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2024-01-22 18:26:07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这是一本读书笔记。该书由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著,渠海霞翻译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20世紀初創立「個體心理學」
著作
『人性的弱點』
『美好的人生』
弗洛伊德
榮格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一味關注過去的原因
導致「無法改變」之結論
如果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心理創傷學說就是原因論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學
明確否定心理創傷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
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提出「目的論」
每個人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所謂憤怒
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弗洛伊德說錯了
阿德勒心理學
是一種與虛無主義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學
即
重點不在於「過去發生了什麼」
而在於「如何詮釋過去」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變的第一步在於「理解」
不是他人告知
而是自己悟得
兩位大師都熱衷於他人交談、並不是閉門造車寫書
你想「變成別人」嗎?
永遠不能「變成別人」
永遠不能「捨棄自己」
那麼,悦納自己吧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有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陷入不幸的絕境
而是我們自認為「不幸」
並且自認為這種選擇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為了說明問題,筆者在此處混淆了三個概念:世界觀、性格、生活方式
雖然世界觀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的
雖然世界觀的形成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但是,世界觀是由自己形成的
因此,世界觀也是可以重新選擇、或者改造的
「環境」或者「過去」都是沒有辦法選擇的
但是「自己」和「現在」卻是可以選擇的
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有勇氣「選擇」或者「改變」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
「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說法,其實是在為「不改變自己」找藉口
「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我們有時候需要用
自己討厭的自己(某一個方面)的想法
來逃避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舉例
如果我們很害怕在於他人交往中
被他人否定
被他人輕視或拒絕
害怕心靈受傷
我們就會想
與其陷入那種窘境
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
因此就會討厭自己
見到生人臉紅
說話結巴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阿德勒斷言「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之所以感覺孤獨
並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
而是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人所疏遠
如果只有一個人活在宇宙
既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邏輯
甚至連孤獨這個概念都不存在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
並不是「客觀性事實」
而是「主觀性解釋」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自卑感是一種「價值」感
而,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比如
鑽石的價值
美元的價值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
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並且、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
這種普遍的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即
希望進步
追求理想狀態
於此相對應的、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刺激」
促進健康
正常努力
成長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是不同的
有些人
無法認清「情況是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
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
什麼都不做就斷定
自己不行
或是現實無法改變
這種狀態,就叫做「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把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一種「狀態」
例如:如果抱著「因為我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
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簡單說就是
害怕前進
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
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
玩樂
休閒時間
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
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
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對人而言、「自卑感」是一種壓迫,面對自卑感
理論上,比較健全的姿態應該是
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來彌補欠缺部分
例如
刻苦學習
勤奮練習
努力工作
沒有這種勇氣的人往往會陷入「自卑情結」
面對自卑感,抑或發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節」
既沒有勇氣通過努力和成長去改變
又不能忍受自卑情結
人就會想著用更加簡便的方法來進行補償
即: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
繼而沈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例如
權勢張揚(例如10根手指全戴著寶石)
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
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之中
整天只談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
阿德諾:「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
擔心如果不那麼做的話
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
如果真正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
還有一個複雜的實例——「誇耀不幸」
這種現象其實想要借助自己的不幸
來顯示自己「特別」
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
阿德勒:「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例如,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自卑情結」其實和「優越情節」密切相關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所謂「追求優越性」
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
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人生
不與任何人競爭
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當然,更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健全的自卑感
不是來自於與別人的比較
而是來自於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我們應該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即:
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人際關係中天然存在【競爭】、這是天道
所以,人們就不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如果人們意識到競爭
就勢必會常常拿自己和他人去比較
勢必會產生自卑感
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於
即便不是敗者,處於競爭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
這使得很多人
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
卻感覺不到幸福
真實的情況是
除了少數人之外,世界上的人並不關注【我】
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
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
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人家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復仇
过去不可否定,但是赋予过去什么样的价值,却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私愤与公愤不同
私愤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当我们遭遇当面辱骂
当我们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同时
也要意识到这是对方在挑起争斗
而争斗结束之后,失败的一方往往会因而产生复仇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如果当面受到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
被激怒则进入争斗
一味地忍耐、表明依然拘泥于争斗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情感方法
不是不能发怒
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发怒
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是交流的一种形态
而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
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易怒的人
并不是性情急躁
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
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转移
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只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
去除【胜负之争】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社會中的【人】具有兩大行為目標
自立
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支撐這種行為目標的心裡目標就是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並且、上述目標可以通過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
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
交友課題
愛的課題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距離和深度」最淺
因為有共同的工作目標
即使不投緣也必須要合作
在這個階段的人際關係上出現問題,可能就會出現「自閉」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鏈
交友課題
朋友關係
因為沒有了工作關係那樣的強制力
所以就更加難以開始和發展
朋友多好嗎?
