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能力详情版
2023-11-20 23:44:53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产品经理的角色需要综合运用这些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品成功并持续改进。同时,不同的组织和产品类型可能需要不同的重点和技能,因此产品经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岗位概述
岗位介绍
岗位定义
产品经理通过市场调查,根据产品、市场及用户等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品的开发组织,他还要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协调研发、运营等部门。确定和组织实地相应的产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产品管理活动。
产品思维
通过用户和数据发现现象,分析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是否需要解决,然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标准化和产品化的过程。
岗位职责
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市场结果负责,关注产品的"需求”、“生 产、“销售"三个环节。并“协调"公司不同分工下的不同职能,让大 家共同完成目标。
1. 需求:要思考产品到l底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
2. 生产:合理的产品设计,有效率的把产品生产出来·销售:通过 市场运作、活动、运营、增长等方式。让用户用上产品
3. 协调:协调不同职能的人员甚至部门。使其通力协作,获取最后 结果
岗位特点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CEO,对 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因 此需要具备多维度的能力,要 会画原型、知审美,懂点技 术,了解市场和运营,要能分 析竞品,具备项目管理和数据 分析能力,要懂商业化,会销 售自己的产品,要学一些心理 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 识。
产品生命周期
引入期
引入期要尽快尽快完成MVP验证,快速获得用户反馈改进产品
成长期
成长期找到关键节增长点,积累资源,快速占领市场
成熟期
成熟期需要精细化运营,增加收入点,提高付费率,获得更多收入
衰退期
衰退期则要延长生命周期,降低成本,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产品团队结构
按照职能型分配,用最少的人力
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
目标SMART分析
具体性 Specific
原始目标: 提高用户参与度。
SMART目标: 提高每月活跃用户在新功能上的参与度,具体到特定功能的互动方式和频率。
可衡量性 Measurable
原始目标: 提高产品质量。
SMART目标: 提高用户报告的缺陷数量,每季度减少至少10%。
可实现性 Achievable
原始目标: 成为市场领导者。
SMART目标: 在市场份额上增加5%,达到市场份额的第二位。
相关性 Relevant
原始目标: 提高社交媒体关注度。
SMART目标: 提高产品相关关键功能的社交媒体讨论和分享,与目标用户群体的关注度密切相关。
时限性 Time-bound
原始目标: 提高用户满意度。
SMART目标: 在下一季度内,提高用户满意度至少10%。
常用工具
原型工具
项目管理工具
Jira: 用于敏捷开发和项目管理,支持任务跟踪、团队协作和报告生成。
Trello: 简单直观的项目管理工具,使用卡片和面板进行任务管理。
协作和通信工具
Slack: 团队沟通和协作平台,支持实时消息、文件共享和集成其他工具。
Microsoft Teams: 集成了Office 365的协作平台,支持聊天、文件共享和在线会议。
文档协作工具
Google Docs: 实时协作的文档编辑工具,支持多人协同编辑和评论。
Confluence: 由Atlassian提供的团队协作软件,用于创建、分享和协同编辑文档。
原型设计工具
Axure RP: 用于创建交互式原型的工具,支持用户体验设计和产品演示。
Sketch: macOS平台上的矢量设计工具,适用于移动应用和网页设计。
数据分析和BI工具
Google Analytics: 用于网站和移动应用的数据分析,提供关于用户行为和流量的详细报告。
Tableau: 用于创建和分享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商业智能工具。
用户调研和反馈工具
UserTesting: 提供用户测试和反馈的平台,帮助产品经理了解用户体验。
SurveyMonkey: 用于创建和分发调查问卷,以获取用户反馈和洞察。
时间管理和任务跟踪工具
Todoist: 简单的任务管理工具,支持任务列表、提醒和优先级设定。
Asana: 任务和项目管理平台,支持团队合作、计划和执行任务。
产品分析工具
Mixpanel: 用于产品分析和用户行为跟踪的工具,提供实时数据和用户洞察。
Amplitude: 产品分析平台,帮助产品经理了解用户行为、分析产品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
脑图
Xmind
XMind 是一款强大的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工具,提供丰富的功能,包括多种图表类型、分支结构、图标库、样式和模板。
AmyMind
AmyMind 是一款易于使用的思维导图工具,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直观的界面和简洁的操作。
GitMind
GitMind 是一款支持在线协作的思维导图工具,具有直观的界面和丰富的图表编辑功能。
ChatMind
ChatMind是一款通过在对话框中与AI对话自动生成思维导图的模式,支持多轮改写和扩充
流程图
马斯洛需求
需求分析
需求定义
在明确的场景中,用户愿意为之付出的,包含时间、金钱、物品等;
区分需求、需要与欲望,需要是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状态,是抽象的;有某种具体满足物的愿望,能对等的付出为需求,而不想付出又想要,则为欲望。
需求收集
定义用户
终端用户: 这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直接与产品交互。通过与终端用户的访谈、用户测试和调查,产品经理可以获取他们的反馈、喜好和需求。
关键干系人: 包括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高管、业务所有者、投资者等。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可能涉及到产品对业务目标的贡献,以及对ROI的关注。
客户支持团队: 与终端用户直接接触的团队。通过与客户支持团队的合作,产品经理可以了解到用户的常见问题、反馈和痛点。
销售团队: 销售团队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的具体要求。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与销售团队的沟通,获取市场动态、竞争情报和销售的挑战。
市场营销团队: 市场团队能够提供有关目标市场、目标受众和市场趋势的信息。产品经理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来优化产品的定位和市场策略。
用户体验(UX)团队: 通过与UX团队合作,产品经理可以获得关于产品界面、用户交互和用户体验的专业见解。
开发团队: 与开发团队的紧密合作对于理解技术可行性和实施的挑战至关重要。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与开发团队的沟通,了解技术限制和建议。
业务分析团队: 业务分析团队可以提供有关行业趋势、业务流程和潜在机会的数据。
竞品用户: 通过研究竞品的用户,产品经理可以了解市场上的最佳实践、用户期望和竞争优势。
社区和用户群: 在产品相关的社交媒体、论坛或用户群中,产品经理可以参与用户讨论,获取用户的实时反馈和建议。
需求收集方式
用户访谈: 直接与目标用户进行面对面或远程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痛点和期望。
调查问卷: 创建调查问卷并分发给潜在用户,以获取大规模的反馈,了解用户群体的共性和差异。
竞品分析: 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了解市场趋势、用户喜好和成功的最佳实践。
数据分析: 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市场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用户模式和趋势。
用户测试: 在产品早期或原型阶段,进行用户测试,收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反馈和体验。
工作坊: 组织团队内或跨部门的工作坊,促进集体创意和协同,收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社交媒体参与: 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了解用户在产品或相关领域中的讨论和反馈。
客户服务和支持反馈: 收集通过客户服务和支持渠道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困扰。
原型演示和反馈: 制作产品原型,并与用户分享,收集他们的直观反馈和建议。
故事板: 制作用户故事板,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
定期会议: 定期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开发团队和其他相关团队召开会议,分享最新进展并收集反馈。
客户访问: 如果可能,直接走访客户现场,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市场调研: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机会和潜在挑战。
分析支持请求: 通过分析客户支持请求和问题,了解用户常见的痛点和问题。
需求池
需求池管理是指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行有效收集、组织、评估和跟踪的过程。良好的需求池管理有助于确保团队能够优先考虑和满足最重要的需求,同时保持透明度和追踪需求的变更。
需求挖掘-5WHY
概念:"5 Whys"是一种问题追问技术,用于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需求挖掘中,帮助理解用户需求的背后动机和真正的目标
5WHY
明确定义问题或需求:
开始时,明确问题或需求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用户提出的具体需求,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对项目中的一个问题的关注。
提出第一个“为什么”问题:
问自己或团队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或需求。追问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深入了解问题的背后动机。
回答第一个“为什么”问题:
获取对第一个“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可能涉及到当前的业务流程、用户体验、市场趋势等。
提出第二个“为什么”问题:
根据第一个回答,再次提问为什么这个原因存在。通过不断追问,逐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
重复问答过程:
持续提出“为什么”问题,每次都基于前一个回答。通常,经过几轮的追问,您将开始看到一些更深层次、更根本的问题或需求。
确定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5 Whys”方法找到的最后一个“为什么”通常涉及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旦找到根本原因,您可以更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应对表面问题。
举例
例子:
问题/需求:用户抱怨应用加载速度慢。
1、为什么应用加载速度慢?
