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点
2023-11-16 08:51:0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念
现金、现金流:广义现金,强调现金流量而非净利润
现值
折现率
筹资时:资本成本,筹集和使用资本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筹资费用:股票债券发行费用、借款手续费
用资费用:股利、利息
投资时: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最低报酬率
基本理论
现金流量理论
价值评估理论
基础知识
利率
影响因素
产业平均利润水平、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
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态和货币政策因素影响
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态和货币政策因素影响
基准利率特性
市场化、基础性、传递性
利率期限结构
预期理论:长期债券利率=其有效期内人们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分割市场理论:存在短期市场、中期市场、长期市场
流动性溢价理论:预期理论和分割市场理论的结合,承认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可以相互替代,但承认投资者有不同期限债券偏好
期限优先理论:间接方法修正预期理论
市场利率r=r*+RP
=r*+IP+DRP+LRP+MRP
=r*+IP+DRP+LRP+MRP
r*:纯粹利率 RP:风险溢价
IP:通货膨胀溢价 DRP:违约风险溢价
LRP:流动性风险溢价 MRP:期限风险溢价
IP:通货膨胀溢价 DRP:违约风险溢价
LRP:流动性风险溢价 MRP:期限风险溢价
报价利率(有时也称名义利率):金融机构提供年利率,同时提供复利次数
计息期利率:报价利率/年复利次数
有效年利率:(1+报价利率/年复利次数)^年复利次数-1
计息期利率:报价利率/年复利次数
有效年利率:(1+报价利率/年复利次数)^年复利次数-1
货币时间价值
复利终值F=P(1+i)^n
(F/P,i,n)
复利现值P=F(1+i)^-n
(P/F,i,n)
普通年金终值(每期期末付息)F=A[(1+i)^n-1]/i
普通年金终值的倒数可以用来求偿债基金,即为使年金终值达到一定金额,每年末应收付的年金数额
普通年金终值的倒数可以用来求偿债基金,即为使年金终值达到一定金额,每年末应收付的年金数额
(F/A,i,n)
普通年金现值P=A[1-(1+i)^-n]/i
(P/A,i,n)
预付年金终值
(F/A,i,n+1)-1
(F/A,i,n)*(1+i)
预付年金现值
(P/A,i,n-1)+1
(P/A,i,n)*(1+i)
递延年金
永续年金
1/i
风险与报酬
(估值时如何确定
折现率的问题)
(估值时如何确定
折现率的问题)
单项投资
预期值:期望报酬率K=ΣPi*Ki
Pi:第i种结果出现概率
Ki:第i种结果出现报酬率
Pi:第i种结果出现概率
Ki:第i种结果出现报酬率
离散程度:总体方差Σ(Ri-R)^2/N
(风险) 样本方差Σ(Ri-R)^2/n-1
标准差是方差开平方Σ(Ri-R)^2*P1
方差是标准差开平方
(风险) 样本方差Σ(Ri-R)^2/n-1
标准差是方差开平方Σ(Ri-R)^2*P1
方差是标准差开平方
相对离散程度: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
(相对风险)
(相对风险)
投资组合
期望报酬率K=Σrj*Aj
rj:第j种债券期望报酬率
Aj:第j种债券在全部投资额中的比重
rj:第j种债券期望报酬率
Aj:第j种债券在全部投资额中的比重
方差ΣΣAj*Ak*σjk,标准差直接开方
Aj,Ak表示j和k证券在投资中所占比重
σjk是协方差=Rjk*σj*σk(衡量两种证券之间共同变化的程度)
Rjk是证券j和k报酬率相关系数(多数证券的报酬率趋于同向变动,因此两种证券相关系数多为小于1的正值)
σj,σk是j和k证券标准差
Aj,Ak表示j和k证券在投资中所占比重
σjk是协方差=Rjk*σj*σk(衡量两种证券之间共同变化的程度)
Rjk是证券j和k报酬率相关系数(多数证券的报酬率趋于同向变动,因此两种证券相关系数多为小于1的正值)
σj,σk是j和k证券标准差
两种证券的投资比例与有效集
1-2为无效集,2-6为有效集
2为最小方差组合
随着A,B两种证券比重的改变,该曲线
反映出风险与报酬的权衡关系
反映出风险与报酬的权衡关系
相关性对风险的影响
A,B连线为相关系数1越往左突出相关
系数越小,到折线时相关系数为-1
系数越小,到折线时相关系数为-1
相关系数越大,风险分散效应越弱
多种证券组合时:机会集不是一条曲线而是一个平面
有效边界位于机会集顶部,最小方差点到最高期望报酬率点止
有效边界位于机会集顶部,最小方差点到最高期望报酬率点止
多种证券组合的风险和报酬&资本市场线
Rf代表无风险资产报酬率,标准差为0,该报酬率是确定的
从y轴无风险资产报酬率引出的与有效边界相切的直线为资本市场线
*如果存在无风险证券,资本市场线是新的有效边界,切点叫市场组合,
其他各点是市场组合与无风险投资的有效搭配
*如果存在无风险证券,资本市场线是新的有效边界,切点叫市场组合,
其他各点是市场组合与无风险投资的有效搭配
资本市场线反映标准差和报酬率的关系,其斜率为风险的价格
M为市场均衡点
M点左侧将拿出部分资金,购买无风险资产,同时持有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组合
M点右侧将借入部分资金,购买风险资产进一步投资,仅持有市场风险资产
M点左侧将拿出部分资金,购买无风险资产,同时持有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组合
M点右侧将借入部分资金,购买风险资产进一步投资,仅持有市场风险资产
总期望报酬=Q*风险组合期望报酬率+(1-Q)*无风险报酬率
Q=(自有资金+借入资金)/自有资金
*Q代表投资者自有资本总额中投资于风险组合M的比例
Q=(自有资金+借入资金)/自有资金
*Q代表投资者自有资本总额中投资于风险组合M的比例
分离定理: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不影响最佳风险资产组合
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无法分散:
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
等非预期的变动对所有资产都有影响
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
等非预期的变动对所有资产都有影响
非系统风险(特殊风险)可以分散:
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
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MP)
(CAMP)
充分组合下,风险与报酬间的均衡关系
β系数
(反映该资产
报酬率变动与
整个市场报酬
率变动之间的
相关性及程度)
(反映该资产
报酬率变动与
整个市场报酬
率变动之间的
相关性及程度)
单项资产系统风险指标β
=COV(Kj,Km)/σm^2=σjm/σm^2
=Rjm*σj*σm/σm^2=Rjm(σj/σm)
Rjm是证券j和市场组合m报酬率的相关系数
=COV(Kj,Km)/σm^2=σjm/σm^2
=Rjm*σj*σm/σm^2=Rjm(σj/σm)
Rjm是证券j和市场组合m报酬率的相关系数
投资组合β系数=被组合各证券的β值的加权平均
证券市场线(该等式也被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揭示证券本身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
揭示证券本身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
必要报酬率测算:Ri=Rf+β(Rm-Rf)
1)Rf的其他常见叫法有:无风险收益率、国库券利率、无风险利率等。
(2)Rm的其他常见叫法有: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市场组合的平均报酬率、市场组合收益率、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平均风险股票收益率、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组合的必要报酬率、股票价格指数平均收益率、股票价格指数的收益率等。
(3)(Rm-Rf)的其他常见叫法有:市场风险溢酬、平均风险收益率、平均风险补偿率、平均风险溢价、股票市场的风险附加率、股票市场的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报酬率、证券市场的风险溢价率、证券市场的平均风险收益率、证券市场平均风险溢价等。
(4)β×(Rm-Rf)的其他常见叫法有:股票的风险收益率、股票的风险报酬率、股票的风险补偿率等
总结如下:
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平均报酬率、市场平均补偿率等都是表示Rm。
如果在上面那些指标收益或报酬或补偿前面加两个字:风险,还有市场风险溢价,那么它们就全是指Rm-Rf。
而如果在上面那些指标收益或报酬或补偿前面加两个字:风险,还有市场风险溢价的同时,把市场两字全换成:某股票,那全部是(Rm-Rf)*贝塔系数。
主要是指股票市场
证券市场线的斜率Rm-Rf表示风险厌恶程度
,越厌恶,斜率越大,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
,越厌恶,斜率越大,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
证券市场线处于变动之中,通货膨胀时,Rf加大,向上平移
风险厌恶的加强,提高斜率
风险厌恶的加强,提高斜率
债券价值评估
p=利息和本金的现值
p=利息和本金的现值
平息债券:利息在期间内平均支付
纯贴现债券:零息,到期支付面值
流通债券价值:要考虑现在至下一次付息的时间因素
*价值在两个付息日间呈周期性变动
*折现率不变时,折价债券波动上升,溢价债券波动向下,随到期时间临近向面值靠近。
*如果折现率发生变动,随到期日临近,折现率变动对债券价值影响越来越小
*如果折现率发生变动,随付息频率增加,折现率变动对债券价值影响越来越大
*折价债券,付息期越短,价值越低;溢价债券,付息期越短,价值越高
*折现率不变时,折价债券波动上升,溢价债券波动向下,随到期时间临近向面值靠近。
*如果折现率发生变动,随到期日临近,折现率变动对债券价值影响越来越小
*如果折现率发生变动,随付息频率增加,折现率变动对债券价值影响越来越大
*折价债券,付息期越短,价值越低;溢价债券,付息期越短,价值越高
折现率>票面利率,债券价值低于面值
折现率<票面利率,债券价值高于面值
折现率<票面利率,债券价值高于面值
债券价值影响因素: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计息期、折现率、到期时间
债券到期收益率:市价=利息和本金现值时,内插法求折现率
*根据零和博弈原理,不考虑其他费用,则被投资者的债券资本成本就等于投资者的债券到期收益
*根据零和博弈原理,不考虑其他费用,则被投资者的债券资本成本就等于投资者的债券到期收益
普通股价值评估
p=股利收入和出售价现值
p=股利收入和出售价现值
零增长股票价值P=D/r
固定增长股票的价值P=D0*(1+g)/(Rs-g)=D1/(Rs-g)
非固定增长股票的价值,分段计算
普通股必要报酬率:把固定股票价值计算公式移项整理,Rs=(D1/P0)+g
*根据零和博弈原理,不考虑其他费用,则被投资者的普通股资本成本就等于投资者的普通股权期望报酬率
*根据零和博弈原理,不考虑其他费用,则被投资者的普通股资本成本就等于投资者的普通股权期望报酬率
混合筹资工具价值评估
既有债务融资特征又有权益融资特征:优先股、永续债、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
优先股特殊性:优先分配利润、优先分配剩余财产、表决权限制
优先股评估价值P=每股股息D/折现率R
金融期权价值评估
期权概念
合约: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或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购进或售出一种资产的权利
‘一种权利(可选择行使)、标的资产不一定到期交割(往往只是补偿差价)、欧式(只能到期日行权)和美式期权
期权价值与投资者净损益不是一个概念,期权价值不需要考虑期权购买成本
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购买费后剩余=损益
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购买费后剩余=损益
期权类型
买入看涨期权
(买方有买入看涨期权权利)
(买方有买入看涨期权权利)
多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Max(股票市价-执行价格,0)
多头看涨期权净损益=多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多头看涨期权净损益=多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净损失有限(最大亏损为期权
价格)而净收益却潜力巨大
价格)而净收益却潜力巨大
风险比股票大很多,一旦股价跌到
执行价格一下,就什么都没有了
执行价格一下,就什么都没有了
卖出看涨期权
(卖方有卖出看涨期权义务)
(卖方有卖出看涨期权义务)
空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Max(股票市价-执行价格,0)
空头看涨期权净损益=空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空头看涨期权净损益=空头看涨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看涨期权出售收取手续费
成为或有负债持有人
成为或有负债持有人
最高收益锁定,但损失无限
买入看跌期权
(买方有卖出看跌期权权利)
(买方有卖出看跌期权权利)
多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Max(执行价格-股票价格,0)
多头看跌期权净损益=多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多头看跌期权净损益=多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卖出看跌期权
(卖方有买入看跌期权义务)
(卖方有买入看跌期权义务)
空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Max(执行价格-股票价格,0)
空头看跌期权净损益=空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空头看跌期权净损益=空头看跌期权到期日价值+期权价格
期权投资策略
保护性看跌期权
买入股票+买入看跌期权
锁定了最低净收入和最低净损益,降低投资风险
抛补性看涨期权
买入股票+卖出看涨期权
抛出看涨期权所承担的到期出售股票的潜在义务
,被组合中持有的股票抵补,不需另外补进股票
,被组合中持有的股票抵补,不需另外补进股票
缩小未来不确定性,如果股价超过执行价格,则锁定收入和净收益;
股价小于执行价格时,由于有期权费收入,损失也会小一些
股价小于执行价格时,由于有期权费收入,损失也会小一些
机构投资者常用策略
多头对敲
预计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动,同时买进一只股票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最坏结果:到期价格和执行价格一样,损失购买看涨和看跌期权费
空头对敲
预计市场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卖出一只股票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最坏结果:到期价格和执行价格不一样,无论上涨或下跌都会遭受较大损失
最好结果:到期价格与执行价格一致,白白赚取期权费
最好结果:到期价格与执行价格一致,白白赚取期权费
金融期权价值影响因素
(指现值,不是指到期价值。
期权价值=内在价值+时间溢价)
*内在价值是立即执行产生的经济价值
*时间溢价是时间带来的“波动的价值”
(指现值,不是指到期价值。
期权价值=内在价值+时间溢价)
*内在价值是立即执行产生的经济价值
*时间溢价是时间带来的“波动的价值”
期权内在价值:立即执行产生的经济价值
虚值状态和平价状态(价值为0),不会被执行
实值状态(价值为S0-X或X-S0),有可能被执行或继续等待
虚值状态和平价状态(价值为0),不会被执行
实值状态(价值为S0-X或X-S0),有可能被执行或继续等待
期权时间溢价:期权价值超过内在价值的部分,是一种时间带来的"波动的价值"
离到期时间越远,估价波动可能性越大,期权时间溢价也就越大
离到期时间越远,估价波动可能性越大,期权时间溢价也就越大
主要影响因素
(股票价格为0时,期权价值也为0;
期权价值上限为股价,价值下限为内在价值)
(股票价格为0时,期权价值也为0;
期权价值上限为股价,价值下限为内在价值)
股票市价:看涨正,看跌负
执行价格:看涨负、看跌正
到期期限:美式期权正,欧式期权不一定
股票价格波动率:正相关
无风险利率:看涨正、看跌负(Rf越高,执行价格现值越小)
期权有效期内预计发放的红利:看涨负,看跌正(红利发放会降低股票价格)
评估方法
原理
复制原理
构建一个股票和借款的组合,使得无论股价如何变动,
投资组合损益都与期权相同,则创建该组合成本就是期权价值
投资组合损益都与期权相同,则创建该组合成本就是期权价值
套期保值原理
(如何确定复制组合
的股票和借款数量?)