朋友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
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彼此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我以後可以交到好朋友嗎?
當然是可以的
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
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
而是改變自己的心理學
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
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
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愛的課題恐怕是三大課題中最難的一個
戀愛關係
浪漫的紅線
與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親子關係
堅固的鎖鏈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人際交往中
人們
並不是因為無法容忍A的缺點才討厭他
而是因為「要討厭A」這個目的,之後才找出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
人就是這麼任性而自私
如果喜歡對方,對方哪兒哪兒都是優點
如果不喜歡對方,對方哪兒哪兒都是缺點
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
正因為如此
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
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阿德勒
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迴避人生課題的情況
叫做「人生謊言」
請注意,這裡沒有善惡判斷
而是一種狀態描述
可能換作「人生藉口」更好一些
之所以定義「人生謊言」,是因為決定生活方式
不是其他任何人
而是我們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
是擁有的心理學
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
阿德勒心理學是
使用的心理學
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所以稱為勇敢的心理學
人類並不是受精神創傷所擺弄的、脆弱的存在
而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陀思妥耶夫斯基「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假设得到金钱方面的自由,还会有什么样的烦恼和不自由呢?
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对
不可避免的
厌烦的
不可回避的(例如讨厌的上司」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
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得到别人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
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是因为受到了「赏罚教育」的影响
即
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
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
其实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
在意别人的评价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这是谁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
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最后由谁承担选择的结果
就是谁的课题
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对于他人
可以竭尽全力的帮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即使是「信任」,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
「你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
「他如何对待你的信任」,这就是他的课题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
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
那是别人的课题
你根本无法左右
有的时候,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
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
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
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了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人際關係「王牌」,握在你自己手裡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
阿德勒心理學的正式名稱是【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dividual
不僅有【個人】之意
在語源上還有【不可分割】之意
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之意
阿德勒反對二元論的價值觀,即,把【】分開考慮的作法
精神和身體
理性和情感
意識和無意識
例如:當我們大發雷霆的時候
那是【作為整體的我】選擇了勃然大怒
絕對不是【感情】這一獨立存在
我們之所以分別開來討論
不是為了疏遠他人
而是為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不幸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
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人際關係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
【共同體】概念、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概念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將他人看成
【敵人】?
【夥伴】?
如果他人是夥伴
我們生活在夥伴中
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為夥伴(即共同體)做著貢獻
像這樣
把他人看著夥伴
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叫做【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認為自己所敘述的【共同體】
不僅包括
家庭
學校
單位
地域社會
還包括
國家
人類
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
甚至包括植物或非生物
甚至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
共同體感覺
social interest
即:對社會的關心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我和你】,可以此為起點
把對自己的執著 self interest
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 interest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除了【這兩種】
暴君
自私自利
還有一種類型,即
不能進行【課題分離】
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即:總是關注他人如何
關注自己
評價自己
這類人
看似在看著他人
實際上眼裡卻只有自己
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而只關心【我】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擁有歸屬感,是人的基本欲求
從屬於共同體
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
並能體會到【可以在這裡】
人生的一切過程都與尋找歸屬感緊密相關
學業
工作
交友
戀愛
結婚
要注意把握對自己的認識
【我】是自己的主人,同時是整體的一部分
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
阿德勒認為歸屬感
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
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取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人不可能離開共同體【獨自】生活
人生會有大小不同的多個共同體
我們在尋求歸屬感的時候
理所當然地會去關注更小的共同體、更接近自己的共同體
同時,我們應當意識到有更多更大的共同體
如果我們在一個共同體中不能產生歸屬感
例如
比如從公司退休
比如在學校遭遇到暴力
比如遭遇到家庭暴力
如果僅僅認為目前的共同體就是全部
那麼自己就會沒有任何歸屬感
然後就會逃避到更小的共同體去
如果我們意識到還有更多更大的共同體
我們就會正確看待目前的境遇,比如
我們目前【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
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我們就可以【選擇】去其他、或者更大的共同體
換言之,面對這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共同體
我們既要擁有共同體的感覺
又要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必要固執於眼前的小共同體
更多共同體一定存在
更多的【我和你】
更多的【大家】
更大的共同體
需要記住的行動原則是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
首先應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
僅就【你和我】這個最小的共同體而言
如果因為【你】的反對就會崩塌的關係
對【我】而言,這種關係從一開就就沒有必要締結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阿德勒提出兩種不同的人際關係
橫向關係
縱向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採取【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的立場
【表揚】這種行為
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
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因而,這兩種作法
屬於【縱向關係】
都是【居高臨下】的
二者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
其背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阿德勒心理學
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做【橫向關係】
可以理解為【雖不同但平等】
其實質就是【尊重】
就是【和而不同】
反對一切【縱向關係】
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兩個現象的分析
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是把一切人際關係都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
【誇耀】或者【自卑】都是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
有鼓勵才有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對【表揚】的解釋
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干涉別人的背後,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係
正因為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
把對方看的比自己低
所以才會干涉
阿德勒心理學把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稱為【鼓勵】
首先在有差異的前提下建立橫向關係
在平等的前提下援助他人直面課題
人害怕面對課題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
而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
幫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直面課題的是其本人
下定決心的也是其本人
也就是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
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有價值就有勇氣
基於橫向的人際關係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而是幫助他人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
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
即
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有價值
而是因為存在就有價值
這也是【共同體】概念具有爭議之處
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
客觀上存在著很多縱向關係
例如:我們是不可能和【上級】平等的
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即:對於人際關係作出自主的選擇
建立縱向關係?
