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第8-14章
2023-10-22 10:44:5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考行政管理学00034社会学概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教育
概念
1)广义教育,泛指一切的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实践; 2)狭义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
教育类型
1)根据场所划分,eg:家庭,学校,社会;
2)根据个体对教育的需求,生存教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地位教育(有钱的家庭)
2)根据个体对教育的需求,生存教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地位教育(有钱的家庭)
教育的功能
显功能: 1)社会化(首要功能); 2)社会选拔;3)提高人口素质;4)知识技术创新
潜功能: 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减少就业压力;3)社会控制(管理)
社会学分析视角
互动论:微观倾向
【论述】教育不平等
不平等现象: 1)教育资源分配; 2)教育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向上社会流动
社会学分析: 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2)教育与文化资本;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劳动
概念
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交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福特主义vs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
1)源起:葛兰西(泰勒制原则:流水线作业);
2)特征:①标准化效率(机械:工人丧失自主性)、
②劳资谈判新型关系(工会)、
③高设备低工人结合。
2)特征:①标准化效率(机械:工人丧失自主性)、
②劳资谈判新型关系(工会)、
③高设备低工人结合。
口诀:泰科学,福特
后福特主义
1)含义: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经济结构灵活);
2)特征:①灵活、②减少不增值的间接劳动形式、③自主权增加、④合作信任
2)特征:①灵活、②减少不增值的间接劳动形式、③自主权增加、④合作信任
【简答】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自身硬)
2)社会网络(有关系)
3)社会制度(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
4)社会偏见(女性求职难)
2)社会网络(有关系)
3)社会制度(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
4)社会偏见(女性求职难)
失业的概念和类型
1)摩擦性失业;(换工作期间)
2)结构性失业;(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导致)
3)季节性失业;(渔业、农耕、旅游)
4)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大萧条)
5)残余性失业;(无就业能力)
2)结构性失业;(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导致)
3)季节性失业;(渔业、农耕、旅游)
4)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大萧条)
5)残余性失业;(无就业能力)
“待业”,是指从未工作过的,在开始工作前的状态。
消费
概念
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特征: 经济、心理、文化属性、社会
助记:经心文社
【简答】消费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
特征:1)消费是社会核心;
2)消费水平和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特征:1)消费是社会核心;
2)消费水平和规模的不断扩张;
3)消费主义盛行
【论述】消费的社会学理论
1)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消费方式使阶级差别显性化)口诀:帅韦伯,生活威风;
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消费品超过了它的实用性价值)口诀:凡勃伦爱炫耀;
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社会)口诀:鲍消
2)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消费品超过了它的实用性价值)口诀:凡勃伦爱炫耀;
3)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论(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社会)口诀:鲍消
第九章 社区和社区发展
什么是社区
概念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代表:滕尼斯,1887《社区与社会》
口诀:社区里面长滕蔓
社区的功能
经济生活(首要功能);
社会化(较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督促监督);
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求助)
社会化(较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督促监督);
社会参与;
社会保障(求助)
口诀:一经(经济)4社(社会参与控制保障)
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率先提出的“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
代表:德国· 滕尼斯,《社区与社会》
口诀:滕会有点类
内容:重点强调这区生活的共同意识。人与人之间存在强大的情感纽带。
人文区位学理论
1、同心圆理论(代表:美国 · 伯吉斯);口诀:心吉
2、扇形理论(代表:霍伊特);口诀:好想扇这霍一巴掌
3、多核心理论(代表:哈里斯、厄尔曼);口诀:厄了多吃哈根达斯
社区全貌研究
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提出:林德夫妇 《中镇》
中国社区研究
咱们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社区类型· 两种
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1)人口密度低;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社区变迁相对缓慢
城市社区,以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异质性较高的,有一定规模人口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人口密集度高是根本特征)
特点:1)分工复杂;2)家庭和初级群体减弱,正式组织变多;3)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肤浅化;4)文化差异包容性强
社区发展
二战后由联合国倡导推广
发展目标:1)任务目标,改善生活;
2)过程目标,全员参与
2)过程目标,全员参与
发展原则的口诀:两民两自三文明
助记:2民,2自,3文明
社区建设的原因和本质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发展不匹配;
本质:针对我国发展需求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本质:针对我国发展需求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时期
社区发展的目的
1)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十章 城镇化
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概念
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
城镇化演进模式
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
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无工业化的城镇化)
城镇化类型
逆城镇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例如北京+周边。
提出人:雷文斯;世界城镇化的“推 · 拉”理论
250世界城市群特曼
代表:琼 · 戈特曼,创立了城市群理论。
(世界城代表:纽约、东京、伦敦)
(世界城代表:纽约、东京、伦敦)
含义:又称“都市圈/带/群,大都市连绵区”,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250人。
中国社区研究
咱们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三个阶段
1)平稳起步:1949-1957建国期 ;
2)大起大落:1958-1977大跃进;
3)加速发展:1978至今
2)大起大落:1958-1977大跃进;
3)加速发展:1978至今
【论】中国城市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为因素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
2)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
3)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还不够好,人口与经济密度不高,有待优化;
4)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没有以优带多;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南北贫富差距大)
2)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
3)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还不够好,人口与经济密度不高,有待优化;
4)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没有以优带多;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南北贫富差距大)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道路选择
城镇化方针
发展历程。
【简】促进小城镇建设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2、规模要适度;
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教育/医疗/住房/保障)
2、规模要适度;
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教育/医疗/住房/保障)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的概念
狭义:指等级差异;