因为页面上有大量的图像和视频。
2、为什么有这么多图像和视频?
因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视觉内容吸引用户。
3、为什么选择这种设计理念?
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留存率。
4、为什么我们想提高用户留存率?
因为留存率与广告收入直接相关。
5、什么广告收入如此重要?
因为广告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问题/需求:用户抱怨应用加载速度慢。
1、为什么应用加载速度慢?
因为页面上有大量的图像和视频。
2、为什么有这么多图像和视频?
因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是通过视觉内容吸引用户。
3、为什么选择这种设计理念?
因为我们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留存率。
4、为什么我们想提高用户留存率?
因为留存率与广告收入直接相关。
5、什么广告收入如此重要?
因为广告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需求鉴别-KNAO模型
伪需求判断
欲望
只有欲望,并不打算做任何付出,需求不等于欲望
定制
需求量太少,不值得开发
表面
无差异属性,有没有无所谓
需求管理-HMW
选择问题或挑战:
从需求管理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挑战,这可能是与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市场竞争等方面相关的问题。
提出"How Might We"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开放的、启发性的"How Might We"问题。例如,如果问题是“用户很难找到产品中的关键信息”,那么对应的HMW问题可能是“如何让用户更轻松地找到产品中的关键信息?”
激发创意:
利用提出的"How Might We"问题激发创意和思考。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受限制地进行头脑风暴。
收集想法:
记录所有提出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可以通过使用白板、便签纸、数字工具或协作平台来进行。
整理和筛选:
对收集到的想法进行整理和筛选。可以根据创意的可行性、对解决问题的贡献度等标准进行评估。
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选择最有潜力的几个想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这可能涉及到原型设计、用户测试等方法。
迭代和反馈:
将挖掘和开发的想法反馈给团队和利益相关者。根据反馈进行迭代和改进。
需求管理-需求池
需求基本属性
标识符(ID):
需求通常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符,以便在需求管理系统中进行唯一标识和检索。
标题或名称:
需求应该有一个简明的标题或名称,清晰地描述需求的主题或目标。
描述:
详细描述需求的内容,包括所需的功能、性能、界面、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优先级:
标识需求的优先级,以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通常分为高、中、低等级别。
状态:
跟踪需求的当前状态,如提出、接受、正在实施、已完成等。这有助于团队了解需求的进展。
来源:
记录需求的来源,即提出需求的部门、团队、客户或利益相关者。这有助于追踪需求的来源和背后的动机。
验收标准:
确定需求的验收标准,即满足了哪些条件才算完成。这有助于在需求实现后进行验证。
截止日期:
如果有时间约束,标明需求的截止日期,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关联需求:
指定与其他需求相关联的需求,以确保在实施时综合考虑相关性。
风险评估:
对需求的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及早识别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适用性:
标识需求适用的上下文或环境,以确保在正确的条件下应用。
提出者:
记录提出需求的人或团队,以便在需要进一步了解需求时能够联系相关人员。
商业分析
MVP
最小可行性产品
PMF
(Product-market fit)PMF指的是产品和市场匹配。
PMF理论实践,是通过更小的成本打造最小可行性产品,并投入市场测试,获取市场反馈,改进产品,并对这个过程进行循环迭代,从而确定正确的有回报的产品方向。
PMF理论实践,是通过更小的成本打造最小可行性产品,并投入市场测试,获取市场反馈,改进产品,并对这个过程进行循环迭代,从而确定正确的有回报的产品方向。
SWOT
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 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 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 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 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PEST
PEST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对政治(Political) 、经济 (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各个方 面的研究,找到企业与所处行业/世界一般环境(宏观背景)的 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构建未来发展战略体系的方法。它 给你提供了拆解宏观世界的各个维度,让你不用担心自己看的 不够全面。
波特五力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 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 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 讨价还价能力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商业画布
商业画布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创业者催生创意、降低猜测、确保他 们找对了目标用户、合理解决问题的工具。 商业画布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灵活多变的计划,而且更容易满足用户 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商业模式中的元素标准化,并强调 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市场阶段
进入阶段
产品经理通过市场调查,根据产品、市场及用户等的需求。确定 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 品的开发组织,他还要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协调研发、运营等 部门。确定和组织实地相应的产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 产品管理活动。
发展阶段
通过用户和数据发现现象,分析现象的根本原因和是否需要解 决,然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标准化和产品化的 过程。
成熟阶段
产品经理要对产品的市场结果负责,关注产品的"需求”、“生 产、“销售"三个环节。并“协调"公司不同分工下的不同职能, 让大家共同完成目标。
衰退阶段
行业受政治、科技、经济政策环境变化影响,一蹶不振,入不敷 出。
产品发展阶段与位置
概念阶段:
特征: 在这个阶段,产品的概念刚刚形成,可能存在于创意阶段或市场研究中。
位置: 产品在市场上尚未存在,因此没有明确的市场位置。重点在于确定产品概念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
研发和设计阶段:
特征: 在这个阶段,产品开始进行研发和设计,原型可能开始出现。技术可行性和用户体验成为关键关注点。
位置: 产品仍在开发中,可能还未进入市场。在这个阶段,产品的市场位置尚未明确,但可能通过市场调研逐渐明确目标用户和竞争环境。
测试和验证阶段:
特征: 产品原型可能进行用户测试,以验证功能、性能和用户体验。
位置: 产品可能进入有限的测试市场,以获取用户反馈。产品的市场位置可能逐渐明确,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推出和市场投放阶段:
特征: 产品正式推向市场,进行广告和宣传。销售和用户采纳成为主要关注点。
位置: 产品在市场上有了明确的位置,可能是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的体现。竞争分析和市场份额逐渐成为关键。
成熟阶段:
特征: 销售达到峰值,市场饱和。产品可能经历了一些改进和变化,但创新速度相对较慢。
位置: 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相对稳定,但需要保持竞争力。品牌忠诚度和客户关系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衰退阶段:
特征: 销售下降,市场需求减弱。产品可能面临技术过时或市场变化的挑战。
位置: 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胁,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支持和推广,或者考虑产品替代方案。
产品输出
PRD框架
定义
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种关键文档,用于详细描述产品的功能、性能、用户界面和其他要求。
结构
文档信息:
文档标题: PRD的标题,清晰地反映文档的目的。
作者和日期: 记录文档的作者和创建/更新日期。
产品概述:
产品背景: 描述产品的背景、市场定位和解决的问题。
产品目标: 定义产品的主要目标和预期结果。
用户需求:
目标用户: 描述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包括用户的特征、需求和期望。
用户痛点: 列举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和痛点。
功能需求:
核心功能: 描述产品的主要功能,包括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
功能详细描述: 对每个功能进行详细描述,包括输入、输出、流程和边界条件。
非功能性需求:
性能需求: 描述产品的性能要求,如响应时间、负载能力等。
安全性需求: 概述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包括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
可用性: 定义产品的可用性标准,确保用户体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用户界面:
界面设计: 描述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包括页面布局、颜色、图标等。
用户交互: 定义用户与界面元素的交互方式,如按钮、表单等。
数据需求:
数据模型: 描述产品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结构和关系。
