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指南——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和检验
2024-04-01 14:42:40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GMP指南——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和检验"是一份详细阐述了在制药和医疗行业中,如何有效管理和规范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的文件。它涵盖了实验室设计和布局、设备选择和维护、样品处理和储存、质量控制和保证、员工培训和资格认证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这份文件对于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以及降低污染风险至关重要。同时,它还强调了微生物实验室在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保证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提高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偏差调查
定义
超出质量标准或可接受标准的微生物测试结果
实验室调查
考虑方面
微生物测试使用的测试样品的可靠性
进行实验的微生物分析员的教育背景、技能和经验
和微生物分析员相关的测试环境监测以及人员表面监测历史数据
检验使用的设备、耗材、培养基、稀释剂和试剂的适用性
检验相关的环境控制,包括微生物测试设施、超净台、隔离器和个人保护着装
回顾和报告结果、实验碟计数、微生物液体培养基计数、数据记录、计算准确性
偏差中独立进行微生物菌种鉴别
调查性测试
调查性测试不是复验,而是对偏差的响应
不得用于 物料或产品的放行
禁止为得到预期数据进行测试至合格的做法
实验室应建立规程规定避免临时决定调查性测试、复验或重新取样的适当性
当适用时,可根据药典规定的情况下进行复验
结果
可能没有充分的证据将调查结果与偏差直接联系起来
对于无效测试,第一阶段调查关闭,并无需进入第二阶段生产调查
必须实施CAPA(在重新测试或重新取样之前)以纠正初始试验结果无效的根本原因
可能没有充分的证据将调查结果与偏差直接联系起来
第一阶段的实验室调查将被认定为没有结论
调查将进行第二阶段生产调查
调查结果未显示任何测试失败的证据
必须进行第二阶段调查,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来源
生产调查
原则
成员通常来自微生物实验室、生产、工程、维修和工艺验证团队
通常由质量部门领导该调查小组,为增加调查成功概率,调查小组应有熟悉生产操作的微生物学主题专家
生产调查将着重于生产设施、人员、生产过程及物料。
调查要素
清晰地描述偏差
对偏差进行清晰地描述,及其是如何超出限度的。尽量具体、简洁和准确。
确定最终或最可能的原因
调查需全面,尤其是在可能的原因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确定是否为重复偏差或一次性事件
之前的CAPA 是否有效
对偏差发生区域进行检查
定位厂房内偏差发生地点,并对周边可能造成的微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检查识别
趋势检查
回顾以往相关调查进行评估
数据评估
应对生产或批记录进行全面复核,以确定是否在结果记录时存在有意或无意的篡改或错误数据记录
保持清晰地沟通
对涉及人员进行面谈,如需要,对调查进行修订
确定潜在的影响
该事件对于生产的其他批次有什么影响?该影响评估可能包含药品组分、生产设备,或其他生产线、其他厂房生产相同或相关产品以及已销售产品。
确定所有受影响批次
调查涉及范围是否需要根据实验室调查情况进行扩大?所有调查中涉及批次不应被放行
确定风险级别
使用该产品的患者可能会面临什么风险?对有效期内的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什么影响?
