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2023-11-23 08:02:5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家庭关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题记
我不打算详细说明怎么教孩子上厕所或什么时候该断奶。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
前言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带你从大处着眼,帮你退一步了解全局,看清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以及怎么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或抑制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你一定希望亲子关系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在这本书中,我会鼓励你回顾自己婴幼儿时期及童年的经历,以便把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有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也避免把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我会把重点放在如何使所有的关系变得更好,让孩子可以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我也会谈到女人怀孕时期的心态,可能对未来的亲子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的力量之源以及你获得成就感的源泉。这样一来,在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因为让他们穿衣、吃饭、洗澡、睡觉而引发的争吵就会越来越少。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这个部分会集中谈你。因为你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中,我会举例说明,在亲子关系方面,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孩子常会勾起我们内心旧有的感受,导致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小心就因为那些被勾起的情绪而产生反应。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
过往经历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有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经历会冷不防地跳出来,给你一记回马枪
为家长,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心态包括∶缺乏信心、悲观、过度保护、时时刻刻的担心。这些心态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
可以冷静地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
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 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就像泰伊一样,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情绪反应,立即做出判断或假设,而没有考虑到那可能是因为当下发生的事情,勾起了过往的记忆。
花时间思考你在婴幼儿期,或者跟着孩子年龄相仿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样做可以帮你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应
破裂与修复
重点不在于关系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复。
首先要努力改变你的反应。
孩子的本能会告诉他们,何时我们对他们不满,或何时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满。如果我们假装自己从来不会犯错,不承认我们的真实情绪的起因,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过度调适的情况一—过于相信你说的话,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
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
修复过去
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想远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 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为了避免受到那些触发因素 的控制,你可以抱着同理心去回顾你婴幼儿时期或者童年的经历。这样你就能发觉孩子对你的需求和渴望,
如何自我对话
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父母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其实对孩子毫无帮助。
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尤其是小时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 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研究显示,家庭结构本身对孩子的认知或情感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
如果孩子总是心事重重,担心自己的安危及归属,他们就无法自由地对广阔的世界展现好奇心
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
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
你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而不是总强调对方的缺点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为了孩子,为了你最爱的人,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正当你觉得自己已经适应时,随着孩子的持续成长,情况又改变了。这些变化也会导致你们对彼此及孩子心生怨恨。
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能够接受、处理、拥抱改变,比抵制改变,试图找回失去的东西更积极有效
争论的方法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你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