数据流程: 描述数据在系统内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技术需求:
技术架构: 描述产品的技术架构,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
集成需求: 定义与其他系统或服务的集成需求。
验收标准:
功能验收标准: 描述如何测试和验证每个功能的完成和正确性。
非功能性验收标准: 定义如何评估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
开发计划:
迭代和发布计划: 描述产品的迭代开发计划和发布计划。
里程碑: 标识关键的开发里程碑和交付时间。
风险和挑战:
风险分析: 识别可能影响产品开发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附录:
术语表: 包含文档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缩写的解释。
参考资料: 列出所有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
功能脑图
确定中心主题:
将中心主题设为产品或项目的名称,放在图的中央。
列出主要功能点:
在中心主题周围创建主要功能点,这些点代表产品或项目的核心功能。这可以是高层次的、宏观的功能。
细分为子功能:
对每个主要功能点进一步进行细分,添加子功能点,这些子功能点是更具体、更详细的功能要素。
建立关联关系:
使用线条或其他连接方式,表示各个功能点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显示功能之间的依赖性和相互关系。
添加详细信息:
对每个功能点添加详细信息,包括功能的描述、关键特性、实施注意事项等。
标识优先级:
使用颜色、形状或其他标记方式,标识每个功能的优先级。这有助于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有序地处理功能。
考虑用户体验:
将用户体验因素整合到功能脑图中,例如用户界面、交互设计等。
反馈和讨论:
与团队成员共享功能脑图,征求反馈,确保大家对产品或项目的功能理解一致。
持续更新:
随着项目的进行,不断更新功能脑图,添加新功能或调整优先级,以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
业务流程
确定流程目标:
明确你要绘制业务流程图的目标和范围。这有助于聚焦于关键步骤和决策点。
识别流程参与者:
确定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个参与者(人员、部门、系统等)。标识每个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
绘制流程起点和终点:
在画布上标识业务流程的起点和终点。起点通常表示业务流程的开始,而终点表示结束。
定义流程步骤:
识别并定义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使用标准的流程图符号(如矩形框表示步骤)来表示每个步骤。
连接步骤:
使用箭头线连接各个步骤,表示流程的方向。确保流程的连接是清晰的,以便读者容易理解流程的顺序。
添加决策点:
在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需要根据条件进行不同决策的点。使用菱形框表示决策点,并用箭头表示可能的分支。
标识输入和输出:
在每个步骤中标识输入和输出。这有助于理解每个步骤的功能和关联。
添加控制流和数据流:
标识控制流,即决定流程执行路径的条件和逻辑。同时,标识数据流,表示信息在业务流程中的传递。
添加注释和说明:
在流程图中添加注释、说明和相关文本,以提供对每个步骤和决策点的更详细的解释。
进行验证和反馈:
与团队成员或相关利益相关者分享业务流程图,征求反馈,确保流程图准确反映了实际业务流程。
更新和维护:
随着业务流程的变化,定期更新和维护业务流程图,以确保其与实际业务操作保持一致。
功能流程
确定功能目标:
确定你要绘制功能流程图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涵盖的主要功能和流程。
识别功能模块:
根据系统或应用程序的结构,识别各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代表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功能或模块。
绘制功能模块:
在画布上使用矩形框表示每个功能模块。在每个矩形框中写明功能模块的名称。
连接功能模块:
使用箭头线连接各个功能模块,表示功能之间的流程和交互。箭头的方向表示数据或控制的流向。
定义功能流程:
对于每个功能模块,定义其具体的功能流程。使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或子流程图来说明每个功能模块的操作。
标识输入和输出:
在每个功能模块中标识输入和输出。这可以是数据、信息或控制信号。确保每个模块的输入和输出清晰可识别。
添加决策点:
如果功能流程中有需要根据条件进行不同决策的点,使用菱形框表示决策点,并用箭头表示可能的分支。
标明条件和控制流:
在图中标明条件,即触发不同分支的条件。同时,标识控制流,表示流程执行的方向。
添加注释和说明:
在功能流程图中添加注释、说明和相关文本,以提供对每个功能模块和流程的更详细的解释。
进行验证和反馈:
与团队成员或相关利益相关者分享功能流程图,征求反馈,确保图表准确反映了实际功能流程。
更新和维护:
随着系统或应用程序的变化,定期更新和维护功能流程图,以确保其与实际操作保持一致。
页面流程
确定流程目标:
确定你要绘制页面流程图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涵盖的主要页面和用户导航流程。
识别主要页面:
根据网站或应用程序的结构,识别主要页面。这可以包括主页、登录页面、用户个人资料页面等。
绘制页面框:
在画布上使用矩形框表示每个主要页面。在每个矩形框中写明页面的名称或标识。
连接页面:
使用箭头线连接各个页面,表示用户在页面之间的导航。箭头的方向表示用户的流向,即从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
定义页面之间的触发事件:
对于每个连接,明确触发用户从一个页面转到另一个页面的事件。这可以是用户点击按钮、链接、提交表单等。
标明条件和控制流:
在图中标明可能的条件,即用户在何种情况下转到不同的页面。标识控制流,表示导航的方向。
添加页面元素:
在每个页面框内添加关键的页面元素,如按钮、导航菜单等。这有助于说明用户在每个页面上可以执行的操作。
标识页面状态:
如果页面有不同的状态(例如,已登录和未登录状态),使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来表示这些状态。
添加注释和说明:
在页面流程图中添加注释、说明和相关文本,以提供对每个页面和用户导航流程的更详细的解释。
进行验证和反馈:
与团队成员或相关利益相关者分享页面流程图,征求反馈,确保图表准确反映了实际用户导航流程。
更新和维护:
随着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变化,定期更新和维护页面流程图,以确保其与实际用户体验保持一致。
用户故事
定义
用户故事是一种常见的需求描述方法,它从用户的角度来描述用户渴望得到的功能。
三要素
角色(Who):谁将使用这个功能
活动(What):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
价值(Value):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INVEST原则
Independent(独立性):
用户故事应该尽量独立,即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不依赖于其他故事。这样可以更灵活地管理和排定优先级,同时降低变更一个故事对其他故事的影响。
Negotiable(可协商性):
用户故事应该是可协商的,而不是硬性规范。团队应该能够在开发过程中灵活地讨论和调整故事的内容,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和优先级。
Valuable(有价值):
每个用户故事都应该对用户或业务有实际的价值。它们应该贡献于实现整体项目目标,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填充迭代。
Estimable(可估算):
团队应该能够估算完成一个用户故事所需的工作量。故事的任务和需求应该足够清晰,以便团队可以对其进行估算,并根据这些估算进行计划。
Small(小型):
用户故事应该足够小,以便在一个迭代中能够完成。这有助于确保故事可以及时交付,并使团队更容易管理和迭代。
Testable(可测试):
用户故事应该是可测试的,即可以通过验收标准来验证其实现。这有助于确保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何时完成故事。
用户体验五要素
可用性(Usability):
可用性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易用性和用户操作的简便性。一个具有良好可用性的产品能够让用户迅速上手,执行任务时不感到困惑,减少错误操作的发生。可用性包括直观的界面设计、清晰的导航以及对用户的友好性。
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
可访问性关注的是确保产品或服务对于所有用户,包括身体或认知上有一定障碍的用户,都是可访问的。这包括对残障人士友好的设计,如辅助技术的支持、清晰的文本描述等。
可信度(Credibility):
可信度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和信誉度。用户需要相信他们使用的产品是安全的、可信的,并能够满足其期望。可信度的建立可能来自于专业的设计、良好的品牌声誉、清晰的信息传递等因素。
满意度(Satisfaction):
满意度反映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满意程度。用户体验的目标是提供令用户满意的产品,满足他们的期望并产生积极的感受。满意度受到可用性、设计质量、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见性(Visibility):
可见性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能够清晰地了解当前状态、操作和可选的功能。好的可见性确保用户在界面上能够明确看到他们需要的信息,避免混淆和迷失。
角色权限
RBAC模型
定义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是一种广泛用于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RBAC的核心思想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而角色则具有特定的权限。
优势
简化权限管理: 可以通过管理角色来控制用户的权限,而不必直接管理每个用户的权限。
提高可维护性: 如果需要修改用户权限,只需更新与角色相关的权限,而不必修改每个用户的权限。
降低错误风险: 减少了直接分配权限的可能性,降低了出错的风险。
支持细粒度控制: 可以通过创建不同的角色来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细粒度权限控制。
项目管理
敏捷开发
核心原则:
个体和互动优于流程和工具(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
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认为团队成员的互动比过于繁琐的流程和工具更为重要。
工作的软件优于详尽的文档(Working software over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注重实际可用的软件,而不是过多的文档。文档仍然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开发进度的阻碍。
客户合作优于合同谈判(Customer collaboration over contract negotiation):