确定所需的CAPA 并制定实施计划
创建包含所有可能解决方案的清单,以防止偏差再次发生,并执行最有效的变更。
调查过程中决定暂停哪些生产
根据偏差属性,在调查完成前,调查小组应考虑并建议受影响区域的生产应暂停直至纠正行动完成
考虑因素
与失败直接相关的单元操作和设施内位置
可能会有影响的周围支持性区域
环境监测方面对于偏差可能的影响点
原辅料、制药用水、中间物料、包装材料和公用设施等
批记录中记录的关键生产步骤的偏离
近期的变更
相关的中间过程中的生物负载、环境和人员监控偏差
与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操作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生产经理的面谈
后续微生物监控和测试
培养基
培养基的制备
可按处方配制,也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或直接采用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
注意事项
应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进行配制
配制时应按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不得使用结块、颜色发生变化或其他物理性状明显改变的脱水培养基
已开封的脱水培养基应尽快使用,不及使用完的可通过效期验证确定存放时间
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贮藏
各脱水培养基或各配方组分应准确称量,并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
配制培养基最常用的溶剂是纯化水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用去离子水和蒸馏水
应记录各称量物的重量和水的使用量
配制培养基所用容器和配套器具应洁净
对热敏感的培养基如糖发酵培养基其分装容器一般应预先进行灭菌
脱水培养基应完全溶解于水中,再分装与灭菌。配制时若需要加热助溶,应注意不要过度加热,以避免培养基颜色变深
应按照生产商提供或使用者验证的参数进行培养基的灭菌
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必须附有所用灭菌方法的资料
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技术,特殊培养基可采用薄膜过滤除菌
培养基应采用经验证的灭菌程序灭菌,培养基灭 菌方法和条件,应通过无菌性试验和适用性检查进行验证
对蒸汽灭菌柜的蒸汽循环系统也要加以验证,以保证在一定装载方式下的正常热分布
应确定每批培养基灭菌后的pH 值,冷却至25℃
pH 值的范围不能超过规定值±0.2,除非经过验证
若灭菌后调节pH, 应使用灭菌或除菌后的溶液
培养基的贮藏
自配的培养基应标记名称、批号、配制日期、制备人等信息,并在已验证的条件下贮藏
商品化的脱水培养基或预制培养基应设立接收标准,并进行符合性验收
培养基灭菌后不得贮藏在蒸汽灭菌柜中
琼脂培养基不得在0℃或0℃以下存放,因为冷冻可能破坏凝胶特性
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2-8℃保存,一般不超过1周,且应密闭包装
若延长保存期限,需经验证确定
制成平板或分装于试管的培养基检查项
容器和盖子不得破裂,装量 应相同,尽量避免形成气泡,固体培养基表面不得产生裂缝或涟漪,在冷藏温度下不得形成结晶,不得污染微生物等。
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只允许1次
培养基的再融化一般采用水浴或流通蒸汽加热
融化的培养基应置于45-50℃的环境中,不得超过8小时
倾注培养基时,应擦干培养基容器外表面的水分,避免容器外壁的水滴进入培养基中造成污染
使用过的培养基(包括失效的培养基)应按国家污染废物处理相关规定进行
使用者按照储存条件对已灭菌培养基的保存期进行验证
促生长能力、无菌性,选择性培养基还包括抑制能力、指示能力的考察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
常规监控项目是pH值
培养基在有效期内应依据适用性检查试验确定培养基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一次
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
试验的菌种可根据 培养基的用途从药典相关通则中进行选择,也可增加从生产环境及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株
欧洲、美国药典规定:每批成品培养基和每批配制培养基都必须进行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若不符合规定,应寻找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问题重复出现
环境监测的培养基需特别防护,以防止外来污染物的影响及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推荐用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
不同用途的培养基,可根据其用途按照药典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适用性检查
微生物的鉴定
原则
定义
借助现有的分类系统,通过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测定,对其进行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大类的区分,或属、种及菌株水平确定的过程
所检出微生物的常规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学、细胞形态学、革兰染色或其他染色性,及某些能够给出鉴定结论的关键生化反应