广义: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任何差异;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广义: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任何差异;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就是“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相关概念
1)性别: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
年龄: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年龄: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2)种姓:以血统、血缘和职业划分的。(印度种姓制)
种族:人种,以体质形态划分。(白人/黑人/黄种人)
等级:按经济地位、政治、法律地位划分。(企业家/执政党/高低贵贱)
种族:人种,以体质形态划分。(白人/黑人/黄种人)
等级:按经济地位、政治、法律地位划分。(企业家/执政党/高低贵贱)
3)阶级:按照生产资料、社会资源的不同划分的。
阶层:一,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 二,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阶层:一,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 二,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两个研究传统
阶级分析:社会不平等既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也是阶级斗争的原因,
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就是“阶级斗争”的研究。
(阶级斗争 → 不平等 → 阶级斗争)
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就是“阶级斗争”的研究。
(阶级斗争 → 不平等 → 阶级斗争)
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
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
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
社会分工&社会不平等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
18世纪,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认为: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
卢梭认为: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
“分工理论最早的阐发者”
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出现主任和奴隶,社会从无阶级进入到阶级社会)
(出现主任和奴隶,社会从无阶级进入到阶级社会)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阶级对立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相互促进和制约
社会分层
古典社会分成的理论
概念: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口诀:韦伯二三四
口诀:怕累当不了精英
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及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7个):毛泽东 - 成立前,77惨惨
1949-52年(4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1953-1977(3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78改革开放后(10个):78后,10全十美
1949-52年(4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1953-1977(3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78改革开放后(10个):78后,10全十美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类型:
概念:社会流动指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的变动。
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四种制度原因:制度本身;制度结合自身;制度抑制的;制度被利用
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重大改变,从政治主宰型转变为经济诱致型;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
4)我国当前仍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具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我国正表露出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
4)我国当前仍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具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我国正表露出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概念
但凡偏离或违反了社会规范,都属于偏差行为。也称为越轨、离轨、差异行为。
偏差行为的类型
表现方式:偏差习惯/心理/文化
行为准则:违法/违章/违规行为
行为准则:违法/违章/违规行为
【简】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简】正功能
1、有助于人民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生物学解释: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则的人,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认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社会规范。
认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社会规范。
类别: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弗洛伊德)
社会学解释
失范理论
观点: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
一种使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
另一种是社会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
一种使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
另一种是社会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
代表人物:默顿
针对目标的规范;
针对使用手段的规范
针对目标的规范;
针对使用手段的规范
文化传递理论
别名:亚文化理论
别名:亚文化理论
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之所以被视为偏差,
只因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矛盾。(乞讨村)
只因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矛盾。(乞讨村)
标签理论
观点: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权利集团给它贴上了偏差标签,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类型:初期偏差和次级偏差;
类型:初期偏差和次级偏差;
社会控制
概念
狭义: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广义: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手段方式,
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
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和制约、
对社会成员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
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和制约、
对社会成员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控制方法:法律、道德、习俗、宗教
特点
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
社会控制,普规多
【简】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2)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控制类型
宏观控制:对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控制
【论】适度问题
1)社会控制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约束的过程;
2)限制个人的绝对自由,不限制相对自由;
3)控制过强,会牺牲个人利益;
4)控制过弱,会牺牲社会利益;
5)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助于社会繁荣稳定;反之,有不利
2)限制个人的绝对自由,不限制相对自由;
3)控制过强,会牺牲个人利益;
4)控制过弱,会牺牲社会利益;
5)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助于社会繁荣稳定;反之,有不利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
含义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
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经过三各阶段:警觉 → 政策制定 → 改革
社会问题,觉策改
【简】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助记:提出者米尔斯
领域环境不同(范围);
价值观不同;
个人/公众的特点
领域环境不同(范围);
价值观不同;
个人/公众的特点
【简】一般特征
特征:特殊性、普遍性、社会性、复杂性、集群性
口诀:社会问题,特朗普会杂技(集)
理论研究
1)社会病理学:将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导致社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
因为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
因为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
社会化失败,赖个人,有机生病
