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指南——实验室洁净区环境监测
2024-04-02 14:23:52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根据GMP指南,实验室洁净区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操作流程。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粒、微生物及其他潜在污染物的含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内容通常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悬浮粒子数、微生物含量以及气压差等参数。监测方法可采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亦可进行定期的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作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定期更新和审查,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GMP要求。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微生物的监测
选择位点考虑因素
受微生物污染后,对样品有直接影响的位置
在实验室,容易滋生微生物的位置
不容易清洗、消毒的位置
该区域的某些操作容易引起微生物的污染、传播
考虑取样操作是否会带来污染或使得样品不具备代表性
考虑把取样安排在每班检验结束的时候
可能污染产品的位
与样品直接接触的
压缩空 气、空气、检验设备、工具、容器、手套及水
与样品不直接接触但可能会间接影响样品质量的
墙面、地面、天花板、门、凳子
针对设备的特点制定环境监测策略
生物安全柜的外溢问题
微生物监测位点选择示例
取样频次
产品的种类及特性、设备/流程的设计、人员活动的多少、微生物环境监测的历史数据等
增加环境取样频率的情况
环境监测数据有上升趋势时,应增加相应区域的监测位点频率
安装新设备,改造现有设备时,可增加现有位点的频率
增加操作人员或操作班次时,根据操作范围和时间增加位点和频率
改变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实验和环境监测超标时,要增加相应检验区域的环境监测频率
回顾历史数据,经质量人员批准可减少监测频次
减少频次之后,应定期回顾,以确保该频次仍适用
空气微生物监测
目的
确定浮游的生物微粒浓度和生物微粒沉降密度,以此来判断洁净区是否达到规定的洁净度
监测位点选择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房间(或区域)的面积和布局
使用的空间
房间(或区域)的用途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等
浮游菌的测试点选择可以与洁净区悬浮粒子数监测的一致或自定义
沉降菌的测试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气流扰动较小的地方
空气微生物测定的最小采样量和最少采样点数目参见《中国药典》指导原则9205
风险评估确定
频率和限度
洁净区空气微生物监测的限度要求参考表13-8进行
建议洁净区空气微生物监测的频次参考表13-6并通过风险评估进行
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计计数
如果试验时间少于4小时,则仍应使用表中的限度
测试方法
洁净区空气微生物测试应在动态下监测
仪器与材料
校验合格且在校验有效期内的空气浮游微生物采样器
预倾注平皿
自制平皿
取样
浮游菌
将测试仪器放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取样口置于取样点的合适高度(0.8-1.5m), 开始采样
沉降菌
无菌容器(如不锈钢储物盒)将预先培养的无菌平皿带至待监测区
监测时记下平皿打开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在碟底面上标明监测点等信息
将培养皿按采样点位置放好后,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完全暴露经验证的时间后,将培养皿盖盖上收集好
将浮游菌或沉降菌采样的所有培养皿培养
结果评估
对每个培养皿的菌落数进行计数
超标调查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回顾实验室内更衣要求
检查区域压差
回顾实验室的清洁/消毒程序,消毒间隔时间和消毒效率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检查、评估房间的完整性
回顾检查清场记录,对清洁和消毒方法进行评估
回顾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评价消毒剂对分离菌的杀灭效力
回顾检查其他试验中发现分离菌的情况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鉴定所有独特形态的分离菌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与操作人员交流,寻找潜在的风险
表面微生物监测
测试点选择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房间(或区域)的面积和布局
房间(或区域)的用途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关键的实验区域
频率和限度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限度参考表13-9进行
测试方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仪器与材料
