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产品方法论精华提炼
2024-02-29 15:21: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俞军产品方法论精华提炼】 "俞军产品方法论"是百度前首席产品经理俞军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用户模型:理解用户需求,将用户按照行为模式划分为不同用户群。 2. 交易模型:明确产品与用户的交互模式,通过价值交换满足用户需求。 3. 竞争模型:识别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制定竞争策略。 4. 增长模型:探索产品扩张策略,分析潜在市场,实现持续增长。 5. 认知科学:运用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提升产品经理的认知水平。 阅读"俞军产品方法论"可帮助产品经理掌握产品设计、市场竞争、用户增长等方面的核心技能,提升产品管理能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用户模型
1、对于一种需求,这个诉求的本质是什么
2、需求的演变,以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发展成今天这样,以便预测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样
3、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重要因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可以成为新的机会点
4、针对这个需求,用户的行为出口现在是怎么样的?还有哪些行为出口的选择?这些就能成为机会点
5、为用户可预见的行为,设计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形成商业模式
用户
把用户看做“需求的集合”,而不是自然人。
同一个自然人,如果在使用同一个产品时,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被满足不同的需求,那就可以看作是多个用户;
反之,如果一个自然人虽然注册了,但某项需求没被很好的满足(从数据上看最直接的就是很久不再使用,不再活跃),那这些人也不再是产品的用户。
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用户
如用果用户已经在使用着其他产品(大概率情况),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所以除了提升新体验外,也可以通过降低旧体验(对旧体验的主观感受)和降低替换成本来达成。
企业
企业希望从用户这里交换的价值,说到底就是金钱,是利润。有不同的转化方式
从用户处直接收钱;
从用户那里交换来注意力、数据、时间等,
再把这些转化为其他价值,同第三方交换金钱
成功的产品,目标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即对用户有效用(在某种场景下满足某类用户需求),并让用户愿意为此付出对价;企业获得这种价值,并保证价值以大于成本,且这种交换可长期持续。
参与交换的各方,都认为自己从价值交换中获益了,这种交换(也就是后面说的“交易”)才可能成立。所以,对价值大小的衡量一定有主观性。
交易模型
交易模型可以等同于商业模式,其本质就是「发现市场上高于用户支付代价的用户价值,并固化成产品」。
交换价值是不相等的。当用户愿意用3块钱买你的服务,你必须让用户认为,你提供的服务价值高于3块钱。
如何让用户产生这种认知,提供几种角度:
1. 厌恶损失。不支付就会失去,从而让用户认为“值得”。
2. 选择增加福利。用户同样花3块钱,可以在多种服务里选择,通过对比用户会选择“最值得”的一种。
3. 激励相容。常见的,对于用户的活跃进行激励,以肯定用户的行为,并且让他得到更多。
把交易涉及的多方关系都能平衡起来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方式,就是“交易模型”,也是商业模式最核心的部分。
效用
在红海时代,可以通过增加效用组合、改变效用组合和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突破和用户的增长。
1. 增加效用的例子:
做完美甲,同时为顾客拍一张ins风的美照,让顾客可以收藏或吸引其发朋友圈。这个过程增加了顾客对“美”的进一步感知,让我觉得很惊喜。
2. 改变效用组合的例子:
假如做美甲200元,单独护甲50元,美甲+护甲220元,我选择了最后者。提升了我的整体效用,效用>我愿意支付的代价(通过价格游戏造成费用降低的假象)。
3. 降低交易成本的例子:
交易成本中最高的成本是商品/服务质量的度量。以及对于非标品而言,搜寻的成本很高。美甲店的方法是:客照和同款,并按本月畅销榜进行推荐。以此将非标品打造成标品,同时,通过“畅销”度量商品的质量,从而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
产品经理的练习
衡量用户价值的能力。
1. 了解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哪个需求点。
例如: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户。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旧体验是从图书馆检索;可能是从谷歌过来的,不满意谷歌对中文内容的搜索结果。
2. 积累用户样本量。
积累用户量,是指积累同一类型需求的数量。(用户不是自然人,是同一需求的集合)。
通过积累,判断不同需求类型的用户的行为,从而对用户进行分层,从而在不同决策时找到不同依据。
“产品经理的天赋,有时候是一种总结能力。”
如何形成产品经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经理需在一个领域持续积累用户样本量和专业能力
产品经理的成长
产品经理的成长是阅读、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的,短板决定上限。
三年内的产品经理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通过自己建立这个领域的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的认知,未来在产品中做阅读和思考时,效率才足够高。
积累经验的方法
1. 在大量迭代中验证和反思。
2. 加入有产品氛围的小团队。
进一步的发展
1. 从0-1
2. 做深做透
3. 做宽做杂
4. 大量用户
5. 商业闭环
6. 团队建设
总结:一个有产品力的团队,是产品经理成长的沃土。
产品经理的价值
产品经理的价值=经验等级×平台匹配度×智慧等级。
经验等级
随时间增长,但是呈现边际递减效应。
平台匹配度
是产品经理的经验发挥作用的程度。体现在:产品经理一旦更换平台或领域,经验大幅下降,团队默契程度和共同认知发生偏差,导致产品经理的价值大幅下降。因此空降的高级产品经理往往很难成功,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智慧等级
也是打破第二个魔咒的方法。越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对陌生领域的理解就越快,同时能复用既有经验,可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启发1、产品经理跳槽的首选
同领域“复制”旧经验的工作,或新业务建设,或灾后重建工作,以大幅降低匹配度过低导致的价值损失。
启发2、提升智慧等级。
核心就是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谈,浮于表面。
决策权衡
举个例子“非司即乘”判责价值观的权衡,后演化为“权责不清,平台承担”的价值观。
启发1、“用户体验至上”。
当用户体验损失导致用户流失后,平台宁可承担经济损失(平台对司乘双方来补贴),也不将责任硬安在用户头上。而降低平台经济损失则成为平台优化的方向。
启发2、产品设计背后的价值观导向如此重要。
这个问题是讲“权责”,滴滴对于权责有惩罚机制,却不仅仅依赖惩罚机制来建立策略。在“非司即成”的价值观上,新增“平台责任”的价值观,并在后者价值观的指导下,解决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如乘客付款不及时平台垫付等。对于我的启发是,功能设计时需要追溯背后考量的价值观,正如ToB产品中,往往陷入商家与买家权责的纠纷中,此时平台对于双方行为的价值判断,就会影响功能的设计。
启发3、产品决策者“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决策
决策是在理性的认知和理性的目标下,寻找最优解。
常见的决策方法和误区:
1. 数据决策。
常用来解决“选择题”,如AB测试,但是对于开放性问题,作用一般?因此,要在建立基本用户模型和行为模型前提下,辅助使用数据进行决策。
2.逻辑决策。
人的95%的行为是源于习惯而非理性,因此逻辑决策难以做到客观,受个人偏好和认知结构影响。所以通过逻辑形成的决策,往往难在“跟对方讲清楚”,所以成本高于数据决策。这时通常需要加入一定的影响力去影响对方。
3. 主观决策。
这种强依赖产品经理对于用户模型、交易模型的理解,并预测市场运行,由此做出决策。这是最难的,而且往往试错成本很高。因此做出决策时,首先可以利用过往经验来证伪,无法证伪时,就假定它成立,在有新的信息或思考时进行更新,可能会得到新的结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