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首先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
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的争论方式呢?
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
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
培养善意
1.回应对方寻求回应或关注的请求
2.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换句话说,就是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竞争。
回应一个人的要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展现善意不是自我牺牲或缺乏自信的象征。善意不是指你生气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你会说明你的感受及原因,但不会责怪或侮辱对方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你必须投入全部的关爱,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情感健康打好基础
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他的感受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无论是什么感受——从极端的愤怒和悲伤,到满足与心平气和,再到兴高采烈及慷慨大方的振奋感都包含在内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害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深爱的人感到难过
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们的不快乐或愤怒, 可能会让你感到危险和不安, 好像你是在鼓励那种感受。但是,感受遭到否定时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躲起来继续恶化,未来再冒出来制造麻烦。
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
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不罹患心理疾病,但是经常接收以下的信念确实有帮助∶
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情绪,总是有人接纳我们∶ 无论我们感觉有多糟,一切总会雨过天晴。
切记,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纠正错误
压抑
反应过度
包容
包容是指你可以肯定及确认你的所有感受。你认直看待一种感受,但不过度反应,只保持克制和乐观。
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
包容是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对其他的情绪也是如此。
对待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忽视它或压抑它,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并把握机会去争取。
确认感受的重要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掺杂着感受。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感受和本能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那可能会削弱他的本能。
我想告诉你,尽管我很讨厌"秘诀"和"生活窍门"之类的东西,但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那就是这一个∶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你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
不管你的情绪有多强烈,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
表达悲伤虽然痛苦,但我们每次把悲伤表达出来后,悲伤或多或少都会减少一些。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父母的内疚对父母本身及孩子来说都毫无帮助,唯有认错及改变才有帮助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改正错误
重要 你可以鼓励孩子画出或说出感受,然后接纳他的感受。
言语的效果是有限的,行为可以让效果进一步发挥
修复关系,而不是冷战
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就像我们一样,通常会以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敏感地关注情绪,并在破裂后修复,总是比冷战、争吵、争输赢更好。
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
否认负面的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强化它
重点是安抚他的感受,让他学习接纳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人生不见得都会按照他想要的方式运作。
你不必等到孩子会说话,才去认可他的感受并认真看待他。当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你可以解读当时的情境,思考孩子的感受,并把它转化成话语。
床底下的怪物
孩子还小时,总是会提到床底下有怪物。这时你应该关注的,不是他讲的故事或给的理由,而是他表达的感受。与其马上否定床底下有怪物这种说法,不如说出怪物代表的感觉
然你也可以采用符合你个人风格的方式,重点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是陪伴孩子,直到他们获得安抚,而不是认为他们在胡闹。
重要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不管孩子经历了什么,有任何感受,你越是完全地接纳及关爱孩子,孩子越有幸福快乐的能力
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伤、愤怒、恐惧当成需要纠正的负面情绪,而是把那些情绪视为进一步了解孩子、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机会,你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深厚
切记,当你幼年的孩子、成年的孩子,还有你的伴侣向你倾诉痛苦的感受时, 你首先要确认那种感受,你是在帮他排解情绪,从而让他心情变好。
人必须快乐吗
体会他人的感受
发挥同理心,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我并不是说转移注意力这招永远没有派上用场的适当时机,我只是觉得这不该成为一种操纵的策略
