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里来4:岛链化经济》读书笔记
2023-11-23 07:42:1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钱从哪里来4:岛链化经济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引子
没必要对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宇宙中所有力量都要一心将它打翻。
二战后70多余年全球的缩影
第一阶段:1945-1991
因为政治、金融、技术和政策上的各种障碍,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半球化”时代,全球的贸易、资金、技术、信息边接主要呈现为点状、线状或者局部网状的结构。
第二阶段:1992-2008
这是全球化的全盛期,这一阶段发生了各种因缘际会
冷战结束,政治障碍清除,新自由主义成为全球市场的理论基础。
美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中间击败了日元,并和石油绑定,一家独大
金融自由化,创新的迭出,资源全球配置的尝试和广度大为拓展
企业纷给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实力壮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开启了无障碍交流的互联网时代
一切都在证明一个事实:世界是平的。
第三阶段:2008-2018
这是一个奇特的过渡阶段。
一方面,资本和技术跨越山海、时间等阻隔,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极其紧密的网状结构。
另一方面,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美国单一霸主地位遭遇中国经济“超大规模性”的冲击,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无形中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思潮和政治格局。
第四阶段:2018-至今
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改变了一切,可疫情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注脚。那些分崩离析早已在酝酿,只不过在疫情的催化下,露出了残酷的真实面目,国际、国内皆然。
疫情的急刹车,让那张脆弱的网状结构出列了裂痕,如一面镜子般,照出了人性、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断层,文明的冲突以一种不可逆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胀卷土重来
突出其来的地缘政治危机,裹挟着战争、安全、能源、物价,像一团乱麻一样,绑缚和牵扯着整个世界 。
鲜花着锦的“全球化”正在被有限连接的“岛链化”所取代。世界不再是平的,但世界也不存在孤岛。
全球贸易、金融市场、产业分工和信息流动就是密布的链条,将世界连接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只要链条牵动,任何一个大国的伤口,都会让其他国家的人感到疼痛。
这将是个疼痛常在的岛链化大时代。
第一章 岛链化时代
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美)瑞·达利欧
这个世界怎么了
长期的大通胀将会彻底卷走普通家庭的财富,导致极端社会情绪,刺激极端政治势力和文化现象出现,所以,长期的高通胀大多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通胀引发了能源危机和高失业率,导致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刺激了文化和经济上从保守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
1919-1923年,魏玛共和国物价上涨了4815亿倍,纳粹势力借机上位,在德国的扩张一发不可收拾,就此揭一了“二战”序幕。
这个世界变了
伊丽莎白二世:1926-2022年,伊丽莎白女王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风云激荡的一个世纪“旧帝国衰落与新帝国崛起,战争与革命权力的交替颠覆,技术的突破迭代。
1926年,女王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日不落帝国”300年殖民体系摇摇欲坠的时刻。那一年,英国承认自己属下的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上均获得独立。5年后,这些国家以平等独立的国家的身份组成了英联邦。
1945年,她成为第一位参军的王一位继承人。
1954年,她成为第一位踏上澳大利亚土地的在位英国君主,导致澳大利亚当时70%的人口中蜂拥到街头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继承父亲乔治六世的王位,成为英国温莎王朝的第四代君主。
1957年,她首次通过电视媒体向全世界直播圣诞致辞,邀请摄影师近距离拍照,将英王室转型改造成英国社会的图腾。
1986年,她开启了历史上首次英国群主的访华之旅。之后几十年,她成为出访海外最多的英国君主。
1993年,女王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废除了很多花销巨大的盛大仪式,进一步推动王权向民权的转化。
2003年,她主导制定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继承权与继承人性别分离,保证性别平等。
2007年,在youtubeh 上开通王室频道,2010年加入facebook,2019年发布她的第一和instagram。为了吸粉,她还聘请了社交媒体运营官司
2022年,她表示对区块链产生兴趣。
无论是波普尔的开放体系还是达尔文的生物演化,都在告诉我们,跟随历史变化,向现实妥协,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机构和制度最具生命力。
那时候世界是平的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以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让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文明之间在进行“新旧势力更替”,西方文明的“核心度”在下降,非西方文明(包括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重新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2008年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国政府尽力协同灭火,中国政府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托住了全世界的需求之锚。
这一年,全世界开始进入一个中美共生的时代。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创造了一个新词——中美国。
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强调,中美之间建设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根源。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基辛格则呼吁中美两国应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结构,将两国关系提升到类似“二战”后跨大西洋关系的高度。
2008年是“全球化”这个概念最如日中天,也是中国重新以经济超级大国的角色打开历史新帷幕的时刻。
2008年前后,从经济上看
全球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90年14.92%下降到2007年的6.41%,下降幅度高达55%
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从 38%上升到 55%,区域贸易优惠协定数量从 22个上升到 163个,涨了六倍不止。
国际游客数量从 4.36亿人次上升到 9.03亿人次,海运贸易的货物量从 40.08亿吨上升到 80.36亿吨,人流、物流都前所未有地在全球流动着。
从政治上看,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正处于蜜里调油的时期:全球央行联手对抗金融危机,同步降息,刺激经济,稳定市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迅速达成一致;在《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决定议的框架下,美国和俄罗斯甚至联手进行了“警惕之鹰”反恐军事演习。
从文化上看,从麦当劳到星巴克,从《星球大战》到《变形金刚》,从迈克尔·杰克逊到乔丹,从大兵瑞恩到“傻子”阿甘,美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庞大的资本一起,以绝对张扬的姿态席卷全世界各个角落。
霸权与稳定
200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
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瑞士放弃了长达200年的中立立场
美国财政部宣布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的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两次全球化黄金期都对应着单一霸主时代
