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
2024-01-08 00:37:4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系统分析师教程_张友生,陈志风,邓子云编著_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_2010.02_808_12522162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封面 (第1页)
前言 (第5页)
目录 (第7页)
第1章 绪论 (第22页)
1.1信息与信息系统 (第22页)
1.1.1信息的基本概念 (第22页)
1.1.2系统及相关理论 (第24页)
1.1.3系统工程方法论 (第27页)
1.1.4信息系统工程 (第30页)
1.2系统分析师 (第31页)
1.2.1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定位 (第32页)
1.2.2系统分析师的任务 (第34页)
1.2.3系统分析师的知识体系 (第36页)
第2章 经济管理与应用数学 (第40页)
2.1会计常识 (第40页)
2.2会计报表 (第42页)
2.2.1资产负债表 (第42页)
2.2.2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 (第43页)
2.3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第44页)
2.3.1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第44页)
2.3.2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第47页)
2.4业绩评价 (第48页)
2.4.1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第48页)
2.4.2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第49页)
2.4.3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第50页)
2.5企业文化管理 (第51页)
2.5.1企业文化的内容 (第52页)
2.5.2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 (第53页)
2.6 IT审计相关常识 (第54页)
2.6.1 IT审计概述 (第54页)
2.6.2 IT审计程序 (第56页)
2.6.3 IT审计的方法与工具 (第58页)
2.6.4 IT审计的重点环节 (第59页)
2.7概率统计应用 (第60页)
2.7.1古典概率应用 (第60页)
2.7.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64页)
2.7.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65页)
2.7.4常用分布 (第67页)
2.7.5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第70页)
2.8图论应用 (第74页)
2.8.1最小生成树 (第74页)
2.8.2最短路径 (第76页)
2.8.3网络与最大流量 (第78页)
2.9组合分析 (第81页)
2.9.1排列和组合 (第82页)
2.9.2抽屉原理和容斥原理 (第84页)
2.10算法的选择与应用 (第86页)
2.10.1非数值算法 (第86页)
2.10.2数值算法 (第89页)
2.11运筹方法 (第94页)
2.11.1网络计划技术 (第94页)
2.11.2线性规划 (第100页)
2.11.3决策论 (第103页)
2.11.4对策论 (第108页)
2.11.5排队论 (第111页)
2.11.6存贮论 (第114页)
2.12数学建模 (第116页)
第3章 操作系统基本原理 (第118页)
3.1操作系统概述 (第118页)
3.1.1操作系统的类型 (第119页)
3.1.2操作系统的结构 (第120页)
3.2进程管理 (第122页)
3.2.1进程的状态 (第122页)
3.2.2信号量与PV操作 (第124页)
3.2.3死锁问题 (第126页)
3.2.4线程管理 (第129页)
3.3内存管理 (第132页)
3.3.1地址变换 (第132页)
3.3.2分区存储管理 (第133页)
3.3.3段页式存储管理 (第135页)
3.3.4虚拟存储管理 (第137页)
3.4文件系统 (第140页)
3.4.1文件的组织结构 (第140页)
3.4.2存储空间管理 (第142页)
3.4.3分布式文件系统 (第143页)
第4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145页)
4.1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第145页)
4.1.1信道特性 (第145页)
4.1.2数据传输技术 (第148页)
4.1.3数据编码与调制 (第149页)
4.2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第152页)
4.2.1网络互联模型 (第152页)
4.2.2常见的网络协议 (第154页)
4.2.3网络地址与分配 (第156页)
4.3局域网与广域网 (第159页)
4.3.1局域网基础知识 (第159页)
4.3.2以太网技术 (第160页)
4.3.3无线局域网 (第162页)
4.3.4广域网技术 (第164页)
