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硅谷》读书笔记
2023-11-03 17:46:2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解密硅谷成功的密码。从企业 政府 地理 技术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硅谷生态系统(比喻)
水(人才)
人才。人才和水的相同点是流动性。
大学。
硅谷有斯坦福、伯克利 两所全球Top5大学,为硅谷输送原创性创新和人才。
伯克利。
传统学术研究被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类别,但伯克利打破这种区分方式,倡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主义导向研究”(Use-inspired Approach)。
伯克利校只有诺奖得主才有专属车位。
硅谷之父特曼(斯坦福大学教务长),首创依托大学的工业园(1951),推动大学原始技术的商业化、促进产学研
园区知名公司有特斯拉、惠普、福特、洛克希德·马丁、SAP、瓦里安、Skype、施乐PARC、杜邦等。
首创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专门负责技术转移
收费模式:专利使用费、股权
美国大学高度自主办学。
学校和老师自己决定专业要求、上课内容。这种个性化教育是更能培养大师。
给予教授学术探索的自由和管理上的尊重。
开放的校园文化,eg “没有围墙的大学”
大学内活跃的创业文化
创业孵化器
大量大学生创业社团
阳光(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资本。 为遭到市场冷酷无情暴击的创新企业带去温暖。
1955年, 肖克利来到硅谷创业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投资人。
1957年,仙童叛逆创业,吸引大量风投加入。但几年后管理层失去了公司控制权。这成为后来创业公司的教训
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成为风险投资行业最为成功的一笔投资
风险投资方法论举例
5W+1H
当前趋势(When)、创业团队(Who)、解决方案(What)、目标市场(Where)、顾客痛点(Why)和商业模式(How)
3P
看人(People)、看产品(Product)、看过程(Process)
风投的三大作用
为创业提供生存和发展资金
提供投后管理支撑服务
高效将资金投入到最有需要的地方
创业和风险投资是“九死一生”
绝大部分投资是失败的。但少数成功的投资可以获得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以上的收益,用来覆盖和冲抵部分失败的投资。
“输了的话你只会输掉本金,但赢了的话可以赢好多倍,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事业吗?”——风险投资人
孵化器和加速器
细微的差别是,孵化器聚焦于早期阶段的企业,而加速器聚焦于成熟的阶段。
Y Combinator 加速器。百度前总裁陆奇加入,负责YC中国。
Plug and Play 。孵化过Google 和 Paypal
500 Startups
硅谷的律所——为企业和风投提供法律和咨询服务
可以用公司部分股权来支付法律咨询费用,
律所是为公司和风投牵线搭桥的“红娘”。
空气(联邦和加州政府)
美国政府提供优异的科学研究和商业环境。
加州政府还有个和其他州不一样的法律:禁止竞业协议在加州不可行,加快员工流动,创新和产业更快发展。
一战、二战、冷战为加州带来很多军工企业、军工订单、最新技术、低廉的能源、人口等。
硅谷源头:1909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Cyril Elwell 成立了联邦电报公司,从事无线通信(当时的高科技)。
美国军工企业把基础研究外包给大学。在《无尽的前沿》法案后更是如此
由政府主动推动创新的国家: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
土壤(硅谷文化)
创新精神
创新不停,创业不止 .eg .马斯克连续创业
特立独行、原创精神、不抄袭
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企业家享受创造、成功、施展才华的快乐,而非财富。
心怀梦想,改变世界 。eg .马斯克
冒险精神
叛逆精神/黑客精神
挑战权威
学生喜欢质疑权威,这有利于寻找跟主流方案不一样想法
//而中国学生遵从权威,这强化了创新的障碍。
案例:仙童半导体
离经叛道、厌恶循规蹈矩、充满个性
乔布斯 、马斯克 、扎克伯格等
不穿西装等
多元文化/移民文化
IC :印度人和中国人(Indian+Chinese)
90年代后法律放松,吸纳大量技术移民。
移民对创新影响巨大,贡献很多灵感。
苹果、谷歌创始人都是移民的后代
欢迎别人不同的、新奇的观点 //在其他地区可能会遇到冷嘲热讽
硅谷已经形成了各种很好的移民配套服务。