加强个人道德教育,再社会化
加强个人道德教育,再社会化
2)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了效力。
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均衡体系。
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均衡体系。
赖社会,失去效力 解组重建
使用权利来处理
使用权利来处理
3)价值冲突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他们偏离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
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价值冲突
根据不同和特点寻求达成共识的途径
根据不同和特点寻求达成共识的途径
4)行为偏差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成为结果。
理论代表: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
理论代表: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
偏离轨道,行为偏差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依附感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依附感
5)社会建构理论: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因此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如何定义?为什么把事当事?主观臆测的建构
对社会问题重新定义和鉴别
对社会问题重新定义和鉴别
当代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社会)
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如腐败(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滥用职权)、贫困(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
人口、失业、老龄化、城乡差距、劳资纠纷、社会污染、教育不平等、
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等。
如腐败(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滥用职权)、贫困(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
人口、失业、老龄化、城乡差距、劳资纠纷、社会污染、教育不平等、
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等。
偏差性社会问题(个体)
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如毒品、色情、赌博、食品安全、贪污(个人行为)等。
如毒品、色情、赌博、食品安全、贪污(个人行为)等。
自然性社会问题(自然)
指自然灾害问题(缓变/突变)。 特征: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
自然问题,发潜有限
社会问题的防治
【简】社会问题防治意义
1)维护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
2)止损,避免和减少损失;
3)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2)止损,避免和减少损失;
3)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口诀:社会问题防治,
维护秩序稳定、避免损失、提高效率、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障现代化建设
维护秩序稳定、避免损失、提高效率、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障现代化建设
防治战略思想
1、全球性思想(在全球环境进行考察)
2、全局性思想(发展规则)
3、长期性思想(持久战)
【简】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1)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保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6)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发展科学技术;
4)完善社保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6)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口诀:社会问题,上层生技保警督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含义和特征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不断发展)
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性、全面性
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性、全面性
口诀:社会变迁,必然前进,全面曲线
基本类型
方向:进步和倒退;
性质与特点:改革和革命;
规模: 整体和局部 ;
人为参与与控制程度: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性质与特点:改革和革命;
规模: 整体和局部 ;
人为参与与控制程度: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社会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
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为主要内容;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
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为主要内容;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口诀:不种地了,开始建厂;
建厂还不够,要发展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建厂还不够,要发展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简】社会现代化特征
1)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全局);
2)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性的历史进程(长期);
3)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争(全球)。
2)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性的历史进程(长期);
3)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争(全球)。
社会现代化理论
口诀:
经典现代化理论(二战后)、
依附理论(抱大腿状态)、
世界体系理论(中心-半边缘-边缘)沃勒个去世界这么大
信息社会理论(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革命)、
后工业社会论(贝尔,提出人才占主导,知识是中心)后背
经典现代化理论(二战后)、
依附理论(抱大腿状态)、
世界体系理论(中心-半边缘-边缘)沃勒个去世界这么大
信息社会理论(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革命)、
后工业社会论(贝尔,提出人才占主导,知识是中心)后背
中国社会现代化
1840-1911,现代化起步阶段;
1912-1949,局部现代化阶段(北洋、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
1949-1977,全面现代化探索期;
1978至今,全面现代化发展期(加速发展)
1912-1949,局部现代化阶段(北洋、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
1949-1977,全面现代化探索期;
1978至今,全面现代化发展期(加速发展)
中共社会现代化:
1840,起步
12-49,局部
49-77、探索
78至今,发展
1840,起步
12-49,局部
49-77、探索
78至今,发展
全球化
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关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依存性、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关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依存性、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特点:1)客观的历史进程
2)多维度的/全面性
3)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4)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2)多维度的/全面性
3)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4)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发展阶段
萌芽:15-18世纪中期(航海技术,全球意识);1518萌芽
开始:18-19世纪70年代(殖民);
起飞阶段:19-20世纪60年代(组团,联合国1945年);
增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开始:18-19世纪70年代(殖民);
起飞阶段:19-20世纪60年代(组团,联合国1945年);
增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1518 萌芽
1819 开始
1819 开始
全球化与中国
【论】冲击和挑战
1)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经济问题;
2)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要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政治;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挑战---文化;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
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安全;
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安全;
【论】应对策略
1)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指定全球战略的前提---明确位置;
2)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解放思想;
3)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增强国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