4.3.5网络接入技术 (第166页)
4.4网络互连与常用设备 (第168页)
4.5网络工程 (第170页)
4.5.1网络规划 (第170页)
4.5.2网络设计 (第172页)
4.5.3网络实施 (第174页)
第5章 数据库系统 (第175页)
5.1数据库模式 (第175页)
5.2数据模型 (第177页)
5.2.1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177页)
5.2.2关系模型 (第178页)
5.2.3规范化理论 (第181页)
5.3数据库访问接口 (第185页)
5.4数据库的控制功能 (第186页)
5.4.1并发控制 (第186页)
5.4.2数据库性能优化 (第189页)
5.4.3数据库的完整性 (第191页)
5.4.4数据库的安全性 (第193页)
5.4.5备份与恢复技术 (第195页)
5.4.6数据中心的建设 (第198页)
5.5数据库设计与建模 (第199页)
5.5.1数据库设计阶段 (第200页)
5.5.2实体联系模型 (第201页)
5.6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第204页)
5.6.1分布式数据库概述 (第204页)
5.6.2数据分片 (第206页)
5.6.3分布式数据库查询优化 (第207页)
5.7数据仓库技术 (第211页)
5.7.1联机分析处理 (第211页)
5.7.2数据仓库概述 (第213页)
5.7.3数据仓库的设计方法 (第215页)
5.8数据挖掘技术 (第216页)
5.8.1数据挖掘概述 (第216页)
5.8.2常用技术与方法 (第218页)
5.8.3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第221页)
第6章 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 (第223页)
6.1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第223页)
6.1.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第223页)
6.1.2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第225页)
6.1.3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第226页)
6.2存储器系统 (第228页)
6.2.1主存储器 (第229页)
6.2.2辅助存储器 (第230页)
6.2.3 Cache存储器 (第234页)
6.2.4网络存储技术 (第238页)
6.2.5虚拟存储技术 (第241页)
6.3输入输出系统 (第243页)
6.3.1输入输出方式 (第243页)
6.3.2总线 (第246页)
6.3.3接口 (第248页)
6.4指令系统 (第251页)
6.4.1基本指令系统 (第251页)
6.4.2复杂指令系统 (第253页)
6.4.3精简指令系统 (第254页)
6.5流水线技术 (第257页)
6.5.1流水线工作原理 (第257页)
6.5.2流水线的性能分析 (第259页)
6.5.3局部相关与全局相关 (第262页)
6.6多处理机系统 (第265页)
6.6.1多处理机系统概述 (第265页)
6.6.2海量并行处理结构 (第267页)
6.6.3对称多处理机结构 (第268页)
6.6.4互连网络 (第269页)
6.7系统性能设计 (第271页)
6.7.1系统性能指标 (第272页)
6.7.2系统性能调整 (第274页)
6.8系统性能评估 (第277页)
6.8.1评估方法体系 (第277页)
6.8.2经典评估方法 (第278页)
6.8.3基准程序法 (第280页)
第7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第283页)
7.1企业信息化概述 (第283页)
7.2企业信息化规划 (第285页)
7.2.1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第285页)
7.2.2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 (第287页)
7.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第289页)
7.3.1结构化方法 (第289页)
7.3.2面向对象方法 (第291页)
7.3.3面向服务方法 (第295页)
7.3.4原型化方法 (第298页)
7.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 (第300页)
7.4.1企业系统规划法 (第300页)
7.4.2关键成功因素法 (第306页)
7.4.3战略集合转化法 (第307页)
7.4.4战略数据规划法 (第308页)
7.4.5信息工程方法 (第311页)
7.4.6战略栅格法 (第313页)
7.4.7价值链分析法 (第314页)
7.4.8战略一致性模型 (第315页)
7.5企业资源规划和实施 (第317页)
7.5.1 ERP概述 (第317页)
7.5.2 ERP的开发方法 (第319页)
7.5.3 ERP的实施 (第321页)
7.6信息资源管理 (第323页)
7.6.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第323页)
7.6.2规范与标准 (第325页)
7.6.3信息资源规划 (第327页)
7.6.4信息资源网建设 (第328页)
7.7企业信息系统 (第330页)
7.7.1客户关系管理 (第330页)
7.7.2供应链管理 (第332页)