(如何确定复制组合
的股票和借款数量?)
套期保值比率(套头比率、对冲比率、德尔塔系数)来确定复制组合的股票数
H=(Cu-Cd)/(Su-Sd)=Cu-Cd/S0*(u-d)--期权价值变化/股价变化
H=(Cu-Cd)/(Su-Sd)=Cu-Cd/S0*(u-d)--期权价值变化/股价变化
借款额=(到期日下行股价*套期保值比率-股价下行时期权到期日价值)的现值
类比出的成本=本期购买股票成本H*S0-借款额
风险中性原理
避免复制的麻烦,假设所有证券预期报酬率都是无风险利率
①期望报酬率=上行概率*上行报酬率+(1-上行概率)*下行报酬率→可算出上行概率
②根据上下行概率,算出执行日期权的期望价值,再用无风险利率折现
②根据上下行概率,算出执行日期权的期望价值,再用无风险利率折现
单期二叉树定价模型
假设:无交易成本、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允许完全使用卖空所得款项、
允许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金、未来股价是两种可能值中的一个
允许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金、未来股价是两种可能值中的一个
构建组合:买入股票+卖出该股票看涨期权
初始投资到期日终值=投资组合到期日价值
- (HS0-C0)(1+r)=uHS0-Cu
- 将套期保值比率H=Cu-Cd/(u-d)S0
代入式子中得出左边
两期二叉树模型
根据Suu,Sud,Cuu,Cud计算出Cu
根据Sud,Sdd,Cud,Cdd计算出Cd
根据Su,Sd,Cu,Cd计算出C0
根据Sud,Sdd,Cud,Cdd计算出Cd
根据Su,Sd,Cu,Cd计算出C0
单期二叉树的多次应用
多期二叉树模型
一种近似方法,期数越多,计算结果与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的差额越小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
假设:期权寿命期内,标的股票不发放股利,也不做其他分配
无交易成本
短期无风险利率已知,并在期权寿命内不变
任何证券购买者都能以短期无风险利率借得任何数量资金
允许卖空,且卖空立即得到资金
看涨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执行
交易连续且股价随机游走
无交易成本
短期无风险利率已知,并在期权寿命内不变
任何证券购买者都能以短期无风险利率借得任何数量资金
允许卖空,且卖空立即得到资金
看涨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执行
交易连续且股价随机游走
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平价定理
看涨期权价格C-看跌期权价格P=标的资产价格S-执行价格现值PV(X)
站在0时点上的估计
美式期权价值大于等于相应欧式期权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估值
主观+客观)
(企业估值
主观+客观)
评估目的
(帮助投资人和
管理当局改善决策)
(帮助投资人和
管理当局改善决策)
用于投资分析,寻找并购进被市场低估的证券或企业
用于战略分析,例如收购的战略决策
用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以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制定经营计划,价值的增加来监控业绩取得报酬
相关说明
企业评估不仅仅是结果的数字,其评估过程产生的大量信息更为重要
价值评估不否认市场有效性,但不承认市场完善性,认为市场只是一定程度有效,这是寻找被低估资产的前提
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的结果有很强的时效性
评估对象
企业整体经济价值:
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
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
整体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
整体价值来源于要素的结合方式
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整体价值在运行中才能体现,不同于清算价值
经济价值
概念解析
概念解析
会计价值(历史)、市场价值(现在)、未来价格(未来现金流现值)
现实市场价值(按现实市场价格计量,可能公平可能不公平)和公平市场价值(公平交易,熟悉互相情况、自愿)
企业整体经济价值的类别
(明确是哪一种整体价值)
(明确是哪一种整体价值)
实体价值=股权价值+净债务价值
以上价值均为公平市场价值,双方谈判焦点是股权价值,但实际收购成本还需加上承接的债务
以上价值均为公平市场价值,双方谈判焦点是股权价值,但实际收购成本还需加上承接的债务
持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公平市价应是两者中较高的一个)
少数股权价值与控股权价值(控股权溢价=V(新的)-V(当前))
评估方法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企业价值=预测期价值+后续期价值
折现模型种类
(t从1到无穷)
(t从1到无穷)
股利现金流量模型:股权价值=∑股利现金流量t/(1+股权资本成本)^t
分配给股权投资人的现金流量
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股权价值=∑股权现金流量t/(1+股权资本成本)^t
企业实体现金流量扣除对债权人支付后的剩余部分
如果把股权现金流量全部作为股利分配,则上述两个模型相同
如果把股权现金流量全部作为股利分配,则上述两个模型相同
实体现金流量模型:实体价值=∑实体自由现金流量t/(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
股权价值=实体价值-净债务价值
净债务价值=∑偿还债务现金流量t/(1+等风险债务成本)
股权价值=实体价值-净债务价值
净债务价值=∑偿还债务现金流量t/(1+等风险债务成本)
实体现金流量:企业全部现金流量扣除成本费用
金额必要投资后剩余部分,可提供给所有投资人
的税后现金流量
金额必要投资后剩余部分,可提供给所有投资人
的税后现金流量
- 数据假设相同时,三个模型评估结果相同
- 股利分配难预计,因此股利模型很少被使用
- 如果股权现金全部发股利,则股利模型=股权模型,因此大部分企业采用股权模型或实体模型
模型参数估计
(参数互相殷响
需要整体考虑)
(参数互相殷响
需要整体考虑)
资本成本见长期筹资部分
现金流量及期间预测
销售收入预测
以历史增长率为基础,根据未来宏观经济、行业状况和经营战略变化进行修正
确定预测期间
预测的基期
通常为预测工作的上个年度,基期数据可以是实际值也可以是修正值
详细预测期
根据竞争均衡理论,详细预测期通常5-7年,很少超过10年
后续期
详细预测期以后的期限,可用永续增长模型预测:
后续期价值=现金流量t+1/(资本成本-现金流量增长率)
后续期价值=现金流量t+1/(资本成本-现金流量增长率)
稳定状态下,实体、股权现金流量和销售收入增长率相同,
后续期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体等于宏观经济名义增长率(2%-6%之间)
后续期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体等于宏观经济名义增长率(2%-6%之间)
模型应用
股权现金流量模型
永续增长模型
股权价值=下期股权现金流量/(股权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
要求企业有永续的增长率和净投资资本报酬率
两阶段增长模型
股权价值=预测期股权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价值的现值
股权价值=∑股权现金流量t/(1+股权资本成本)^t
+股权现金流量n+1/(股权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1+股权资本成本)^n
+股权现金流量n+1/(股权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1+股权资本成本)^n
实体现金流量模型
(实务中常用,因为
股权成本受资本结构
影响大,估计较复杂)
(实务中常用,因为
股权成本受资本结构
影响大,估计较复杂)
永续增长模型
实体价值=下期实体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
两阶段增长模型
实体价值=预测期实体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价值的现值
实体价值=∑实体现金流量t/(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
+实体现金流量n+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
+实体现金流量n+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永续增长率)/(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
相对价值评估模型
基本做法:①寻找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变量 ②确定一组可比较类似企业 ③计算可比企业的市价/关键变量的平均值
④根据目标企业关键变量乘以平均值得到目标企业市价
④根据目标企业关键变量乘以平均值得到目标企业市价
特点:是一种相对价值而非企业内在价值
市盈率模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①本期市盈率=P0/每股收益0
=股利支付率*(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盈率 =P0/每股收益1
(内在市盈率)=股利支付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①本期市盈率=P0/每股收益0
=股利支付率*(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盈率 =P0/每股收益1
(内在市盈率)=股利支付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根据固定股利增长模型
优点:数据易得,计算简便;
把价格和收益联系起来,直观反映投入产出关系;
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和股利支付率,综合性强
缺点:如果收益为负,失去意义
适合:连续盈利,β接近1的企业
把价格和收益联系起来,直观反映投入产出关系;
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和股利支付率,综合性强
缺点:如果收益为负,失去意义
适合:连续盈利,β接近1的企业
市净率模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市净率*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
①本期市净率=P0/每股净资产0
=股利支付率*权益净利率0*(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净率 =P0/每股净资产1
(内在市净率)=股利支付率*权益净利率1/(股权成本-增长率)
①本期市净率=P0/每股净资产0
=股利支付率*权益净利率0*(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净率 =P0/每股净资产1
(内在市净率)=股利支付率*权益净利率1/(股权成本-增长率)
根据固定股利增长模型
优点:数据易得,容易理解;
市净率极少为负值,适合大多数企业;
净资产账面价值比较稳定,不容易被人为操控
如果会计政策合理,市净率变化可反映企业价值变化
缺点:净资产账面价值受会计政策影响,各企业会计政策不同失去可比性
固定资产很少的服务型和高科技企业,净资产与企业价值关系不大
如果净资产为负,失去意义
适合:拥有大量资产,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
市净率极少为负值,适合大多数企业;
净资产账面价值比较稳定,不容易被人为操控
如果会计政策合理,市净率变化可反映企业价值变化
缺点:净资产账面价值受会计政策影响,各企业会计政策不同失去可比性
固定资产很少的服务型和高科技企业,净资产与企业价值关系不大
如果净资产为负,失去意义
适合:拥有大量资产,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
市销率模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市销率*目标企业每股销售收入
①本期市销率=P0/每股销售收入0
=股利支付率*销售净利率0*(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销率 =P0/每股销售收入1
(内在市销率)=股利支付率*销售净利率1/(股权成本-增长率)
①本期市销率=P0/每股销售收入0
=股利支付率*销售净利率0*(1+增长率)/(股权成本-增长率)
②预期市销率 =P0/每股销售收入1
(内在市销率)=股利支付率*销售净利率1/(股权成本-增长率)
根据固定股利增长模型
优点: 市销率不会有负值;
比较稳定,不容易被人为操控
市销率对企业战略变化敏感,可以反映这种后果
缺点:不能反映成本变化
适合:销售成本率较低的企业;销售成本率趋同的传统行业企业
比较稳定,不容易被人为操控
市销率对企业战略变化敏感,可以反映这种后果
缺点:不能反映成本变化
适合:销售成本率较低的企业;销售成本率趋同的传统行业企业
修正的市价比率
(修正关键驱动因素
可以把不同关键因素
的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修正关键驱动因素
可以把不同关键因素
的企业纳入可比范围)
用增长率修正市盈率
(排除增长率影响的市盈率)
(排除增长率影响的市盈率)
修正市盈率=可比企业市盈率/(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修正市盈率法是先平均后计算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用权利净利率修正市净率
修正市净率=可比企业市净率/(可比企业预期权益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净率*目标企业预期权益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净率*目标企业预期权益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
修正市净率法是先平均后计算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用销售净利率修正市销率
修正市销率=可比企业市销率/(可比企业预期销售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销率*目标企业预期销售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销售收入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市销率*目标企业预期销售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销售收入
修正市盈率法是先平均后计算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股价平均法是先计算后平均
风险评估理论
项目投资中的敏感性分析
资本结构决策中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衡量
投资组合理论
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
均值方差分析
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市场效率
有效资本市场的含义:价格能同步地、完全地反映全部的可用信息
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的条件(满足一个即可):①理性投资人 ②独立的理性偏差 ③专业投资者的套利行为
有效市场意义
无法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提升股票价值
实业公司管理者不能通过金融投机获利
关注自己公司的股价可以校正企业行为
效率程度
弱式有效:历史信息(检验方法:随机游走模型、过滤检验)
半强势有效:历史信息+公开信息(事件研究法、投资基金表现研究法)
强势有效: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看内幕信息获得者参与交易是否能获得超常盈利)
做些什么(内容)
财务管理
长期筹资
资本成本
(连接投资和筹资
的纽带,为实现股东
财富最大化,公司筹资
活动寻求资本成本最小;
同时,投资于报酬高于
资本成本的项目并力求
净现值最大化)
(连接投资和筹资
的纽带,为实现股东
财富最大化,公司筹资
活动寻求资本成本最小;
同时,投资于报酬高于
资本成本的项目并力求
净现值最大化)
概念
公司的资本成本
(筹资成本)
(筹资成本)
公司取得资本使用权的代价
资本成本是投资人期望报酬率,与资本市场整体情况有关
不同资本来源的资本成本不同
不同公司的筹资成本不同:无风险利率、经营业务(经营风险)、资本结构(财务风险)
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
(投资最低报酬率)
(投资最低报酬率)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机会资本成本,其高低取决于资本运用于什么项目,而非从哪些来源筹资
用途: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企业价值评估、业绩评价
影响因素
外部:利率、市场风险溢价、税率
内部:资本结构、股利政策、投资政策
债务资本成本估计
风险、期望报酬率和资本成本均低于权益资本
作为投资决策和企业价值评估的成本,只能是未来新借入债务的成本
区分债务的承诺收益和期望收益,尤其是筹资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
区分长期债务成本和短期债务成本。通常只考虑长期债务成本来做资本预算
税前债务成本估计
不考虑发行费用
到期收益率法:市价P0=面值*票面利率(P/A,Rd,剩余期限n)+面值*(P/F,Rd,剩余期限n),再用内插法求Rd
可比公司法:如果没有上市债券,找同行业、类似商业模式、规模负债比率和财务状况类似的可比公司的上市债券到期收益率
风险调整法:政府债券市场回报率+企业信用风险补偿率
- 选若干信用级别与本公司相同的上市公司债券
- 计算这些债券到期收益率
- 计算与这些债券同期的长期政府债券到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
- 计算上述两个收益率差额(信用风险补偿率)
- 计算信用风险补偿率的平均值
财务比率法:按相关比率确定信用级别,再用风险调整法
考虑发行费用:市价P0*(1-发行费用率F)=面值*票面利率(P/A,Rd,剩余期限n)+面值*(P/F,Rd,剩余期限n),再用内插法求Rd
税后债务成本估计=税前债务成本*(1-所得税税率)
普通股资本成本估计
不考虑发行费用
(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选择哪种往往看相关
数据的可靠性,选最有
把握的)
(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选择哪种往往看相关
数据的可靠性,选最有
把握的)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Rs=Rf+β(Rm-Rf)
Rs=Rf+β(Rm-Rf)
无风险利率Rf估计:长期政府债券(10年或更长)、到期收益率、一般用名义利率(含通胀因素)
股票β值估计
公司风险特征无重大变化时,用5年或以上长度预测β;风险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则用变化后的
