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4-01-23 19:44:10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份重要的教育文件,它规定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份文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言
育人蓝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二、课程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模板的基本依据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获得四基
发展四能
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
稳定的学科体系,数学学科特征
关注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
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四基,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组织
重点是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
处理好三个关系
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
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
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
课程内容呈现
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取螺旋式的方式,体现选择性,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教师教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主动,听思动组合
教学活动
注重启发式,激发兴趣,引发思考,鼓励质疑,四能
促进四基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
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还关注学习过程,激励学习,改进教学
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测学习过程和结果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探究热情,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信息素养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核心素养的构成: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抽象能力(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2.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
数感
定义
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
表现3
①理解意义,表示个数
②进行估算,作出判断
③体会表达,数量规律
地位
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作用(意表人才)
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
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量感
定义
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表现3
①知道意义,理解必要性
②选择单位,进行换算
③感知误差,得到结果
作用
养成用定量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地位
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符号意识
定义
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
表现4
①符号表达,现实意义
②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③符号表达,有一般性
④符号使用,表达思考
地位
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运算能力
定义
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表现3
①运算意义,理解关系
②运算问题,选择策略
③运算促进,推理能力
作用(规科)
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几何直观
定义
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表现4
①感知图形,进行分类
②画出图形,分析性质
③建立联系,构建模型
④运用图表,探索思路
作用
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
空间观念
定义
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表现3
①物体抽象,图形想象
②想象表达,位置关系
③感知描述,变化规律
作用(形构)
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
地位
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推理意识
定义4
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表现
①命题出发,推出结论
②归纳类比,猜想结论
③法则运用,体验论证
④问题解决,给出解释。
作用(理交)
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
地位
形成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数据意识
定义
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
表现3
①数据收集,感悟信息
②数据足够,发现规律
③数据表达,选择方式。
作用(随数)
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模型意识
定义
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表现2
①模型解决,应用途径;
②数学有关,方法解释。
作用(跨应)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地位
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
应用意识
定义
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表现2
①数形有关,方法解决
②科学语言,跨学科联系。
作用(学联践)
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发展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定义
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表现2
①归纳类比,猜想验证
②勇于探索,开放性问题。
作用(理科)
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二)总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三会。学生能:
(1)获得四基
(2)体会三联,发展四能
(3)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学段目标 小学三个学段
四、课程内容
内容要求:范围和要求 学业要求:程度 教学提示: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三)统计与概率
数据分类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四)综合与实践
1.范围
数学知识之间
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2.主题活动
融入数学知识学习
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
3.项目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整体刻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有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①目标确定,考虑达成。
②具有作用,建立关联,体现要求。
③例如 “数与运算”主题 符号意识、数感、量感、运算能力。
(2)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
①继承和发展。
②“四基”“四能”是有效载体,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③例如 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数学的语言。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①逐渐形成,阶段性、一致性。
②依据内涵,结合内容,分析特征,整体设计,细化目标。
③指导作用,素养进阶。
2.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重视整体分析,建立体现学科本质、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一方面 了解数学知识产生来源、结构关联、价值意义,了解内容的安排意图;另一方面 强化数学本质 数学概念现实背景 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主题整合教学内容 整体联系发展的眼光 思维习惯
例如 数与运算主题 理解意义的同时理解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
(2)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
例如 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的认识主线
第一学段 在认识过程中,通过直观辨认和感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二学段 在关系的认识过程中,感悟图形的抽象,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3.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方式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
重视设计合理问题
4.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活动
(3)关注教学评价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1)改进教学方式
(2)促进自主学习
(二)评价建议
1.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丰富
(2)评价维度多元
(3)评价主题多样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2.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性质和目的
(2)命题原则
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
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依标命题
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
(3)命题规划
(4)试题命制
明确考查意图
创设合理情境
设置合理问题
科学制定评分标准
(三)教材编写建议
1.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1)教材内容结构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
(2)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
(3)教材内容要求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
2.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
(1)注重来龙去脉,有利教师引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
(3)优化习题设计,注重发展素养
3.素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真实可信
4.注重教材创新
(1)科学论证
(2)拓展视野
(3)强化功能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资源开发要丰富多样
2.资源开发要注重精品化
3.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1.教学研究建议
(1)区域调研建议
重视顶层设计
聚焦关键问题
优化教研方式
(2)校本教研建议
加强组织建设
聚焦教学难点
创新教研方式
2.培训建议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
附录
附录2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1.结果目标
了解:知道,初步认识
理解:认识,会
掌握:能
运用:证明,应用
2.过程目标
经历:感受,尝试
体验:体会
感悟
探索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