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
2023-11-11 13:23: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法兰克逐渐演变为德意志王国。962年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神圣罗马帝国。大空位时期后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奥地利建立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德意志邦联解散。次年普鲁士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1919年2月魏玛共和国成立。1931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直到1990年10月3日,德国再次统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东法兰克王国
查理大帝被 称为 “罗马人皇帝”,罗马主教加冕查理,升格为罗马教皇
《凡爾登條約》
路德维希 “德意志人”
领土:萨克森 弗兰肯 巴伐利亚 施瓦本 四大部族公国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帝国)
皇 帝
(1)德王原拥有君主的权力,并以封君身份同各地封建主结成封君封臣关系;
(2)德王称帝后,并未被授予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反而分散了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各大诸侯;
法兰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海因里希一世
东法兰克改名德意志,它称
夺取洛林地区
奥托一世
加冕为“罗马人皇帝”
奥托二世
奥托三世
亨利二世
萨利安王朝
康拉德二世
亨利五世
洛泰尔二世
施陶芬王朝
康拉德三世
弗里德里希一世
弗里德里二世
康拉德四世
被安茹人入侵杀害
空位时期
1273 年以后,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的封建主长期是皇位的候选人,然而皇帝始终未能制伏诸侯,诸侯日益强大;
北部意大利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54 年以后,北意大利脱离帝国,一些城市发展成巨大的城市共和国,最著名的是威尼斯和热那亚;
中部意大利主要是教皇领,教皇领的西面也有一些城市共和国如佛罗伦萨、比萨等;
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鲁道夫一世
鲁道夫皇帝死后,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原则已经牢固确立,形成了七个大选侯选举皇帝的制度;
夺取奥地利公国
阿道夫
拿骚家族
阿尔伯特一世
哈布斯堡家族
亨利七世
卢森堡家族
腓特烈三世
哈布斯堡
路易四世
维特斯巴赫家族
查理四世
1356 年,德皇查理四世发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确认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
黑死病爆发
文策尔
南意大利在 14 -- 15 世纪时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
鲁 佩 特
西吉斯蒙德
哈布斯堡王朝
阿尔伯特二世
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兰和勃艮第的玛丽订婚,其中他们的订婚戒被认为是第一枚订婚戒指
马克西米连一世
《九十五条论纲》
查理五世
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奥格斯堡和约》
德意志农民战争
斐迪南一世
马克西米连二世
鲁道夫二世
马蒂亚斯
斐迪南二世
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推翻,弗兰茨二世退位
神圣罗马帝国各诸侯
奥地利君主国
过程
巴奔堡家族的统治
奥地利藩侯
奥地利公爵
腓特烈二世
无王朝统治
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哈布斯堡王朝 I
1278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夺得奥地利,作为家族世袭领地。
成为实体国家
1396 年,召开奥地利邦议会,表明奥地利开始成为国家实体,15 世纪,哈布斯堡家族被推选为帝国皇帝,于 1526 年获得波希米亚等领土,奥地利成为帝国最强大的邦。
领地分裂
哈布斯堡王朝 II
斐迪南一世
领地分裂
哈布斯堡王朝 III
领地再分裂
哈布斯堡王朝 XII
查理六世
《国本诏书》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巴伐利亚选侯-查尔斯-阿尔伯特(法国,普鲁士支持)
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三世
玛丽亚-特雷西娅(英国 荷兰 俄国 匈牙利 西里西亚 波希米亚支持)
普鲁士攻入西里西亚
《尼芬堡和约》
巴伐利亚选侯被反奥同盟选举为罗马帝国皇帝
普奥议和
特雷西亚游说匈牙利,占领巴伐利亚 波希米亚
《霍尔姆斯条约》
普鲁士攻入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
普鲁士退守西里西亚
《德累斯顿和约》
弗兰茨一世继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玛丽亚-特雷西娅
减少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固定劳役时间,减少农民 运输义务,取消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
为了增强国库收入,同时缓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女皇玛丽亚下令取消地主担任 国家收税人的权利,限制领主裁判权