7.7.3产品数据管理 (第334页)
7.7.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第336页)
7.7.5知识管理 (第337页)
7.7.6商业智能 (第339页)
7.7.7企业门户 (第340页)
7.7.8电子商务 (第342页)
7.7.9决策支持系统 (第344页)
7.8电子政务 (第346页)
7.8.1政府职能 (第346页)
7.8.2电子政务的模式 (第348页)
7.8.3电子政务的实施 (第349页)
7.9业务流程重组 (第352页)
7.9.1 BPR概述 (第352页)
7.9.2 BPR的实施 (第353页)
7.9.3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 (第355页)
7.10企业应用集成 (第356页)
7.10.1传统企业应用集成 (第356页)
7.10.2事件驱动的企业应用集成 (第359页)
7.11首席信息官 (第361页)
第8章 软件工程 (第363页)
8.1软件生命周期 (第363页)
8.2软件开发方法 (第366页)
8.2.1形式化方法 (第366页)
8.2.2逆向工程 (第368页)
8.3软件开发模型 (第369页)
8.3.1软件开发模型概述 (第369页)
8.3.2快速应用开发 (第372页)
8.3.3统一过程 (第373页)
8.3.4敏捷方法 (第376页)
8.4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 (第378页)
8.4.1软件开发环境 (第378页)
8.4.2软件开发工具 (第380页)
8.5软件过程管理 (第381页)
8.5.1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第381页)
8.5.2软件过程评估 (第384页)
第9章 系统规划 (第387页)
9.1系统规划概述 (第387页)
9.2项目的提出与选择 (第389页)
9.2.1项目的立项目标和动机 (第389页)
9.2.2项目立项的价值判断 (第390页)
9.2.3项目的选择和确定 (第391页)
9.3初步调查 (第393页)
9.4可行性研究 (第394页)
9.4.1可行性评价准则 (第395页)
9.4.2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第397页)
9.4.3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398页)
9.5成本效益分析技术 (第400页)
9.5.1成本和收益 (第400页)
9.5.2净现值分析 (第403页)
9.5.3投资回收期与投资回报率 (第406页)
9.6系统方案 (第407页)
9.6.1候选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第407页)
9.6.2系统建议方案报告 (第409页)
第10章 系统分析 (第410页)
10.1系统分析概述 (第410页)
10.2详细调查 (第411页)
10.2.1详细调查的原则 (第412页)
10.2.2详细调查的内容 (第413页)
10.2.3详细调查的方法 (第414页)
10.3现有系统分析 (第416页)
10.4组织结构分析 (第417页)
10.4.1组织结构图 (第417页)
10.4.2组织结构调查 (第418页)
10.5系统功能分析 (第419页)
10.6 业务流程分析 (第420页)
10.6.1业务流程分析概述 (第421页)
10.6.2业务流程图 (第422页)
10.6.3业务活动图示 (第424页)
10.6.4业务流程建模 (第426页)
10.7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第433页)
10.7.1数据汇总分析 (第433页)
10.7.2数据属性分析 (第433页)
10.7.3数据流程分析 (第435页)
10.8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第435页)
第11章 软件需求工程 (第438页)
11.1软件需求概述 (第438页)
11.2需求获取 (第439页)
11.2.1用户访谈 (第440页)
11.2.2问卷调查 (第441页)
11.2.3采样 (第443页)
11.2.4情节串联板 (第444页)
11.2.5联合需求计划 (第446页)
11.2.6需求记录技术 (第447页)
11.3需求分析 (第450页)
11.3.1需求分析的任务 (第450页)
11.3.2需求分析的方法 (第451页)
11.4结构化分析方法 (第452页)
11.4.1数据流图 (第453页)
11.4.2状态转换图 (第455页)
11.4.3数据字典 (第456页)
11.5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第458页)
11.5.1统一建模语言 (第458页)
11.5.2用例模型 (第461页)
11.5.3分析模型 (第468页)
11.6需求定义 (第472页)
11.6.1需求定义的方法 (第472页)
11.6.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474页)
11.7需求验证 (第475页)
11.7.1需求评审 (第475页)
11.7.2需求测试 (第478页)
11.8需求管理 (第480页)
11.8.1需求变更管理 (第480页)
11.8.3需求风险管理 (第482页)
11.8.4需求跟踪 (第484页)
第12章 软件架构设计 (第487页)
12.1构件与软件复用 (第487页)
12.1.1主流构件标准 (第488页)