包容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原谅失败、理解失败
不因为创业失败而进行人身攻击。失败≠惩罚、失去工作和财富
快速从错误中学习,变得更加聪明。
保障个人破产的法律,给创业者留下东山再起的机会
据统计,第三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最高(意味要失败2次)
在硅谷面试工作,需要介绍曾经的失败。如果说不出来,则面试失败。
硅谷失败案例
乔布斯的 Lisa 电脑
乔布斯被苹果公司赶走
硅谷创业真实段子:
创业失败,就回来给另一家公司打工
去一家初创公司打工。如果公司失败了,就去街对面的公司继续打工
拒绝平庸
招聘严苛。
硅谷物价房价水平高,只有最聪明的人能留下。
富有远见,坚持判断
扎克伯格预见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
马斯克预测清洁能源和地球的未来。
复杂的人际网络
跳槽极其普遍——仙童八叛徒,可谓硅谷跳槽文化的鼻祖。
跳槽对公司不是好事,但有利于地区的创新,有利于不确定环境的发展
人员的流动促进了知识的流动。
人员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整合。
人员的流动消弭了组织的边界
案例:硅谷比东部波士顿地区更快发展出个人电脑产业。波士顿小型机产业走向消亡。
非正式社交网络
大学校友日
大量技术派对
咖啡厅、酒吧
大树
惠普HP、仙童半导体、Intel 、Apple 、Google 等,从种子长成大树
地理气候。
加州是世界少见的六处“地中海气候”之一,非常适合居住。所以二战后吸引很多移民、大学毕业生、投资者等。
硅谷(圣塔克拉拉谷)在适宜的气候下发展水果业。吸引很多中国、日本等国移民。
硅谷之父特曼回到加州是因为加州气候利于养病(1925)
晶体管发明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肖克利在1956年返乡创业(他希望有空照顾母亲)。
硅谷到底在哪?面积不断扩大?
硅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定义,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也没有一个单一的地方政府管理。有一个名为非营利性组织每年发布的“硅谷指数”(Silicon Valley Index),成了跟踪硅谷的前沿风向标:
早期硅谷只包括圣塔克拉拉县以及圣马特奥、阿拉米达以及圣塔克鲁兹几个县临近圣塔克拉拉县的部分区域。
后来,硅谷的范围不断扩大。从2009年开始,硅谷指数已经把整个圣马特奥县包括进去,之后因为旧金山市区的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所以旧金山也被纳入硅谷指数的统计范围内。
现在,广义的硅谷还可以包含整个旧金山大湾区。包括洛杉矶等更多地区。
硅谷的产学研
大学的知识贡献
为产业界提供咨询服务
输送高水平毕业生和创业者
提供技术转移
工业联盟办公室的职责在“引入”,即将工业界的资源和资助带入学校。
技术许可办公室的职责在“导出”,负责审核发明披露、专利保护和专利交易。
给发明者提供高额分成(三成)
产业界的贡献
提供高水平导师
谷歌前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经和其他企业家一起在斯坦福开了一门名为企业家精神和初创企业的课程,
戈登·摩尔:英特尔给大学传递的知识多于大学给英特尔传递的知识。产业对大学的贡献很大。
资金支持等
NSF 建立科学家创业加速器 I-Corps
科学家认为有了发明离成功就不远了,这是不对的。还需要知道如何销售,如何推广,如何定价,如何募集资金。
商业化方法:走出实验室的——科学家需要每周跟10~15个人交谈
最小化可行产品,并根据交谈改进
企业案例(大树)
谷歌——人本式创新
谷歌招聘方法
员工推荐
五个左右面试官
价值观激励和驱动员工——“不作恶”
鼓励天马行空的想法
“721原则”,70%的开发项目要用在核心业务上,20%的开发项目跟核心业务相关,10%的开发项目跟核心业务毫无关系。
“Google X”项目。孵化出了自动驾驶、谷歌气球、谷歌眼镜等项目
对员工给予充分尊重。董事长曾和员工挤小办公室
设定高目标。
谷歌广告案例。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
Why - 为了跟上每隔18个月,芯片的计算能力就能提升一倍的“摩尔定律”
How
定期举办论坛和学术会议,办起了学术期刊。和外界进行学术交流
对英特尔所支持的大学科研项目,公司会指派研究人员参与进去,直接与学生和老师互动。
和大学合作的原则
具有长远性的影响的基础研究,但也不能离应用太远。
教授必须是领域带头人,具有一定名望和号召力,能吸引其他优秀人才加入。
投入资金上按照政府企业高校1∶1∶1投入。
鼓励将研究成果开放,为全人类所用。
英特尔资本投资初创企业
苹果——颠覆式创新(颠覆又基于组合创新)
产品经理(乔布斯)带领团队追求极致、颠覆式创新
苹果的创新是自顶向下。 而谷歌主要是自下向上
设计团队的 “10-3-1”原则。 设计师们需要先想出10个完全不同的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把这些方案缩减到3个,再花数个月的时间,最后凝练成最强的1个方案。