在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成立“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和“国务会议”,领地建“代办与财务处”和“县公署”,形成中央到基层行政系统和完全中央集权;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约瑟夫二世
宣布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 地区的农奴为自由人农民如果继续使用地主的份地,必须照旧为地主服劳役,并且缴纳其 他贡赋。
由于封建贡赋过重,农民无力负担国税和按时应征入伍,改革缓和农民反 对地主的斗争,有利于巩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为了奖励工商业,实行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场,以增加国家收入。
约瑟夫二世合并领地,成立跨领地的地方政府,建立警察制度和书报检查制加强控制,司法上司法和行政分离,颁布刑法典等,军事上实行募兵制,建立常备军。
奥地利帝国
弗兰兹一世
斐迪南一世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被普鲁士排除在“北德意志联邦”之外
奥匈帝国
奥地利共和国
教会改革
匈牙利
匈牙利信奉基督教,实行土地分封制,文化受德意志影响,地理与德意志毗邻,关系密切,还受到卢森堡家族的统治;
为反抗土耳其,与德意志结成更密切关系
土耳其在莫哈奇大战中击溃匈牙利军队,匈牙利被三分天下。
奥地利于 1699 年把匈牙利置于统治下,匈牙利有自己议会,贵族势力大,地位独特
波希米亚
(1)波希米亚有自己历史传统,14 世纪爆发过胡司战争,民族和宗教使它对奥地利具有很大的离心力,仍保有王国议会和各附属邦的等级会议,并保留新教教会;
(2)三十年战争后,捷克贵族被没收土地,天主教成为强制性信仰,波希米亚自治地位丧失,成为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等级议会衰落,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
普鲁士
德意志骑士团
勃兰登堡选侯时期
12 世纪霍亨索伦家族成为纽伦堡城城主;
15 世纪腓特烈一世取得勃兰登堡领地和选侯称号;
16 世纪,勃兰登堡选侯接受路德教,成为新教国家;
选侯约翰取得了波兰的东普鲁士,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选侯;
三十年战争结束时,选侯腓特烈摆脱对波兰的臣属。
普鲁士王国
腓特烈一世
成为普鲁士国王
1701 年,选侯腓特烈一世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勃兰登堡-普鲁士选侯变成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威廉一世
(士兵王)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大帝)
被正式任命为普鲁士国王
“开明专制”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进攻奥地利,占领西里西亚
英法七年战争
法奥俄联盟-《凡尔赛条约》
攻守同盟
英普联盟-《白厅条约》
普鲁士占领德雷西亚-萨克森
普鲁士进军波希米亚
彼得三世宣布俄国推出战争
1772 年瓜分波兰时,分到西普鲁士。
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梯尔西特和约》
莱比锡战役
“自由与统一”运动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8年革命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威廉一世
北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
(第二帝国)
威廉一世
奥托-冯-俾斯麦
(铁血宰相)
统一德国-三次王朝战争
丹麦-普奥,丹麦战败
普奥战争-建北德联邦
《布拉格合约》
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
联盟=沙皇俄国 奥匈帝国
腓特烈三世
威廉二世
俾斯麦被迫辞职
联俄抑法》联英抑俄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
魏玛共和国
十一月革命
帝皇退位
接受《凡尔赛和约》
《魏玛宪法》通过
放弃所有不平等特权德基础上,全面恢复中德双边关系
《拉巴洛条约》
《洛加诺公约》
大萧条-过度依赖西方资本
希特勒和纳粹党当选执政党
纳粹德国
(第三帝国)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阿道夫-希特勒就任国家领袖和政府总理
走向纳粹的举措
推行 一体化 运动和独裁统治
国会纵火案
《授权法》
《国家重建法》
通过国家干预,解决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
扩建组织网络,实行社会统制
冲锋队 党卫军 希特勒青年团 德国女青年团 民大会 ---新增社会团体
控制意识形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迫害“劣等”民族,实行“优生”工程
六角黄星标志.驱散犹太人
水晶之夜
设立“犹太人隔离区”-党卫军控制
集中营改造为灭绝营
”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计划通过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三国组建的轴心国正式形成
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确立中欧霸权
《德奥协定》1936
占领奥地利 1938.3.11
占领苏台德地区 1938
慕尼黑协定 1938.9.30
占领布拉格 1939.3
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苏瓜分波兰
苏联占领波兰东部
进攻丹麦,丹麦投降;进攻挪威
攻占荷兰;攻占比利时;攻占法国
轰炸英国
统占东南欧诸国
进攻苏联
斯大林格勒会战
意大利投降
诺曼底登陆战役
盟军攻入德国
希特勒自杀
纳粹德国正式投降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复兴的六大因素
反思纳粹罪行 赔偿受害者损失 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谅解和信任