提倡与客户紧密合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仅仅遵循合同规定。
响应变化优于遵循计划(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
鼓励对需求变化进行灵活响应,认为适应变化比完全遵循早期计划更为重要。
关键实践:
迭代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
将项目划分为小的可迭代周期,每个周期称为一个迭代。每个迭代都会交付可用的、经过测试的软件。
增量开发(Incremental development):
每个迭代都会增加新的功能或改进现有功能,逐步构建完整的系统。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将代码频繁地合并到共享仓库中,确保团队成员的工作始终保持同步,并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集成问题。
自组织团队(Self-organizing teams):
鼓励团队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以提高团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可变计划(Adaptive planning):
使用灵活的、可变的计划,能够适应项目中的变化和新的发现。
反馈机制(Feedback loops):
强调持续的反馈,包括来自团队成员和客户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开发方向。
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
鼓励在编写代码之前编写测试,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Scrum敏捷方法
定义
Scrum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敏捷开发方法,特别适用于软件开发项目。它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和跨职能性,通过短周期的迭代(称为冲刺)来适应需求变化。
特点
内置的不稳定性
宽泛的战略+极具挑战的目标,并赋予项目团队极大的自由来完成项目,既有压力又富有创造力。
自组织的项目团队
当项目团队被驱动到"零信息"的状态时,即转向"自治"、“自我超越"和"异花授粉”,这个群体就拥有了自组织的能力。
垂叠的开发阶段
在整体或橄榄球方法下,这些阶段有相当大的重叠,并提高对市场条件变化的敏感性。
多重学习
项目团队的成员与外部信息来源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可以快速响应变化的市场条件。
微妙的控制
它强调的是"自我控制”、“通过同伴压力的控制"和”通过热爱的控制,我们统称它们为“微妙的控制。
学习的组织转移
项目成员也有同样强烈的动力将他们的学习成果转移给小组以外的其他人。
敏捷团队
核心概念: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
产品负责人是团队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桥梁,负责定义产品 backlog,明确产品的需求和优先级。
Scrum团队(Scrum Team):
Scrum团队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跨职能团队,包括开发团队、产品负责人和Scrum主管(Scrum Master)。
Scrum主管(Scrum Master):
Scrum主管是团队的教练和服务员,负责确保团队按照Scrum框架进行工作,解决团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Scrum角色:
开发团队(Development Team):
开发团队是跨职能的,具有完成所选任务的技能。在冲刺计划会议中,他们承诺完成部分产品积压。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
产品负责人负责定义产品需求和优先级,并在每个冲刺计划会议上与开发团队协作。
Scrum主管(Scrum Master):
Scrum主管负责确保Scrum团队正确执行Scrum框架,解决团队遇到的问题,并促进团队的持续改进。
敏捷流程
敏捷流程是一种注重迭代、自组织和快速响应变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虽然有多种敏捷流程,但其中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是 Scrum、Kanban 和 Extreme Programming(XP)
Scrum:
基本流程步骤:
产品积压(Product Backlog):
由产品负责人维护,包含待办任务的有序列表。
冲刺计划会议(Sprint Planning):
团队和产品负责人共同确定将在冲刺中完成的工作。
冲刺(Sprint):
团队在固定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冲刺中的工作。
每日站会(Daily Scrum):
每天短暂的会议,团队成员分享工作进展、面临的问题。
冲刺评审(Sprint Review):
团队演示并讨论在冲刺中完成的工作,接受利益相关者的反馈。
冲刺回顾(Sprint Retrospective):
团队总结过去冲刺的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Kanban:
基本流程步骤:
代办事项(To-Do):
所有任务都列在待办列表中。
进行中(In Progress):
团队选择任务并将其移动到进行中的状态。
已完成(Done):
任务完成后,将其移到已完成状态。
限制工作在进行中的数量:
通过设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限制,确保团队专注于少量任务,提高流程效率。
持续改进:
团队通过不断监视和改进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Extreme Programming (XP):
基本流程特点:
用户故事(User Stories):
描述应用程序功能的简短、自然语言的描述。
迭代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
通过一系列短周期的迭代完成项目。
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
先编写测试,然后编写足够的代码来通过测试。
小型发布(Small Releases):
将软件分为小的增量,并频繁发布。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团队频繁集成代码,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Sprint冲刺计划会
1. 准备工作:
在会议开始前,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需要确保产品积压(Product Backlog)中的任务已经明确定义,并按优先级排序。
2. 会议召开:
Sprint冲刺计划会议一般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通常持续不超过8小时,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冲刺的长度和团队的需要而定。
3. 出席人员:
产品负责人、Scrum Master 和开发团队的成员应该都参与会议。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出席,但通常他们是观察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
4. 议程:
会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冲刺目标的确定和冲刺计划的制定。
5. 冲刺目标确定:
产品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产品积压中的高优先级项,并讨论冲刺的目标。团队和产品负责人共同确立冲刺的目标和期望的成果。
6. 冲刺计划制定:
团队开始从产品积压中选择他们认为能在冲刺内完成的任务。这个选择过程通常基于任务的优先级、复杂性和团队的可用能力。
7. 任务拆分:
针对选择的任务,团队可能需要进一步拆分它们,确保它们足够小、具体,能够在冲刺内完成。
8. 任务估算:
团队对所选任务进行估算,以确保它们在冲刺内可完成。常用的估算方式包括故事点、任务点或时间估算。
9. 制定计划:
团队根据任务的估算制定计划,确定每个任务在冲刺期间的完成顺序。
10. 创建冲刺计划:
结束会议时,团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冲刺计划,包括选择的任务、估算、任务的拆分以及任务的计划。
11. 冲刺计划反馈:
如果在计划会议中出现问题或困难,团队应该及时提出,以便在计划中进行调整。
任务看板
基本流程:
任务创建:
新的任务被创建并放置在“待办”列。
任务移动:
当团队决定开始处理某个任务时,任务被移动到“进行中”列。
任务完成:
任务在完成后被移动到“已完成”列。
流程迭代:
团队定期回顾任务看板,识别潜在问题、瓶颈或改进的机会,进行迭代优化。
看板优势
可视化流程:
任务看板提供了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清晰可视化,团队成员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工作状态。
实时跟踪:
通过实时更新,团队能够追踪任务的进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流程透明度:
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够看到工作状态,提高协作和沟通效率。
灵活性:
任务看板的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流程。
持续改进:
团队通过不断地审查任务看板,识别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任务卡
任务名称:
明确任务的名称,简短而具体。
任务描述:
对任务的详细描述,可以包括任务的背景、目标和关键要点。
负责人:
显示任务的负责人,即负责完成任务的团队成员。
截止日期:
如果任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将其显示在任务卡上,以帮助团队管理时间。
优先级:
指明任务的优先级,以帮助团队成员了解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状态:
显示任务在工作流程中的当前状态,例如“待办”、“进行中”、“已完成”等。
标签或类别:
可以为任务添加标签或类别,以便更好地组织和过滤任务。
附件或链接:
如果有与任务相关的文件、链接或其他资源,可以在任务卡上添加相应的信息。
任务估算:
如果团队使用估算来度量任务的复杂性或工作量,可以在任务卡上显示相应的估算值。
进展指示器:
用于表示任务的进展情况,例如一个进度条或勾选框。
每日站会
基本流程和步骤
时间和地点:
每日站会通常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召开,以确保团队成员能够轻松参与。一般在办公室的任务看板前,或者在虚拟团队中通过视频会议工具进行。
参与人员:
参与每日站会的成员包括开发团队的所有成员和Scrum主管。产品负责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参加,但通常是观察者。
基本问题:
每日站会通常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这三个问题有助于团队快速了解项目的当前状态:
昨天你完成了什么工作?
今天你计划完成什么工作?
是否遇到了任何阻碍或问题?
