图选择逃避
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希望别人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有忧郁症的人会不断抱怨自己有多么痛苦,借此控制他人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追求
个体心理学必须是“在永恒的前提下”
让所有人都能理解
采取中庸立场,不会强迫别人接受我的观点,也不会因为别人反对我而感到嫉恨
关心眼前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普遍概念的人
02.从“从哪里来”变成“往何处去”-原因论与目的论
阿德勒观点
原因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式,即使拥有同样的原因,也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做同样的事
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
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
把特定经验作为未来人生的基础,很可能会做出错误决定
自由意志绝对重要,是我自己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因为某种原因强迫我选择
反对把人分成心灵与身体、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元论观点
原因从属于目的之下
原因论
也是决定论
目的论
订立的目的或者目标在未来,即使过去无法改变,未来还是有可能改变
即使过去无法改变,未来还是有可能改变,但其实连过去都有可能改变
不看从哪里来,只看要往哪里去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只会对世界作出各种解释而已,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改变它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地朝某个目标移动,活着就是不断在进化
03.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
生活形态,即性格
阿德勒把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人生以及自己所赋予的意义称之为生活形态,即性格
包括
自我概念
自己对自己赋予的意义
世界观
自己对于周遭的世界赋予的意义
自我理想
想象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以是目标
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会不断积累经验,知道怎么做比较顺利活比较不顺利,渐渐地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偶尔有失灵的时候,但大部分都能适用,即使情况或人改变也是一样。
不懂灵活变通,面对新情况时,可能无法作出适当的应对
认知偏见
生活形态就是对自己与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根据这个意义,决定对自己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偏见
唯有认知到自己带着偏见看世界,才能跨出改变生活形态的第一步
教育
阿德勒的父亲给予小孩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不曾处罚他们,也不曾亲昵地触碰他们
阿德勒不喜欢权威式的教育,他认为无论是男女、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应该是平等的
舒适区
虽然改变是有可能的,但因为他们运用原本的生活形态不曾导致活不下去,所以大多数情况,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
生活惯性
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讨厌,但最后仍然接受目前的生活形态
改变
所谓的改变,应该是指变得”更好“的意思。而所谓的”好“,并不是道德上的意义
老是在意别人的想法,幸福就会越来越远
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而决定了自己现在的状态这种想法,是阿德勒极力排斥的
逃避人际关系的生活形态,也是阿德勒极力排斥的
不害怕和他人往来的人都很有自信,所以很容易找出自己的长处
04.共同体感觉-超越对自己的执着
共同体
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存在,最好还是要和他人共生共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或共同体存活
把他人当做同伴
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interest兴趣比feeling感情或sense感觉更接近行为
对自己的执着
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的人,会认为他人都是为自己而活,只要他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他就会感到愤慨。
用他人的眼睛看,用他人的耳朵听,用他人的心感受
共同体感觉不等于共同理想
适应变化
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没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所有事物都在变化
重点不在于别人认为你幸不幸福,就算别人认为你很幸福,实际上你却不幸福,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05.优越性的追求-善的实现
优越性
追求优越性或自卑感本身都不是病,它们会为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带来刺激
把优越性的追求看作是根源性的追求,而自卑感只是它的”副产物“而已
强烈的自卑感与过度追求优越性的现象,分别造成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个人的优越性会让人觉得自己很优秀这件事很重要,但努力追求个人性的优越性,将使得”面对与解决人生问题“这件事无法被列为最优先的目标
错误的优越性追求
控制他人