1870年到1914年是全球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恰好是“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鼎盛期。
1914年以后,全球化进入长达三十余年的下行期。1945年,全球化几乎回落到1850年的水平。
1943年到2008年是全球化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其中1991年到2008年是一个超级时期,全球化的速度是20世纪的3.88倍
这两个阶段又分别对应着美国接棒英国成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以及美苏争霸结束,美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单一霸权。
2008年开始,全球化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下行,即使2021年比2020年有所回升,也只恢复到了2005年前后的水平。
全球秩序:按照国际政治学的说法,这些贸易秩序、金融秩序、安全秩序被统称为“全球公共品”。
贸易秩序
1914年之前,英国是全球公共品的提供者。
1914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则是权力真空期。实际上,美国在1894年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体量第一的国家,拥有庞大的统一市场和超强的生产能力。但是,美国骨子里带有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扫门前雪,绝不做雷锋。
霸权国家负责制定和维持全球秩序,并从中获取利益,同时良好的全球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反哺霸权,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机制,世界因此得以出现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这是“霸权稳定论”的核心。
1945年后,美国这种在政治上孤立主义、在战略选择上现实主义的国家来说,提供全球公共品的前提非常清晰:美国优先,美国利益优先。凡事要全算才干。
1947年,美国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又打又摸”,美国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的基本框架定了下来。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需要庞大的市场,所以对全球贸易秩序的核心诉求是自由贸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制造业一日千里之后,美国开始频繁对日本启动“301条款”——这是一个充满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条款,意味着美国可以针对外国损害本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制裁。至于什么是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美国说了算。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则上演了一场经济博奕——芯片战争。
从自由贸易到贸易保护主义,只有一个理由——美国从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顺差出口多,全球市场越开放,贸易越自由,挣钱越多;反之,逆差进口多,提高进入的壁垒,保护本国企业和厂家,当然更合算。
金融秩序
比贸易秩序更容易赚钱的金融秩序。
《广场协议》就是经典案例。1980年前后,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钱基本上都买了美元资产。1985年,美国召开包括法、德、英、日在内的五国会议,提出日本这么大的贸易顺差,是因为日元被过分低估,签订《广场协议》。到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日本的经济总量再也没有回到巅峰时期。这意味着,当拥有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绝对实力时,维护秩序就是一门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1945年到1991年,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是西方世界的领头羊。1991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达到巅峰,单一霸权地位无可撼动。1991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是全球秩序最稳定的高增长繁荣期。
这一时期,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加入WTO,中国由此快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向世界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
美国也进入了著名的“大缓和时代”: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中国又快速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源源不断地为美国品牌输送“利润”。美国热心于维持全球秩序,并从秩序中获得巨大回报。与此同时,良好的全球秩序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体量大,增速高,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中国扩张,全球经济就会往上走;中国收缩,全球经济就会掉下去。
施展《枢纽》,“超大规模性”,是指一件事情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甚至改变事情本身,变成自变量。作为自变量,在秩序中,你的活动可以对整个秩序产生实质性影响,甚至重新定义秩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超大规模性不断延展。中国首先是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工业品的供给上具有超大规模性。
2008年,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已经改变了世界秩序,1991年以来全球的单极格局正在向多极方向发展。“多极”就意味着多方权力的相互制衡。一方想改变游戏规则,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提供秩序也不再是那么一本万利的生意。
安全秩序
2009年,在安全机制方面,美国重新把战略重心放到亚太地区,开启了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有“亚洲版北约”的发展趋势。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只不过是命运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最终做了一次激烈表达而已。
在人类社会的博弈在,“秩序”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如果被打破,就ikwqj冰面出现裂缝一样,会不断扩大。一旦碰到外力冲击,冰面很可能会崩裂。
作为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协作框架,北约一直是“二战”后国际安全秩序的基石,也是美式全球公共品的代表。美国是北约的灵魂,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欧洲则服从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
在冷战的两极格局中,苏联是北约的明确敌人,共同目标让这个协作牢不可破。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年,恐怖主义是北约的主要敌人,俄罗斯则是关键对手。
在美国优先的战略中,霸权从来都是稳定的前提。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2022年的俄乌冲突,都是失序与秩序重构的历史演进。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意外,但它并没有改变,只是加速了这场演进。
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在2022年交会成战争、疫情、通胀,形成了一个危机交织的动荡时代。
你挥一挥手正是黎明之前的寂静,我终于没能看清你那一瞬间的表情。你挥一挥手正好太阳刺进我眼睛,我终于没能听清你说的是不是再见。
第二章 2022斯芬克斯之迷
通货膨胀是美联储的阳谋吗
2022年以来,美国通胀高企与强势美元一直并存。
自美国通胀数据在2021年10月、2022年6月相继突破近30年以及近40年的高点以来,美元指数一路狂奔,从2022年年初的95.65上升到9月的114.79,达到历史最高点。
自2022年1月以来,全球交易最活跃的31种货币,对美元大多“一泻千里”:截止10月7日,英镑贬值18.03%,日元贬值20.69%,欧元贬值14.35%,瑞典克朗贬值18.9%,一直稳如磐石的人民tmhj也贬值10.13%.