12.1.2构件获取与管理 (第490页)
12.1.3构件复用的方法 (第491页)
12.2软件架构概述 (第493页)
12.3软件架构建模 (第496页)
12.4软件架构风格 (第498页)
12.4.1经典架构风格 (第498页)
12.4.2层次架构风格 (第500页)
12.4.3富互联网应用 (第505页)
12.5面向服务的架构 (第508页)
12.5.1 SOA概述 (第508页)
12.5.2 SOA的关键技术 (第510页)
12.5.3 SOA的实现方法 (第512页)
12.6软件架构评估 (第516页)
12.6.1架构评估概述 (第516页)
12.6.2 ATAM评估方法 (第518页)
12.6.3 SAAM评估方法 (第520页)
12.7软件产品线 (第522页)
12.7.1产品线的过程模型 (第522页)
12.7.2产品线的建立方式 (第525页)
第13章 系统设计 (第528页)
13.1系统设计概述 (第528页)
13.2处理流程设计 (第531页)
13.2.1流程设计概述 (第531页)
13.2.2工作流管理系统 (第533页)
13.2.3流程设计工具 (第535页)
13.3结构化设计 (第540页)
13.3.1模块结构 (第540页)
13.3.2系统结构图 (第544页)
13.4面向对象设计 (第548页)
13.4.1设计软件类 (第548页)
13.4.2对象持久化与数据库 (第549页)
13.4.3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 (第550页)
13.5设计模式 (第553页)
13.5.1设计模式概述 (第554页)
13.5.2设计模式分类 (第555页)
第14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第559页)
14.1系统实现概述 (第559页)
14.1.1程序设计方法 (第559页)
14.1.2程序设计语言与风格 (第560页)
14.2软件测试概述 (第561页)
14.2.1测试自动化 (第562页)
14.2.2软件调试 (第564页)
14.3软件测试方法 (第565页)
14.3.1静态测试 (第565页)
14.3.2白盒测试 (第567页)
14.3.3黑盒测试 (第569页)
14.4测试的类型 (第572页)
14.4.1单元测试 (第572页)
14.4.2集成测试 (第574页)
14.4.3系统测试 (第576页)
14.4.4其他测试类型 (第577页)
14.5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 (第578页)
14.5.1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策略 (第578页)
14.5.2面向对象系统的单元测试 (第580页)
14.5.3面向对象系统的集成测试 (第580页)
14.6软件测试的组织 (第582页)
第15章 系统运行与维护 (第585页)
15.1遗留系统的处理策略 (第585页)
15.1.1评价方法 (第585页)
15.1.2演化策略 (第588页)
15.2系统转换与交接 (第589页)
15.2.1新旧系统的转换策略 (第589页)
15.2.2数据转换和迁移 (第591页)
15.3系统的扩展和集成 (第594页)
15.4系统运行管理 (第595页)
15.4.1系统成本管理 (第595页)
15.4.2系统用户管理 (第596页)
15.4.3网络资源管理 (第598页)
15.4.4软件资源管理 (第599页)
15.5系统故障管理 (第600页)
15.5.1故障监视 (第600页)
15.5.2故障调查 (第601页)
15.5.3故障支持和恢复处理 (第602页)
15.6软件维护 (第603页)
15.6.1软件维护概述 (第603页)
15.6.2软件维护的影响因素 (第604页)
15.6.3软件维护成本 (第606页)
15.6.4软件维护管理 (第607页)
15.8系统监理与评价 (第609页)
15.8.1工程监理 (第610页)
15.8.2系统评价 (第611页)
第16章 新技术应用 (第613页)
16.1中间件技术 (第613页)
16.1.1中间件概述 (第613页)
16.1.2主要的中间件 (第616页)
16.1.3中间件与构件的关系 (第620页)
16.2 J2EE与.NET平台 (第621页)
16.2.1 J2 EE核心技术 (第622页)
16.2.2 Java企业应用框架 (第624页)
16.2.3 .NET平台概述 (第627页)
16.2.4比较分析 (第628页)
16.3虚拟计算 (第631页)
16.3.1 P2P计算 (第631页)
16.3.2云计算 (第637页)
16.3.3软件即服务 (第639页)
16.3.4网格计算 (第642页)
16.3.5普适计算 (第644页)
16.4片上系统 (第646页)
16.4.1 SoC设计 (第647页)
16.4.2 SoC验证 (第649页)
16.5多核技术 (第651页)
16.5.1多核与多线程 (第651页)
16.5.2多核编程 (第652页)
16.6面向方面的编程 (第653页)
16.6.1 AOP概述 (第653页)
16.6.2 AOP关键技术 (第656页)
第17章 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659页)
17.1嵌入式系统概述 (第659页)
17.2嵌入式数据库系统 (第661页)
17.3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第664页)
17.3.1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第664页)
17.3.2多任务调度算法 (第667页)
