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
2023-12-29 16:08:27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信心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圆满胜妙的功德;
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著我们,指引我们依循著正法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
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正法。
并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诸佛菩萨会在这个世界帮我们安排适当的善知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善知识传授佛教正法给我们,这就是要相信有大乘胜义僧宝的存在。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正法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
而且,佛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著我们,指引我们依循著正法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佛。
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正法。
并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诸佛菩萨会在这个世界帮我们安排适当的善知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善知识传授佛教正法给我们,这就是要相信有大乘胜义僧宝的存在。
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正法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以及大乘三宝的真实义理。
念心
我们再来谈第二信位,就是要成就所谓的“念心”。
所谓念,是指对一件事情能够忆持不忘,就是我们要时时忆念著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善法以及正法,要持续不断的安住在法上。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著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著念佛而不间断。
所谓念,是指对一件事情能够忆持不忘,就是我们要时时忆念著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善法以及正法,要持续不断的安住在法上。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著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著念佛而不间断。
精进心
也就是,随著对三宝,对因果,以及对佛道的正确认识,信心会不断地增长,所以会逐渐产生要持续不断地在佛教正法上修行的精进心。除了行善去恶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去了解:什么是无漏的清净业?更要知道,净业是要在将来有了断我见的智慧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的,所以会在心中种下要去追求断我见的解脱智慧的清净种子。这就是第三个——精进心。
慧心
第四信位是要成就出世间法的“智慧心”。
慧心就是我们在听闻、熏习大乘佛教法义之后,能够加以思惟简择,并且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叫作慧心。因为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就是要求大家在听闻正理之后,要能够如理作意,要仔细地思惟整理之后,才作出正确的抉择,这样才能成就真实的智慧。
慧心就是我们在听闻、熏习大乘佛教法义之后,能够加以思惟简择,并且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叫作慧心。因为佛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就是要求大家在听闻正理之后,要能够如理作意,要仔细地思惟整理之后,才作出正确的抉择,这样才能成就真实的智慧。
定心
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
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著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
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就是要对佛道的正理以及正修行,能够心得决定;因此,可以摄心在正道之上,一心寂定、相应不散,而不会犹豫不决,被邪知邪见所动摇。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著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
不退心
第六信位叫作不退心。所谓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证上有很多种的说法,比方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等等。而这里的不退心,指的是信不退。是说,在前五心——也就是对于佛教三宝、对成佛之道的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具足了,不会再退回到外道法去。我们看到有极少数的佛弟子,退心到一神教等外道中,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信等五根是还没有具足的。
回向心
第七信位叫作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
护心
第八信位则是护心。护心,就是护念自己的菩提心,不再受世间法的引诱或者挫折而影响,能够坚定的朝向佛菩提来前进。另外,也懂得珍惜、维护佛法;因为已经对佛法有所深入、有所了解,所以才会有所珍惜;并且对维系正法的长久存在的重要性,已经具足正信了。
戒心
第九信位就是戒心。戒心,就是我们听闻正法之后,已经能够理解 佛陀所施设的禁戒,是因为要保护我们不去造作重恶而堕入三恶道当中。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
愿心
最后,第十信位是愿心。愿意利益众生、愿意修集善法、愿意成就佛道等等。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行。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像这样子,发起无量无边的大愿,并且是真心的发起的话,那必然是已经对于三宝、对于佛菩提道,已经有十足的信心,才能够发起这样的大愿心来。世亲菩萨在《显扬圣教论》中说:“初发菩提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显扬圣教论》卷8)可见得,一位佛弟子在经过一劫乃至万劫修学十信位,终于能够信心具足坚定,勇猛发起成佛大愿,这是在所有的正愿当中,最为殊胜的!
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