依赖他人
对待死亡
阿德勒不会把人会死这件事,看作是不幸的事情
死与生密不可分,紧紧相依
当你站在错误的立场看事情,心理学几乎派不上用场
06.脱离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状态-活在简单的世界中
共同体感觉
me with you
我中有你
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就要作出相对应的付出
这个社会最重视的事情是你实际落实了些什么,实际上作出什么贡献
帮助别人,不应该有期待回报的心
精神官能症
me against you
我反对你
生活形态问题
成年人尝试控制他人的欲望
一定要获得关注
一定要大家都注意我
世界围绕自己转
一个没作出任何贡献的人,却又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种想法太不切实际
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会遭遇人生中莫大的困难以及对他人带来莫大的伤害
事后逻辑
面向未来的原因论
坏事不一定会发生,但有人就是深信未来一定会发生坏事
有些小孩相信,自己绝对无法获得幸福,只能不断地感到失望
正确的做法
预防胜于治疗
重要的不是过去如何,而是未来要怎么做
不控制他人
不依赖他人
要解决人生的问题
07.阿德勒的教育论-人生的问题以及赋予勇气
勇气
阿德勒学习英文
他们之所以做得到,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
要拥有解决人生问题的自信,前提就是把他人当作同伴而非敌人
若不敢直视自己人生的缺点和错误,重新改过,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赋予勇气
父母无法代替小孩过他们的人生,帮助小孩提升自信,让他勇于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小孩认为自己有局限
正因为你不断地骂小孩,小孩才改不掉问题行为
责骂人意味着你没有平等地看待对方
既不是称赞,也不是责骂,而是赋予勇气
被赋予勇气的小孩不会害怕失败,他会依照自己的判断行动,因为他喜欢为他人作出贡献,并且从不感到厌倦,和那些只考虑自己,一旦失败就担心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小孩完全不同
被赋予勇气的小孩,只会关心一件事,那就是怎么解决问题,但是害怕失败的小孩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只会关心自己
相信自己人生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
不仅仅是在行为层面,还有存在层面,只要他存在,父母就能赋予他勇气
我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
贡献感
人的价值并不是来自贡献,而是来自”贡献感“
如果人必须对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的话,门栏会变得很高,比如,躺在床上的人就无法作出贡献
即使自己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光是存在,就应该觉得对他人有所贡献
自己的价值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关注小孩作出贡献的行为,并说谢谢
08.与他人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与他人的共生
共生
他人不是只会对我们做负面性的干预而已,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找出自我
即使是对立,也要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才做得到,因为一个人的对立是无法成立的
人无法离开他人生存,意思就是人属于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世界的中心
共同体只要两个人就能成立
感到自己对某人有帮助时,这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09.怎么好好地过完这一生-看清现实于理想
现实
很难想象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意义
只有事后追认现状,没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一味地把目光朝向过去,分析当下的症状,这样的心理学也不会有解决问题 的力量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陷入”自暴自弃“的状态
理想
我们完全无法防止不合理悲惨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拥有超越苦难和不幸的力量与勇气
再怎么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也要努力去做,什么都不做就等于肯定眼前发生的事件
超越现实的努力
尼采
原来这就是人生啊,既然如此,那这次我要不一样
重心不是放在过去,而是未来
比起实际上如何,更在意别人如何的话,很容易与现实失去接触
理想很重要,只是它的立足点必须从现实出发
运动还是活动
活动就是”逐渐完成了多少“,不管它进度多少,都是”完成了“
活动的动作经常保持在完整的状态,它不问”从哪里到哪里“,不问有没有效率,非得”一定在某个期限内“完成不可
旅行的人不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抵达目的地,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旅行是从离开家中的瞬间开始,之后每一份每一秒他都在旅行
即使没有抵达目的地,我们仍时时刻刻”活在当下“
对待死亡
只有相信人死后并未化为虚无,人才能克服死亡的恐惧,疗愈尚在人世的人的悲伤
死亡并非特别的、和生命势不两立的存在,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不管死亡为何物,人都可以在当下活出幸福
只要一心一意的好好活着,就不会担心未来的事情。或者说越来越没有必要担心。反过来说,一直担心死后如何如何,通常是因为现在活得不好
人生有限,但对于活得有价值而言,已经十分长了
用不着每分每秒都在紧张感之中
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一边快乐地游戏,一边生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