通胀的影响
通胀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说,美联储剧烈加息,全世界资本回流美国,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美元贬值——人民币比较坚挺,所以大家体感不强。
从2022年来看,“美联储一打喷嚏,就引发全球感冒”的症状,并没有随着美国经济单一霸主地位的下行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激烈。
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政部部长约翰·康纳利曾直言不讳地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没想到40多年后,不但美元,就连美国的通胀也成了全世界的问题。
说美国通胀是全世界的问题,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重要的是,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通胀从哪里来,未来将往哪里去。
政府杠杆率
政府杠杆率=政府债务/GDP,国际上通常认为,60%的政府债务率是安全边际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降杠杆”。
杠杆有两种降法
第一种方法是还债
第二种方法是把GDP搞上去,所分母做大。中国就是这样干的,搞生产、搞基建,累不说,见效也慢。在这个计算政府杠杆率的公式里,GDP是名义值一,其中是饮食通胀的,所以,要想把GDP搞上去,有一个好办法——提高通胀率。
美联储的困境
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美国“放水”补贴的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家庭——用宏观经济学的语言来说,美国政府花钱补贴了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让他们在危机期间没有萎缩,以免导致整个社会的通缩和萧条。所以,现在的加息政策实际上是一项逆操作,相当于居民和企业回吐部分补贴,补贴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虽然力度和节奏并不能保证均衡、完美,但确实在算是约束条件的相对优解。
美联储真正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紧张。劳动力市场紧缺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像美国这种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0%的经济体,劳动力成本才是经济的主要成本。
在后工业时代,原料和生产在商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更多的成本来自物流、营销、消费体验等服务,而这些都和劳动力成本高度相差。
“发钱”是重要原因。尤其是2021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新官司上任三把火”发的1.9亿美元,让很多美国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工资是有黏性的。一般用工合同签署期间,工资可以向上调整,向下调整却很难。在短期内,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供给变化快速下调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即使劳动力供给恢复,工资水平的下调也需要时间
第二,疫情后的创伤效应让劳动参与意愿降低。疫情过后,很多人感到人生苦短,开始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第三,实际工资水平为负,对劳动者吸引力不够。虽然名义上工资水平快速上涨,但高企的通胀水平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为负。
短期内,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不但很难降下来,反而有上升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劳动力价格继续上升,形成螺旋。这就是著名的“工资——价格”螺旋。
美国市场上规模比较大、定价权比较强的企业,它们的成本上升都会转嫁给消费者,形成“利润——通胀”螺旋。也就是说,上游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会转移到定价里,推动通胀上行。
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螺旋和生产端的“利润——通胀”螺旋叠加,会影响市场的通胀预期,从而形成自我加速机制。
2023年,市场怎么反应
美联储的下一步
美联储有两个目标,促就业和控通胀。但这两个目标是一对冤家,没法同时实现。通胀要压下来,失业率就得上去,因为如果没人想找工作,工资就还得涨。
2023年中后期,货币政策可能更多地需要在就业和通胀之间徘徊、腾挪。这意味着美国的通胀可能会深化成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那样的较为长期的现象,起起落落,在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中斡旋,寻找容身之所。
张斌:“一个3%-4%的通胀目标,如果能保证充分就业,可能是比2%更好的选择,因为这个通胀持续几年,对化解债务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利。”意思就是,通过通胀,美国稀释了很多债务,即使在国内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它仍然可以通过失业补助的方法将国内矛盾熨平,进一步让全世界分摊它的通胀成本。
2023年全球的基本盘大概就是通胀——加息——紧缩——风暴。但美国对风暴的抵抗力是最强的,在全球动荡的时候,美元资产尤其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拥有“世界货币”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只要拥有铸币权,“我们的通胀,我们的货币,都是你们的问题”。
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全球经济中非常有趣的一幕: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通胀数据完全背离——美国经济过热,通胀高企;中国经济过冷,有通缩压力。