借助现有的分类系统,通过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测定,对其进行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大类的区分,或属、种及菌株水平确定的过程
非无菌产品的控制菌检查一般应达到药典规定的水平
无菌试验结果阳性、无菌生产模拟工艺(如培养基灌装)失败、环境严重异常事件时,对检出的微生物鉴定至少达到种水平,必要时需达到菌株水平
初筛实验
流程
待检培养物的分离纯化后,一般要先进行初筛试验确定待检菌的基本微生物特征,将待检菌做初步分类
常见的初筛试验包括形态观察、染色镜检、重要的生化反应
革兰染色镜检
原理
阴性
细胞壁较厚,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含量高且网格结 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用结晶紫复合溶液染色
细胞后用脱色剂脱色,孔径缩小以至关闭阻止了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逸出, 故而菌体呈现深紫色
阳性
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含脂量又高,用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被溶解,细胞壁通透性
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抽提出来,菌体呈现复染液的红色
制片、染色操作
镜检观察
在载玻片的菌膜上滴一滴香柏油,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标本,菌体呈红色为革兰阴菌
菌体呈蓝紫色为革兰阳性菌
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原理
革兰氏阴性菌
在碱性溶液(3%KOH)中,细胞壁会快速破裂,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被释放到碱性溶液中,使溶液的黏性增强并形成黏丝
革兰氏阳性菌
在碱性溶液中不会被溶解,细菌均匀地分散在碱性溶液中不会产生黏性
材料
3%KOH溶液(WIV)、木质牙签、待检菌的新鲜纯培养物(18-24小时)
操作
在一洁净的载玻片上等距离滴上3滴3%KOH 水溶液,用铜绿假单胞菌或具有等同反应的菌种作为阳性对照
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具有等同反应的菌株作为阴性对照
用木质或塑料接种环从培养基上分别挑取阳性、阴性和待检菌的新鲜纯 培养物(18-24小时)于载玻片上的3滴KOH水溶液中
然后用接种环快速环形搅动30-60秒后,用接种环轻轻地向外拉该菌悬液
革兰阴性细菌,在菌悬液和接种环之间有黏丝出现
革兰阳性细菌则无黏丝出现
结果判断
如果在15秒之内溶液的黏性增强并有黏丝形成,则认为该试验菌株的氢氧化钾试验呈阳性,试验菌株为G
如果溶液不产生黏丝,则试验菌株被判断为氢氧化钾试验阴性,试验菌株为G'
但是必须当阳性和阴性实验结果均为典型反应时,该实验才有效。
过氧化氢酶试验
目的
区分葡萄球菌(过氧化氢酶阳性)和链球菌(过氧化氢酶阴性)
原理
细菌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细菌细胞具有毒副作用,而细胞内的接触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为分子态氧,使其解毒
向含有接触酶的细菌培养物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后即产生大量气泡(阳性)。
材料
3%过氧化氢溶液、洁净载玻片、塑料接种环或无菌木质牙签
操作和结果判断
用无菌木质牙签挑取新鲜待检菌的纯菌苔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
向玻片上的菌落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一滴或于琼脂培养物上直接滴加3%过氧化氢试液
立即观察结果,产生气泡为阳性反应,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反应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具等同性质的菌种作为阳性对照,铜绿假单胞菌或具等同性质的菌种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正确性的保证
当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到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时,会产生假阳性结果(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必须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菌落上,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不应用铂金类接种针或接种环去混合培养物和过氧化氢水溶液,因为接种针的 铂金可能会引起假阳性结果
凝固酶试验
目的
区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推测非致病菌)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很可能为致病菌)
原理
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免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株大多数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操作
玻片法
一张洁净玻片中央加1滴生理盐水,用接种环取待检培养物与其混合制成菌悬液,若经10-20秒内无自凝现象发生,则加入人或兔新鲜血浆1环与菌悬液混合观察结果
