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内窥镜产业链调研
2024-04-30 22:12:2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医疗内窥镜产业链调研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分类
成像原理
光学内窥镜
电子内窥镜
使用次数
可重复使用内窥镜
一次性内窥镜
产品结构
软性内窥镜
硬性内窥镜
应用领域
消化内镜
胃镜
肠镜
呼吸内镜
关节内镜
鼻咽喉内镜
脊柱内镜
普通外科内镜
泌尿外科内镜
胸外科内镜
妇科内镜
主流厂家
硬镜2022年市场
卡尔史托斯32%
奥林巴斯25%
迈瑞8%
史塞克8%
狼牌7%
软镜2022年市场
奥林巴斯60%
富士14%
开立(国产)9%
宾得8%
澳华(国产)5%
上下游产业
硬镜
上游
内窥镜镜体
图像系统(白光/荧光)
光源
中游
进口厂商
国产厂商
下游
能量器械
超声刀、吻合器、电刀
软镜
上游
内窥镜镜体(蛇骨结构)
图像系统
光源
中游
进口厂商
国产厂商
下游
支架类
消化道支架、气道支架
技术路线
光学
光学硬镜、半屈式内镜(1806年起)
1806年,德国医生Philip Bozzini在病人的肛门内插入一根硬管,借助于蜡烛的光亮,观察膀胱和直肠内部病变,这被认为是内窥镜发展史的开端。
1932年,德国人Schindler与Wolf成功研制出一种半屈式内镜,前端部分可在不同水平面弯曲34°。这种内镜由48个透镜组成光学系统,灯泡光亮度强,医生能清晰地观察图像。
1960年,卡尔史托斯公司成功研发冷光源;1965年,卡尔史托斯公司研发推广HOPKINS柱状透镜技术,直至今天,硬性光学镜仍使用这一结构。
子主题
光纤
光纤内镜(1957年起)
1954年,光导纤维技术被发明,内窥镜实现了一大历史性突破,应用光纤传像的内镜登上舞台。
1964年,奥林巴斯将光纤内镜应用在胃照相机中,实时观察胃内状况。
电子
CCD电子内镜(1983年起)
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成功研制微型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并应用在内窥镜中,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随后,日本的富士、奥林巴斯等企业相继宣告电子内镜的成功研制。
从像素数量上看,光纤内镜的分辨率一般为2万像素,而应用CCD的电子镜分辨率一般是光纤内镜的20倍,这使得电子内镜的图像质量、细节信息、清晰程度都有了极大提升,基于内窥镜的诊疗技术开启了新的篇章。
上世纪70~90年代,全球超过半数的半导体在日本生产,全球前10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一度独占6家,这使得日本的内镜企业极具发展优势。
CMOS电子内镜(1995年起)
1995年,几位华人留学生在硅谷创立豪威,这家企业实现了此后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种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对图像传感器市场的破局。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CMOS的成像质量相较CCD稍差,但却可以做到功耗和成本的极大降低。随着索尼、三星等传统半导体巨头的加入和CMOS生产工艺的精进,CMOS图像传感器的性能逐渐提高,在内窥镜中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展开。与CCD相比,CMOS传感器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耗电量小等优点。
2019年,豪威被中国半导体企业韦尔股份收购。中国半导体行业紧抓CMOS的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国产CMOS芯片在各细分市场的应用。CMO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推动了内窥镜又一次的技术变革,也给了国产内窥镜企业良好的发展机遇。
荧光内镜
单4K CMOS荧光
(3+1)*2K CMOS荧光
4*2K CMOS荧光
国外厂家主流板卡套件
原生双4K
少数一流厂家方案
关键技术
光学技术
光学镜头
提供更大的视野角度、景深,减少图像琦变和失真具有变焦能力
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具备高端镜头、做小光学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光学冷加工、注塑成型以及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也为国产光学内窥镜镜头加工提供了发展基础
光源
高亮度 LED 照明由于其亮度高和能效低等优势,正在进一步取代命灯和卤素灯
国产公司如海泰新光已经开发出基于 RGB 三基色的 LED 内窥镜光源模组,取代气灯,且开发出输出 RGB 白光和红外激光的费光光源模组
光学成像技术
新技术如自体荧光技术、窄带光谱成像技术以及荧光成像技术
软镜方面,开立推出了 VIST 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澳华推出了 cBI 分光统色技术使镜方面,国产荧光内镜公司也大量涌现。
硬件电子及图像处理算法
图像处理芯片
内窥镜对图像传感量在感光性能、灵敏度、功耗、体积大小等多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CCD 时代,国产内窥镜一直受限于高端图像传感量芯片技术,在图像质量方面远不如国外品牌。目前随着 CMOS 图像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获得的图像质量与 CCD 图像传感器的差距逐渐缩小,并且具有易于生产加工、功耗低等优势,这-限制条件逐渐被打破,也加违了国产内窥镜企业的发展,
算法
先进的算法可以提高内窥镜的图像质量并温调病变特征,进一步提高内窥镜诊断的准确率
软方面,开立推出了 SFI 聚港成像技术,澳华在新品 AQ-300 上应用了多尺结构增理算法、全新分光染色算法、自适应复合强化算法
硬镜方面,迈瑞应用智能算法,智能调节亮度,使
国面无暗角,提高图像整体质量
国面无暗角,提高图像整体质量
材料和工艺
镜体加工
内窥镜镜体包含数百个精密微小的光学、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难度极高
国产领军企业如开立、澳华、迈瑞、海泰新光,均具备了高性能内窥镜镜体精密结构设计与加工技术
装配工艺/材料特性
内窥镜材料需具备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软镜镜体需具备良好的操纵性
目前国产内窥镜在使用寿命上还无法与进口内窥镜相比,需要通过进一步改进材料,优化设计来缩小差距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