迭代更新:
每个团队成员轮流回答上述三个问题,简洁地汇报他们的进展、计划和遇到的问题。
问题解决:
如果有团队成员遇到问题,其他成员和Scrum主管会一起协商解决方案。目标是即时解决问题,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焦点和时间限制:
每日站会的焦点是在当前冲刺目标上,而不是深入讨论。确保会议在15分钟内完成,以保持高效性。
持续改进:
每日站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促进持续改进。团队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会议的方式,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优势
沟通和协作:
通过每日站会,团队成员能够保持高度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每个人都了解整个团队的进展。
问题早期发现:
通过每日站会,团队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在项目后期变得更为复杂。
透明度:
每日站会提供了对项目状态的实时透明度,有助于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
团队协同: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每日站会有助于确保整个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数据分析
数据目标
数据分析价值
通过量化的手段发现数据规律,从而揭示出数据背后的真相,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在拉新、促活、付费等多方面指导业务发展。
数据指标
活跃情况
日活跃用户数 (DAU - Daily Active Users):
每天使用应用或平台的独立用户数量。DAU是一个衡量用户活跃度的基本指标。
月活跃用户数 (MAU - Monthly Active Users):
每月使用应用或平台的独立用户数量。MAU用于更广泛地了解用户活跃度,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是每天都使用应用的用户。
周活跃用户数 (WAU - Weekly Active Users):
每周使用应用或平台的独立用户数量。WAU提供了介于DAU和MAU之间的活跃度指标。
用户活跃频率:
平均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应用的次数。这可以通过每用户每天的平均使用次数来衡量。
会话数 (Session Count):
用户在应用中的活动被组织为会话,会话数表示应用或平台的活跃度。
平均会话时长 (Average Session Duration):
平均每个会话的持续时间。长时间的会话可能表示用户对应用的深度参与。
最近活跃时间 (Last Active Time):
用户最后一次访问应用的时间。这对于了解用户活跃的实时情况很有帮助。
活跃用户占比 (Percentage of Active Users):
活跃用户数与总用户数之间的比例。这可以帮助判断应用的整体用户参与程度。
用户留存率 (User Retention Rate):
在特定时间段内注册或首次使用应用的用户,持续使用应用的比例。高留存率通常是一个积极的指标。
事件触发次数 (Event Triggers):
特定事件的触发次数,例如点击按钮、提交表单等。这可以帮助了解用户与应用交互的模式。
社交分享次数 (Social Shares):
用户通过应用分享内容的次数,这可以是一种衡量用户参与和推荐的方式。
新增用户活跃率 (New User Activation Rate):
新用户在注册后多久开始活跃使用应用的比例。这有助于评估用户获取策略的有效性。
产品质量
缺陷密度 (Defect Density):
每千行代码或每个功能点中的缺陷数量。较低的缺陷密度通常表示较高的代码质量。
问题解决速度 (Issue Resolution Speed):
从发现缺陷或问题到解决的平均时间。快速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用户反馈质量 (Quality of User Feedback):
用户报告的问题或反馈的质量。具体指标可以包括报告的问题准确性和完整性。
系统稳定性 (System Stability):
应用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可以通过系统崩溃率、错误率和可用性来衡量。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平均时间间隔,应用在正常运行时没有发生故障。较高的MTBF通常表示更稳定的系统。
可维护性指标 (Maintainability Metrics):
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易于理解性的度量,如代码复杂性和重复度。
自动化测试覆盖率 (Automated Test Coverage):
自动化测试用例对应用的覆盖范围。高覆盖率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提高代码质量。
持续集成通过率 (Continuous Integration Pass Rate):
持续集成中自动化构建和测试的通过率。通过率较高通常表示代码集成顺利。
代码审查效率 (Code Review Efficiency):
代码审查的速度和效果,包括审查的时间和发现的问题数。
可用性 (Usability):
用户界面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可以通过用户测试、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来评估。
安全性指标 (Security Metrics):
应用或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潜在漏洞的数量、修复速度等。
技术债务 (Technical Debt):
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待处理的工程任务。较低的技术债务通常有助于维持代码质量。
生产问题率 (Production Issue Rate):
在生产环境中发生的问题的频率。较低的生产问题率通常是产品质量良好的指标。
用户流失率 (Churn Rate):
用户放弃使用产品的速率。较低的用户流失率可能表示用户对产品满意度较高。
产品营收
总收入 (Total Revenue):
产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实现的总收入。总收入是最基本的财务指标之一,反映了产品的市场表现。
每用户平均收入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
每个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为产品创造的平均收入。ARPU可以帮助了解用户的付费能力和产品的市场渗透度。
新客户收入 (New Customer Revenue):
由新客户生成的收入。这有助于评估市场扩张和新客户获取策略的效果。
续费和升级收入 (Renewal and Upgrade Revenue):
通过现有客户的续费和升级产生的收入。这是维护客户关系和提高客户价值的重要来源。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CLV):
一个客户在其整个关系生命周期中为产品创造的总价值。CLV是一个关键指标,可用于决策关于客户获取和保留的投资。
收入增长率 (Revenue Growth Rate):
收入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百分比。高收入增长率通常是企业健康和成功的指标。
收入分布 (Revenue Distribution):
不同产品、市场或客户群体贡献的收入比例。这可以帮助确定哪些部分对整体业务最为重要。
销售渠道效果 (Sales Channel Effectiveness):
不同销售渠道的销售效果。这有助于优化销售策略和资源分配。
定价弹性 (Price Elasticity):
产品价格变化对需求的敏感程度。理解价格弹性有助于确定最佳定价策略。
客户满意度得分 (Customer Satisfaction Score, CSAT):
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满意的客户更有可能成为忠实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收入。
退款率 (Refund Rate):
退款请求的百分比。较低的退款率通常是产品质量和客户支持的指标。
销售周期 (Sales Cycle):
从客户第一次接触到实际销售完成的时间。较短的销售周期有助于提高销售效率。
客户流失率 (Churn Rate):
客户在特定时间内流失的百分比。理解流失率有助于改进客户保留策略。
分析维度
时间维度:
指标: 日、周、月、季度、年等时间周期内的数据。
示例: 日均用户活跃数,每月销售额。
地理位置维度:
指标: 不同地理区域的数据。
示例: 不同城市的销售表现,区域用户增长率。
用户维度:
指标: 用户属性和行为数据。
示例: 用户年龄分布,每用户平均收入。
产品维度:
指标: 产品属性和销售数据。
示例: 产品销售额,不同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渠道维度:
指标: 不同销售渠道或营销渠道的数据。
示例: 各渠道销售额比较,渠道转化率。
设备维度:
指标: 不同设备类型或平台的数据。
示例: 移动端和桌面端用户比例,不同设备的用户活跃时间。
来源维度:
指标: 数据来源或引擎的数据。
示例: 不同广告平台的转化率,社交媒体来源的用户互动数。
行为维度:
指标: 用户行为和交互数据。
示例: 页面访问次数,点击率,注册行为。
人口统计维度:
指标: 与人口统计学相关的数据。
示例: 性别分布,年龄群体的用户增长率。
客户维度:
指标: 客户属性和购买行为。
示例: 新客户比例,老客户的购物篮平均价值。
品类维度:
指标: 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数据。
示例: 各产品类别的销售占比,品类的用户忠诚度。
员工维度:
指标: 员工相关的数据。
示例: 员工满意度,销售团队的业绩表现。
效果维度:
指标: 各种活动或策略的效果数据。
示例: 营销活动的ROI,广告效果评估。
财务维度:
指标: 财务数据。
示例: 毛利率,费用比率,净利润。
运营维度:
指标: 业务运营相关的数据。
示例: 生产效率,供应链成本。
数据分析框架
概念
数据分析路径
过程讲解
明确问题
先进行出现问题的背景进行清晰地描述。当你能把问题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来时,你就离解答这个问题不远了。描述背景的过程也需要你到处搜集信息,进行访谈,也利于你在后面开展分析
然后需要确定分析目的。你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要明白首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问题。不要指望胡子眉毛一把转,通过一次性地分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很多时候分析工作也是一个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分析的问题和范围不要求大求全,而是不断地验证结论,迭代分析。
拆解问题
当分析的范围、目标和受众确定后,就要拆解问题,找到核心问题一步一步拆解到最小的问题单元。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建立清晰的拆解结构,把大问题细化成一个个最小的问题单元,很多时候当你看到最小的问题单元你马上就能想到应对方案。
可以借鉴MECE原则来拆解问题。 MECE法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独立, 完全穷尽,是《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分析方法。
提出假设