系统性创新。 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营销创新都是同步进行的。
技术和艺术结合
技术和商业价值的取舍权衡 。
精准识别出技术的商业价值,并且及时融合到其最新的产品中。
商业模式创新
iTunes 和 iPod 付费下载音乐的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必须跟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
营销创新
饥饿营销 。刺激消费者购买欲。
线下零售店
硅谷公司创新方法论总结
颠覆式创新、首创创新为主。改进改良式创新较少。中国则相反。
iPhone 对诺基亚智能手机的颠覆
珍视人才。人才和创新互为因果 。
管理制度的创新。
扁平化的组织和去中心化的架构,增加交流和激发创新。减少官僚主义
//注意:中国企业不能照抄,只有创新型为主的企业才需要扁平化。比如海尔的转型,其创新力比美的和格力要强。
过去几百年管理领域其他重大创新是:公司制、学习型组织
接纳失败。
创新不总是成功和赚钱。领先一步可能是“先烈”,而非“先驱”
施乐首先发明的鼠标、个人电脑。但没有成功的市场化。
苹果在90年代就推出过“牛顿”平板电脑,但是失败。
失败是正常。在竞争中,企业死亡才符合进化论。
中国的文化不像硅谷那样接纳失败
系统创新
无人驾驶产业。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围绕它的还包括道路的标准化、信号灯的相配套等。
预测: 中国会走到美国前面,因为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统筹协调。
美国政府(阳光)
提供促进科学技术转化的制度
将政府资助项目的专利所有权归发明者和学校。(1980 《拜杜法案》)促进科科学家转化成果的激情。
在专利转移时,大学在保证公正市场价值的前提下,必须对小企业给予优先权。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原因之一认为中国政府对产业过分扶持、补贴。如高铁、光伏、新能源汽车
美国ATP扶持项目被放弃
美国科研方向对硅谷的影响
“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需要大量芯片,为仙童半导体、英特尔等创业公司提供早期收入。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美国家庭用户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加速各种互联网app的普及。
支持小企业的法案
保证小企业在政府合同占有“一定比重”
建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项目(SBIC),为私营的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专注于为高风险小企业提供贷款和证券投资。
研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比如能源部、国防部等),必须不少于3.2%的年度预算用于支持小企业
有大约1/3流向了硅谷地区。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
成立于1958 ,即苏联发射首个卫星后紧急成立
此前军方所支持的项目都是具备较快应用前景的技术,而DARPA项目鼓励最前沿的研究, 可能20年内都看不到实际应用价值,
加州政府(阳光)
反对雇佣合同中的竞业条款
//补充:中国,很多大企业滥用竞业条款。扩大“竞业”的定义。限制前员工的创业、跳槽。
试图复制硅谷的失败案例
巴西石油产业想要模仿硅谷,鼓励一大批初创企业开发出可以给石油公司使用的技术。但当有人想出一个好主意,石油公司会占为己有,最多给发明人一点奖金
有时候发明者一开始干得好好的,但是一旦他犯了错,董事会就会开会,把他开除出去。
硅谷的挑战
高房价
交通拥堵。修高铁阻力巨大,被迫放弃。
收入、性别和种族不平等
亚洲人特别是华裔和印度裔得以越来越多地挤入硅谷的工程师梯队,但能够占据高管位置的依然还是少数。近年印度高管稍微多了一些
湾区90%的人都没有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75%的人都不具备高学历。
科技伦理
谷歌“不作恶” ,还能做到吗
科技,解决问题还是产生问题?
侵犯隐私
Facebook 隐私保护案例
人脸识别在美国不受欢迎
互联网巨头垄断
信息泛滥、信息过载、信息焦虑
当信息过载发生时,可能就会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人工智能危机
算法歧视
算法没有伦理意识,没有价值判断,它只导出它所认为人类需要的结果。
急功近利的文化侵蚀
部分初创公司急于获得高速增长和套现,进行造假或其他违法行为。
美国政府逆全球化政策
华人教授和学生的不公正待遇。
中国怎么做?
中国没有必要复制硅谷,不能迷失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