通胀只是表象,根子在货币上,而货币的水龙头始终在央行手里。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样巨型的、相对健康的独立经济体来说,货币从来不是“野马”。
央行尽管放了货币到市场上,但是坚决不降息。这就像大旱天气里农民缺水,你把水闸开了,但是水价不调低,最后只有少数地主家能屯点水,做“二道贩子”,绝大部分农民用不起水,只好摞荒拉倒。
张斌教授通过计算2022年降息对现鑫流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1个百分点的降息,大概能提升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2022年,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萎缩——居民要么收入下降,没钱消费,要么风险意识上升,不愿消费;与此同时,企业因为各种上原因无法经营,无力维系。
数据告诉我们,这确实是经济的寒冬。现实含义是,经济数据全面流露寒意未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全面的寒意,才能破除某些顽固的思想方式。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经济正在通缩,而人民币汇率的下跌正是因为经济下行的压力。
2023年,中国会将发展重新放回重要的位置,这个转向会对货tmhjt财政政策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不管是投资、消费,还是楼市、股市,从 2022年到2023年,会有一个缓慢但确定的恢复趋势。
嚣张的霸权:数字美元
大过去在半个世纪 中,美元是通用的世界货币,反映 了美元嚣张的霸权。从1945年接力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以来,美元先是挂钩黄金,又在20世纪70年代踢开黄金,拉上石油做同盟,开启了美国信用调控全球的时代。
2001年前后,美元的国际地位达到巅峰。此后,一些新面孔开始出现。1999年欧元面世,很快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 老二。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
尽管从2007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的说法就不绝于耳,但中国政府在『暂不让资本帐户开放』这件事上立场一直非常坚定。直到今天,中国金融刘霞仍然 是一个和全球美元信用体系密切相连,但也相对隔绝的领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主流的观点是美元开启了长期贬值之路,全球多元货币体系初现雏形,人民币、欧元、比特我同桌都是信用世界中潜在的挑战者。然而近两年,全球成了『黑天鹅』饲养场,疫情、放水、通胀、战争、能源危机、中美摩擦......世界越乱,美元却越坚挺。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实际上是一个『大美元区』。美元是纯属信用货币,完全以美国信用为抵押品。也就是说,全球最值钱、最安全的抵押口是美国信用。
其他货币当下的处境
欧元
通货膨胀、战争、能源危机,以及欧元区内部各国的利益权衡,叠加无休止的难民问题、移民问题、政治正确问题,欧洲面临着一个漫长的、尚看不到尽头的凛冬。作为欧元区火车头的德国,2022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仅2.8%,低于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失业率也开始上行。
现在的欧元区,就像一个泥泞的沙盘,拿不起,粘不住。
人民币
未来三五年,人民币不是美元的挑战者,但也不是美元信用体系的从属者。
人民我同桌的走势是高度独立于全球市场波动的,通货膨胀、战争 、能源危机,几乎所有的外部『黑天鹅』事件都没有对人民币的估值造成重大影响。
真正影响人民币是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和经济预期
第一,人民币暂时并不具备充当世界货币的能力。
第二,人民我同桌不再是美元信用的衍生区。
比特币
2020年之前,黄金是标准的抗通胀的安全资产,和美元形成对冲。在美国发生通胀,或者出现较大的地缘政治类风险事件时,黄金作为老牌世界货我同桌,就会充当资金的蓄水池。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也是独立于美元信用货币体系之外的。
比特币是2008年以『数字黄金』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以去中心化的数字技术为基础,要跟美元这种强中心的主权信用货币进行对抗。
不过,直到2020年之前,包括比特币、以太币在内的数字加密货币虽然在社交媒体上席卷全球,但从金融的角度看,体量过于弱小,并没有对主权信用货币产生实质性冲击。
《嚣张的特权》:在国际金融的地下室里,你可能找不到阴谋论的血衣。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货币即政治。从表面上看,货币无非是一种设计精巧的经济工具,但在历史火炬的照耀下,你就会看到,货币问题的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博弈。
第三章 沉重的房子
周阿姨手里的钱该怎么办
中国房产的发展,在过去的22年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到2012年,中国房产等同于优质安全资产。在一个国家的高速城市化阶段,房产是优质的安全资产。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中国也不例外。
第二阶段:2013年到2021年,大城市的房产是优质安全资产,小城市房产价格出现分化。
201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以制造业为驱动转变为以服务业为驱动。与制造业更多地依靠资金投入不同,不管是提供服务还是享受服务,人都是服务业增长最核的要素,因此,人口的流入或流出,成为影响城市增长预期最重要的长期指标。
政府供地数量、土地政策、限购政策或才贷款条件,都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刺激房价上涨或下跌,但人口是自然的慢变量,更容易反映 社会的长期预期。
第三阶段:从2022年开始,房价的变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发生了结构性变迁