试管法
试管内加1:4稀释的兔或人血浆0.5ml, 再加1-2个待试菌菌 落,置37℃水浴,每30分钟观察1次结果
结果判断
玻片法
5-10秒内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试管法
如有凝块或整管凝集出现为阳性。2小时后无上述现象出现,则放置过夜后再观察
氧化酶试验
目的
区分不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和肠道菌(氧化酶阴性)。
原理
材料
细胞色素氧化酶检验指示条
操作和结果判断
从培养基上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一菌落(菌落的pH值不得低于6.0,否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将菌落均匀涂在指示条上,过20-60秒后,比较指示条的颜色
变为紫到深紫色,则为阳性反应,不变色或黄色为阴性反应
表型微生物鉴定方法
生化反应试剂条鉴定
现多采用市售的鉴定试剂条,该鉴定系统由试剂条、添加试剂及检索工具等配套形成完整的微生物鉴定体系
试剂条一般由多个微管组成,内含干燥生化基质
常用的生化反应有:发酵试验、同化试验、同化或发酵抑制试验、酶试验
步骤和试剂条的选择
纯化、分离待鉴定菌
挑取纯化后单菌落做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的革兰属性
根据染色和其他生化实验结果选择试剂条
选定正确的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试剂条的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
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
基于生化反应的鉴定系统
基于化学分类的鉴定方法的鉴定系统
基于分子生物学基因分析进行鉴定
MALDI-TOF质谱仪
原理
仪器构造
操作程序
结果的分析
基因型微生物鉴定方法
对细菌分类的描述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分析比较来实现的
微生物基因型通常不受生长培养基或分离物活性的影响,只需分离到纯菌落便可用于分析
大部分微生物物种中核酸序列是高度保守的,所以核酸测序和全基因组核酸测序等基因型微生物鉴定方法理论上更值得信赖
基因鉴定法通常在无菌检查试验结果阳性、非无菌药品控制菌检查中疑似菌的鉴定、环境监测异常、偏差调查、培养基模拟灌装失败等微生物调查中使用。
目前常见的鉴定方法为16SrRNA 基因测序
溯源分析
原理
通过对污染微生物和相关环节监控微生物进行比对,以同源性的差异程度为依据,确认污染来源的过程
同一地点的同种菌,其表型特征和基因型特征是基本一致的
不同地点的同种菌,表型特征可能基本一致,但保守及可变区域的基因特征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污染调查等应以基因型特征鉴定为主,表型特征鉴定为辅
需比对更多的基因序列和特征基因片段,甚至是全基因组序列的比对
建议采用多项鉴别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
生物指示剂管理
生物指示剂的分类
载体型生物指示剂
由微生物芽孢和载体经包装而成
载体和内层包装不得含有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的污染物,避免影响生物指示剂的性能和稳定性
不得被特定的灭菌工艺降解
载体和包装的设计应保证生物指示剂不受污染、并使其所含的微生物在贮存及运输中损失最小,且方便取样、转移和接种
能被灭菌介质穿透并使灭菌介质与生物指示剂能充分接触
芽孢悬液生物指示剂
芽孢混悬于液体中
若用于液体物品灭菌,必须测定生物指示剂在灭菌液体物品中的芽孢数和D值
自含式生物指示剂
由芽孢和能够恢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组成的系统
除非生物指示物可以放入装载中,且不变形、不损伤其内层包装,否则不得使用
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除了电离辐射外,微生物芽孢较菌体有更强的耐受性。含芽孢的细菌更适合用于制备生物指示剂
特性
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物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耐受性
菌种应无致病性
菌株应稳定,存活期长,易于保
易于培养
生物指示剂的芽孢含量应在90%以上
制备
按程序进行制备和质控,制备前需先确定所使用微生物的特性
将所用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培养、收集和纯化
然后将休眠(未萌发状态)芽孢悬浮于无营养的液体中保存
用户亦可根据需求选择可作为生物指示剂的微生物自制供内部使用的生物指示剂
用户应确定自制生物指示剂的纯度、芽孢数、 D值等参数,并制定有效期,以保证灭菌验证和监控的有效性
生物指示剂应在标示条件或验证条件下进行储存,避光、远离毒性物质、防止过热和潮湿
应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制备后需进行各性能参数测定
应建立和保存相关的微生物鉴定和制备记录
商品化的生物指示剂应具备详细的生物指示剂的性能特征和使用说明
应用
灭菌程序的验证中,生物指示剂的被杀灭程度是评价一个灭菌程序有效性最直观的指标
根据使用目的制定商品化生物指示剂的验收标准,以保证生物指示剂的性能符合相关要求
接收商品化生物指示剂时,应进行微生物纯度和形态的鉴定及测定微生物数量
生 物指示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必要时应重新进行耐受性检查
户应根据被灭菌物品特定的灭菌工艺选择适宜的生物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对灭菌过程的挑战必须超出物品的微生物负荷量及耐受性的挑战,以保证灭菌程序有更大的安全性
