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标题1702201347
2023-12-13 01:05:42 14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文学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丰富了先秦文学的题材类型
儒道两家的思想对先秦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后世文学的价值取向
先秦文学
秦汉时期,散文、诗歌、辞赋等文学形式得以进一步发展
《吕氏春秋》、《春秋》等历史散文作品,丰富了秦汉文学的题材类型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文体,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汉乐府诗是秦汉时期民间文学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
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
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
汉代乐府民歌以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展现了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
秦汉文学的特点
《诗经》的四言形式到汉代已经僵化,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
汉代乐府民歌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
五七言体成为历久不衰的诗歌形式
秦汉文学的发展
秦汉文学
“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文学观念,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逐渐转变为个体,如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士大夫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
文学思想的演变
一、上古期
魏晋时期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至明朝中叶
文学的自觉时代,南北朝完成自觉进程
文学语言由古奥转向浅近
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达到成熟
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出现
文学传媒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形式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方面
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
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
诗占据文坛主导地位,文向诗靠拢,赋向诗靠拢
“三曹”、“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诗人
“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范式确立
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展现作家独特人格与风格
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诗人成就鲜明个性
中古期第一段:魏晋至唐中叶
玄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成为美学追求
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心性的观念、境界的观念促进文学观念多样化
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的影响
中古期文学发展阶段,见证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和语言、体裁的多样化
魏晋至唐中叶时期,五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繁荣,形成了“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范式
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人格与风格得以展现,玄学和佛学对文学观念产生影响
总结
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
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道路,完成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
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改革,确定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唐中叶文学变革
盛唐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
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诗人另辟蹊径,寻找新道路
宋诗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增多
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中唐以后诗歌发展
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代表宋代文学
唐代“市人小说”和宋代“说话”兴起,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宋词兴盛
中古期第三段文学发展
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创作
元代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辉煌
明代传奇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白话小说预示长篇小说时代到来
元代叙事文学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二、中古期
商业经济繁荣推动文学创作的商品化
市民的壮大带动文学内容的变化和趣味的转变
《金瓶梅》的出现反映了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
商业经济繁荣与市民壮大
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得到高扬
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个性高扬与情欲描述
诗文等传统文体仍在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
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其中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
通俗文学借助廉价的印刷出版,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
文体与风格的变化
明清易代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巨大变化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创作沿袭明代中叶以来的趋势
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以及论争值得注意
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荡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家
戏曲、小说方面的收获尤为突出
白话长篇小说和文言小说的丰收期,诞生了巅峰之作
明清文学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二段的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文学创作的变化
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基调
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文学的叙事技巧得到更新
“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在诗歌领域提出
“五四”运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
“五四”运动带来了文学的质的变化,开启了文学的新天地
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更便于操作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
三古七段是我们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视角
我们仍然愿意保留朝代分期,作为另一种视角,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主张用双视角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三古七段双视角
三、近古期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绪论(袁行霈撰)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传说时期
远古时期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诗乐舞紧密结合
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的文字
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具有文字性质
甲骨文为现在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1954年首次发现西周甲骨文
已发现的单字超过四千五百多
甲骨文与殷商青铜器铭文
文字产生后的中国文学
仓颉造字的传说
八卦说
陶器上的符号
结绳而治
文字起源的猜想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
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时期的八阕乐曲,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记载了帝舜时的《大韶》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对《大韶》乐曲的评论,认为其体现了盛德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对诗歌的评论,强调诗歌对于道德教化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综合形态,史学和哲学着作富有文学意味
巫、祝、宗等职务,其职责范围难以分清,显示巫史不分的状况
史学与巫术的分化过程,《尚书》、《易》卦爻辞和“五行”思想体系的形成
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
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奠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大多数说理散文以说理为主,但具备文学性,丰富了文学形式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我们叙事文学的传统
文学与哲学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先秦文学的成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言志抒情诗,体现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
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
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
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楚国铁器的制作当时是领先的,促进了战国楚文化的发展
战国帛画有两幅: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制作工艺和艺术造型高超
“楚辞”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创作,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巫觋在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巫觋的主要职责是祭祀降神,创作了韵文或歌谣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巫觋的职业性逐渐减弱
