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思维导图
2024-01-03 21:06:22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思维导图2024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作者
托名黄帝
多种学术流派
年代
黄帝时期说
战国时期说
秦汉时期说
西汉中后期晚于《史记》,略早于《七略》
流传定稿
晋 皇甫谧
分为《素问》《针经》
分为《素问》《针经》
《素问》 9卷81篇
始于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灵枢》9卷81篇
最早为《九卷》,始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始命之为《针经》
《灵枢》始见于唐 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和注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始命之为《针经》
《灵枢》始见于唐 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和注
类分注解
全文类分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张介宾《类经》
张介宾《类经》
择要类分
滑寿《读素问钞》
李中梓《内经知要》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沈又彭《医经读》
李中梓《内经知要》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沈又彭《医经读》
调整篇次类分
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
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
随文注解
单注《素问》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吴崑《素问吴注》
高世栻《素问直解》
张绮《素问释义》
吴崑《素问吴注》
高世栻《素问直解》
张绮《素问释义》
全注
马莳 《素问注证发微》 《灵枢注证发微》
张志聪 《素问集注》 《灵枢集注》
丹波元简《素问识》 《灵枢识》
张志聪 《素问集注》 《灵枢集注》
丹波元简《素问识》 《灵枢识》
校勘训诂
林亿 《新校正》
胡澍 《素问校义》
俞樾《内经辨言》
于鬯《香草续校书-黄帝内经素问》
顾观光《素问校勘记》 《灵枢校勘记》
陆懋修《内经难字音义》
江有诰《素问灵枢韵读》
胡澍 《素问校义》
俞樾《内经辨言》
于鬯《香草续校书-黄帝内经素问》
顾观光《素问校勘记》 《灵枢校勘记》
陆懋修《内经难字音义》
江有诰《素问灵枢韵读》
形成条件
社会背景的变革
医疗实践的基础
古代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医疗实践的基础
古代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主要内容
哲学思想
人体脏象
疾病
诊法
论治
摄生
运气
人体脏象
疾病
诊法
论治
摄生
运气
学术特征
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和谐平衡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从和谐平衡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重要地位
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特有的思维方法
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医临证之重要指南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特有的思维方法
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医临证之重要指南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第一章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气形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
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
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
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
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
矣
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
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
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
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
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
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
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
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
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
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
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
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
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20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
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
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
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20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
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相互依存
120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曰: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
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
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
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
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
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
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药物饮食气与味阴阳属性及性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
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六淫致病基本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诊治宜早,先辨阴阳
12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
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
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
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
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
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
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
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
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
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
诊,则不失矣。
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
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
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
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
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
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
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
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
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
诊,则不失矣。
阴阳广泛可分
1213《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数,然其要一也。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数,然其要一也。
五行生克乘侮,亢害承制
1217《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
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1218《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1219《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
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
也。
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
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
也。
五行治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
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
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第二章
藏象
藏象
十二脏腑生理功能及联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
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
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
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
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
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
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
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
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
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
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
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
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
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
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
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
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
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
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
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
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
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五脏阳阳属性及与四时通应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
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
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
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
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
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
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
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
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
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
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
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
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
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
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
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
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六腑分类
2103《素问•五脏别论》: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
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腑。
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
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腑。
脏腑生理功能及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
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
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
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
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
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
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脾与时令关系
2104《素问·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不主时何
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
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4)。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5),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
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4)。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5),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五脏气机运行规律
《素问•刺禁论》: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裏,脾
为之使,胃为之市。
为之使,胃为之市。
食物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
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
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
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
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
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营卫运行规律
《灵枢•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
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
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
阳而起,至阴而止。
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
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
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
阳而起,至阴而止。
血汗同源
2204《灵枢•营卫生会》: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
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三焦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精气津液血脉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六气之贵贱
《灵枢•决气》: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六
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
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
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宗气循行及作用
《灵枢•邪客》: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认知思维过程
《灵枢•本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
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
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
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
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
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
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
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
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
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五脏功能
《灵枢•本神》: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虛则
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虛则四肢不
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
脉舍神,心气虛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
舍魄,肺气虛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
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虛则厥,实则
胀,五脏不安。
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虛则四肢不
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
脉舍神,心气虛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
舍魄,肺气虛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
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虛则厥,实则
胀,五脏不安。
第三章
经络
经络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阴阳探讨病机
4101《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两虚相得的发病观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
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
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
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
乃成。
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
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
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
乃成。
外邪致病特点
寒: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
长,緛短为拘,㢮长为痿。
气: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㢮
长,緛短为拘,㢮长为痿。
气: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与阴精
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
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阴精: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
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
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
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阴精: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
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
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饮食五味致病特点
酸: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絶。
咸: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苦: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辛: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咸: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苦: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辛: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病机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
气膹鬱,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
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气膹鬱,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
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上下病机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六气病机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内外寒热的虚实病机
4204《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
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穀气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
内热。
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穀气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
内热。
九气病机
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上矣。
喜: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喜: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第五章
病证
病证
《素问•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
也?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
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
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
者,可泄而已。
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
者,可泄而已。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
日者为病暑。
日者为病暑。
《素问•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皆聚于肺,关于肺。
《素问·举痛论》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
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
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
乃伤。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素问·水热穴论》
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
而从其类也。
故曰至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
而从其类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
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
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
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
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疏涤五
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
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
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
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疏涤五
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第六章
诊法
诊法
脉色音声诊五脏
《素问·五藏生成》: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
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
全。
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
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
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
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
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
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
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
弦绝者死。
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
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
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
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
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
弦绝者死。
脉象与四时
6303《素问·脉要精微论》:万物之外,六合之
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
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
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
权。
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
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
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
权。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
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
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
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望面色
6302《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
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
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
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
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
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
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
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
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
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
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
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灵枢·五色》: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
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
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
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
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
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
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
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
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
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闻声音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
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
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
守者生,失守者死。
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
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
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
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与五身体部位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
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
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
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
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
强则生,失强则死。
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
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
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
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
强则生,失强则死。
子主题
《素问·五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
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
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
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
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
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
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
治,治之无功矣。6313《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
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
已。
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
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
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
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
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
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
治,治之无功矣。6313《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
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
已。
第七章
论治
论治
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
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
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
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
之。
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
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
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
之。
因时制宜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用寒远寒,用凉远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
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
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因人而异
《素问·示从容论》: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
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
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
7221《素问·调经论》:帝曰:阴与阳并,血气
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
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
时多少高下。
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
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
时多少高下。
调节气血
调节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正治反治
正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
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
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
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
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反治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
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
必已。
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
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
必已。
虚热治法
阴虚之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之热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阳虚之热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阴虚之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之热
阳虚之热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因势利导
邪正盛衰趋势
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
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
不足者,补之以味
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
不足者,补之以味
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
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
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
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
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正气抗邪的趋势
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
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
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
(che丶)引之。
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
(che丶)引之。
五脏与五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
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
也。
标本逆从
7216《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
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第八章
摄生
摄生
胎儿发育
《灵枢﹒天年》: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
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
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
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古人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
今人“养生”之道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
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
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
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
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
其本,坏其真矣。
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
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
其本,坏其真矣。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
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
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
道也
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
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
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
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
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
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
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
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
应,养收之道也。
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
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
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
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
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
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
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
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