汲取历史教训 健全民主制度 促进了国内政治平稳发展
融入西方 接触东方 开拓了和平安全的外交空间
采用 社会市场经济 模式 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安定
美国的扶持和苏联的妥协
举国上下韬光养晦 埋头苦干
曲折的复兴之路
历史反思:从回避到悔过自新
非纳粹化 运动
大赦法-提前释放大批纳粹文武高管
60年代 悔过自新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下跪于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90.10.3 以五个州形式合并于联邦德国
地理位置:
位于欧洲中部
北濒临波罗的海和北海,
南依阿尔卑斯山
相邻国家:
北有丹麦
西有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
南有瑞士 奥地利
东有波兰 捷克
南高北低
德国历史发展特点
大起大落,历经辉煌与屈辱
战争频仍,国家长期分裂
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社会市场经济”独树一帜
民主政治屡遭挫折,“自由主义悲剧”格外突出
“大陆理性”魅力无穷,德意志文化光彩照人
反启蒙 反西方观念曾长期流行,民族保守主义至今仍有一定市场
德国宗教改革(宗教分裂)
背景
(1)15~16 世纪,德国经济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但由于它的分散性,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
(2)经济的分散性影响了政治的发展,德国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并不具有实际掌控力,国内各诸侯割据,皇帝有名无实;
(3)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
(4)农民在德国劳动者中占绝大多数,地位低下,受到的压迫最为严重。
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1521 年 4 月,罗马帝国皇帝在沃尔姆斯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处理马丁•路德的问题;
会议最终发布《沃尔姆斯敕令》,宣布路德不受法律保护,查禁其著作。
路德教派演变
经过
《九十五条论纲》
通过贿赂教皇成为美因兹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还债,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券”;
1517 年万圣节前夕,马丁•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
路德教派的确立
(1)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后,一部分诸侯国已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另一些诸侯鉴于宗教改革引起了农民起义,仍坚持旧的信仰;
(2)1529 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召开。由于会上天主教诸侯占优势,会议重申 1521 年沃尔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教派诸侯提出抗议,此后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
(3)1531 年路德教派的君主们成立了一个互相保护的同盟,并在 1546 年爆发了与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双方最终在 1555 年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
(4)《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 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教会保留
弗迪南声明
《反对由魔鬼创立的罗马教皇统治》
路德教派得以传播的原因
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的全面支持;
它得到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大诸侯)的有力支持;
在领地内推行改革
在帝国和国际层面对抗天主教保守势力,建立同盟,为争取福音教的合法化而斗争
它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无力解决新教运动的问题;
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
德国农民战争
(1)在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闵采尔的宣传和组织下,德国在 1524~1525 年间爆发了以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2)1525 年 3 月,起义军领袖举行集会,通过了“十二条款”的纲领,要求废除农奴制和什一税,但没有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带有妥协性;
(3)1525 年 3 月末,法兰克尼亚地区爆发了新的农民起义,5 月,制订了“海尔布琅纲领”,又称“帝国改革纲领”,但这个纲领没有实现;
(4)闵采儿直接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这是德国农民战争的顶点,起义中缪尔豪森的平民和矿工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成立“永久会议”;
(5)三地起义先后于 1525 年战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势力,从此天主教会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地位。
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