只要你维持冷静,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也会逐渐学习控制情绪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
婴儿不会伪装,时时刻刻真情流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感受以掌控情绪,但他无法自动学习做到这点。他需要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及包容他的所有感受。
持续聆听,必要时拥抱孩子
PART 4 最初的孕育
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
如果你不把孩子当"人"看待,而是把他们当成"事情"来处理,不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你会发现,孩子十几岁或成年后,你想跟他们交谈时,他们却不太想理你。
如果你即将迎接新生儿或已经为人父母,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眼光放长远。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当成培养终生亲密关系的对象。
交感巫术
我认为最有帮助的"交感巫术",是把怀孕的经历想成一种胎教,通过子宫对胎儿讲述出生以后的状况。
你应该把焦点放在那些会顺利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你听到的恐怖故事, 或是别人难产的故事。好心情会影响胎儿
你是哪类家长
管控型和引导型
管控型的家长是以成人为中心,依循惯例
导型的家长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婴儿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试图让婴儿去适应家长。
准父母的练习
已经为为人母者的练习
要相信你是根据怀孕当时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为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借此忘却那次充满压力的怀孕体验。自责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宝宝与你
规划分娩
你所能做的,是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前进,然后灵活地因应你无法控制的状况。
讲述分娩经验
出了什么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吃奶的本能
如果我们放慢速度,好好观察孩子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学习不疾不徐地生活,孩子可以教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最初的关系
你需要的是一个愿意倾听你及接受你的感受的对象,好让你也接受自己的感受。你需要接受你目前的状况,而不是责备自己没达到你认为该达到的境界。
支持∶为了呵护孩子,我们也需要获得呵护
潜藏的能量毕竟不是无限的,如果你真的感到疲惫,请寻求支持。
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应该是父母(切记,我所谓的"父母",是指对孩子负有主要责任的人,所以"父母"可能是指养父母、继父母、监护人,而不是暂时协助育儿责任的人)
你需要这种支持,因为宝宝也需要你包容他的所有感觉,而不是视他为麻烦。
你需要的支持,是一个真正倾听你的人,一个理解你的意思、接纳你的所有感觉的人,他就像某种平静的容器,包容你的一切
依附理论
任何事物的最初体验都会形成最深刻的印象
婴儿从母亲的子宫来到外面的世界,子宫是一个与他的需求同步的自然环境。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先天就会与他人建立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的四种主要类型是∶安全型、不安全/矛盾型、逃避型、排斥型
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在襁褓时期你对亲密关系与食物的需求通常都能获得满足,长大以后,你会觉得其他人都很好
如果你经常满足宝宝的需求,他们迟早会培养出物体恒存的概念,那个黏人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不安全/矛盾型的依附关系
以为你需要制造很多噪声才能获得关注
然人生的首次经历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未来如果能调整关系模式,你还是有可能发展出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逃避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你经常哭泣,但大家都不理会你的哭泣,你通常会放弃
这种关系模式的缺点是,在往后的人生中,你无法让别人接近你。
排斥型的依附关系
想象一下,你在沙漠里,别人从不停下来。即使他们停下来,也不会看到你的需要,而是期待你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他们还虐待你,不给你食物,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
强迫性的哭喊
你可能觉得婴儿的哭声听起来像一种要求,那是因为我们把婴儿的哭声称为"强迫性的哭喊"。
那对婴儿的成长是有害的,因为亲密的陪伴对婴儿及亲子关系很重要
婴儿在痛苦中感到无助及无法获得满足时,他们会开始抽离,切断自己与痛苦的联系
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去关心,及时地回应他的需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从子宫转移到外部世界的过程尽可能顺利
不同的荷尔蒙,不同的你
那可能不是以前的你,却是现在的你
如果你对事情的感受比以前强列,不要马上以为你不对劲
不要害怕孤独
婴儿不是唯一感到孤独的人。虽然你有九个月的时间来适应为人父母的感觉,但晋升为父母是一夕之间的转变。
忽视孤独感会对你有害,因为那是导致身心健康恶化的主因
排解孤独之所以让人感觉如此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孤独感会引发一种对社会威胁与排挤的高度警戒状态,使我们对于自己可能遭到排斥或冷漠对待异常敏感。
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易怒、极度悲伤与绝望、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失眠、感觉每件小事都需要付出很大心力、想要逃避他人、生出自残的念头
PART 5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在这个部分中,我会经常提到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周、那几个月、那几年,因为那些时间都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时刻,我也会一直强调。 即使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现在采取行动来修复早年发生的破裂永远不晚。
亲子关系决定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是靠给予和接受的互动培养出来的。
互动及来回交流