对于要研究的问题,要寻找可能产生的所有原因并进行验证。提出假设可以提升你的分析效率,有时你对要研究的问题完全不熟悉,提出假设比较困难。此时可以搜一搜该领域领军人物的演讲稿、文章之类的,听听他们对于类似问题的判断和观点,再加上你的判断,这里提出的假设只是初始方向,当你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越来越多时,你要不断验证,修改你的假设,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完善、自我质疑当初的假设,千万不要提出假设后就搜集资料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因为一个好的假设和一个正确的假设是两回事。
验证假设
搜集大量的数据来验证你的假设
一手数据包含专家访谈、企业走访、用户调研,这样得到的数据一般有较深的洞察,但对于很多人而言门槛太高了,需要有人脉和经费才能联系到专家。 而且这些一手数据还有一些问题如费时费钱,抽样的样本量较小不能代表整体。
二手数据比如大家常用的网上搜索,还有各大公司自己公布的财报、券商和咨询公司公布的报告 如 战略咨询公司 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出具的报告,网络爬虫等等。善用二手数据,可以了解宏观形势、行业动态、竞品状况,辅助你的分析判断。 但二手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也需要付费。
输出分析报告
数据分析报告根据其使用目的、受众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但常用的结构是【总—分—总】,即总(标题、目录和前言)、分(正文部分阐述具体分析过程)、总(总结、建议和附录)。
分析报告结构
标题
标题是整篇数据分析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和门面担当,内容依据报告确定,一般分成四种类型。
表达观点类:比如《不可小觑的注册落地页标语》 这样的标题概括了通篇论点,也意味着要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这个论点。
内容小结类:比如《到店业务同比增长50%》 体现了报告的核心内容,而且这是基于数据的客观表述,没有作者的个人态度,文章正文只要展现足够的数据即可。
分析主题类:比如《2023年线上社交行为分析报告》只是介绍了某个分析主题,不能一下看到行为特征或者变化或者作者的观点,这种报告是一些第三方研究院经常使用的标题。
问题导向类:比如《使用访客模式的用户都去哪了?》介绍了研究论题,也意味着正文就是对该问题的解答。没有在标题表明最主要的去向,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但也意味着要名副其实地给出有见地的解答。
目录
目录就像分析报告的框架,不求详细但求简洁明了,让读者一看便知我们是如何层层深入得到结论的。 如果报告以word文档呈现,需要标明页码,以PPT呈现的话,尽量控制在一页以内,不需要添加页码。
前言
我们需要分析的主题很多,为什么要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个主题?报告的受众可能是企业高管,可能是客户,他们的时间宝贵,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你的报告? 这样的问题应该在前言部分进行解答。前言应该阐述分析背景、分析价值、分析方法,当然,还可以放进来分析结果和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和读者产生共鸣,引起阅读兴趣。
正文
正文是整个数据分析报告的主体,它用多维度的数据,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加行业数据,加宏观数据,还可以加上用户调研数据,通过一些分析方法,发现数据中隐藏的风险或机遇。 整个正文应该恰当地使用图表,形象化地展示分析过程,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判断。
结论与建议
分析报告不能只分析,不总结。在报告的结尾要简要回顾正文的主要数据,并推导出可以为读者所用的建议,可能是产品、运营优化方向,可能是销售提效,也可能是兼并收购投资类的,还可能是品牌传播类的。 总之,分析报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分析,更在于对实际行动的指导。
附录(可选)
附录一般是用于告知读者这篇报告的数据来源、调研问卷的设计,不一定是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是报告的一个补充。
黄金航线设计理念
黄金航线可能指的是一种最佳实践路径或策略,能够在达到最佳结果的同时最小化风险和资源浪费。
基于商业模式,对目标数据的拆解,制定细分目标计划
每个小目标的达成,都意味着对商业模式的贡献
搭建数据指标体系
找到关键路径——挣钱的路径就是关读路径,实现商业模式
大事化小——将路径拆解到具体的细分指标
小事到人——个指标具体的责任人,且是这个人能够影响的
如何提数据需求
1、用数据逻辑的语言,准确描述需求
2、知道有什么数据(埋点需求是前提),技术不能无中生有
3、时间范围、数值范围、逻辑范围
4、数据、计数、加和、平均
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维度
数据采集方式
客户端埋点:通过在应用程序或网页的客户端代码中插入代码来追踪用户行为和收集相关数据。客户端埋点通常用于分析用户体验、了解用户行为,以及优化产品功能。
网络爬虫和抓取工具: 通过网络爬虫和抓取工具从互联网上的网站或在线资源中提取数据。这对于大规模数据的获取很有用,但需要注意法律和伦理问题。
日志文件: 记录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日志文件,这些文件包含有关系统运行和用户交互的信息。日志文件对于了解系统行为和故障排查非常重要。
调查和问卷: 通过面对面、电话、在线或纸质调查,直接从个体或群体中收集数据。这种方式适用于获取主观信息、态度和观点。
社交媒体监测: 监测和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以了解公众舆论、品牌声誉和市场趋势。使用API可以直接从社交媒体平台中获取数据。
移动应用分析: 通过移动应用分析工具,了解用户在移动应用中的行为,包括下载量、使用时长、用户转化等。这对于优化用户体验和改进应用功能非常重要。
物联网设备: 连接到物联网的设备可以生成大量实时数据,如智能家居设备、工业传感器等。这些设备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用于监测和控制物理环境。
销售和交易记录: 通过记录销售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有关产品销售、客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数据。这对于零售和电子商务业务尤为重要。
用户行为分析: 使用网络分析工具或用户行为跟踪工具,收集关于用户在网站或应用程序中的行为数据,如点击、浏览、购买等。
数据分析进化论
数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将会发生什么
数据埋点
1.基本原理:
插入代码: 在应用程序或网页的关键交互点,如按钮点击、页面浏览、表单提交等位置,插入用于捕获用户行为的代码。
数据收集: 当用户与应用程序或网站交互时,埋点代码会记录相关的数据,如时间、事件类型、用户ID、设备信息等。
数据传输: 收集到的数据通常会通过网络传输到后端服务器或第三方数据分析工具。
2. 埋点工具和平台:
第三方工具: 存在许多第三方数据分析工具和平台,如Google Analytics、Mixpanel、Amplitude等,它们提供了方便的界面和功能,用于配置和管理埋点。
自建系统: 一些组织选择自行构建数据埋点系统,使用自己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存储和分析数据。
3. 常见埋点事件:
页面浏览: 记录用户访问的页面和停留时间。
按钮点击: 捕捉用户对特定按钮的点击行为。
表单提交: 记录用户提交表单的数据。
链接点击: 追踪用户点击了哪些链接。
自定义事件: 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埋点事件,如购买商品、播放视频等。
4. 数据隐私和合规性:
匿名化处理: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埋点系统通常会采取匿名化处理,不直接关联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
合规性考虑: 遵循数据保护法规,如GDPR、CCPA等,确保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符合法规要求。
5. 优点和挑战:
优点:
提供详细的用户行为数据,帮助理解用户习惯和需求。
支持产品优化和用户体验改进。
为业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改进营销策略。
挑战:
需要谨慎处理用户隐私,避免滥用用户数据。
过多的埋点可能导致数据混乱和不必要的数据收集。
需要维护和更新埋点代码,以适应应用程序或网站的变化。
6. 未来趋势:
自动化埋点: 埋点系统可能朝着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减少手动配置的需求。
全渠道埋点: 跨平台和全渠道的埋点,支持移动应用、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的数据采集。
实时分析: 对实时数据分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以更及时地了解用户行为和业务状况。
实例
数据分析常用方法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数据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通常我们在数据分析产品中建立一张数据指标的线图或者柱状图,然后持续观察,重点关注异常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选定第一关键指标(OMTM,One Metric That Metter),而不要被虚荣指标(Vanity Metrics )所迷惑。以社交类APP为例,如果我们将下载量作为第一关键指标,可能就会走偏;因为用户下载APP并不代表他使用了你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DAU(Daily Active Users,日活跃用户)作为第一关键指标,而且是启动并且执行了某个操作的用户才能算上去;这样的指标才有实际意义,运营人员要核心关注这类指标。
多维分解
多维分解是指从业务需求出发,将指标从多个维度进行拆分;这里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浏览器、访问来源、操作系统、广告内容等等。为什么需要进行多维拆解?有时候一个非常笼统或者最终的指标你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的,但是进行拆分之后,很多细节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用户分群
用户分群主要有两种分法:维度和行为组合。第一种根据用户的维度进行分群,比如从地区维度分,有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用户;从用户登录平台进行分群,有PC端、平板端和手机移动端用户。第二种根据用户行为组合进行分群,比如说每周在社区签到3次的用户与每周在社区签到少于3次的用户的区别
用户细查
正如前面所说的,用户行为数据也是数据的一种,观察用户在你产品内的行为路径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分析方法。在用户分群的基础上,一般抽取3-5个用户进行细查,即可覆盖分群用户大部分行为规律。
事件分析
事件:通过埋点,高效追踪用户行为或业务的过程。注册、启动、登录、点击等,都是常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我们可以准确了解 App 内发生的事件量,根据产品特性合理配置追踪,可以轻松回答关于变化趋势、分维度对比等问题,例如:某个时间段推广页面点击量有多少,对比昨日有多少提升?某个渠道的累计注册数是多少,第一季度排名前十的注册渠道有哪些?某个活动页的uv分时走势,安卓和 iOS 占比情况如何?