第一,城市化率。2021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是64.73%,如果 按实际人口密度算,城市化率要更高,达到7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也不过80%。这就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已经较小。
第二,人口结构。和10年前相比,中国25岁至39岁这个阶段的生育主力人群占比下降超过20%。同时,随着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在下降。
第三,自住房比例。2020年,中国城市住房自有率为73%,整体高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高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房产的高收益阶段也基本告一段落。
2022年之后,从整体上而言,包括大城市在内的中国房产将不再被视为优质安全资产。
优质安全资产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能跑赢大部分资产品类,是为『优质』
第二,波动不大,最大回撤可控,是为『安全』。
最大回撤:是一个金融术语,简单说,就是历史上最大的亏损幅度,计算工式:最大回撤=(最高价-最低价)/最高价*100%。
从第三个阶段开始,很我城市的房产其实已经不满足『最大回撤可控』这个条件了。
2022年之后,中国的房产还能买吗
买房问题上,有三重逻辑
第一,增长逻辑。未来中国房产的收益率必然是下降的。一线城市的房产收益 率大概在4%-5%,三线城市的房产收益 率可能在1%-2%,而且一线城市城区内部分化和二三线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会非常严重。
第二,通胀逻辑。房产是抗通胀的资产。
第三,机会成本逻辑。这是最具象、最个体的逻辑,也是决策时最实用的逻辑。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一个机会放弃另一个机会的成本。
时代的动荡不可怕,心理的动荡才是最大的敌人。心里有底,做人做事才能更好的往前冲。对于很多二三张城市家庭来说,房产就是动荡时代的安全底线和心理安慰。
作为一项重要资产,谈心谈话子价格狂飙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么最重要的收益是租金涨幅。所以,配置房产时,一定要挑租售比高的,租金与售价的比值越高,房产就越好出租,租金涨幅也越快。
还贷还是不还贷,这是个问题
不是黑铁,而是青铜时代
2021年四季度之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出现了塌方式下滑,从8.8% 一路下滑到4.4%,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也跌至2014年以来的新低。
第四章 疤痕效应
存钱,存更多的钱
2021年全年,我国居民存款增加9.9万亿,而截止2022年6月,居民存款已经增加了10.33万亿无,半年存完了过去一年的钱。这个数据背后,是消费的巨大疤痕。几乎所有节假日的消费数据都呈断崖式下跌。
2022年8月,任正非为华为确定的未来战略: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腾迅在『省钱』方面的两项措施
第一,控制成本。
第二,收缩战线。
一方面砍掉非核心业务,另一方面是收缩投资。
一般来说,我们会用现金比率和现金持有比例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变现能力。所谓现金比率,就是公司所有的现金、股票、债券等超高流动性资产除以公司所有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的比值,现金持有比例则是指现金资产和总资产的比值。这两个比值越大,意味着企业的现金越充足,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也越强。
在危机中『现金为王』,是企业的生理反应。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现金流断了,就等于宣布企业死亡。所以当危机给企业收入带来直接重创或者不确定性时,企业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开源节流,维持好自己的现金流。
问题在于,企业在危机时期持有的现金,并不是来自增量业务,而是通过减少投资节省下来的。当这种反应变成集体性行为后,整个社会的生产投资会持续 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让经济陷入负循环之中。
疤痕效应
人类对巨大的伤痛会存在长久的记忆。弗洛伊德认为,一场创伤结束后,它的直接影响被个体所遗忘,但创伤带来的心理后遗症却仍将持续。
人们会因为一次重大事件,永久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即使之后一切回归正常,消费者也未必愿意大胆花钱,企业未必愿意正常地投资、生产,暂时关闭的小微个体也未必能重新开张。
所谓正态分布,就是在正常状态下,一般事物总体呈现出的一种数据分布规律,即处于平均值水平的最多,处于极端水平的极少。在正态分布下,越偏离均值的数据出现的可能性越小,所以数据是呈『细尾』分布的。
疫情只是2022年众多疤痕中的一道而已。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欧洲能源危机等,无一不在制造长期的创伤。
欧洲能源危机给欧洲工业留下了巨大的疤痕。天然气是欧洲工业的主力能源,在6-10倍的能源价格暴涨下,各大工业巨头开始集体考虑『逃亡』。
企业一量做出投资决定,就很难要求它回来。而这对于已经被失业、通胀压得透不过气的欧洲来说,真的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产能一旦萎缩,欧洲的汽车产地市场份额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将面临永久减少的风险。
漫长的愈合之路
《繁荣与衰退》:金融周期的下行区间总是比上行区间更为凸现,因为恐惧是一种比贪婪更有力量的情绪:当人们担心自己一生的努力将会化为泡影时,这种恐惧会促使他们用尽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不受这场传染的危害。换句话说,疤痕会渐渐变淡,但是很难完全消退。
在遭受巨大的创伤后,疤痕难以消除的原因
第一,在经济严重衰退期间,社会整体利润率大幅下降,会给一部分刚进入市场但未来有更大潜力的新企业造成伤害,导致这部分企业被『错杀』,进而阻碍新企业的进入和创新的的速度。而且衰退 时间越长,对企业的扼杀越彻底。其实,繁荣经常是和冗余相连的。
