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七)德育
2023-12-05 11:31:20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师编考试必背大纲,30天提分冲刺计划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德育过程与德育模式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即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倾向外因)与品德形成(内化)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形成 ×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形成的教育过程 √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
知:品德认识--基础和核心
情:品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
意:品德意志--精神力量
行:品德行为--重要标志、关键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外因)与自我教育(内因)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注意区分】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知情意行)
5+2=0(统一多方面)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长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
反复、逐步提高:坚持不懈,“抓反复”“反复抓”
德育模式
德育概述
德育的内涵
广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
德育的性质
社会性(类似于教育的永恒性)
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个体性功能
生存--人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发展--形成品德
享用--精神上的满足感--最高层次
教育性功能
育人;赫尔巴特--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德育目标
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
德育即思想教育 ×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
【补充】小学阶段德育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国家、民族、阶级)
思想教育(三观、理想教育等)
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就业辅导
(有法制教育也可选)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内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概念: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大方向
2.学生可塑性大,缺乏社会经验与辨识能力,易受社会外界的影响。--小方向
2.疏导性原则
概念
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是循循善诱原则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对立面:堵、压制)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是教育原则,也是德育原则)
概念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要全面了解一个人以便因材施教)
要求
1.已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概念: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已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易混易错】
因材施教:强调每个学生的特点,侧重针对性
长善救失:强调优缺点,侧重转化性(有长善救失就有因材施教)
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5.知行统一原则
概念: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力行而近乎仁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慈相济原则(教师期望效应)
概念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老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格和爱有机的集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苏联马卡连柯“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要求
1.教育者要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概念: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概念: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
概念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三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天鹅、梭鱼、虾拉车的故事
子主题 3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概念: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内容
语言说服
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
事实说服
摆事实,讲道理
参观--强调看,百闻不如一见;例:参观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历史馆
访问和调查
榜样示范法
概念: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古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身教重于言传
上行下效
法古完人;论学择友;择其善者而从之
陶冶教育法
概念: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内容
环境陶冶: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孟母三迁
艺术陶冶:“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看电影剪纸、听音乐等
人格陶冶:教师自身+陶冶、感染、感化
【区分】教师自身+影响=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概念: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例:指派任务、委派班干部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我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品德评价法
概念: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最基本的途径优选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了解)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