最初婴儿发出声音时,他是在和你沟通。婴儿的声音、手势、强迫性的哭喊,以及启动轮流游戏的方式,都是他们开始对话以前的互动方式。婴儿这样做是希望你跟他"礼尚往来"地交流。
在孩子学会表达感受之前,我们要认真观察他,以察觉他释放的信号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班级的老师。愿意配合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的老师,会找出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维持学生的兴趣
如何开始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学会自主掌握呼吸,调节呼吸。他会吧呼吸机调整到和抱着他或躺在他身边的大人同步。
呼吸练习
面对你的伴侣或朋友,轮流跟随对方的呼吸模式。注意你跟随对方模式时的感觉,以及你引领对方时的感觉,一直做到你放松为止。
互看游戏
母亲和四个月大的婴儿在给予和接受、观看、倾听、回应之间来回切换时,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婴儿一岁时,母婴之间会建立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交流恐惧症
即使孩子已经成年,当他发现父母能够平等地看待他,理解他的行为与话语时,他也会觉得意义重大
专注观察的重要性
当你沉迷于手机时会发生什么
你可能因为需要和他人保持实时联系而离不开手机。你的孩子也有同样的需要,但他们更需要与你联系才能促进大脑发育。人在孤立状态下无法正常成长,人需要真正的人际接触
我们天生就有交流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修复之前无法交流的状况,就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一些育儿理念认为,婴儿对父母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要求不多"、"很乖"或"听话")是好事。但是,通过操纵婴儿使婴儿尽量不要对你产生影响,那是不人道的,你需要让孩子影响你。如果你不这样做,孩子必须过度调适才会产生归属感
婴幼儿也是人
在事情发生之前,你应该先告诉孩子即将发生什么事,并停顿一下。
久而久之,当这种交流融入生活,孩子习惯这种做法,你也留出空间让他反应后,他会举起手臂让你更好地抱起他
积极关注孩子绝对不会浪费心力。我们有时会误以为,劳师动众或倾尽所有才是对孩子好
讨厌的孩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婴幼儿得不到需要的东西,感觉没获得关注,或不确定他们能否得到回应时,就会进入试图引起注意的阶段
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让你觉得你们好像陷入了某种争斗,所有的关注似乎都是负面的,你觉得孩子就是在忤逆你,那怎么办呢?首先,你需要找个别的地方(离开孩子和住家),安全地释放心中累积的怒气。或是找一个不会随意评判你的人聊聊,或是去一个隔音的房间,捶打垫子,好好怒吼一番。
关注孩子不是指你一直称赞他"做得很好"或是说他"最棒了",那样做未必有效。关注孩子也不是要你评判他。孩子需要的是有来有往的对话。你在婴幼儿身上投入这种关注越多,未来需要弥补的裂痕越少。
为什么孩子变得"黏人"
如果孩子正在经历一段只想要你或只想要另一个家长的阶段,不要担心,其实这是个好迹象。这表示孩子已经和你培养了稳固的关系,他已经有培养稳固关系的能力,那有助于他培养幸福快乐的能力
帮孩子度过每个阶段的方法,是满足他在那个阶段的人际关系需
寻找育儿的意义
我们养成倾听的习惯,并让孩子影响我们时,亲子教养会变得很有意义。当你投入心力帮孩子感觉他与你相连,也与他从事的活动或你们一起从事的活动相连时,你就是在培养他的稳定情绪。
培养孩子的稳定情绪
睡眠训练是一种控制
所谓的睡眠训练,是让婴幼儿自己哭到睡着,或哭到一定的时间后,你等几分钟再去看他,并且每晚逐渐拉长那几分钟的时间
婴儿哭泣时,若是获得母亲、父亲或其他熟悉的人的安慰,那是可忍受的压力。放任婴儿独自哭泣,那是有害的压力。有害的压力会导致皮质醇的浓度过高,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要试图控制他或责骂他,而是陪伴他,跟他一起感受,让他知道他不孤独。 无论孩子几岁,这都是家长需要做的
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带着同理心,陪孩子躺下来,或是陪在孩子身边,直到他入睡为止
什么是睡眠逐步推进
睡眠逐步推进不是以忽视孩子的方式让他安静下来,而是在孩子的容忍范围内劝孩子入睡。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感到安全
第一步是注意孩子何时何地入睡时感到放心与安全。他可能是在吃奶时睡着,并在醒来后又在吃奶的过程中入睡。纳维兹称之为"舒适基线",这是你开始的地方。
在他昏昏欲睡但还没有睡着时停止喂奶,改成拥抱他,这样他仍然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和心跳。如果你的孩子接受这个步骤,你可以重复这个做法,直到它变成新的"舒适基线"
一步∶进一步的分离步骤,例如在他昏昏欲睡时,让他躺下,抚摸他的额头,或进行安抚孩子的动作。再下一步是把孩子从你的床上搬到旁边的婴儿床。接着,把婴儿床移到更远的地方,最后是移到另一个房间。在任何阶段,一旦孩子感到不舒服,就回归"舒适基线"
帮助,而不是拯救
让孩子按自己的步调与你分开,你应该依循他的步调,而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步调
真正重要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你何时开始帮孩子断奶,或你太早把孩子扶起来坐着。
游戏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婴儿学会集中注意力,并养成发现的习惯——其中一项发现是沉浸于当下活动的乐趣
孩子投入一项活动时,你的任务是在一旁观察,跟随他的目光,而不是指引他的目光
PART 6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输赢游戏培养良 好行为所重要的特质.父母应该多严格, 对孩子的黏人与哭闹.何时设定界限以及如何设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你的任务是解读孩子的行为
与其把孩子分成"好的"与"坏的",不如去问一些问题。孩子的行为试图表达什么?你可以帮他以更得体的方式沟通吗? 他想用身体、声音、言语告诉你什么?你也应该问自已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他的行为是如何与你的行为共同产生的
输赢游戏
前面提到,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所以在行为的背后,你会发现感受。一旦你找到特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并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把那种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你可以协助孩子用言语来表达自己,以后他就不太需要以行为来传达感受了。
先考虑当下可行的状况,别想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如果当下可行的方法不再管用,那就改变方法,但尽可能追求双赢,或至少不分输赢的结果。灵活应变可以让事情变得更顺畅。
行为得体所需要的特质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社会,举止得体,我们也需要培养四种技能∶