进行 生物指示剂领出和回收的物料平衡管理
实验室管理
接收、储存
确认运输条件、包装、数量等符合要求,并附带有厂家检验报告
进行登记并 按说明书在规定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内存放,注意温度、湿度等保存要求
指示剂一般应保藏于受控的地点。
性能测试、放行
测试项目
含菌量复核、纯度确认、形态鉴定,如有必要可以用表型法或基因法进行菌种鉴别
菌含量复核
对载体的处理不当会导致菌含量复核结果偏低
纸条式生物指示剂,因其不易打碎,可在液体中加入无菌的玻璃珠,然后再震荡打碎,制成纸浆悬液进行计数
其他载体的生物指示剂,可采用超声,使孢子尽可能从载体上脱落。
纯度确认可以通过在合适的平板培养基上检查孢子形成的菌落,确定是否有其他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进厂质控(复核测试)报告
生产商、菌名、批号、标示含菌量、 D值、效期、稀释过程、稀释倍数、计数结果、每个生物指示剂含菌 量、是否合格
检验合格的生物指示剂要经过批准和发放后才可以使用
领用时要登记领用人、日期、数量等
培养
转移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生物指示剂无菌转移至合适的培养基中,并使其完全浸没在培养基中
有孢子条的自含式生物指示剂
捏碎自带的培养基,使纸条完全浸没在培养基中
密封安瓿的自含式生物指示剂
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
其他类型生物指示剂
在接种前尤其要注意生物指示剂外表面的消毒和检验员的手消毒
阳性对照生物指示剂在阳性间操作,灭菌处理后的生物指示剂在微生物限度区域操作
培养温度
接种后按使用说明书的培养温度进行培养
观察
阳性
记录结果,停止培养并进行相关调查
阴性
需要培养整个培养周期
培养时间
生孢梭菌或其他厌氧微生物用作生物指示剂时,要注意厌氧条件
生物指示剂销毁
使用生物指示剂制造商推荐的方法或其他等效方法进行灭活处理后再销毁
资质、培训
基础岗
细菌内毒素岗
微生物限度岗
无菌检查岗
环境监测岗
微生物培养结果观察及报告岗
设施、环境条件
基本要求
房间设置
有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实验环境 应保证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从事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阳性对照、抗 生素微生物鉴定的实验室,应当单独分设
开展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设置相应防护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实验室的布局、设施和设备配备及废弃物的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对样品造成污染、对人员健康造成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潜在的污染
不能超范围开展实验活动
布局
原则
既要最大可能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防止检验过程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考虑活动区域的合理规划及区分,避免混乱和污染,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的可靠性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 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来决定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
其实验室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须在相应专用设施内操作,应当采取充分的去污染措施,必要时应当进行灭菌和清洗
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即实验室布局设计宜遵循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防止潜在的交叉污染。
标识
不同的功能区域应有清楚的标识
正确使用与微生物检验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相对应的生物危害标识
从事分子生物学检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应规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其他
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应考虑其适用性,以利于清洁、消毒并减少污染的风险
微生物实验室应包括相应的洁净区域和生物安全控制区域
根据实验目的,在时间或空间上有效分隔不相容的实验活动
洁净区域应配备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温湿度需满足相应的检验要求
空气过滤系统应定期维护和更换,并保存相关记录
生物安全控制区域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
霉菌试验要有适当的措施防止孢子污染环境
对人或环境有危害的样品应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
有进出洁净区域的人和物的控制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实验区域
无菌检查环境洁净度条件不应低于无菌生产操作区,以降低无菌检查出现假阳性的风险