第二,长期的、大面积的失业问题会影响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就像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通过完成足够多的手术才能被培养出来一样,为力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在干中学。没有干的机会,人力资本会迅速折旧。同时,高失业率还会导致人力资本的错配,导致『能干原子弹的去卖了茶叶蛋』。从社会角度来说,人力资本错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下降。
第三,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和居民都会丧失投资、消费的动力,更不要说增加创新上的投入。尤其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冲击,改变的是人们长远的心理预期,这将造成长期总需求的重大缺口。如果 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个缺口很难受难自然愈合。
中国经济在2023-2024年可能会面临一个带疤的恢复期。和一般经济周期下行的负向冲击不同,疫情冲击对中低收入人群、小企业和新企业的影响更大,也可能会导致更扭曲的行为和更不合理的商品价格,造成更剧烈的市场失灵。如果 政策面不能对疤痕 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症下药的话,这个恢复期可能会更长。相应地,不管是企业、家庭还是个人,可能都需要对此有更清醒的预期。
第五章 你别无选择
丧失趋势的A股市场
2022年是一个需要不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年份。
2021年之后,一些确定性的趋势都遭遇了巨大波折。
老龄化社会和更看重生命质量的社会发展方向是确定性的大趋势,医药行业、包括医美、护理专业,都跟这个新赛道紧密相宫。但是在新时期,社会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和傻笑国,例如需要更加照顾 底层群众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抑制社会产生巨大贫富分化的政策方向等。这就意味着,之前被市场追捧、被充分定价的确定性会面临一些变化。
消费升级、数字化都是确定性的大趋势。从理论上说,它们的股份都应该有光明的去洗漱为。但同样地,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和反腐倡廉、社会治理、平台反垄断等大逻辑密切相连。
在当下,由于对政策的方向和力度都缺乏确定性预期,市场一直处于反复博弈的状态中。
2021年之后,资本市场更偏爱行业轮动。行业轮动策略也处A股市场的另一种趋势策略。
行业轮动:指在某段时间内,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内股票价格产生了共同的走势(共同上涨或下跌)。
资本市场可以根据行业轮动现象来广场策略,利用行业趋势进行获利。
冠军基金和垫底基金的业绩没有持续 性,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基金业本身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跟A股市场行业轮动的特性有关。
过去20年,中国企业的经营善、利润情况受宏观 和行业业政策的影响很大,近几年这种超势更强。而政策是由上至下实行的,很容易层层加码。再加上股价天然有过度反应的倾向,股票读很容易形成某个行业阶段性的风口,基金也更偏好下注某个行业。因为这样做,比找个优质个股的稳定性要更高。
2022年整个A股市场的状态,不停换仓、不停追逐热点,是最可能赚钱的策略。为什么需要不停换仓呢?因为2022年几乎没有长红的板块,所以压根儿谈不上行业轮动。
金融学将这种通过选股带来的收益称为『阿尔法收益 』。
短平快:短期次优选择
现金流折现法,也叫直接估值法,就是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互今天,看企业今天天值多少钱。一般情况下,投资者用这种方法进行估值时,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投资坐起。因为投资者是在给未来的企业现金流做预测,推算在一个模糊的、正确的方向上,企业在若干年后大概能赚多少钱。
2022年,市场都改用市盈率(PE)来预测企业价值。
用市盈率估算一个企业的股价时,股价等于企业未来预期利润乘以估值倍数(也就是市盈率)。所谓市盈率,就是一个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除以其利润。
对预期利润的选择,其实会决定市盈率的高低。
所谓价值投资,其中包含了『长期』的概念,也就是说,资金要具备看见企业『诗和远方』的能力与耐心,这样才能孵育出真正有价值的伟大的企业。
现在的A股市场,短期业绩才是王道,越短期越有安全感。在一个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没有投资者愿意『静待花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地区就会霜降雪飘,花木等不到春来就直接冻死了。
在短期博弈的心态下,很多机构投资者干脆顺势而为,跟着市场板块和市场风格频繁调仓。短、平、快,成了2022年A股交易的关键词。
高换手率基金的春天。
换手率是衡量资产交易活跃程度的指标。换手率越高,意味着基金经理调仓越频繁。高换手率并非贬义词,一个金融资产交投活跃,才会有较高的换手率。
但在计究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市场,过高的换手率意味着投资者对这个资产没有耐心,更多的是短期炒作或者跟风。所以,资产如果 有过高的换手率,往往会在未来遭遇反转。
2022年,换手率是选基金的一个正向指标。但是,如果 想通过这个指标来选择基金,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换手率和业绩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业绩好的基金换手率高』不等于『换手率高的基金业绩好』。
第二,2022年的高换手率和市场环境相关。这意味着,在高度震荡的市场中,当增长前景和预期都缺乏确定性时,基金经理一味地维持低换手率,不一定是中短期的最优策略。
如果 2023年国内宏观 政策上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那么『高换手率能够增强基金业绩?的规律可能会逐渐失灵;但是,如果 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持续 ,那么市场还会继续进行这种短期的博弈。