1.抗挫折能力
2.灵活应变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孩子从别人对待他的方式,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当别人对他表达感谢与尊重时,他才真正学会如何说"请"和"谢谢",之后才会效仿。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沟通,那些不得体行为意味着什么
早点积极投入时间,就不需要后来被迫投入
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有助于改善行为
不要随意为孩子的不得体行为找借口
"他那样做只是想引人关注"
如果你的孩子确实是为了获得关注而捣蛋,你可以请他主动说出来,他需要关注。
“他是故意的”
幼儿还没有故意搞破坏的能力,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而不是故意捣乱。婴幼儿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的感受,他们还没学会观察自己的感受,还不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提出要求,他们需要大人帮助才会知道。
“他知道怎么激怒我“
她只是还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她想要什么。当你示范如何运用语言来描术感受及想要什么时,孩子会学到那种表达技巧。
“他有问题”
如果你觉得你无法应付孩子的行为,请尽求寻求专业的协助,因为养成不利亲子关系的习惯越久,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戒除那种习惯。
管教孩子应该多严格
管教孩子行为的三种主要方式通常是∶严格,宽松,合作。
1.严格管教可能是最常见的管教方式,就是把成年人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样做的危险在于,你是在示范"正确做法",这种做法是"不灵活"的,对挫折的耐受度低。把你的坚持强加在孩子身上,你可能在无意间教他一定要做对、僵化地应对、不能忍耐挫折。
如果你习惯以专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那可能也不利干孩子未来与权威人士的关系。他可能难以和权威人士合作,或难以担任领导者,或变成独裁者
2.宽松管教是指,你从来不跟孩子谈任何标准或期望。
在孩子准备好接受合作型的管教方式以前,宽松的管教可以作为正面的短期解决方案。
3.合作型管教是指你和孩子一起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你更像是辅导员,而不是独裁者
(1)借由定义自己来定义问题
( 2 ) 找 出 孩 子 行 为 背 后 的 感 受 。
(3)确认那些感受
(4)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
(5)坚持下去,必要的时候重复这几个步骤。
为人父母的真正任务与打扫清洁无关,而是陪伴孩子,帮他成长。这种合作型管教有助于培养社会化行为的基本技能,亦即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理心。
当孩子发脾气时
我比较推荐的做法是,不要放任孩子独自尖叫,而是持续与孩子对话
说出孩子发脾气背后的感受确实有帮助
你能做的,是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安慰他,而不是惩罚他,或责备他想要你不想提供或无法提供的东西。孩子看到你理解他,你能保持情绪稳定,不会因为他发脾气而斥责他,也不觉得他的感受太夸张,总能包容他的感受时,他也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感受
孩子发脾气时,你不需要答应他做他想做的事,你该做的是同情他的失落感
如果触发点是因为外界的过度刺激或环境中有太多噪声,你可以采取措施以避免那些情况
问题在干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压制孩子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开明地对待他们,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需求和欲望,才是最好的方法。
莫名其妙的哭闹
一旦找到孩子感受的脉络了,所有的感受都会变得可以理解,包括黏人、觉得衣柜里有鬼、床底下有怪物、莫名感到悲伤,或难以承受的失落等等。如果脉络不明显,那也不表示没有脉络。你要做的第一步是接受孩子的感受,那可以帮你理解他的行为
父母的谎言
孩子的谎言
孩子撒谎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成年人无法冷静地看待真相,无法对真相不加评判
你越喜欢评判孩子,越喜欢采取惩罚的方式,孩子越不可能对你吐露实情。他还是会想要取悦你,想要获得你的认可,但他会把诚实抛在一边,把真实的自我搁在一边,那可能对他的心理健康有害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孩子——以及所有的人——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
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
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的优点在于,孩子会学会认真看待你的话,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
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设定界限
1.界定问题。
2.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
3.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反常的青春期
切记,不要否认孩子对你的感受
检视你青春期的岁月,可能会让你产生不愉快的醒悟,但是当你回忆你青春期的样子时,也许可以在你与孩子之间找到更多的共通点
孩子长大成人后
让成年的子女知道,我们犯的错误可能导致他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也是有帮助的
后记
抛开童年留下的障碍,那些障碍阻碍了你的温情与接纳、身体接触、身体的存在感与理解力。
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意见分歧得以安全地化解。
孩子需要和不同年龄的人一起玩耍,需要安慰,也需要你投入大量的关注和时间。
你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
你可以帮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方法(而不是你希望他有的感受),你可以确认及想办法了解他的感受(和你自己的感受)。
不要急着拯救孩子,而是让他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不要着急着告诉他该做什么。
借由界定自己来设定界限,而不是界定孩子
承认你会犯错。不要为那些错误辩解。承认错误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修复裂痕。
把争输赢这种传统的亲子相处模式抛在一边,以亲子合作取而代之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