17.3.3优先级反转 (第671页)
17.4嵌入式系统开发 (第674页)
17.4.1开发平台 (第675页)
17.4.2开发流程 (第676页)
17.4.3软硬件协同设计 (第678页)
17.4.4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681页)
17.4.5低功耗设计 (第684页)
第18章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第687页)
18.1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第687页)
18.2数据安全与保密 (第690页)
18.2.1数据加密技术 (第690页)
18.2.2认证技术 (第691页)
18.2.3密钥管理体制 (第694页)
18.3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 (第696页)
18.3.1防火墙 (第696页)
18.3.2虚拟专用网 (第701页)
18.3.3安全协议 (第702页)
18.3.4单点登录技术 (第704页)
18.4病毒防治与防闯入 (第706页)
18.4.1病毒防护技术 (第706页)
18.4.2入侵检测技术 (第708页)
18.4.3入侵防护技术 (第710页)
18.4.4网络攻击及预防 (第711页)
18.4.5计算机犯罪与防范 (第714页)
18.5系统访问控制技术 (第715页)
18.5.1访问控制概述 (第715页)
18.5.2访问控制模型 (第717页)
18.5.3访问控制分类 (第718页)
18.6容灾与业务持续 (第720页)
18.6.1灾难恢复技术 (第720页)
18.6.2灾难恢复规划 (第721页)
18.6.3业务持续性规划 (第723页)
18.7安全管理措施 (第725页)
18.7.1安全管理的内容 (第726页)
18.7.2安全审计 (第727页)
18.7.3私有信息保护 (第728页)
第19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第730页)
19.1系统可靠性概述 (第730页)
19.1.1系统故障模型 (第730页)
19.1.2系统可靠性指标 (第732页)
19.1.3系统可靠性模型 (第732页)
19.2系统可靠性分析 (第734页)
19.3冗余技术 (第736页)
19.3.1冗余技术的分类 (第737页)
19.3.2冗余系统 (第738页)
19.4软件容错技术 (第739页)
19.4.1 N版本程序设计 (第740页)
19.4.2恢复块方法 (第741页)
19.4.3防卫式程序设计 (第742页)
19.5双机容错技术 (第743页)
19.6集群技术 (第745页)
19.6.1集群技术概述 (第745页)
19.6.2高性能计算集群 (第747页)
19.6.3负载均衡集群 (第749页)
19.6.4高可用性集群 (第750页)
19.6.5负载均衡技术 (第752页)
19.6.6进程迁移技术 (第755页)
第20章 项目管理 (第758页)
20.1项目开发计划 (第758页)
20.1.1项目开发计划概述 (第758页)
20.1.2项目开发计划的编制 (第761页)
20.2范围管理 (第762页)
20.2.1范围计划的编制 (第763页)
20.2.2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第764页)
20.2.3范围确认和控制 (第765页)
20.3进度管理 (第767页)
20.3.1活动排序 (第767页)
20.3.2活动资源估算 (第770页)
20.3.3活动历时估算 (第771页)
20.3.4进度控制 (第775页)
20.4成本管理 (第777页)
20.4.1成本估算 (第777页)
20.4.2成本预算 (第778页)
20.4.3成本控制 (第780页)
20.5软件配置管理 (第783页)
20.5.1配置管理概述 (第783页)
20.5.2配置标识 (第785页)
20.5.3变更控制 (第787页)
20.5.4版本控制 (第789页)
20.5.5配置审核 (第790页)
20.5.6配置状态报告 (第791页)
20.6质量管理 (第793页)
20.6.1软件质量模型 (第793页)
20.6.2质量管理计划 (第795页)
20.6.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797页)
20.7人力资源管理 (第799页)
20.7.1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第799页)
20.7.2组建项目团队 (第801页)
20.7.3项目团队建设 (第802页)
20.7.4管理项目团队 (第805页)
20.7.5沟通管理 (第806页)
20.8风险管理 (第808页)
20.8.1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809页)
20.8.2风险的主要类型 (第810页)
20.8.3风险管理的过程 (第811页)
20.9信息(文档)管理 (第814页)
20.9.1软件文档概述 (第814页)
20.9.2软件文档标准 (第817页)
20.9.3数据需求说明 (第819页)
20.9.4软件测试计划 (第819页)
20.9.5软件测试报告 (第821页)
20.9.6技术报告 (第821页)
20.9.7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第823页)
参考文献 (第825页)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