无菌检查应在隔离器系统或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域中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不低于D级背景下的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用于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洁净操作室应配有更衣室及缓冲间或传递窗
菌种处理、微生物鉴别和阳性对照室
该室必须与其他实验室严格分开
打破微生物容器的处理
用浸透消毒液的抹布或纱布覆盖于碎片上或将消毒液倒在污染区,浸没适当时间(如30分钟或以上),先从外至内逐步清理污染源,最后将衣物彻底灭菌
清理时切勿扩大污染面,且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玻璃碎片,以防损伤皮肤,造成病原性微生物感染事故
消毒液的选择应适用于杀灭特定阳性菌
按实验室性质的需要保持对相邻实验室的相对负压
所有与菌种相关的试验废物均应经过灭菌处理后方可丢弃
需采取经过确认和验证的消毒方式确保实验室洁净条件合格
根据阳性菌的生物安全级别确定检验环境等级
每次实验结束后要对操作设备及整个实验室环境进行消毒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室
注意防止抗生素及微生物的污染
考虑将效价检定实验室与微生物检查和无菌检查区域分开,以避免抗生素以及所使用的检定菌对实验的干扰
两部分
样品处理的试验间和用于制备双碟的受控区
该实验室无洁净级别要求
操作台宜稳固并保持水平
实验室内应光线明亮,并有控制温度、湿度的设备
该培养箱与微生物检查和无菌检查用培养箱严格隔离放置并专用于该实验室
培养室及其他功能区域
培养室用于放置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箱,企业基于风险评估来决定培养室的环境要求
需要注意霉菌培养皿可能会有霉菌扩散的风险,企业应基于历史事件和风险来评估是否需要采取对应的防污染措施
设备
原则
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类型、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应满足检验所采用标准的要求
安装和布局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和校准,并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用于试验的每台仪器、设备应该有唯一标识
完成相应的检定、校准、确认,并形成相应的操作、维护和保养的标准操作规程后方可正式使用
仪器设备使用和日常监控要有记录
设备分类
(仅限于微生物检验用设备)
设备的维护
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性能确认,并保存相关记录
仪器设备若脱离实验室或被检修,恢复使用前应重新确认其性能符合要求
重要的仪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进行维护和保管,保证其运行状态正常和受控
有相应的备用设备以保证试验菌株和微生物培养的连续性
影响实验准确性的关键设备应在其运行过程中对关键参数(如温度)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
发生偏差,应评估对以前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对于一些容易污染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试验用的无菌器具应实施正确的清洗、灭菌措施,形成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器具应有明确标识并与非无菌器具加以区别
实验室的某些设备应专用,尤其是阳性试验相关设备
校准和确认
根据日常使用的情况进行定期校准、定期确认并记录
确认和校准的周期和校验的内容根据仪器的类型和设备在实验室产生的数据的重要性不同而不同
仪器上应有标签说明确认日期和再确认日期、校准日期和再校准日期
温度测量装置
相关的温度测量装置,应具有可靠的质量并进行校准
温度设备的校准应遵循国家或国际标准
使用前确认温度测量装置的性能
灭菌设备
实际应用的灭菌条件和装载状态需定期确认
维修或灭菌程序可能对灭菌效果产生影响时,应考虑重新确认
应在代表性位置使用生物指示剂确认灭菌效果
日常监控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
非简单压力容器操作人员需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高效过滤器
要按照确认的方法进行现场生物和物理的检验,并定期进行再确认
应符合微生物风险级别及安全要求
定期对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进行监测,以确保其性能符合相关要求
实验室应保存检查记录和性能测试结果
其他设备
悬浮粒子计数器、浮游菌采样器应定期进行校准
pH计、天平和其他类似仪器的性能应定期或在每次使用前确认
若湿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湿度计应按国家或国际标准进行校准
所测定的时间对检验结果有影响时,应使用校准过的计时仪或定时器
应评估离心机每分钟的转数,若离心是关键因素,离心机应该进行校准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
性能体现
密闭系统的完整性,表面灭菌程序的有效性,无菌状态的维持能力
结构
特点
一个封闭的操作空间,与外界的空气交换均通过可截留微生物的高效空气过滤系统进行
采用经验证的方式(如通常采用过氧化氢灭菌)对内部表面进行灭菌处理
在表面灭菌完成后,通过输入经过滤的洁净空气来维持内部的受控环境
集成的监测设备还可对表面灭菌过程和受控环境进行监控
物料传递
用无菌接口、快速转移通道或者带有表面灭菌功能的传递舱进行物料传递
物料经过表面灭菌处理后,通过无菌传递进入操作舱体
组成