如果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收益周期性无显著变化,则历史β可以作为未来股权成本估计的依据;最好选用每周或每月的报酬率
市场风险溢价估计:选择较长时间跨度、多数人倾向采用几何平均法,这会比算术平均法低
股利增长模型
Rs=(D1/P0)+g
=D0*(1+g)/P0+g
=股利收益率+资本
利得收益率
Rs=(D1/P0)+g
=D0*(1+g)/P0+g
=股利收益率+资本
利得收益率
g的估计
历史增长率
几何增长率g=(最近支付股利/最早支付股利)开n次方-1,比算数法更符合逻辑,很少单独使用
可持续增长率=留存收益比率*期初权益预期净利率
符合可持续增长假设,不宜单独使用
证券分析师的预测
汇总分析师的结果,求几何平均值,常用方法
债券收益率风险调整模型
Rs=税后债务成本Rdt+股东比债权人承担更大风险要求的溢价RPc
RPc根据经验估计,一般在3%-5%之间;也可用历史数据分析
以上三种方法结果往往不一致,有时会把三种方法的结果算术平均,也可根据经验选择相信其中某一种
留存收益也有成本,与不考虑发行费用的普通股资本成本估计相同
考虑发行费用
(新发行普通股资本成本)
(新发行普通股资本成本)
Rs=[D1/P0*(1-F)]+g
混合筹资资本成本估计
优先股资本成本
Rp=优先股股息/优先股每股发行价格*(1-发行费用率)
永续债资本成本
无明确到期日或期限非常长,资本成本估计方法与优先股类似
可转换债券资本成本、认股权证资本成本
第十一章长期筹资第四节
认股权证资本成本
第十一章长期筹资第四节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加权计算)
(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加权计算)
账面价值权重:反映过去,计算方便
市场价值权重:反映现在,变动频繁
目标资本结构权重:反映未来
资本结构决策
(长期资本来源
和构成比例关系)
(长期资本来源
和构成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理论
MM理论
前提假设:经营风险可用EBIT的方差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公司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预期相同,完善的资本市场
(无交易成本,个人与机构借款利率与公司相同),借款无风险,全部现金流永续
(无交易成本,个人与机构借款利率与公司相同),借款无风险,全部现金流永续
无税(所得税)MM理论
无论企业是否有负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保持不变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仅由预期收益决定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仅由预期收益决定
有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随财务杠杆提高而增加
因为负债越高,财务风险越大
因为负债越高,财务风险越大
有税MM理论
有负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随负债比例增加而降低
理论上全部融资来源于负债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理论上全部融资来源于负债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有负债企业价值=相同风险等级无负债企业价值+债务利息抵税收益现值
有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随财务杠杆提高而增加,但比无税时权益资本成本小
因为负债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因为负债抵税作用,使财务风险没有无负债时那么大
因为负债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因为负债抵税作用,使财务风险没有无负债时那么大
有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同风险等级无负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风险报酬率
该风险报酬率与以市值
计算的债务与权益比例成比例
计算的债务与权益比例成比例
权衡理论
(Trade-off Theory )
(Trade-off Theory )
有负债企业价值Vl=无负债企业价值Vu+利息抵税PV-财务困境成本PV
最佳债务比率时:债务抵税收益的边际价值=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
财务困境成本
直接成本:因破产或清算重组发生的法律和管理费用等
间接成本: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和持续经营能力下降而导致的损失
客户、供应商、员工的流失
投资者警觉与谨慎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
被迫接受保全他人利益的交易条款等
影响因素
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企业收益现金流的波动有关
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负债水平低,不充分利用负债抵税作用
发生财务困境的成本大小:行业特征有关,高科技企业成本大,不动产密集型企业成本小
解释不同行业间杠杆水平的差异
代理理论
债务代理成本
过度投资
(债权人利益向
股东和经理人转移)
(债权人利益向
股东和经理人转移)
经理人与股东产生利益冲突时,经理人自利行为导致过度投资
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时,经理代表股东利益采纳成功率低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高风险项目产生过度投资
投资不足
(股东避免损失放弃给
债券人带来价值增值)
(股东避免损失放弃给
债券人带来价值增值)
企业放弃净现值为正项目,使债权人利益受损进而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
债务代理收益
债权人保护条款引入(债务合同限制性条款),有效抑制代理成本
经理提升业绩的激励措施(债务利息的支付,激励经理人保持营业现金流稳定来履行债务)
经理随意支配现金流浪费企业资源的约束(利用经理人与股东潜在冲突,用提高债务支付率的方法,抑制经理随意支配自由现金流)
债务代理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有负债企业价值Vl=无负债企业价值Vu+利息抵税PV-财务困境成本PV+债务代理收益PV-债务代理成本PV
优序融资理论
存在融资需求时的选择顺序:①内源融资②债务融资③股权融资(先内后外,先债后权)
信息不对称时,筹资行为不仅有财务上意义,也有信号传递意义
股票价值低估→不进行权益筹资,而是债务筹资
股票价值高估→权益筹资
害怕投资者逆向选择,因此对融资需求往往先用内部和债务,这样传递出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资本结构决策分析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营收(波动越大,负债越低)、成长性(越好负债越大)
资产结构(一般用途多负债高)、盈利能力(越强内部融资多,负债越低)
管理层偏好、财务灵活性(越大负债能力越强)、股权结构等
资产结构(一般用途多负债高)、盈利能力(越强内部融资多,负债越低)
管理层偏好、财务灵活性(越大负债能力越强)、股权结构等
外部因素:税率、利率、资本市场、行业特征等
决策分析方法
(如何确定
最佳债务比例)
(如何确定
最佳债务比例)
资本成本比较法
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最小的方案
计算简便,但难以区别各方案间财务风险差异
每股收益无差别法
解决特定预期盈利水平下,是否选择某种筹资方式的决策,但没有考虑风险因素
EPS=[(EBIT-I1)(1-T)-PD1]/N1=[(EBIT-I2)(1-T)-PD2]/N2
EBIT:每股收益无差别时息税前利润 Ii:年利息支出 T:企业所得税税率
PDi:支付的优先股股利 Ni:筹资后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
EBIT:每股收益无差别时息税前利润 Ii:年利息支出 T:企业所得税税率
PDi:支付的优先股股利 Ni:筹资后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
企业价值比较法
预计EBIT水平下,不同债务规模时,企业价值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企业价值最大时,加权资本成本一定最低
企业价值最大时,加权资本成本一定最低
企业市场价值V=股票市场价值S+长期债务价值B
股票市场价值S=(EBIT-I)(1-T)-PD/Rs;Rs=Rrf+β(Rm-Rrf)
长期债务价值B,长期债务现值为其面值
股票市场价值S=(EBIT-I)(1-T)-PD/Rs;Rs=Rrf+β(Rm-Rrf)
长期债务价值B,长期债务现值为其面值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税前资本成本*债务占总资本比重*(1-税率)+权益资本成本*股票额占总资本成本比重
Rwacc=Rd(1-T)*D/V+Rs*S/V
Rwacc=Rd(1-T)*D/V+Rs*S/V
杠杆系数
(营业收入变化
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放大盈利波动性)
(营业收入变化
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放大盈利波动性)
经营杠杆DOL
(营业收入变化
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
Q--F--EBIT
(营业收入变化
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
Q--F--EBIT
由固定性经营成本F引起,随Q的增加,单位F会降低,从而利润提高;EBIT增长率将大于Q的增长率→即为经营杠杆效应
盈亏平衡点分析
EBIT=Q(P-V)-F=0时,Q为盈亏平衡点
Q=F/P-V
经营风险:未使用债务时,经营的内在风险
影响因素:①产品需求Q,需求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
②产品售价P,售价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
③产品成本,产品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越大
④调整价格能力(垄断?),调价能力越大,经营风险越小
⑤固定成本F比重,固定成本越大,经营风险越大--基本因素
影响因素:①产品需求Q,需求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
②产品售价P,售价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
③产品成本,产品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越大
④调整价格能力(垄断?),调价能力越大,经营风险越小
⑤固定成本F比重,固定成本越大,经营风险越大--基本因素
经营杠杆系数衡量方法
(其他不变,F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其他不变,营业收入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
(其他不变,F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其他不变,营业收入越大,经营杠杆系数越小)
DOL=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营业收入变化百分比=(ΔEBIT/EBIT)/(ΔS/S)
DOLq=Q(P-V)/Q(P-V)-F
用于单一产品杠杆系数计算
DOLs=EBIT+F/EBIT
可用于多种产品杠杆系数计算
财务杠杆DFL
(息税前利润变化
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EBIT--I--EPS
(息税前利润变化
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EBIT--I--EPS
由债务利息等固定性融资成本引起,随EBTI的增加,单位利润负担的I越少,
单位利润可供股东分配部分增加,EPS增长率将大于EBIT增长率→即为财务杠杆效应
单位利润可供股东分配部分增加,EPS增长率将大于EBIT增长率→即为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系数衡量方法
(其他不变,I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其他不变,盈利能力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
(其他不变,I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其他不变,盈利能力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
DFL=每股收益变化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ΔEPS/EPS)/(ΔEBIT/EBIT)
DFLq=[Q(P-V)-F] / [Q(P-V)-F-I-PD/(1-T)]
用于单一产品杠杆系数计算
DFLs=EBIT / [EBIT-I-PD/(1-T)]
可用于多种产品杠杆系数计算
联合杠杆DTL
Q--F,I--EPS
Q--F,I--EPS
DTL=每股收益变化百分比/营业收入变化百分比=(ΔEPS/EPS)/(ΔS/S)
DTLq=DOLq*DFLq
=[Q(P-V)] / [Q(P-V)-F-I-PD/(1-T)]
=[Q(P-V)] / [Q(P-V)-F-I-PD/(1-T)]
DTLs=DOLs*DFLs
=(EBIT+F) / [EBIT-I-PD/(1-T)]
=(EBIT+F) / [EBIT-I-PD/(1-T)]
*DOL公式的分子+DFL公式的分母
外部来源
普通股筹资
普通股筹资特点
优点:无固定利息、无固定到期日(除非清算才需偿还)、筹资风险小(主要指财务风险)
能增加公司信誉(自有资金为举债提供保障)、筹资限制较少、
容易吸收资金(收益高且有抗通胀效果)
能增加公司信誉(自有资金为举债提供保障)、筹资限制较少、
容易吸收资金(收益高且有抗通胀效果)
缺点:资本成本较高(投资者风险高因此要求报酬高;筹资公司发股利不具有抵税作用;普通股发行费用较高)
增加新股东,可能分散控制权
如果上市,加大信息披露成本及维护商业秘密的难度;增加被收购风险
增加新股东,可能分散控制权
如果上市,加大信息披露成本及维护商业秘密的难度;增加被收购风险
普通股首次发行
首次发行程序
发行方式
公开间接发行:发行范围广、对象多、易于筹集资本,股票变现性强,流通性好
但手续繁杂,发行成本高
但手续繁杂,发行成本高
不公开直接发行:弹性较大,发行成本低;但发行范围小,股票变现性差
销售方式
自行销售
委托中介销售:包销和代销
发行定价
等价发行:也称平价发行或面值发行
时价发行:以公司原发行同种股票现行市场价格为基准,可能折价可能溢价
中间价发行:市场价格与面额的中间值,可能折价可能溢价
股权再融资
向现有股东配股
配股权:原股东享有按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优先认购新股的权利(实际是一种短期看涨期权)
配股价格: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协商确定,网上定价发行
配股条件
符合公开发行股票的一般规定
拟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之前股本总额的30%
股东大会召开前控股股东应公开承诺认配股份的数量
采用证券法规定的代销方式发行
配股除权价格
登记日后,股价就不含配股权,此时价格理论会低
理论除权基准价格=(配股前股票市值+配股价格*配股数量)/(配股前股数+配股数量)
=(配股前每股价格+配股价格*股份变动比例)/(1+股份变动比例)
=(配股前每股价格+配股价格*股份变动比例)/(1+股份变动比例)
除权后实际价格>基准价格→填权;实际价格<基准价格→贴权
配股权价值
老股东可以低于配股前市价购买,即配股权执行价格低于当前股票价格,是实值期权
配股权价值=(配股后除权价格-配股价格)/(购买一般新股所需认股权数)
增发新股
特别规定
公开增发
满足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一般规定(连续3年盈利等)
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报酬率平均不低于6%
除金融企业,近1期期末不存在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非公开增发
(定向增发)
(定向增发)
无特殊限制条件,但发行对象为境外投资者需经国务院相关部门事先批准
符合股东大会条件,数量不超过10名
符合股东大会条件,数量不超过10名
增发新股定价
公开增发:不低于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或1个交易日股票均价
非公开增发: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90%
*基准日:董事会决议公告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或发行期首日
*均价=基准日前20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额/股票交易总量
*为了资产重组或引进战略投资→事先确定发行价格
*为了筹集现金→取得发行批文后采取竞价方式定价
*基准日:董事会决议公告或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或发行期首日
*均价=基准日前20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额/股票交易总量
*为了资产重组或引进战略投资→事先确定发行价格
*为了筹集现金→取得发行批文后采取竞价方式定价
增发新股认购方式
公开增发:现金认购
非公开增发:不限于现金,包括股权、债券、无形及固定资产等(注意防范不公平资产定价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
增发价>市价时,老股东财富增加,同时新股东财富减少相应量
影响
资本结构影响
股权成本>债券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可能使资本成本增大
但如果股权融资有助于目标资本结构实现,增强稳健性,降低财务风险,则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增加整体价值
财务状况影响
降低财务杠杆水平、降低净资产报酬率
如果用于良好发展项目获得正净现值,则能改善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增加企业价值
对控制权影响
配股只要控股股东不放弃认购,则对控制权无影响
公开增发引入新股东,控制权受增发认购数量影响
非公开增发
对财务投资及战略投资者发,降低控股比例,但一般有良好合作关系,不会形成威胁
对控股股东增发,为了收购其优质资产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则会提高控制权
长期债务筹资
长期债务筹资特点
与普通股比:资金需到期偿还;固定支付利息;资本成本低于普通股筹资;不会分散控制权
与短期负债比:长期需要长期资金安排;还债压力和风险小;成本相对短期高;限制多
长期借款筹资
长期借款种类:按用途、提供贷款机构、有无担保(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分类
