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哲学
2024-01-17 08:12:1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哲学:一种研究常识性问题的哲学学科,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这些知识背后的哲学原理。这种哲学思想认为,许多哲学问题可以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分析来解决。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科学、伦理学、语言哲学和心理哲学等。在这种哲学观念中,常识被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国考(常识判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其他:公共基础知识
其他:公共基础知识
如何把这些一个个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块,
去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才算是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认识才叫学有所成
去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才算是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的认识才叫学有所成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概论 4
第一节 哲学概论
一、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 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 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世界观: 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 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要解决的是物质是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
围绕此得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要解决的是物质是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
围绕此得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水、火、气等。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只谈物质忽略物质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具有形而上学性
只谈物质忽略物质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具有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或者说是局限性: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彻底性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根据精神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 :万物与我唯一
王阳明 :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 :万物与我唯一
王阳明 :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特定词汇:
我、心、人、感觉、意志等;
我、心、人、感觉、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老子 :道是天地之根, 万物之母
朱熹 :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老子 :道是天地之根, 万物之母
朱熹 :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特定词汇: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
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四、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 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 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3)达尔文的进化论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3)达尔文的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1)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
(2)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2)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第二节 唯物论 8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哲学里”物质“的概念是什么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把”客观存在的一切“称之为物质
物质一定是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特征是什么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征
物质如何存在的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是什么:
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的基本类型: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的, 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3.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的, 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4.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的, 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3.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的, 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4.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将导致唯心主义。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1)静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 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静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 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关于运动的错误主张: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
形而上学:
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
相对主义:
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同它们的运动形态
都看成是一堆变幻不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承认事物有质的相对稳定性,
最终必然要导致不可知论
形而上学:
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
相对主义:
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同它们的运动形态
都看成是一堆变幻不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不承认事物有质的相对稳定性,
最终必然要导致不可知论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只有人才能产生意识,而其他动物不能
只有人才能产生意识,而其他动物不能
“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脑人的转变。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具体来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观映象(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 意识发生在人脑部分,是人脑的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三)为什么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呢/物质决定意识呢?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表明:
先有自然界、再有人类社会,其次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所反映;
先有自然界、再有人类社会,其次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所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世界做出的反应,表明:
意识在人脑中发生,人脑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先有人脑再有意识;
意识在人脑中发生,人脑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先有人脑再有意识;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可以主动、有选择地认识、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三)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现实)。
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什么?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根据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操作可分为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内部规律和与外部规律等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根据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操作可分为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内部规律和与外部规律等
规律的根本特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什么?
人可以主动的认识世界
人可以根据需要主动的改造世界
(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 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
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节 辩证法 11
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是什么?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都可以称之为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有什么特点?
(1)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乌鸦叫丧、喜鹊叫喜等等)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自在事物联系: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的联系,比如光合作用;
人为事物联系:修清青藏铁路等等,
人为事物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本质属性,
只是人为的创造了联系的客观条件,使其得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青藏铁路,
只是外在的把各个城市显然的连接起来,只是由于以前各自限制没能发现这种联系,
人尚未认识到存在的这些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修清青藏铁路等等,
人为事物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本质属性,
只是人为的创造了联系的客观条件,使其得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青藏铁路,
只是外在的把各个城市显然的连接起来,只是由于以前各自限制没能发现这种联系,
人尚未认识到存在的这些联系
(2)普遍性
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4)条件性
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3. 整体与部分(一种联系形式)
是什么?
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叫整体
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叫要素
作用是什么?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有序组合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 定作用
辩证关系是什么?
相互依存
(谁也离不开谁)
(谁也离不开谁)
1.整体由部分组成, 整体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 定的整体, 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相对于它构成的整体而言, 才是一个 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相互影响
1.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2.部分也制约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1.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而非零散整体
2.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 处理好局部
(二) 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什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是运动;
运动不一定发展
运动不一定发展
2、“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什么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旧事物”是什么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旧事物的判断不以形式、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标准
3、“发展”与“变化”的关系?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变化和过程,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
发展一定是变化, 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4、发展观点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一)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量变
量变是什么?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事物功能发生的变异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功能发生的变异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
质变是什么?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
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
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4、质量互变的方法论意义?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 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2)防微杜渐。
(3)坚持适度原则, 即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2)防微杜渐。
(3)坚持适度原则, 即注意分寸, 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第四节 认识论 19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 22
第二章中共党史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
子主题
子主题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章经济知识
第六章管理知识
第七章公文知识
第八章历史人文
第九章自然科技
第十章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世界是什么样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观—物质)
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人可以认识、改造世界(世界观—意识)
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之后如何改造世界呢?(方法论)
哲学家在研究什么?——研究世界
哲学就两个大内容:世界观(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和方法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