舱体、空气处理系统、传递装置、灭菌设备、配套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无菌检查设备及工具
内部环境要求
隔离器在静态时,悬浮粒子要符合A级要求
操作规程中无需符合A级要求,对于风速和气体交换率也无要求
安装位置的选择
建议安装在D级洁净度区域
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安装地点应有足够的建筑承重
周围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隔离器的移动、物品的输送和正常维护
隔离系统应避免安装在房间通风口直吹的地方
当采用对温度敏感的灭菌方法时,隔离系统房间的温度应当是均一 的
灭菌剂排放的安全风险也应考虑
隔离系统验证
在用于无菌检查前,其性能应得到全面确认且具有书面记录
隔离系统配置了物料进出的传递舱或快速传递门接口,亦需验证
应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制定隔离系统的再验证计划
重要仪器仪表应定期校验
再验证一般包括年度验证和期间核
围绕密闭系统的完整性、灭菌程序的有效性、无菌状态的维持能力等关键性能进行评估
再验证
运行程序或参数变
维护时更换重要配件
发生运行异常并完成维修后
安装场地变更
长时间停用后的再启用
隔离系统的应用
根据设备和自身无菌检查工作特点,确定相关的使用规范
对待灭菌的物品和容器进行包装完整性验证
进行隔离系统内部环境的无菌维持能力的验证
日常使用规范
完整性检验
使用前后,对舱体和手套/袖套的完整性进行检验,检验频率也可根据风险评估确定
监测和记录
浮游菌、沉降菌、表面接触碟、擦拭子或便携式悬浮粒子采样器进行周期检验
悬浮粒子和微生物采样不能对舱体内部的无菌环境产生影响
日常清洁
使用前后,对内部和物品包装表面的清洁程度以达到肉眼可见的干净、干燥为宜
选用的清洁剂应具有良好清洁效果,不腐蚀材质,残留对无菌检查无不利影响
清洁工具建议采用无尘材料,清洁方法、频度及清洁用设备和材料应予以规范
培训与安全
人员应接受特定操作规程、日常维护及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按权限级别进行隔离系统的操作
培训内容及考核成绩应记录在个人培训记录中
维护和周期性回顾
根据使用特点和供应商建议制定预防性的设备维护和耗材更换计划,定期检查并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建议定期对隔离系统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无菌检查结果回顾、环境数据统计和趋势分析、历次故障/偏离情况的调查等
无菌检查结果的解释
出现无菌检查试验结果阳性,按照《中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中结果判断的要求进行分析和判定
实验室用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
定期监测超净工作台内的空气质量(微生物和悬浮粒子数)及风速
微生物监测可以使用空气取样器法(浮游菌)、沉降菌平皿法、表面菌测试法等
培养箱
使用时应进行温度监控,在进行性能确认(PQ)时进行空载和负载的温度分布的确认
定期对温度进行校准,定期进行内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加了阳性菌的培养皿,企业应基于历史事件和风险来评估是否需要采取对应的防污染措施
蒸汽灭菌柜
在满载热分布中,针对不同的灭菌物品需选择不同的灭菌程序,并分别进行验证
通过验证证明在当前的灭菌条件、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生长能力没有受到影响
可以将此类培养基的日常适用性检查的数据作为蒸汽灭菌柜验证的一部分
日常使用时,应使用经过验证的装载,来控制灭菌物品装载数量和位置,并在每个灭菌独立包装上贴上化学指示胶带
每次灭菌应打印灭菌开始时间、 升温时间、灭菌温度维持时间等具体灭菌参数,并观察化学指示胶带颜色变化,作为灭菌条件监测的辅助手段。
BD实验全称布维-狄克试验
检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冷空气排除效果的试验
空气高效过滤器
定期对高效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查
必要时测定风速、悬浮粒子数
必要时进行送风量、换气次数的测量、检漏
对气流流向、压差进行检验
菌种管理
原则
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
按统一操作程序制备的菌株是微生物试验结果一致性的重要保证
试验菌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
标准菌株
标准菌株的复苏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标准储备菌株应定期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1次转种的工作菌株
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标准储备菌株保存时,可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分装于小瓶中作为储备菌株
菌种的保存时间应经过验证
管理
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用于微生物转种、培养以及检验工作的所有操作物品,在废弃或再使用前必须灭活
实验室必须建立菌种管理的程序文件和记录
菌种必须定期转种 传代,并作纯度、特性等实验室所需关键指标的确认
每支菌种都应注明其名称、 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并记录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菌种保藏的位置和条件等信息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