新生基金经理突围中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和业绩成正比,经过牛熊转换,市场毒打的资深基金经理表现会更稳、更好。
这个异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规模诅咒。基金规模越大,业绩越难保持优秀。
第二,和高换手率一样,这也是市场环境的产物。
自我实现的泡沫
市场的不确定性
智能制造业在中国算得上既有基本面支持,又有未来前景,还有政治正确性的大行业。
从国际上看,受战争对立、气候变化、汇率波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通货膨胀等的旷,在进行资产的全球配置和多元化配置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一方面疫情反复,政策摇摆,另一方面需求疲软,信心不足,不管是从上到下的宏观策略,还是从下到上的价值投资策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2022年A股最亮眼的赛道是光伏行业,不管是国内新增装机容量,还是产品出口,都是高景气、超预期的。
自我实现的泡沫
在一个失去确定性趋势的市场上,资金会拥挤在任何一点短期确定性的赛道上,导致估值泡沫化。而泡沫化的估值会让资金对任何可能的负面消息杯弓蛇影,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立马撤退,导致股份剧烈向下震荡。
一个成长性、确定性和安全边际的『不可能』三角,大概是2022年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也会是2022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所有投资都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第六章 平台非流量时代
生存还是毁灭
困境
不管新冠病毒是否会消失,通胀是否会回到2%的历史目标,人类社会始终者要学会适应生生态环境的变化。鸟儿是这样长出翅膀的,鱼也是这样上岸学会爬行的。
中国的数字平台也一样。如果 仔细分析,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外部冲击,比如新冠疫情、通胀、监管,在更长的历史洪流里,其实都是短期因素。
从2021年到2022年,不管中国的数字平台经受了多少不可控的外生冲击,长远的企业价值还是需要回归到更本质的问题:数字平台还有成长性吗?还有增长空间吗?
不管是用户数量 还是用户时间,各大平台都在逐渐触及天花板,增速下行是明显的趋势。这是中国数字平台的丰碑,也是它们的瓶颈。成长空间的天花板,远比市场情绪、政策影响要可怕得多。
第二增长曲线
巴菲特:『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这是经历的人才能体会的大智慧。没有了成长,就谈不上安全边际。
今天的数字平台其实都有着深入骨髓的成长焦虑。在一个流量红利见顶的时代,所有平台都在努力 开拓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完成这条曲线,才是数字平台长期市值的基本盘。
第二曲线: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概念。人类的个体、组织和企业,其生命轨迹都符合一条S曲线:在初创期,进行各种尝试和实验;在成长期和扩张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产生快速增长;到了某个时刻后,进入相对成熟 期,增长遇到 瓶颈,曲线将不可避免地达到巅峰并开始下降。
如何突破瓶颈。查尔斯·汉迪认为,企业必须寻找新市场、新机会,开启第二曲线,而且开启的时机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第二曲线探索期的大额投入。
在第一曲线到项之前,能否找到第二曲线;在第一曲线下行到底之前,第二曲线能否支撑起足够的增长——这是决定平台估值的核心。
虽然都叫数字平台,但不同的平台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我们可以按照功能,将现在全球的头部平台划分为三类:造市者、注意力竞争平台和生态型平台。
跟物种一样,平台的基因决定了其进货路径。平台要想突破瓶颈 ,还是需要回到自己的根系上。
造市者的生态系统能力
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同属造市者,其第二增长曲线的演化路径也有着相似的内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直播电商
造市者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交易场所。一个优秀的、有黏着度的交易场所,一定容量足够大,信息不对称性低,秩序井然,交易方便安全。
数字时代的造市者,利用数字技术,将交易的时间、空间和对象拓展到了之前的人类社会完全无法想象的程度。
自从有了数字造市者后,市场的概念就被无限地延伸 和拓展。
直播电商 正在从流量之战的上半场转入比拼电商生态系统的下半场。在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发展直播电商,很快就会遇到瓶颈:短视频平台的根基在于内容、娱乐,属于『兴趣电商』,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流量的消费转化率比较低。
2022年,在抖音售出的商品中,近7成价格不足50元,近9万不足百元。这就是典型的低价冲动型消费,这种价格很难吸引大品牌。而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冲动型消费意味着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买了抖音的高价流量,无法带来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嫌的钱也大半都用在付费引流上了。所以,一旦流量到顶,商业模式就很难持续 。
直播电商的本质还是『商』,消费者可能会被情怀、搞笑、爱国热情等元素一时吸引,但最关心还是商品的质量、价格和物流效率。
丰富、稳定、强大的电商 生态系统,才是直播电商 的护城河。
打造健康的生态系统
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其实信托的还是造市者的生态能力,这是造市者们培育第二增长曲线的真正土壤。
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进化出更丰富、更繁荣的物种,线上商业要想繁荣,也需要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包括搜索技术、支付、供应链、仓储物流、履约、品控、客服、平台治理以及相关MCN机构等在内的线上商业生态系统,是其第二增长曲线的生命力之源。