长期借款条件
长期借款保护性条款
一般:主要是对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的把握P261
特殊:贷款专用;不准投资短期内无法收回资金项目;限制高级职员薪金;主要领导人在合同期任职并购买人身保险
长期借款成本:利息高于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偿还方式:定期付息到期还本;定期等额偿还;平时偿还小额本金和利息,期末偿还余下大部分
优缺点
优:速度快;弹性好
缺:财务风险大;限制条款多
长期债券筹资
债券发行价格
平价、溢价、折价
债券评级
度量违约风险的重要指标,对债券融资利率和成本有直接影响;方便投资者进行决策
3等9级:AAA/AA/A , BBB/BB/B , CCC/CC/C
债券偿还
偿还时间:到期偿还、提前偿还、滞后偿还
偿还方式:现金、本公司新债券、本公司普通股股票、本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
付息:利息率;付息频率;付息方式
优缺点
(与其他长期
负债相比)
(与其他长期
负债相比)
优:筹资规模大;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缺:发行成本高;信息披露成本高;限制条件多
混合筹资
优先股
(永续债
类似)
(永续债
类似)
上市公司发行
的一般条件
的一般条件
最近3年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优先股1年股息
最近3年现金分红情况符合规定
报告期不存在重大会计违规:公开发行3年内标准或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报告
非公开发行1年内非标准审计报告影响事项以消除或无重大影响
非公开发行1年内非标准审计报告影响事项以消除或无重大影响
已发行优先股不得超过普通股股份总数的50%
筹资金额不得超过发行前净资产的50%
筹资金额不得超过发行前净资产的50%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
的特别规定
的特别规定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普通股为上证50指数成分股,以发优先股为支付手段(收购或吸收合并,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回购普通股)
近3年连续盈利(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与扣除前孰低)
应在章程中规定:固定股息率、有可分配税后利润必须分配优先股股息,未足额派发累积到下年度,优先股不参与剩余利润分配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优先股可向老股东优先配售
近3年违反行政法规规章,受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不得公开发行优先股
公司及控股股东近1年不违反向投资者做出的公开承诺
其他规定
票面金额100元,发行价不得低于票面价
公开发行市场询价或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公开方式确定
非公开发行股息率不得高于近2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公司不得发行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商业银行除外)
非公开发行不得超过200人
交易转让及登记结算
优先股发行后可上市交易或转让,无限售期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交所上市交易;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交所转让;
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限合格投资者)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交所转让;
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限合格投资者)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筹资成本
大于债券,小于普通股
优缺点
优:财务风险小、不需偿还本金、不会稀释股东权益
缺:税收劣势、也是固定的支出
附认股权证债券
认股权证特性
一定期间以特定价格购买特定数量股票的一种凭证和权力
与看涨期权共同点:股票为标的;有选择执行权;有固定执行价格
与看涨期权不同点:认股权证执行是买入新股,看涨期权执行是在二级市场而且行权时只结清价差往往不涉及股票交易
认股权证时间长,可以达十年;看涨期权往往只有几个月
认股权证不能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定价,因为该模型假设有效期内不分红(认股权证5-10年不分红不现实)
认股权证时间长,可以达十年;看涨期权往往只有几个月
认股权证不能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定价,因为该模型假设有效期内不分红(认股权证5-10年不分红不现实)
认股权证用途
公司发行新股时,给原股东配发认股权证弥补损失
作为奖励发给公司管理人员
作为筹资工具,吸引投资者购买票面利率低于市场要求的长期债券
附认股权证债券筹资成本
债券加认股权证产品组合
分离型(证券与认股权证分离)与非分离型
现金汇入型(现金认购)与抵缴型(债券面值按比例直接转股)
处于债务市场利率和税前普通股成本之间
优缺点
优:一次发行,两次融资
高速成长公司以潜在股权稀释为代价换取目前较低的利息
高速成长公司以潜在股权稀释为代价换取目前较低的利息
缺:灵活性差,一直有偿还本息义务,在市场利率大幅降低时有一定机会成本
如果未来公司股价大大超过执行价格,原股东会遭受较大损失
承销费用高于普通债务融资
如果未来公司股价大大超过执行价格,原股东会遭受较大损失
承销费用高于普通债务融资
可转换债券
一种特殊债券,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条件,可转换成普通股
主要条款
可转换性:负债转为普通股,并不增加额外资本;可以转也可以不转的选择自由
转换价格:发行时约定,一般比当时股价高20%-30%
转换比率=债券面值/转换价格
转换期(等于或小于债券期限):递延转换期(发行后若干年才能转换);有限转换期(发行后若干年至若干年内可转换)
赎回条款:到期日之前提前赎回债券的规定
(加速条款)
(加速条款)
不可赎回期、赎回期(在不可赎回期后面)、赎回价格、赎回条件
促使债券持有人转股,避免市场利率下降后的损失
回售条款:发行公司股票价格达到某种恶劣程度时,债券持有人可以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可转换债券卖给发行公司
保护债权人,给投资者安全感,吸引投资者
保护债权人,给投资者安全感,吸引投资者
强制性转换条款:必须转换,无权要求偿还债券本金的规定
筹资成本
纯债券部分价值:利息+到期值得现值
期权部分转换价值=股价*转换比率
底线价值是纯债券价值与转换价值中较高者
随时间推移-纯债券价值上升;随股票价格上涨-期权部分价值上升;因此可转换债券市场价值逐步上升;
到赎回期时,市场价值曲线被转换价值曲线替代
到赎回期时,市场价值曲线被转换价值曲线替代
可转换债券税后成本应该小于普通股,税前成本应大于普通债券
优缺点
优:前期以较低利率获得资金,降低前期筹资成本
取得了以高于当前股价出售普通股的可能性
取得了以高于当前股价出售普通股的可能性
缺:股价上涨风险(转换时成本高)
股价低迷风险(转换不成功仍然需要偿还利息,有回售条款时,偿债压力集中)
成本高于普通债券
股价低迷风险(转换不成功仍然需要偿还利息,有回售条款时,偿债压力集中)
成本高于普通债券
附认股权证债券与可转换债券区别
可转只是报表项目变化,没有增加新资本;附认时会带来新增权益资本
可转灵活性大,有各种赎回及强制条款
可转主要目的是发行股票,但目前股价低,希望将来转股实现较高发行价
附认主要目的是发行债券,希望通过捆绑期权吸引投资者以降低前期利率
附认主要目的是发行债券,希望通过捆绑期权吸引投资者以降低前期利率
租赁筹资
原因
节税(主要对长期租赁而言):使用者处于较高税率级别的话,购买产生的折旧抵税比租赁支付的租金抵税要少
降低交易成本(主要对短期租赁而言):租赁公司大量购置、维修和旧资产处置都更有经验,成本更低
减少不确定性(规模小或刚成立的公司倾向):租赁期满时租赁资产余值是主要风险,承租人不承担此风险,而购入需要承担此风险
概念
租赁当事人
(出租方和承租方)
(出租方和承租方)
直接租赁:只涉及出租方和承租方两方
杠杆租赁:有贷款者参与的三方租赁形式,出租人以少量资金就推动了大额租赁义务
售后租回:承租人出卖资产获得资金,租回资产
获得资产使用权,租赁费可以分期支付
*可能是融资租赁也可能是经营租赁
获得资产使用权,租赁费可以分期支付
*可能是融资租赁也可能是经营租赁
对承租人而言,售后回租产生的任何损益均应在以后各期采用合理方式分摊,不确认当期损益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出售资产行为不作销售收入
对融资性租赁资产,仍按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计税基础计提折旧
融资利息部分,作为财务费用税前扣除
租赁资产
租赁期
短期:明显低于资产使用寿命
长期:接近租赁资产经济寿命
租赁费用
报价形式:合同分别约定租赁费、利息、手续费/分别约定租赁费和手续费/只约定一项综合租赁费
支付形式:可自由约定
不完全补偿租赁(租赁费不足以补偿全部成本)和完全补偿租赁
租赁的撤销:可撤销租赁(提前终止合同要付出一定赔偿)、不可撤销租赁(如需终止,要商量,在出租方同意基础上支付足够大的赔偿)
租赁资产的维修:毛租赁(出租人负责维护)和净租赁,也可单独签订一个维修合同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
两者的区别
经营租赁:短期的、可撤销的、不完全补偿的、毛租赁
融资租赁:长期的、不可撤销的、完全补偿的、净租赁
税务处理
融资租赁的租赁费不可以当做费用在税前扣除,应作为取得成本构成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再根据同类资产残值和年限提取折旧分期扣除
再根据同类资产残值和年限提取折旧分期扣除
融资租赁条件(满足一项或数项):
- 租赁期满,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 承租人有购买资产的选择权,订立的购买价远低于可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见承租人肯定会行使权力
- 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可使用年限大部分(大于75%)
- 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大于等于90%)资产当时的公允价值
- 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决策方案
分析是否应该取得一项资产:常规决策方式,通常只有确定该资产有正的净现值,才会考虑如何筹资
分析是否有足够现金投资资产
分析可供选择的筹资途径:借款、发行新股、租赁等
借款与租赁类似,要判断哪个更有利
利用租赁分析模型
计算租赁净现值
计算租赁净现值
租赁净现值=租赁现金流量总现值-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总现值
现金流量计算
预计借款购买现金流量
与可供出租人讨论租赁方案
判断租赁税务性质(经营或融资)
预计租赁方案现金流
折现率计算
租赁费折现率:一般用有担保债券利率做折现率,比无风险利率稍高一些
租赁费可以抵税的前提下要用有担保债券的税后利率
折旧抵税额折现率:折旧抵税额风险大于借款金额,因此折现率也会高一些
(假设了折旧额均有足够应税所得来抵税,实际有不确定性)
(假设了折旧额均有足够应税所得来抵税,实际有不确定性)
期末资产余值折现率:应使用项目的必要报酬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折现率
(持有资产风险大于借款风险,因此折现率大于借款利率)
(持有资产风险大于借款风险,因此折现率大于借款利率)
惯例采用简单方法,统一使用有担保债券利率作为折现率
同时对折旧抵税额和期末资产余值进行比较谨慎的估计
同时对折旧抵税额和期末资产余值进行比较谨慎的估计
根据租赁净现值和其他非计量因素,决定是否选择租赁
租赁决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有时租赁价值较大,可能能抵补常规分析负的净现值后还有剩余,则采用租赁筹资可能使该项目具有投资价值
内部来源
股利分配决策
(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
股利理论
股利无关论(完全市场理论)
投资者不关心股利分配
股利支付率不影响公司价值
股利相关论
税差理论
股利收益的税率与资本利得的税率有差额时会影响投资者买卖决策
客户效应理论
对税差理论的扩展,不同税收等级(收入等级)投资者对股利政策有不同偏好
边际税率高的投资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
边际税率高的投资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
“一鸟在手”理论
现实现金股利会比未来的资本利得可靠
代理理论
股东与债权人代理冲突:债权人希望低股利支付率
经理人与股东代理冲突:股东希望高股利支付率,抑制经理人随意支配多余现金流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冲突:保护程度弱的环境中,小股东希望高股利支付率,防止利益被侵占
信号理论
股利分配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根据股利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判断
股利政策类型
剩余股利政策
根据投资机会和目标资本结构,先从盈余中留用,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分配
步骤:①设定目标资本结构②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投资所需股东权益数额
③最大限度使用保留盈余满足投资方案所需权益资本数额④剩余分配
③最大限度使用保留盈余满足投资方案所需权益资本数额④剩余分配
固定股利政策
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并维持较长时间
优:传递正常发展信息,稳定股票价格;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缺:股利支付和盈余脱节;不能保持较低的资本成本(不一定维持最佳资本结构)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
优:股利与盈余结合
缺:股利变动大,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一般情况下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
盈余多的年份,根据实际情况支付额外股利
盈余多的年份,根据实际情况支付额外股利
优:灵活,照顾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
股利政策影响因素
(股利政策由管理层
制定,但决策过程中
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
(股利政策由管理层
制定,但决策过程中
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
法律限制
资本保全:不能用资本发股利(包括股本和资本公积,不能减少法定资本)
企业积累:必须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超过注册资本50%后可以停止提取)
净利润:累计净利润必须为正才能发股利,也就是说以前年度亏损必须足额弥补
超额累积利润:许多国家规定不得超额累积利润(因为股利的税率大于资本利得税率,不发股利有时为了避税)
无力偿付:要保持偿债能力
股东因素
要求稳定的收入,希望稳定支付股利
为了避税,希望少发股利
分配股利导致留存盈余减少,将来发行新股可能性增加,容易稀释控制权
公司因素
盈余稳定性
公司流动性
投资机会
资本成本
债务偿还需要
其他限制
债务合同约束
通货膨胀时,股利政策往往偏紧
通胀时,货币购买力下降,需要动用盈余补足需要
股利种类
现金股利(主要方式),除了要有累计盈余外,还需要充足的现金
股票股利,以增发的股票作为股利
(不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不导致
资产流出或负债增加但会引起
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结构变化)
(不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不导致
资产流出或负债增加但会引起
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结构变化)
发放股票股利后,如果盈利总额和市盈率不变,则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会降低
发放股票后每股收益=发放前每股收益E0/(1+股票股利发放率Ds)
发放股票后每股市价=股利分配权转移日每股市价M/(1+股票股利发放率Ds)
发放股票后每股市价=股利分配权转移日每股市价M/(1+股票股利发放率Ds)
两者结合的组合方式,还有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案
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中很少,但并非法律禁止
股利支付程序
决策程序:董事会制定股利分配方案→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向股东宣布→对外发布股利分配公告
t分配公告信息披露内容:利润分配方案(股利种类、支付率、股利政策类型);分配对象;发放方法
支付过程中重要日期
股利宣告日:董事会发布股利分配公告日期
股权登记日:有权领取本期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
除息日:股利所有权和股票本身分离的日期,一般是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
除息日当日及以后买入股票不再享有股利分配权
除息日当日及以后买入股票不再享有股利分配权
除息日,发放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以及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后
股票除权参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现金股利)/(1+送股率+转增率)
股票除权参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现金股利)/(1+送股率+转增率)
股利支付日:正式发放日期
股票分割
(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
以及权益内部各项目间比例不变)
(公司价值不变,股东权益总额
以及权益内部各项目间比例不变)
把面额较高股票交换成面额较低股票,不属于股利方式,但效果与发放股利近似
股票分割后,发行在外股数增加;每股面额降低;如果盈利总额和市盈率不变,则每股收益降低
与股票股利很相近,要注意区分,有的国家把发放25%以上股票股利算成股票分割
但只有股价暴涨且难以预期下降时,才采用股票分割办法降低股价;股价上涨幅度不大时,都是发放股票股利将股价维持在理想范围
但只有股价暴涨且难以预期下降时,才采用股票分割办法降低股价;股价上涨幅度不大时,都是发放股票股利将股价维持在理想范围
目的:①通过增加股数,降低每股市价,吸引更多投资者
②信号传递作用,股票分割是成长中企业的做法,短时间内利于提高股价
②信号传递作用,股票分割是成长中企业的做法,短时间内利于提高股价