漏斗分析
漏斗是用于衡量转化效率的工具,因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模型类似一个漏斗,因而得名。漏斗分析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不但要看总体的转化率,还要关注转化过程每一步的转化率;第二,漏斗分析也需要进行多维度拆解,拆解之后可能会发现不同维度下的转化率也有很大差异。在漏斗模型中清晰 3 个基本概念,可以借助强大的筛选和分组功能进行深度分析。步骤:指的用户行为,由事件加筛选条件组成;时间范围:漏斗第一步骤发生的时间范围;转化周期:用户完成漏斗的时间限制,漏斗只统计这个时间范围内,用户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转化。漏斗分析与事件分析不同的地方在于:漏斗分析是基于用户,或是说基于人来统计某一批用户所发生的行为,不会受到历史浏览页面用户的事件影响,可以更加准确的暴露某一时间段产品存在的问题。某企业的注册流程采用邮箱方式,注册转化率一直很低,才27%;通过漏斗分析发现,主要流失在【提交验证码】的环节。
留存分析
留存,顾名思义就是新用户留下来持续使用产品的含义。衡量留存的常见指标有: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等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留存,一个是新用户的留存率,另一个是产品功能的留存。留存用户:即用户发生初始行为一段时间后,发生了目标行为,即认定该用户为留存用户。留存行为:某个目标用户完成了起始行为之后,在后续日期完成了特定留存行为,则留存人数 +1。留存率:是指发生“留存行为用户”占发生“初始行为用户”的比例。常见指标有次日留存率、七日留存率、次月留存率等。留存表:留存表中给出了目标用户的留存详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信息:目标用户:每天完成起始行为的目标用户量,是留存用户的基数;留存用户:发生留存行为的留存用户量和留存率。留存曲线图:留存曲线图可以观测随着时间推移,用户留存率的衰减情况。
第一个案例:以社区网站为例,“每周签到3次”的用户留存率明显高于“每周签到少于3次”的用户。签到这一功能在无形中提升了社区的用户的粘性和留存率,这也是很多社群或者社区主推这个功能的原因。第二个案例:首次注册微博,微博会向你推荐关注10个大V;首次注册LinkedIn,LinkedIn会向你推荐5个同事;申请信用卡时,发卡方会说信用卡消费满4笔即可抽取【无人机】大奖;很多社交产品规定,每周签到5次,用户可以获得双重积分或者虚拟货币。在这里面“关注10个大V”、“关注5个同事”、“消费4笔”、“签到5次”就是我想说的Magic Number,这些数字都是通过长期的数据分析或者机器学习的方式发现的。实践证明,符合这些特征的用户留存度是最高的;运营人员需要不断去push,激励用户达到这个标准,从而提升留存率。
A/B测试与A/A测试
A/B测试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采取了两套方案,一组用户采用A方案,一组用户采用B方案。通过实验观察两组方案的数据效果,判断两组方案的好坏。在A/B测试方面,谷歌是不遗余力地尝试;对于搜索结果的显示,谷歌会制定多种不同的方案(包括文案标题,字体大小,颜色等等),不断来优化搜索结果中广告的点击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A/B测试之前最好有A/A测试或者类似准备。什么是A/A测试?A/A测试是评估两个实验组是否是处于相同的水平,这样A/B测试才有意义。其实这和学校里面的控制变量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双盲试验本质一样的。
ABTest
价值
AB测试是在你构建的产品宇宙中,开辟出平行世界,观察那种平行世界的规则更加合理,从而改变整个宇宙定律。
不巧合做产品,不拍脑袋做产品;大胆验证、小心求证。
流程
流程解释
1、分析现状:立即开通率1%
2、设定指标:立即开通率提高100%(即2%)
3、设计与开发:通过HMW、积极、转移、否定、拆解、脑洞、ICE排序
4、确定测试时长:建议最短一周,用户量>1000
5、确定分流方案:分流比例、避免冲突、同时性、同质性、唯一性、均匀性
6、采集并分析数据
7、给出结论:低单价更容易提高转化,按钮颜色对客户影响不大
常见进行ABtest的点
改变颜色
交互方式
文案内容
脑洞
内容量
界面重点
新功能上线
推荐引擎的调教
EOI框架
数据分析的工作定位
数据分析项目对这三类任务的目标也不同:
对核心任务来讲,数据分析是助力(E),帮助公司更好的盈利,提高盈利效率;
对战略任务来说是优化(O),如何能够辅助战略型任务找到方向和盈利点;
对于风险任务,则是共同创业(D),努力验证创新项目的重要性;
分析工具
工具
数据采集
Google Analytics: 用于网站和移动应用的数据采集,提供关于用户行为、流量和转化的信息。
Mixpanel: 提供实时数据分析,特别适用于移动应用,用于追踪用户行为和事件。
Snowplow Analytics: 开源的事件数据采集平台,用于自定义事件跟踪和数据收集。
Fluentd: 开源的数据采集工具,用于统一日志收集和数据流。
数据清理
OpenRefine: 用于数据清理和转换,支持数据质量控制和整理。
Trifacta: 提供数据清理和准备服务,具有自动化的数据清理功能。
Pandas: Python库,用于数据清理、转换和分析,特别适用于结构化数据。
DataWrangler(由Google支持): 在Web浏览器中进行数据清理和转换,无需编写代码。
数据可视化
Tableau: 商业智能工具,用于创建交互式和可视化的数据仪表板。
Power BI: 微软的商业智能工具,支持数据分析、可视化和报告。
D3.js: JavaScript库,用于创建动态、交互式和高度可定制的数据可视化。
Matplotlib: Python库,用于创建静态、动态和交互式的数据可视化图表。
统计分析
R: 统计分析软件,用于专业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预测建模。
Python(及相关库如NumPy、Pandas、SciPy): 编程语言及数据科学库,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
SPSS: 统计分析软件,用于高级的统计分析和建模。
JMP: 提供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工具,专注于探索性数据分析。
用户行为分析
Google Analytics: 提供关于用户行为、页面访问、转化等方面的分析。
Hotjar: 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提供热图、用户录制等功能,用于理解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
Crazy Egg: 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提供热图、滚动地图等功能,用于优化页面设计。
Amplitude: 用户行为分析平台,帮助理解用户行为并优化产品体验。
网站统计
网站统计指标
访问量(Pageviews): 网站上的页面被访问的总次数。
访客数(Visitors): 访问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
跳出率(Bounce Rate): 访问者只查看了一个页面就离开网站的百分比。
平均停留时间(Average Time on Site): 访问者在网站上的平均停留时间。
流量来源(Traffic Sources): 描述访问者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输入网址、外部链接等方式进入网站的。
受众地域(Geographic Location): 访问者的地理位置分布。
受众设备(Device): 描述访问者使用的设备类型,如桌面、手机或平板电脑。
最受欢迎的页面(Top Pages): 显示访问量最高的网站页面。
转化率(Conversion Rate): 用户完成预期操作的百分比,如填写表单、购买产品等。
网站统计工具
Google Analytics: 提供全面的网站统计服务,免费使用,并能够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和流量来源。
Adobe Analytics: 为企业提供高级的网站分析和营销分析功能。
Matomo(前称Piwik): 开源的网站统计工具,提供许多类似Google Analytics的功能。
Hotjar: 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提供热图、用户录制、反馈等功能。
Clicky: 提供实时的网站分析和实时数据监控。
StatCounter: 提供简单而实用的网站统计服务。
Woopra: 集成网站统计、实时分析和用户行为跟踪的综合性工具。
Mixpanel: 面向移动应用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支持深入的事件追踪。
APP统计
APP统计指标
活跃用户(Active Users): 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应用的用户数量。
新用户(New Users): 特定时间段内首次使用应用的用户数量。
使用时长(Session Duration): 用户每次使用应用的平均时长。
留存率(Retention Rate): 在特定时间后仍然使用应用的用户比例。
转化率(Conversion Rate): 用户完成预期操作的百分比,如注册、购买等。
应用下载量(App Downloads): 应用在应用商店下载的总次数。
用户流失率(Churn Rate): 在特定时间内停止使用应用的用户比例。
设备分布(Device Distribution): 描述用户使用的设备类型和操作系统。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用户的地理位置分布。
行为漏斗(Behavior Funnel): 描述用户在应用中特定路径上的行为。
APP统计工具
Firebase Analytics: 由Google提供的免费移动应用分析工具,支持广泛的统计指标和事件追踪。
Flurry Analytics: 提供应用分析和广告分析的平台,适用于多平台应用。
Mixpanel: 面向移动应用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支持事件追踪和用户细分。
AppsFlyer: 专注于移动应用的营销分析和归因分析工具。
Amplitude: 用户行为分析平台,用于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和应用使用。
Localytics: 提供用户分析、行为追踪和用户推送通知的移动应用统计工具。
Countly: 开源的移动应用分析工具,提供实时分析和用户行为跟踪。
Adjust: 专注于应用归因分析和行为分析的工具。
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概述
竞品分析的价值
了解市场格局
优势: 竞品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以及他们的优势和劣势。
价值: 这有助于企业明确市场格局,理解各个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企业制定适应性的战略提供基础。
确定差异化优势
优势: 通过对竞品的详细分析,企业可以确定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优势。
价值: 这有助于企业明确如何在市场中突显独特性,吸引目标受众,提高市场份额。
发现市场机会
优势: 竞品分析有助于发现竞争对手可能未能满足的市场需求或机会。
价值: 这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可以填补市场中的空白,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
优化产品或服务
优势: 通过了解竞品的产品特性、性能和用户体验,企业可以获得优化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见解。
价值: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忠诚度。
制定营销策略
优势: 了解竞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
价值: 这有助于企业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包括广告、促销和品牌建设,以增加市场曝光度和用户获取。
减轻市场风险
优势: 通过深入了解竞争对手,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动态和风险。
价值: 这有助于企业采取预防性措施,减轻潜在的市场风险,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提高决策效率
优势: 竞品分析提供了基于数据和事实的信息。
价值: 这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提高执行的效率。
竞品分析的步骤
明确目标
维度
带着目的去分析不会迷失方向,也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竞品分析的目的也不同;
目标分析内容
定义:明确要给哪个产品做竞品分析?这个产品当前处于什么阶段?