建立橫向關係?
從而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的走向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具有明顯差異
自我肯定
明明自己做不到卻還要暗示自己【我能行】
可以說這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納
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
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別?
區分一組概念:【信用】和【信賴】
信用有附加條件,credit
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深厚的關係是建立在【信賴】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生就會簡單地令你吃驚,當然
理解【課題分離】的原理和原則比較容易
實踐起來卻非常難
比如,關於【信賴】和【背叛】
信賴,是我該做的事情
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在共同體中獲得【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需要有三個關鍵詞
第一,【自我接納】
第二,【他者信賴】
第三,【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的意思並不是自我犧牲
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
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
並對此給予警示
他者貢獻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
體會我對他人有用
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年青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理解和實踐【共同體】
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
自我接納
他這信賴
他者貢獻
並且三者相互影響
阿德勒自己也說
理解人並不容易
個體心理學恐怕是
所有心理學中最難學習和實踐的
一種心理學了
甚至也有人說
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
直至改變生活方式
需要相當於自身歲數一般的時間
也就是說
40歲開始學,60歲才能學會
20歲開始學,30歲才能學會
越年輕,越早學,就能越早改變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世界上並非全是好人
人際關係中也會遭遇到諸多不愉快的事情
但是,不可以搞錯的一個事實是
任何情況下
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
對於這樣的人
就要即時切斷聯繫
而絕不是【大家】的錯
關於【人生和諧】概念
意指盡可能關注到生活的多個方面
而不是僅僅只關注一點
例如
口吃的人
因為只關心自己的說話方式
從而感到自卑和痛苦
工作狂
只是以工作為藉口
來逃避其他責任
經常使用如下一些說法的人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例如
大家
總是
一切
即:以偏概全,或者說特別關注一個點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缺乏【人生和諧】
從某種意義而言
是一種不敢正視人生課題
的生活方式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這種【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就叫做【貢獻感】
而,幸福就是【貢獻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人類都具有【優越性追求】這種普遍欲求
並且大多數人在最初的階段都是【希望特別優秀】
但是
當希望特別優秀的願望無法實現的時候
有些人就會轉而【希望特別差勁】
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
【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引起他人的關注
脫離【普通】狀態
成為【特別的存在】
甘於平凡的勇氣
為什麼非要特別呢?
普通和平凡有什麼不好呢?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
計畫式的人生
不是沒有必要
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動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
所有的人生
都不是
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
或者攀上某一個山頂
人生,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了
在舞蹈中
跳舞本身就是目的
首先,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
但是,並不存在目的地
雖然舞蹈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
只是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而應聚焦【此時此刻】
過去發生了什麼於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
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次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關注過去或者未來,只是想著為自己尋找【免罪符】
人生不再需要故事
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糾結過去、關注未來
把微弱而模糊的燈光打向人生整體
自以為看到了些什麼
有一種想法認為
如果我找不到理想和目標
就連應該跳什麼舞都不知道
我的【此時此刻】只是一些毫無用處的剎那
其實,人生總是處於【完結狀態】
沒有目標也無妨
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目標
不要把人生弄的太深刻
人生很簡單,並不是什麼深刻的事情
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
就沒有什麼必要令其過於深刻
來吧,其決定作用的
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
而是此時此刻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作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引、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引導之星】
即:【他者貢獻】
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
做什麼都可以
【我】的力量很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
而只能靠【我】改變,即
我改變
世界也會改變
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會為我改變世界
類似一個長年近視的人初次戴上眼鏡時所感受到的衝擊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