如果股票价格过低,为提高股价,会进行反分割(也称合并)
股票回购
公司有多余现金时,向股东回购自己的股票,以此代替现金股利(两者有同等效应)
股票回购后,流通在外股数减少,每股股利增加,从而股价上升,股东因此获得资本利得
与发放现金股利
不一样的意义
不一样的意义
股东:纳税上的好处,但也有不确定因素
公司:信号传递股价低估;自由现金流回购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避免股利波动;发挥财务杠杆;降低被收购风险;调节所有权结构
回购方式
地点不同:场内公开回购,场外协议收购
回购对象不同:资本市场随机回购(受严格监管),全体股东招标回购(回购价高,中介费用高)
个别股东协商回购(注意价格合理,不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个别股东协商回购(注意价格合理,不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筹资方式不同:举债回购,现金回购,混合回购
回购价格确定方式不同:固定价格要约回购,荷兰式拍卖回购
长期投资
(投资项目资本预算)
(投资项目资本预算)
投资类型
新产品开发或现有产品规模扩张
增加固定资产,增加营业现金流入
设备或厂房更新
更换固定资产,不改变营业现金
研究与开发
不直接产生现实收入,得到是否投产新产品选择权
勘探
获得有价值信息
其他:劳保设施、污染控制装置等
社会责任形象提升,可能减少未来现金流出
投资项目评价程序:提出方案→现金流量估计→计算价值指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比较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敏感分析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
独立项目
净现值法
用资本成本折现,未来现金流入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现值>0,则项目可行
净现值为绝对值,不好比较投资额不同项目→现值指数=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现金流出现值
现值指数为相对数,可排除投资额影响,但是没有消除投资期限的差异
内含报酬率法
使项目净现值为0的折现率,逐步测试法+内插法
回收期法
投资引起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时间
回收期法忽略时间价值,容易放弃长期成功项目→动态回收期法:每期折现到现在,算期数
会计报酬率法=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
简便、考虑整个寿命期全部利润,揭示报表如何变化
缺点:使用账面收益而非现金流量、忽视折旧影响,忽视净收益时间分布对经济价值影响
互斥项目优选
比较哪个方案更好→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出现矛盾
投资额不同
(项目寿命相同)
(项目寿命相同)
净现值法优先:给股东带来财富而不是报酬的比率
投资额和项目寿命均不同
共同年限和等额年金法
共同年限法
(直观易理解,多年后现金估计较难)
(直观易理解,多年后现金估计较难)
假设项目在终止时可以重置,用倍数重置达到相同年限,然后比较净现值
等额年金法
(应用简单,不便于理解)
(应用简单,不便于理解)
等额年金=净现值/年金现值系数;永续净现值=等额年金/折现率(如果折现率相同,则只需计算等额年金就好)
总量有限的资本分配
现值指数排序;净现值最大组合寻找
投资项目现金流量估计
(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
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
(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
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
构成
现金流出量
增加某项资产的价款
生产能力扩大而垫支的营运资本增加,到终了时才能收回
现金流入量
更新改造时,原资产的变现价值计入新项目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入,由于生产销售扩大,扣除付现成本后越流入
=销售收入-付现成本=销售收入-(成本-折旧)=利润+折旧
=销售收入-付现成本=销售收入-(成本-折旧)=利润+折旧
报废残值收入
营运资本收回
现金净流量
方法
考虑因素
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不能忽视机会成本
选择某个方案而必须放弃其他方案可能取得的收益
要考虑对其他项目的影响
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直接法
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间接法
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
根据所得税对收入、
成本和折旧的影响计算
成本和折旧的影响计算
营业现金流量=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折旧*(1-税率)
最常用,因为不需要知道利润和有关所得税
投资项目折现率估计
使用企业当前加权资本成本
项目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
公司继续采用相同的资本结构为新项目筹资
运用可比公司法估计
(不完美,但有效)
(不完美,但有效)
没有充分交易市场时,寻找经营项目与待评价项目类似的公司
根据可比公司股东权益波动性估计得β,是含有财务杠杆的β权益,要排除财务杠杆影响:
- 卸载可比公司财务杠杆 β可比公司资产=β可比公司权益/[1+(1-税率)*(可比公司负债/可比公司股东权益)]
- 加载目标企业财务杠杆β目标企业权益=β可比公司资产*[1+(1-税率)*(目标公司负债/目标公司权益)]
- 目标公司股东权益成本=无风险利率+β目标企业权益*风险溢价---用股东现金流量法计算净现值时可以当折现率
投资项目敏感分析
(研究不确定性的
方法)
(研究不确定性的
方法)
作用:找敏感因素、计算变动范围、选择敏感度小的方案、预测可能的风险程度
方法
其他不变,某一变量发生特定变化时,对净现值(或内含报酬率)的影响
最大最小法
给定计算净现值的每个变量的预期值,由此计算出基准净现值
选择一个变量假设其他变量不变,令净现值为0,计算临界值
敏感程度法
给定计算净现值的每个变量的预期值,由此计算出基准净现值
选定一个变量,假设发生一定程度的幅度变化
计算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选定变量变动百分比
选定变量变化1%时导致目标值变动的百分数
营运资本管理
(流动资产和
流动负债的差额)
(流动资产和
流动负债的差额)
投资策略
(流动资产管理
-持有多少流动资
产的决策)
(决定流动投资总量)
(流动资产管理
-持有多少流动资
产的决策)
(决定流动投资总量)
适中型
短缺成本:随流动资产投资水平降低而增加的成本(投资不足可能引发经营中断而带来的成本)
持有成本:随流动资产投资水平上升而增加的成本(投资过度需承担额外持有的机会成本)
管理成本:一种固有成本,与投资水平无关
最优投资规模:短缺成本和持有成本总计最小化,两者相等投资最佳
保守型
现实中流动资产需求不确定,无法做到最佳
选择保留较多流动资产投资,承担较大流动资产持有成本
持有较多现金和有价证券,充足存货,提供宽松付款条件并保持较高应收账款水平
激进型
选择保留较少流动资产投资,承担较大短缺成本
尽量少持有现金和小额有价证券、存货少量投资、严格销售信用政策或禁止赊销
筹资策略
(流动负债管理
-流动资产所需
资金来源中短期
资本和长期资本
的比例)
(决定筹资来源结构)
(流动负债管理
-流动资产所需
资金来源中短期
资本和长期资本
的比例)
(决定筹资来源结构)
易变现率=(股东权益+长期负债+经营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经营性流动资产)
经营流动资产中长期筹资来源的比重
易变现率高:资金来源持续性强,偿债压力小,管理容易
易变现率低:资金来源持续性弱,偿债压力大
易变现率低:资金来源持续性弱,偿债压力大
营业低谷时:易变现率=1为适中,大于1较稳健;小于1较激进
适中型
尽量贯彻匹配原则,长期投资由长期资金支持;短期投资由短期资金支持
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和偿债风险
流动性资产也分稳定性流动资产和波动性流动资产
(波动性流动资产是季节性和周期性的)
(波动性流动资产是季节性和周期性的)
波动性流动资产=短期金融负债
稳定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股东权益+长期负债+经营性流动负债
保守型
短期金融负债只融通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
另一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和全部稳定性流动资产,由长期资金来源支持
另一部分波动性流动资产和全部稳定性流动资产,由长期资金来源支持
短期金融负债比例小,易变现率较大
风险和收益均较低的筹资政策
无法偿还债务风险低,短期利率变动损失风险低
长期负债成本高,淡季资金剩余却仍需负担长期负债利息
激进型
短期金融负债不仅负责波动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
也承担一部分稳定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
也承担一部分稳定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
短期金融负债比例大,易变现率较小
风险和收益均较高的筹资政策
加大筹资困难和风险;面临短期利率变动风险
资本成本较低
短期经营决策
含义:一年内,当前经营规模下如何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相关成本
与不相关
成本
与不相关
成本
相关信息特点:相关信息面向未来;相关信息在各备选方案间应有所差异
相关成本
边际成本: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使成本的变动
机会成本
重置成本 :也称即时成本或现行成本
付现成本:将来或最近支付现金成本,资金紧张时更应慎重对待
可避免成本:方案或决策改变时,成本可以避免或数额发生变化
可延缓成本:已选定、可延期实施,不会影响大局
专属成本
差量成本:两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成本之间的差异数
不相关成本
(不随决策
改变而改变)
(不随决策
改变而改变)
沉默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通过管理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数额
不可延缓成本:即使财力有限也必须在计划期间完成
共同成本:由几种、几批或有关部门共同分担的固定成本
生产决策
主要方法
差量分析法:比较差额利润,只能两两比较
边际贡献法:比较各方案边际贡献额大小
本量利分析法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
看该产品是否能带来正的边际贡献
零部件自制或外购
比较两种方案的相关成本,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案
决策时需要考虑是否有剩余生产能力,如果有,则只需考虑变动成本
除了成本因素,还需考虑:外购产品质量、送货及时性、长期供货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以及本企业职工抱怨度等综合因素
特殊订单是否接受
①可充分利用剩余生产能力时→特殊订单单价大于其单位变动成本即可P-PV>0
②有专属成本,其他条件同①时→该方案边际贡献大于专属成本即可P-PV-C专>0
③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其他条件同①时→该方案边际贡献大于转移的机会成本即可P-PV-C机>0
④影响正常销售,其他条件同①时→该方案边际贡献大于减少的边际贡献即可P-PV-(P0-PV0)>0
限制资源(最紧缺的资源,俗称瓶颈资源)
最佳利用决策
最佳利用决策
最大化企业总的边际贡献
计算单位限制资源边际贡献(各产品边际贡献/需要花费的限制资源数),先安排贡献高的,再安排低的
产品是否应进一步深加工
半成品成本为沉没成本,只需考虑追加成本
计算进一步加工与出售半成品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再看差量利润
定价决策
定价决策原理
只有在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中,才有定价可能;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定价是综合战略决策,管理会计是从成本与价格之间关系角度提供决策信息
管理会计角度:长远看,销售收入必须弥补全部成本,提供合理利润,以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
定价方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
完全成本加成法
成本基数为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
加成内容:非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等)及合理利润
变动成本加成法
成本基数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加成内容:固定成本(包括固定的期间费用等)及合理利润
标准成本加成法
以上三个定价思路一致,只是成本基数不同,加成比例有所差别
市场定价法
根据市场价格、市场上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价格定价
时刻保持对市场敏感性和对同行敏锐性
新产品销售定价法
不确定性、选择几个地区不同价格试销,收集市场反馈信息,确认最终定价
撇脂性定价
期初高价,初期或高利润;引来竞争者;市场扩大后逐步降低售价
短期性策略,适合生命周期较短产品:大哥大,苹果新款
渗透性定价
期初低价,牺牲部分利润;获得市场份额;销量稳定后逐步提高售价
有效排除竞争,是一种长期策略:小米手机
有闲置能力条件定价法
以变动成本作为定价基础
只要大于变动成本,就可以产生边际贡献,弥补一些固定成本
订货决策
存货管理目标
存货效益:保障生产或销售经营的需要;批量采购往往价格较低
目标: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间做出权衡
储备存货成本
TC=TCa+TCc+TCs
=F1+D/Q*K+DU+F2+Q/2*Kc+TCs
*存货最优化,即是使TC值最小化,在取得
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TC=TCa+TCc+TCs
=F1+D/Q*K+DU+F2+Q/2*Kc+TCs
*存货最优化,即是使TC值最小化,在取得
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取得成本TCa
=F1+D/Q*K+DU
=F1+D/Q*K+DU
订货成本
=F1+D/Q*K
=F1+D/Q*K
取得订单的成本: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等
与订货次数无关的基本开支--订货固定成本F1
如常设机构的基本开支
与订货次数有关的开支--订货变动成本K
如差旅、邮资
订货次数=存货年需要量D/每次订货量Q
购置成本
=DU
=DU
存货本身的价值=年需要量D*单价U
储存成本TCc
=F2+Q/2*Kc
=F2+Q/2*Kc
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
与存货数量无关的成本--存货固定成本F2
仓库折旧、仓库员工固定月工资等
与存货数量有关的成本--存货变动成本Kc
存货占用资金利息、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保险费用等
缺货成本TCs
指存货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停工损失、拖欠发货损失、丧失销售机会损失、商誉损失、紧急额外购入成本等
存货经济批量分析
存货决策四步骤:决定进货项目、选择供应单位---销售、采购和生产部门职责
决定进货时间T、决定进货批量Q--财务部门,使存货总成本最低
决定进货时间T、决定进货批量Q--财务部门,使存货总成本最低
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
(一系列假设)
(一系列假设)
TC=F1+D/Q*K+DU+F2+Q/2*Kc
假设无短缺成本,除Q外均为常数,对上式求导,得出:
假设无短缺成本,除Q外均为常数,对上式求导,得出:
最佳订货批量Q*=开方(2KD/Kc)
最佳订货次数N*=D/Q*=开方(DKc/2K)
最优存货总成本TC(Q*)=开方(2KDKc)
最佳订货周期t*=1/N*=1/开方(DKc/2K)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I*=Q*/2*U=开方(KD/2Kc)*U
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扩展
(逐步放宽假设)
(逐步放宽假设)
订货提前期
由于存货有交货时间,需在用完之前先行订货发货,需要确认存货下降到哪个水平需要发货
再订货点R=平均交货时间L*每日平均用量d
存货陆续供应
和使用
和使用
事实上,存货很难一次性入库,各批存货可能陆续入库,存量陆续增加
送货期=每批订货数Q/每日送货量P;送货期内耗用量=Q/P*每日耗用量d
由于零件边送边用,故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Q-Q/P*d;平均存量则=1/2*(Q-Q/P*d)
与批量有关总成本为TC=D/Q*K+1/2(Q-Q/P*d)*Kc
在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成本相等时,上式有最小值,则:
Q*=开方[(2KD/Kc)*(P/P-d)]
TC(Q*)=开方[2KDKc*(1-d/P)]
在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成本相等时,上式有最小值,则:
Q*=开方[(2KD/Kc)*(P/P-d)]
TC(Q*)=开方[2KDKc*(1-d/P)]
可应用于自制和外购的选择决策,外购是瞬时补充模型,自制是陆续供应模型
保险储备
预防每日需求和交货时间变化
再订货点R=平均交货时间L*每日平均用量d+保险储备B
总成本=缺货成本Cs+保险储备成本Cb
=单位缺货成本Ku*一次订货缺货量S*年订货次数N+保险储备量*单位存储变动成本Kc
一次缺货量S具有概率性,可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得出
=单位缺货成本Ku*一次订货缺货量S*年订货次数N+保险储备量*单位存储变动成本Kc
一次缺货量S具有概率性,可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得出
具体短期资产
和负债项目
和负债项目
现金管理
(在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间做出抉择,以获取长期利润)
(在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间做出抉择,以获取长期利润)
目标: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投机性需要
方法:力争现金流量同步、使用现金浮流量、加速收款、推迟应付账款支付
最佳现金持有量分析
(控制现金规模)
(控制现金规模)
成本分析模式: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固定成本)+短缺成本最小时的现金持有方案最佳
存货模式
各循环期现金持有量C,一定期间现金需求量T,每次出售有价证券补充现金的交易成本F,持有现金机会成本率K