巫觋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开始崛起,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
贵族阶层的文化素养较高,创作了《诗经》等文学作品
贵族文学的兴起,标志着文学开始脱离原始宗教文化
贵族文学的兴起
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
士阶层的文化素养较高,创作了《离骚》等文学作品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标志着文学开始脱离贵族阶层的垄断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绪论(聂石樵撰)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创世神话
二、始祖神话
三、洪水神话
四、战争神话
五、发明创造神话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一章 上古神话(过常宝撰)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诗经》(钟涛撰)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钟涛撰)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第四章 《孟子》 《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钟涛撰)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绪论(李炳海撰)
第一节 《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赵敏俐撰)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许志刚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李炳海撰)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李炳海、赵敏俐撰)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第五章 东汉辞赋(许志刚撰)
第一节 《汉书》
第二节 《吴越春秋》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李炳海撰)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李炳海、赵敏俐撰)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卷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丁放撰)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丁放撰)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三章 陶渊明(袁行霈撰)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孟二冬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孟二冬撰)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孟二冬撰)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曹虹撰)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曹虹撰)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 《世说新语》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袁行霈撰)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绪论(罗宗强撰)
第一节 隋代文学
第二节 初唐诗坛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张毅撰)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张毅撰)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李白(罗宗强、张毅撰)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罗宗强撰)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第五章 大历诗风(罗宗强、张毅撰)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尚永亮撰)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尚永亮撰)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尚永亮撰)
第一节 唐传奇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尚永亮、张鸿勋撰)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第二节 苦吟诗人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艶丽诗风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章 晚唐诗歌(余恕诚撰)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第三节 凄艶浑融的风格
第十一章 李商隐(余恕诚撰)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二卷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绪论(莫砺锋撰)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第一章 宋初文学(莫砺锋撰)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莫砺锋撰)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四章 苏轼(莫砺锋、王兆鹏撰)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莫砺锋撰)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第二节 晏几道
第三节 秦观
第四节 贺铸
第五节 周邦彦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王兆鹏撰)
第一节 李清照
第二节 朱敦儒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砺锋撰)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辛派词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王兆鹏撰)
第一节 姜夔
第二节 吴文英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王兆鹏撰)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砺锋撰)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第二节 宋末诗歌
第三节 辽代诗歌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莫砺锋、张晶撰)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绪论(黄天骥撰)
第一节 说话艺术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第三节 讲史话本
第四节 说经话本
第五节 诸宫调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第二章 关汉卿(董上德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黄天骥撰)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第二节 《墙头马上》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黄天骥、董上德撰)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欧阳光撰)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黄仕忠撰)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黄仕忠撰)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八章 元代散曲(欧阳光撰)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第九章 元代诗文(张晶撰)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三卷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绪论(黄霖撰)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黄霖撰)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黄霖撰)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八胜制义文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郑利华撰)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郑利华撰)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谢柏梁撰)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第七章 汤显祖(谢柏梁撰)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黄霖撰)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第四节 《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黄霖撰)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黄霖撰)
第一节 李贽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第三节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第五节 明末文坛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郑利华撰)
第一节 明代散曲
第二节 明代民歌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郑利华撰)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绪论(袁世硕撰)
第一节 遗民诗人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第六节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裴世俊撰)
第一节 清初戏曲
第二节 《长生殿》
第三节 《桃花扇》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袁世硕撰)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袁世硕撰)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余响
第四章 《聊斋志异》(袁世硕撰)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三节 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五章 《儒林外史》(齐裕焜撰)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第六章 《红楼梦》(齐裕焜撰)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裴世俊撰)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裴世俊撰)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觎
第二节 作家主体的转型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
绪论(孙静撰)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孙静撰)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
第五节 近代后期词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第四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