数字化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造市者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赋能企业,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注意力竞争平台的推陈出新
新次元探索
对于注意力竞争平台而言,在探索新次元这个方向上,游戏是可见的最大落点。
出海探索
除了探索新次元,中国的注意力竞争平台对『出海』找新用户这件事也非常执着。
从核心能力出发
从整体上看,不同的注意竞争平台,发展阶段不太一样,寻找流量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的路径也不太一样。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各平台演进的逻辑是类似的——顺着自己的核心能力,扩展市场边界。
生态型平台与新能源汽车
软件生态
抢占智能终商设备是途径,抢占终端的软件生态才是数字平台最终的『王图霸业』。
下一个浪潮
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智能终商设备——汽车——的生态系统。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汽车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再是发动机、底盘、车轮这些硬件,而是软件,『软件定义汽车』。
随着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入,汽车的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甚至有可能超过个人电脑和手机。因此,汽车也需要开发底层操作系统,作为硬件和软件的中枢神经,为用户和其他软件提供接口和环境。
生态型平台的网络效应最强,护城河也最深,往往能实现『赢者通吃』。推出头部操作系统的平台,至少可以吃20年红利。
第七章 数字劳动者
技能比专业更重要
找工作的AB面
合适的人,一方面,首先是双方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要契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普遍看重工作技能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匹配。
薪酬与职业 技能
过去十几年,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和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学术界越来越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是技能,而不是岗位。
一个劳动者,只要技能不被数字化时代所淘汰,在不同时期,可能只会碰到岗位名称的变化。
三种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技能,分别是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创意包括分析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
社交智慧包括人际融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引导能力
手艺则更直接,就是机械操作能力、手部灵活度,协助和最好看他人的能力。
技能与天赋
开赋可以转化成技能,但技能未必需要天赋
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你相信的太多,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
技能创造流动性
2022年还有一个关键词『转岗』。从整体上来说,换工作的概率和年龄成反比,越是年轻世代,越爱转岗挪地儿。
2021年开始,教培行业、互联网行业、房地产相关的建筑行业等遭遇重创,相关职位严重缩水,很多中年人也被迫转岗。
顺着技能迁移
转行的第一原则 ,就是顺着自己的技能比较优质,迁移到技能相近但趋势向上的行业或者岗位。
转行技能相关度
所谓技能相关度,指的是本岗位与目标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的重合度。相关度越高,代表两种岗位自自所需的技能越接近。
下一个潮汐:从有用性到有益性
所谓『有用性』,就是物质的、具象的。
所谓有益性,就是抽象的、模糊的。
消费的有益性
2015年之后,中国社会的消费开始出现从『有用性』到『有益性』的转型,而这个变化会快速地传导到个人的职业生涯。
随着丰裕社会的到来,随着在丰裕社会出生的世代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对『价值』、『商品』、『服务』的定义和边界都发生了变化。
女性力量的凸现
到2036年,我们会进入情感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会更多地负责思维型工作,人类则更多地负责情感型工作。
女性在感知情绪、同理心等社交、情感技能方面,天然更具有优势。
小而美活下去
两个推手:组织结构小而美,层级雇佣被平行协作取代,正是未来社会的一个趋势。
第一个推手:是互联网平台以及数字化工具的推广。
第二个推手,是服务经济的崛起
人力资本在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话事权越来越高。尤其是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成为消费互联网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拥有数据资源的平台成为社会经济中最有权力的存在。
数字技术改变了信息触达的方式和广度,让普通人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小而美的组织结构,在一个数字化的、高人和资本驱动的服务型社会中将会成为常态。
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找到自己的天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里不断磨砺,转化成独一无二的技能,你才有机会以与时间、时代做最顽强的抵抗。
唯有用力奔跑,才不会为未来可能的失败而恨自己,唯有用力奔跑,才有机会愈合伤口。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