挑战:当前产品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与挑战?
目的:决定开始本次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借鉴竞品还是提前做好产品预警?
目标:决定做竞品分析的目标是什么?(从该不该做这次分析、产品定位和卖点是什么、竟争策略是什么等其它方面回答)
结果:竞品分析最后输出的成果是什么?
选择竞品
竞品宜精不宜多,选择2~4款竞品即可,竞品要有代表性,可是头部,也可是黑马,或者是更细分的市场;
寻找渠道
(1) App Store分类、应用商城分类;
(2) 行业媒体;
(3) 行业分析报告;
(4) 网上的竞品分析;
(5) 各类搜索引擎关键词
选择的维度
直接竞品
重要竞品:在整体或某些方面做的比本产品好的竞品。
核心竞品:发展得比本产品好,有较大优势并且非常有竞争力的竞品。
间接竞品:与本产品的形式不同,但目标用户群体类似的竞品。
一般竞品
产品形式不同,用户群体相似
可替代品
抢占同类用户时间的产品,或者是颠覆同类用户使用习惯的产品
宏观视角
市场份额占比排名前三的产品;
拥有大型企业支持背景的产品;
通过用户反馈了解到的产品;
该产品领域的创始鼻祖;
确认分析维度
五层九纬法
用户体验五层
五层图
五层
战略层(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
范围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
结构层(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分析)
框架层(操作情况、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
表现层(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
竞品分析的九大维度
市场超势、业界现状
描述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超势,包括技术创新、消费行为等。
总结业界的主要特点、竞争格局和主要参与者。
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战略
介绍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了解他们对市场和用户的长远目标。
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确定其在市场中的独特之处。
总结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包括产品扩展、市场拓展等。
目标用户
定义竞品的目标用户群体,包括用户特征、需求和行为。
对比目标用户与你的产品目标用户的重叠和差异。
市场数据
收集市场数据,包括市场规模、增长率、关键趋势等。
分析市场数据以了解竞争环境和机会。
核心功能
详细描述竞品的核心功能,包括产品特点和性能。
对比核心功能,找出竞品的优势和劣势。
交互设计
分析竞品的交互设计,包括用户界面、用户体验等。
评估竞品的设计是否符合用户习惯和期望。
产品优缺点
总结竞品的优点,包括技术优势、市场反馈等。
列出竞品的缺点,可能包括用户投诉、功能短板等。
运营及推广策略
揭示竞品的运营模式,包括销售渠道、合作伙伴关系等。
分析竞品的推广策略,包括广告、市场活动等。
总结和行动点
对整体分析进行总结,强调关键发现和洞察。
提出具体的行动点,包括改进产品、调整定位、优化营销等。
收集竞品信息
官方渠道和网站
访问竞品的官方网站,查看它们提供的产品信息、企业愿景、最新动态等。
分析竞品的新闻稿、博客和白皮书等官方文档,以了解它们的战略和发展方向。
社交媒体分析
分析竞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动,包括发布的内容、互动情况和用户反馈。
观察竞品的粉丝群体,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关注点。
用户评论和反馈
查阅用户在应用商店、社交媒体、专业论坛等平台上的评论和反馈。
注意用户提到的问题、抱怨以及竞品的优势和特点。
市场研究报告
购买或获取有关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了解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和竞争格局。
分析报告中提到的竞品的市场份额和关键数据。
竞品漏斗分析
使用竞品漏斗分析工具,追踪用户从意识阶段到购买的整个过程。
了解竞品在不同阶段的用户转化率和关键转化点。
关键指标监测
监测竞品的关键业绩指标,包括用户增长率、月活跃用户、收入情况等。
对比自己的指标与竞品,找出差距和机会。
用户调研和采访
进行用户调研,了解用户对竞品的看法、使用体验和需求。
如果可能,进行竞品用户的采访,获取更深层次的见解。
竞品事件追踪
跟踪竞品的产品发布、重大合作、战略调整等关键事件。
了解这些事件对竞品业务的影响以及它们的未来计划。
行业会议和展会
参加行业会议和展会,了解竞品在这些场合的展示和宣传活动。
寻找机会与竞品的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竞品使用体验
如果可能,亲自体验竞品的产品或服务,了解其功能、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
评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优势。
信息整理与分析
定义
竞品信息整理和分析这一环节非常核心,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方法使用错误,分析结果也大相径庭。具体介绍通常在产品战略规划阶段、产品发展阶段和产品同质化严重阶段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阶段
产品战略规划阶段
a. SWOT分析:
目标: 了解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方法: 分析产品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帮助制定明智的战略决策。
b. PESTLE分析:
目标: 识别外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和环境因素。
方法: 分析各个因素对产品和市场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预测未来趋势和制定战略计划。
c. 竞争分析:
目标: 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市场份额、战略和优劣势。
方法: 收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数据,找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为差异化战略提供支持。
产品发展阶段
a. 用户行为分析:
目标: 了解用户在产品上的行为、偏好和需求。
方法: 使用分析工具追踪用户行为,进行用户调研,挖掘用户反馈,指导产品改进和优化。
b. A/B测试:
目标: 评估不同版本或特性对用户行为和业绩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用户分成不同组,分别体验不同版本,通过比较数据结果选择最优方案。
c. 用户满意度调查:
目标: 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满意度和特定方面的反馈。
方法: 发送调查问卷、进行定期反馈会议,获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产品同质化严重阶段
a. 差异化分析:
目标: 寻找产品与竞品的差异化点,重新定位市场。
方法: 深入分析竞品和自身产品的特点,找到可以突显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策略。
b. 用户流失分析:
目标: 了解用户为何离开,找到改进的空间。
方法: 分析用户流失的原因,可能通过调查、反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c. 市场细分重新定位:
目标: 寻找新的市场细分,找到更有针对性的用户群体。
方法: 重新评估市场,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调整产品定位以满足新的用户群体。
总结报告
宗旨
竞品方案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始,它应该包含调研、竞品信息、对比、调整方案、落地执行计划等多个环节,在考虑和竞品的对比之后,要如何提升自己的产品,最终能超越对手,取得商业领先地位。
报告怎么写?
报告给谁看?
报告的使用场景是?
解决了什么问题?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
数据分析-数据呈现
字不如图,图不如表
内容不要大于
形式颜色不宜太花
要让人能看得懂
形式颜色不宜太花
要让人能看得懂
自由主题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