交易成本=(T/C)*F;机会成本=C/2*K
最佳现金持有规模C*时,交易成本应等于机会成本→C*=开方(2T*F)/K
该模式假定现金流出量稳定不变,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随机模式P298
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
给出上限和下限,测算出返回线,保障现金持有量在一定范围内
应收账款管理
(在信用政策增加的盈利
和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在信用政策增加的盈利
和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产生原因:商业竞争(是一种商业信用)、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
管理方法
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账龄分析表)
收账政策制定:对各种不同过期账款的催收方式,包括为此准备付出的代价
(在收账费用和减少的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在收账费用和减少的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信用政策
信用期间:计算放宽信用得到的收益,
再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
比较两者做出决定
再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
比较两者做出决定
成本主要是资金占用损失的利息
资金占用利息=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变动成本率是变动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因为需要增加的营运资金数额仅仅是变动成本
因为需要增加的营运资金数额仅仅是变动成本
信用标准: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
应具备的条件
赖账可能性(5C)
应具备的条件
赖账可能性(5C)
品质(character)-顾客信誉
能力(capacity)-偿债能力
资本(capital)-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
抵押(collateral)-可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
条件(conditions)-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现金折扣政策
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与信用期间结合使用
表现形式举例为:5/10,10天内付款享5%折扣;n/30,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此时无优惠
短期债务管理
特点:速度快、易获得、有弹性、成本低、风险高(短期需偿还)
商业信用筹资
不负担成本,但放弃现金折扣时付出成本较高
应付账款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
折扣期内如果能以低于现金折扣的利息借入资金,则不应放弃现金折扣
折扣期内如果能将资金投资于报酬率高于现金折扣的项目,则应该放弃折扣
应付票据:利率低于银行借款,一般最长不超过6个月
预收账款:生产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的货物销售
短期借款筹资
种类
按目的用途分: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
按偿还方式不同:一次性偿还、分期偿还
利息支付方法不同:收款法借款、贴现法借款、加息法借款
有无担保:抵押借款、信用借款
取得:提出申请→审查同意→签订合同(用途、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
信用条件
信贷限额:无担保贷款的最高额
周转信贷协定
银行具有法律义务,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限额的贷款协定
通常企业要就未使用的限额部分支付给银行一笔承诺费
补偿性余额
银行要求企业在银行中按借款限额或实际额保留的一定比例存款
对借款企业来说实际可使用的借款数额少了,对银行来说降低了贷款风险
借款抵押
抵押品往往是借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股票、债券等
贷款金额一般为抵押品面值的30%-90%,比例高低取决于抵押品变现能力和银行风险偏好
抵押贷款利率高于非抵押贷款利率,是一种风险投资
偿还条件
到期一次偿还:银行不愿意这种,因为增加企业拒付风险,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贷款期内定期等额偿还:企业不希望这种,因为会提高借款有效年利率
其他承诺:提供财务报表、保持适当财务水平等
利率
优惠利率(财力雄厚、经营状况好的公司);浮动优惠利率(随市场变化);非优惠利率
借款利息的
支付方法
支付方法
收款法:借款到期支付利息
贴现法:发放贷款时银行就将利息扣除
此时 贷款有效年利率高于报价利率
加息法:贷款期内分期等额偿还本息
企业负担有效年利率高于报价利率一倍
实际只平均使用贷款本金的半数,却要全额支付利息
企业对银行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借款种类、借款成本和借款条件
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政策:保守或开拓
银行对企业的态度:积极服务建议还是一味催款
贷款专业化程度
银行的稳定性:资本规模、存款波动程度、存款结构
管理会计
本量利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
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维持生产经营设施和机构发生的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根据经营方针确定
变动成本
约束性变动成本:也称技术性变动成本,由于技术或设计的关系利用生产能力必须发生的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可以通过管理决策行动改变的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
上述两者之外,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关系
半变动成本:在初始成本基础上随业务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
阶梯式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称步增成本or半固定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出特定业务量则开始随业务量比例增长的成本
成本估计
(混合成本分解
及总成本的估计)
(混合成本分解
及总成本的估计)
回归直线法
y=a+bx
记忆a-同性恋到异性恋;记忆b-结婚到离婚
先记b,后记a,分母是b的分子中的y换成x
工业工程法
在历史数据不可靠时使用,更加科学
本量利模型
相关假设
相关假设
相关范围假设
期间假设:无论固定还是变动成本,其固定性和变动性均体现在特定期间内
业务量假设:固定和变动成本,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分析计量的
模型线性假设: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
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产销平衡假设
本量利分析
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
使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建立直接的函数关系
损益方程式
基本损益方程式: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包含期间成本的损益方程式: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量-(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
税后利润的损益方程式:税后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1-所得税税率)
(推算出)销量={[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推算出)销量={[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方程式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扣除产品本身变动成本后对单位的贡献,首先用于补充企业固定成本,
有剩余才形成利润,无法补偿固定成本则形成亏损
有剩余才形成利润,无法补偿固定成本则形成亏损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单价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1=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
1=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边际贡献方程式: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量-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率方程式: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保本分析
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保本额分析:保本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保本额分析:保本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或销售额)/实际或预计销售量(或销售额)
安全边际=实际或预计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或预计销售额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或预计销售额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安全边际额=正常销售额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1
息税前利润=安全边际*边际贡献率
息税前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息税前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盈亏临界点销售额扣除变动成本只能补偿固定成本
安全边际部分销售额扣除变动成本后成为企业税前利润
安全边际部分销售额扣除变动成本后成为企业税前利润
多品种情况下
保本分析
保本分析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Σ各产品边际贡献/Σ各产品销售收入or=Σ(各产品边际贡献率*各产品占总销量比重)
加权平均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某产品保本销售额=加权平均保本销售额*某产品销售百分比
保利分析
无税时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边际贡献
无税时保利额=无税时保利量*单价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
有税时保利量={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位边际贡献
有税时保利额=无税时保利额*单价
={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位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税后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单位边际贡献率
利润敏感性分析
(代入假设数据分析)
(代入假设数据分析)
含义:有关参数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发生多大变化会使盈利转亏损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参量值变动百分比
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由资本预算、经营预算、
财务预算等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
财务预算等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
分类
按预算期:长期预算、短期预算
按内容:专门预算、综合预算
按业务活动:投资预算(如资本预算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
作用:各级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在经营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
营业预算
编制方法
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增:又称调整预算法,以基期水平为基础;容易受基期不合理因素干扰
零:不受前期的制约,编制工作量大
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
固:静态预算法,固定业务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适应性和可比性差
弹:动态预算法,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
公式法:便于计算,但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需用数学方法修正
列表法:不必计算和修正,评价考核实际成本时需用插补法
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
定:以固定不变的会计期间为预算编制期间,不利于前后各期间预算衔接,不能适应不断业务活动过程的预算管理
滚:又称连续预算法或永续预算法,在上期基础上
调整下期,逐期连续向后滚动推移
调整下期,逐期连续向后滚动推移
逐月、逐季滚动
混合滚动:同时以月份和季度滚动
营业预算编制
销售预算:起点;销售数量、单价、销售收入预测;有时还包括现金收入预计
生产预算:以销售预算为基础;销售量、期初和期末产成品存货、生产量预计
直接材料预算:以生产预算为基础;预计产量、单位材料用量、材料需用量、材料存货水平预计;有时还包括现金支出预计
直接人工预算:以生产预算为基础;预计产量、单位产品工时、人工总工时、每小时人工成本、人工总成本;基本都是现金支出
制造费用预算
变动制造费用:以生产预算为基础;有标准成本直接相乘,没有的话需逐项预计
固定制造费用:与本期产量无关,要逐项预计
减去折旧费用后得出现金支出预算
产品成本预算:以上预算的汇总,主要内容为产品单位成本,总成本,期末存货成本、销货成本
销售费用预算:为了实现销售预算所需安排的费用;分析销售收入、利润、销售费用的关系
管理费用预算:企业管理业务所必需的费用;业务成绩和一般经济状况,以过去实际开支为基础,对可预见变化予以调整
财务预算编制
现金预算
现金收入:期初现金余额、预算期现金收入(主要是销货收入)、可供使用现金(前两者之和)
现金支出:材料、人工、制造费用、股利分配等支出;所得税费用(在利润预测时估计,
不是根据利润总额和所得税率计算的)、购置设备、股利分配等现金支出
不是根据利润总额和所得税率计算的)、购置设备、股利分配等现金支出
现金多余或不足:提供现金收支控制限额,发挥现金管理作用
现金筹措和运用
利润表预算
与传统利润表内容格式相同,数据面向未来
销售收入(销售预算)、销货成本(成本预算)、销售管理费用、借款利息(现金预算)、所得税费用(估记而非计算的)
资产负债表预算
与传统资产负债表内容格式相同,数据反映预算期末财务状况
责任会计
(部门层面业绩评价)
(部门层面业绩评价)
组织结构与责任中心划分
集权与分权
科层组织结构
(集权型)
(集权型)
直线指挥机构(总部、分布、车间、工段、班组等)+参谋职能机构(人力、财务、营销、售后服务等)
优:资源集中、易于控制。缺:协调困难、缺乏整体和创新精神。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分权型、利润中心)
(分权型、利润中心)
分权管理与独立核算结合、按产品、地区或市场(客户)划分经营单位(事业部)
原则:重大问题总公司集中决策、各事业部设置执行总经理分散经营、协调控制
网络组织结构
组织扁平化趋势,扁平化网络组织(N行组织)
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网络
特点:分散性、创新性、高效性、协作性
责任中心
成本中心
不形成或不考核其收入,着重考核其成本费用的中心
职责是用一定成本完成规定的任务
类型
标准成本中心:产品稳定而明确、且已知单位产品投入量、是重复可计量的
制造业工厂、车间等
费用中心:产出不能用财务指标衡量或投入产出无密切联系的
财务、人事等行政部门
考核指标:既定质量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费用预算
责任成本
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可控是对特定责任中心说的,有的责任中心可控的放到另外就不可控了
计算责任成本目的是评价成本控制业绩、以责任中心为计算对象(谁控制谁负责)
利润中心
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但无法控制资产投资水平、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负责的中心
类型
自然利润中心:如对外购销的事业部
人为利润中心:在公司内部按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
考核指标:利润(建立在广泛权利基础上的利润)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以边际贡献作为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
可控边际贡献(比较合适的指标)(=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
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部门营业利润(=部门可控边际贡献-不可控固定成本)
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公司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
内部转移价格
(很难理想,只能选择
基本满意的价格)
(很难理想,只能选择
基本满意的价格)
目的: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决策
可以考虑
的转移价格
的转移价格
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价格:中间产品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市场价格减去销售费用
