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2024-01-04 13:45: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进》读书笔记(上)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时间之尺
活在“全部的现在”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
和家人一起时
消极过去视角
享乐主义视角
宿命论视角
未来视角
工作中最合适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从当下来审视过去”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近期未来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远期未来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即时兴奋”
“长久受益”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可穷究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从终极问题出发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设定高标准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高目标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低关联假设”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僵固型心智”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精细化思考
就拿挑选工作为例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A、B、C、D四个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