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思维导图
2023-10-29 18:21:3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有机化学——烯烃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结构P24
sp2杂化
Π轨道镜面对称,离原子核远,流动性大,可极化性大
Π键键能低,碳碳双键键长比单键短
命名
包含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超过10个碳命名为“某碳烯”
从离双键近的一端开始命名
存在异构则在最前面标出
异构
官能团位置异构
碳架异构
顺反异构
(连双键同碳上基团不同)
(连双键同碳上基团不同)
顺式:极性大,沸点高
反式:对称性好,熔点高
产生原因:双键不能自由旋转
ZE异构
(普遍现象)
(普遍现象)
按次序规则排列
Z式:较优基团位于同侧
E式:..................不同侧
马氏规则理论解释P35
亲电加成
从电子效应说明P35
甲基对乙烯基来说,具有给电子共轭(诱导),使端基碳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
电负性SP2>SP3,甲基表现给电子诱导效应
开链碳正离子稳定性说明
(甲基碳正离子是最简单的碳正离子)
(SP2杂化)
(甲基碳正离子是最简单的碳正离子)
(SP2杂化)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比较
叔>仲>伯(同自由基稳定性P22)
给电子诱导、σ-Π超共轭
碳氢σ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大
碳正离子重排
带正电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或烃基带着一对电子与带正电的碳正离子形成新的共价键,
从而使相邻的碳原子带正电荷,形成新的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从而使相邻的碳原子带正电荷,形成新的更稳定的碳正离子。
烯烃α-H活性的机理解释P37
烯丙基存在,p-Π共轭效应稳定性好(形成Π33大Π键)
游离基稳定性(烯丙基> )
超共轭效应一般比共轭效应弱得多
制备P37
1.卤代烃脱卤代氢(脱去少氢)
2.醇脱水
3.邻二卤代物脱卤素
4.工业:石油催化、裂解、裂化
性质
物理性质
1.聚集状态
2.颜色
3.密度及沸点
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典型反应为:加成、加聚、氧化、α-H反应)
(典型反应为:加成、加聚、氧化、α-H反应)
2.易被氧化
催化加氢P26
Ni(需要较高温度和压力)、Pt和Pd(室温) 都可作催化剂
顺式加成,反应放热(从不稳定化合物变稳定)
氢化热
定义
大小标志着不饱和化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氢化热⬇,内能⬇,越稳定
反式烯烃比相应的顺式烯烃更稳定
碳碳双键上链接的烷基越多越稳定
亲电加成
(接受电子)
(接受电子)
1.与卤素P27
- 烯烃及取代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速率不同
结论:反应是亲电加成
- 两步反应
结论:第一步均为溴离子与烯烃加成
与溴加成反应机理(很重要不知道怎么画图...看书吧)
溴鎓离子
2.与卤化氢P29
通常使用干燥的卤化氢气体,也可以使用浓的HI,浓的HBr,但浓HCl与烯烃不反应,需要AlCl3催化
加成活性HI>HBr>HCl
烯烃反应活性P29
如果不对称烯烃与HX加成,有两种产物,以其中一种为主
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与极性试剂加成时,
带正电的原子或基团加到双键中较负的(含H较多)的碳原子上
带正电的原子或基团加到双键中较负的(含H较多)的碳原子上
特殊:当不对称烯烃有过氧化物存在或光照时,与HBr(唯一)加成得到反马氏产物
过氧化物效应:因过氧化物的存在或者光的存在而引起的烯烃加成HBr的反马
(卡拉施效应)
(卡拉施效应)
3.硫酸P30
产物:硫酸氢乙酯/酸式硫酸酯
可除去某些化合物中的烯烃
硫酸氢乙酯用水稀释并加热,水解生成醇和硫酸
(间接得到醇,符合马氏规则)
(间接得到醇,符合马氏规则)
4.水P31
浓硫酸或磷酸作催化剂(催化剂一定参加化学反应,先卤素,后-OH)
直接水合法制醇(工业乙醇),若不对称烯烃也得到顺马加成产物
5.“次卤酸”P31
(与卤素的水溶液反应)
(与卤素的水溶液反应)
若为不对称烯烃,则带部分正电荷的卤素离子(X-)加含H多(反式)
6.硼氢化P31
电负性H>B,此时H较负,加含氢少
烷基硼烷+碱性双氧水
反马
氧化反应P32
1.高锰酸钾氧化
中性或碱性,稀或冷的高锰酸钾
只是Π键断裂
顺式邻二醇
加热或酸性,浓的高锰酸钾
Π键和σ键都断裂
无O
一个O
两个O
2.四氧化锇
顺式邻二醇
3.臭氧化反应
双键断开形成碳氧双键
可用于烯烃结构测定,效果比高锰酸钾好
4.被过酸氧化P34
反式邻二醇
常见过氧酸
聚合反应P34
均聚
共聚
α-C原子上的反应P34
取代
NBS(氮溴/氯化丁二酰亚胺)法
(NCS)
(NCS)
条件:过氧化物、加热、光照
产物
只能上溴不能上氯
丁二酰亚胺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