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外部市场,双方经理协商价格,最高管理层适当干预
变动成本+固定费转移价格
全部成本转移价格:最差选择
投资中心
不仅包括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还包括投资规模和类型的决策权
评价利润+衡量其资产的投资回报率
考核指标
投资报酬率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
比较客观,但容易有“次优化”行为
因为减少分母比加大分子容易
因为减少分母比加大分子容易
剩余收益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要求报酬率
=部门税前经营利润-部门平均净经营资产*要求报酬率
与增加股东财富公司目标协调一致;允许不同风险调整资本成本
是绝对数,不便于不同规模部门业绩比较;依赖于会计质量的高低
业绩评价
(企业层面业绩评价)
(企业层面业绩评价)
财务业绩评价
优缺点
优:反映企业综合经营成果;从会计系统获取数据简单易于理解
缺:反映短期业绩、结果导向、由于会计估计无法公允反映真实业绩
财务评价指标:净利润、资产报酬率、经济增加值(EVA)等
经济增加值
概念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净投资资本
与剩余收益的区别: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
计算EVA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系列调整
计算EVA时,资本成本是根据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来的,剩余价值资本成本是最低要求的报酬率
不同复杂度的计算;
基本和披露的经济
增加值最有实际意义
基本和披露的经济
增加值最有实际意义
基本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报表总资产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利用公开会计数据进行十几项调整P440
特殊的经济增加值:利用内部数据对可控制的项目进行特别定制调整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对每一个经营单位都使用不同更准确的资本成本
简化的衡量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净投资资本
=[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2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优点: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最直接与股东财富创造有关
缺点:计算复杂;绝对数指标对不同规模公司缺乏可比性
非财务业绩评价
优缺点
优:长远业绩、外部对企业整体评价
缺:比较主观、数据收集比较困难,指标可靠性难以保证
平衡记分卡
框架
外部+内部评价指标;成果+导致成果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短期+长期评价指标;财务+非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维度:股东如何看待我们?利润、收入、现金流量、投资回报率、经济增加值、增加的市场份额等
顾客维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按时交货率、新产品销售占销售百分比、重要客户购买份额、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新客户增加比例、客户利润贡献度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生产布局与竞争情况、生产周期、单位成本、产出比率、缺陷率、存货比率、设计效率等
学习和成长维度: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平均培训时间、再培训投资、关键员工流失率
平衡记分卡
与企业战略管理
与企业战略管理
将业绩评价和企业战略发展联系起来
关系
阐释并诠释愿景与战略
沟通与联系
计划与制定目标值
战略反馈与学习
要求
四个方面互为因果
不仅有具体业绩衡量指标,还应该有相应驱动因素
最终要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
战略地图构架
战略如何连接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的流程
财务维度:长短期对立力量的战略平衡
收入增长+生产力提升是基本途径
顾客维度:战略本是基于差异化的价值主张
针对目标客户创造差异化可持续的长久价值
内部流程维度:价值由内部流程创造
由营运管理流程、顾客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流程、法规与社会流程构成
针对顾客价值主张进行生产和交货;为财务层面的生产力要件进行流程改善与成本降低工作
学习与成长维度:无形资产的战略性整合
平横记分卡与
传统业绩评价
的区别
传统业绩评价
的区别
传统注重对员工执行过程的控制;平衡强调目标制定环节,使员工理解企业战略并付诸行动
传统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脱节;平衡将两者联系起来
平衡可以帮助公司考评战略执行情况
平衡帮公司建立跨部门团队合作
管理会计报告
(对内报告)
(对内报告)
特点
无统一格式,报告实质重于其形式,对内报告
遵循问题导向
财务+非财务信息;内部+外部信息;结果+过程信息;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信息
如果涉及会计业绩报告,应是边际贡献格式
分类
按使用者层级分:战略层、经营层、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
按内容分:综合(整体)、专项(分部)管理会计报告
按会计功能分: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管理评价报告
按责任中心分
(责任报告或
业绩报告)--与
预期相比,责任
中心干得怎么样
(责任报告或
业绩报告)--与
预期相比,责任
中心干得怎么样
成本中心报告:自下而上、逐级汇编,包括本身可控成本和下属部门转来的责任成本
利润中心报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经理人员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经理边际贡献
经理边际贡献-经理不可控但高层管理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经理人员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经理边际贡献
经理边际贡献-经理不可控但高层管理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边际贡献
投资中心报告: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补充指标是现金回收率和剩余现金流量
质量成本报告
质量含义
设计质量:设计得怎样,能否满足顾客要求
符合性质量:做得怎样,实际性能与设计性能的相符性
质量成本分类
预防成本(可控):质量工作,标准制定,教育培训,质量奖励费用
鉴定成本(可控):检测工作、检测设备折旧、检测人员费用
内部失败成本(不可控):废料、返工、修复、重新检测、停工整修、变更设计等
外部失败成本(不可控):退还、返修、处理顾客不满和投诉发生的成本
质量绩效报告
(在质量管理方面
的进展和绩效)
(在质量管理方面
的进展和绩效)
中期报告:当期(1年)列示,将实际质量成本与预算比较,确定差异分析原因,为最终达到零缺陷目标努力
长期报告:比较当期和上期质量成本,看成效
多期质量趋势报告:多期间数据,可以绘制质量趋势图
质量成本报告
显示各类质量成本支出情况,分布情况(不含预算和差异分析)
成本计算
产品成本计算
(完全成本法为例讲)
(完全成本法为例讲)
产品成本分类
制造成本(料工费)、非制造成本(销、管、财)
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成本分摊,容易使成本转移到存货,
增加当期利润,刺激过度生产→提出变动成本法
增加当期利润,刺激过度生产→提出变动成本法
成本归集和分配
生产费用
归集分配
(分配依据需要
与成本的产生
相关)
归集分配
(分配依据需要
与成本的产生
相关)
材料费用
分别归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者入固定资产价值资本化
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者入固定资产价值资本化
按材料定额消耗比例或材料定额成本比例法or other way
职工薪酬
职工在职和离职后,全部货币薪酬和非货币薪酬
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保险、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随工资一起分配
分别归入生产成本(生产车间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组织和管理生产的 管理人员)、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人员)、或直接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资本化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人员)、或直接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资本化
产品实用工时定额比例法
外购动力
分别归入生产成本(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照明、取暖等用途)、管理费用等
按仪表记录、生产工时、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
制造费用
月末无余额,应全部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
按实用人工工时、定额人工工时、机器加工工时、直接人工费用等比例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
归集和分配
归集和分配
归集
由材料、人工薪酬、制造费用方面归集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分配
直接分配法
(适合互相提供劳务少,且差异不大时)
(适合互相提供劳务少,且差异不大时)
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
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总量
交互份分配法
先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
交互分配后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转出的成本费用
再对外进行分配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
成本分配
成本分配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将前两项之和在后两项间进行分配
分配
方法
方法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月末在产品数量少,价值低,且各月在产品数量较稳定
本月生产费用全部视为完工产品成本,由完工产品负担
在产品成本按
年初数固定计算
年初数固定计算
月末在产品数量少,或者数量多但各月之间变动不大
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就是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年底再实地盘点,重新调整计算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成本按其
所耗用原材料计算
所耗用原材料计算
原材料费用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期初一次性投入
除在产品原材料费用以外的其他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约当产量法
将月末结存的在产品,按完工程度折合成约当产量
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约当产量比例分配
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约当产量比例分配
在产品成本按
定额成本计算
定额成本计算
在产品数量稳定或数量较少,并制定了比较准确的定额成本时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期末必须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定额比例法
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但有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时
材料费用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其他费用按定额工时比例
材料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工资费用(制造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or费用+本月投入实际工资or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联产品成本分配
同原料、同过程、同时生产出的两种或以上主要产品
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称联合成本
售价法:分离点时销售价格为比例分配,需要价格能可靠计量
实物数量法:适合价格很不稳定或无法直接确定的情况
副产品成本分配
同原料、同过程、生产主要产品时附带生产的非主要产品
其产量取决于主要产品
副产品价值相对低,所占比重小,通常按事先确认的
简单方法计算,从总成本中减去,再确定主产品成本
简单方法计算,从总成本中减去,再确定主产品成本
计算各产品成本
品种法
适用: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
特点
分品种归集,分配,计算成本
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
月末如果有在产品,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间分配
分批法
(订单法)
(订单法)
适用:单件小批类型(造船、重型机器设备制造业等)
一般企业中新产品试制、在建工程、设备修理作业等
一般企业中新产品试制、在建工程、设备修理作业等
特点: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成本计算不定期
月末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分配问题,有时会出现同一批次产品跨月陆续完工的情况
月末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分配问题,有时会出现同一批次产品跨月陆续完工的情况
分步法
适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纺织、冶金、汽车制造等)
以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
按各步骤是否
需要计算半成
品成本划分
需要计算半成
品成本划分
逐步结转
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一步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
优点:能提供各个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
适用: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生产→不仅销售产成品,半成品也经常对外销售
按成本在下一步
成本计算单中反
映方式
成本计算单中反
映方式
逐步综合结转
上一步骤转入下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
管理上分析时,需要做成本还原:成本还原分配率=产成品耗用以前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以前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合计
逐步分项结转
平行结转
不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只计算本步骤各项费用以及计入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计入成本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
优点:平行汇总,不用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简化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直接提供,不需进行成本还原
直接提供,不需进行成本还原
缺点:不能提供各个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
标准成本法
步骤:制定单位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标准成本得出产品标准成本→汇总计算实际成本→计算标准
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进行差异账务处理→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
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进行差异账务处理→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
概念:一种目标成本,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
种类
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客观性、现实性、激励性、稳定性)
现行标准成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
基本标准成本:基本条件无变化就不变→反映成本变动趋势,不能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有效性
基本标准成本:基本条件无变化就不变→反映成本变动趋势,不能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有效性
标准成本制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分别确定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相关责任部门主持制定,各部门要协商
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
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
