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2024-01-04 13:46:4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进》读书笔记(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即刻行动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
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
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对产品不断修正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
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任务转换”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
“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容忍中断”的部分
“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图层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三行而后思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
保证及时性
梳理“反应链”
关注意外现象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主动建构知识
订立计划
实施学习
回顾和整理
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探究下去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解码的基本规律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
寻找解码的入口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
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
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
游戏式操练
设计式操练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大脑需要“断舍离”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周全?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简单的矩阵,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