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人工成本-标准人工成本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工资率差异<价差>+人工效率差异<量差>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工资率差异<价差>+人工效率差异<量差>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价差>+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量差>
=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价差>+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量差>
固定制造费用
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
二因素法
总差异=实际金额-标准成本
=(实际金额-预算金额)+(预算金额-标准成本)
=耗费差异+能量差异
=(实际金额-预算金额)+(预算金额-标准成本)
=耗费差异+能量差异
能量差异=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因素法
P347例题
P347例题
总差异=耗费差异+闲置能量差异+效率差异
闲置能量差异=(生产能力-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作业成本法
步骤: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成本→直接计入成本(直接成本范围比传统方法大)
不可以直接追溯的,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按作业与成本对象的因果关系分配到成本对象
不可以直接追溯的,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按作业与成本对象的因果关系分配到成本对象
传统成本法按产量基础分配,忽略了其他因果关系,
导致决策失误→提出作业成本法
导致决策失误→提出作业成本法
核心
概念
概念
作业
特定组织、重复执行、任务和活动
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作业集合为作业中心
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消耗资源的同时,产出产品
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或
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资源→作业→产品
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资源→作业→产品
资源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
衡量作业的资源消耗量
人员、专用设备、能源等
作业成本动因
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
衡量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特点
成本计算分
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资源→资源成本动因→作业→作业成本动因→单位作业成本→产品服务
传统成本法:资源→资源成本动因→部门→产量为基础→产品服务
成本分配强调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追溯:可以追溯的成本就追溯,有些制造费用(如某产品转移设备折旧)也可以追溯
动因分配:不能全部用产量作动因、而应该找到真正的成本动因
分摊:对那些找不到合适动因的成本,只能强制按产量分摊,尽可能减少分摊
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
计算
作业的认定:自上而下分解+自下而上询问确认
作业成本
库设计
库设计
单位级作业成本库:每一单位产品至少执行一次
是直接成本,可追溯到每个单位产品上
批次级作业成本库: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成本
取决于批次,不取决于每批产品的数量
需要单独归集,计算每批的成本,分配给不同批次
品种级作业成本库: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
生产维持级作业成本库: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
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作业成本分配
到成本对象
到成本对象
本期作业成本库归集总成本/作业量
业务动因(精确度最差,执行成本最低):以执行次数作为作业动因
持续动因(精确度适中,执行成本适中):执行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标准,假设执行作业的单位时间内耗用的资源是对等的
强度动因(精确度最好,执行成本最高):特殊情况下,实际耗用全部资源单独归集,直接计入某一特定产品(某特殊订单或新产品试制)
作业成本管理
目的: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基于作业的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
确认和分析作业
辨别不必要或非增值的作业
看是否给顾客增加价值
对重点增值作业进行分析
将作业与先进水平比较
分析作业之间联系
作业链-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业绩评价
报告非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优点
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和产品线成本
有助于改进成本控制
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作业成本法局限性
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
不符合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
确定成本动因比较困难
不利于管理控制:作业成本系统的成本库与企业组织结构不一致,不利由于提供管理控制的信息
以牺牲管理控制信息为代价,换取经营决策信息的改善
以牺牲管理控制信息为代价,换取经营决策信息的改善
作业成本法
适用情景条件
适用情景条件
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若单一分配则成本信息会扭曲严重
产品多样性程度高:产量、规模、复杂程度、原材料、产品组装的多样性
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
公司规模大
有啥用(基本职能)
财务分析
分析目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信息,帮助使用者改善决策
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
按比较对象分:趋势分析(与历史比)、横向分析(与同类企业比)、预算差异分析(实际与计划比)
按比较内容分
会计要素总量比较分析(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
结构百分比比较分析(发现问题项目,揭示进一步分析方向)
财务比率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可偿债资产与短期
债务存量的比较
债务存量的比较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长期资本-长期资产
=长期资本-长期资产
流资=流负并不足以保证短期偿债能力没有问题,因为负债的到期和流动资产的现金生成不可能同步同量
营运资本是流动负债穿透流动资产的缓冲垫
营运资本是流动负债穿透流动资产的缓冲垫
营运资本配置比率=营运资本/流动资产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初步估计
营业周期越短的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越低
速冻比率=速冻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各应收款项
*影响该比率的重要因素为应收账款变现能力
*影响该比率的重要因素为应收账款变现能力
不同行业差别大
大量现销行业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可能小于1;应收账款多的企业可能大于1
大量现销行业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可能小于1;应收账款多的企业可能大于1
现金比率=货币现金/流动负债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
*该流动负债用期末数而非平均数,因为期末数是实际需要偿还的数
*该流动负债用期末数而非平均数,因为期末数是实际需要偿还的数
当财务比率的分子分母一个来自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的流量数据,一个来自资产负债表的存量数据,存量数据通常需要计算平均值
表外因素
增强:可动用的银行授信额度、可快速变现的非流动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降低:与担保有关的或有负债、经营租赁中承诺付款事项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
总债务存量比率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不同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正常值不同,与其持有的资产类别有关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
长期资本(长期)负债率=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股东权益)
总债务流量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包括费用化利息和资本化利息
长期债务通常不需每年还本
但需要每年付息
但需要每年付息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利息费用
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总额
*该负债总额用期末数而非平均数,因为期末数是实际需要偿还的数
*该负债总额用期末数而非平均数,因为期末数是实际需要偿还的数
表外因素
经营租赁(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债务担保、未决诉讼
营运能力比率
(资产管理效率)
(资产管理效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可使用应收账款平均数
*应与赊销分析、现金分析相联系
*可使用应收账款平均数
*应与赊销分析、现金分析相联系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税账款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收入比=应收账款/营业收入
存货周转率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评估资产变现能力需计算存货转为现金的时间→采用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
分解总资产周转率,为系统分析各资产的周转情况→统一使用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
评估存货管理业绩,为了分子分母口径保持一致→采用营业成本作为周转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
营运资本周转率
严格来讲应仅用经营性资产划入负债计算这一指标
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用于投资预算和项目管理分析,确定投资于竞争战略是否一致
总资产周转率
各项资产均为驱动因素,分析时通常使用“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驱动因素是利润表各项目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很强综合性
市价比率
(公司整体价值评估)
(公司整体价值评估)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市盈率反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
市净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反映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
市销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营业收入
杜邦分析体系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综合评价系统)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综合评价系统)
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 *营业净利率=净利率/营业收入----利润表的概括
-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资产--连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 *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资产负债表的概括
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
*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
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
加减、乘以及混合都适用
定量解释差异成因的工具
替换因素排序应该按可控制性
加减、乘以及混合都适用
定量解释差异成因的工具
替换因素排序应该按可控制性
确认分析的财务指标,比较实际和标准,计算差额
确认对象的驱动因素,建立函数关系模型
确认驱动因素替代顺序
按顺序计算各驱动因素脱离标准差异对指标的影响
局限性
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未披露全部信息、会计估计误差、会计政策选择降低可比性
财报可靠性问题:有可能的虚假陈述(信号:不规范报告、数据异常、关联方交易异常、资本利得金额大、审计报告异常)
比较基础问题:比较的基础本身就可能是不合理的
应该有限定地使用分析结论,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财务预测
意义:有助于提前安排融资计划、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有助于应对突发状况
步骤
销售预测:销售预测是起点,能得知营业收入
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他们是营业收入的函数,还应预测经营负债的自发增长(可减少外部融资数额)
各项费用和留存收益预测:也是营业收入的函数,在此基础上确定净利润,净利润和股利支付率共同决定能提供资本的数额
估计所需外部融资:预计经营资产总量-已有的经营资产-自发增长的经营负债-可动用金融资产和内部利润留存
方法
销售百分比法:假定经营资产、负债与营业收入比率稳定;假定营业净利率可以涵盖借款利息增加的费用
回归分析法:用回归分析确定资产负债,后面与销售百分比法相同
电子系统预测:电子表格excel,交互式财务规划模型,综合数据库财务计划系统
增长模式
(企业要发展,销售额一定
要增加,收入的增加势必需
要资产的增加,而资产增加
的来源多种多样,来源的多
样造就不同的增长模式)
负债资本+权益资本→资产→销售收入
(企业要发展,销售额一定
要增加,收入的增加势必需
要资产的增加,而资产增加
的来源多种多样,来源的多
样造就不同的增长模式)
负债资本+权益资本→资产→销售收入
完全依靠内部资本
(增加留存收益)
(增加留存收益)
内涵增长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利润留存率/(1-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利润留存率)
0=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1+内涵增长率)/内涵增长率*预计税后经营净利率*(1-预计股利支付率)
主要依靠外部资本
(借款+股权)
(借款+股权)
外部融资需求敏感分析
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1+增长率)/增长率*预计税后经营净利率*(1-预计股利支付率)
外部融资额=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销售增长额
外部融资额=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销售增长额
股利支付率小于1时,营业净利率越大,外部融资需求越少;营业净利率大于0的情况下,股利支付率越高,外部融资需求越大
平横增长(保持目前
财务结构和财务风险,
按股东权益增长比率
增加借款,等比率扩大)
财务结构和财务风险,
按股东权益增长比率
增加借款,等比率扩大)
可持续增长率概念
不发行新股
不改变经营效率:不改变营业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
不改变财务政策:不改变权益乘数和利润留存率
根据期初股东权益算
可持续增长率=营业净利率*期末总资产周转次数*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利润留存率
根据期末股东权益算
可持续增长率=营业净利率*期末总资产周转次数*期末权益乘数*本期利润留存率/1-分子
含通胀的增长率=(1+通胀率)*(1+增长率)-1
财务决策
财务计划
为了啥(财管基本目标)
利润最大化
NO时间价值+风险+投入产出
每股收益最大化
NO时间价值+风险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投资资本不变时,等同于股价最大化
股东投资资本不变,债务价值不变时,等同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协调利益相关者目标
经营者
要求:报酬、闲暇时间、避免付出与努力不成比例的风险
表现:道德风险(牛人不用牛力)、逆向选择(牛人误成鸟人)
措施:监督、激励
债权人
风险:高风险投资、发行新债、
措施:1.立法保护(破产优先接管、优先股东分配剩余财产)2.限制性条款 3.拒绝合作
金融工具与市场
金融工具类型
固定收益证券
权益证券
衍生证券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VS资本市场
债券市场VS股权市场
一级市场VS二级市场
场内市场VS场外市场
中介机构
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投资基金
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
市场功能
基本功能
资本融通
风险分配
附带功能
价格发现
调解经济
节约信息成本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