商业化的接触碟
自制接触碟
按照《中国药典》指导原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和本指南中培养基配制方法
取样
表面微生物监测的方法可以提供定量、定性信息
取样人员于取样前 检查琼脂平皿。不能使用已被微生物污染的、水汽过多的、过于干燥或分装不均的平皿。
接触平皿法
适用于对平整的有规则性表面进行取样监测
培养基表面与取样面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与取样点表面均匀充分接触,再盖上碟盖,均匀接触至少5秒,接触期间平皿不可移动
取样后需要立即用适当的消毒剂擦拭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局限性
不适用于不规则表面
如果培养基比较湿,会造成微生物的混合和漫延
必须将培养基的残留物从取样点的位置清除干净
弹性膜法
按照既定的取样面积决定膜的大小,将膜贴到平整的表面
局限性
不适用于不规则表面
如果培养基比较湿,会造成微生物的混合和漫延
必须将培养基的残留物从取样点的位置清除干净
棉签擦拭法
适用于平皿接触法不适用的设备和不规则表面的取样
棉签的种类可以选择棉质、涤纶
棉质和涤纶棉签可以浸入到肉汤培养基内以提供定性结果
局限性
取样的技术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需要样品培养的操作
表面冲洗法
需要确定设备内表面的生物载荷时,或面积较大时采用该法
用无菌水来冲洗内表面,然后收集、膜过滤后,得到计数结果
局限性
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取样的技术、取样程序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超标调查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回顾实验室更衣要求
回顾实验室的清洁/消毒程序,消毒间隔时间和消毒效率
检查区域压差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检查、评估房间的完整性
回顾检查清场记录,对清洁和消毒方法进行评估
回顾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评价消毒剂对分离菌的杀灭效力
回顾检查其他试验中发现分离菌的情况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鉴定所有独特形态的分离菌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与操作人员交流,寻找潜在的风险
人员微生物监测
取样位点的选择
(无菌)
手套
双手的手指和手掌
操作服表面
前臂的袖管部位、前胸
鞋套
套筒的上侧面
宜在生产活动结束时取样
人员退出洁净区前检查位置
在洁净服的两个袖子的肘部和腕部之间,对下侧或里侧取样
在胸部表面拉链处取样
对两只手的手指部位进行取样
人员更衣资质确认的取样位点,日常更衣监测的位置,可增加前额、面部、颈部、后脑、拉链、腿部等
频率和限度
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制定
测试方法
取样
接触平皿上标识
操作员姓名
取样部位,标明左或右
日期
取样人姓名
注意事项
建议对进入B 级(含)以上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均进行检查
如操作人员自行取样,需有监控
取样前不得对手套消毒
取样后,操作人员对手部彻底消毒
取样后立即离开无菌区
培养、结果观察和报告
包括阴性对照在内的所有平皿先于20-25℃培养72小时,再转至30-35℃培养48小时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需要的培养时间
培养结束时,对每个培养皿的菌落数进行计数并报告最终结果
从无菌区操作员的无菌服和手套上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必要时进行菌种鉴定
污染的平皿经121℃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销毁
超标调查
调查和评估
评估人员可能对产品的污染
审核灭菌数据
审核其他区域环境监测数据
审核用于手套消毒的消毒剂的配制日期及有效期
鉴定污染菌
评估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
与操作人员交流潜在的原因
人员再培训/再确认
再次训练
无法达到资格确认的要求需要调离无菌区工作岗位
如必要,增加取样,加强观察
人员调离直至
重新进行培训
复习更衣程序
向合格的无菌区代表成功演练更衣过程
连续三次更衣验证结果合格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数据收集
监控日期
取样位点
取样方法
接受标准、警戒限、行动限
菌种鉴别的结果
产品批号信息
数据分析和报告
定期总结不同级别房间、不同位点、不同人员的数据,并且作趋势分析
如果发现微生物有增加的趋势,应立即通知质量、生产和工程等部门,并共同展开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系统进行纠正
微生物培养及计算
培养基的选择
所有使用的培养基都应按照《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首先应检查其可靠地恢复微生物生长的能力
所有配制好的培养基,建议应按灭菌批进行培养基适用性试验
环境监测用培养基的类型和培养条件取决于所选用的检测方法,但必须具有广谱性
如果被监测环境中使用过消毒剂或有抗生素,则要向表面监测用培养基中加一些添加剂。中和或尽量减少消毒剂或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微生物培养和计算
一般来说,微生物的培养只针对总菌落数。而有些时候需要将总细菌数和总真菌数分开报告
分别进行总细菌数和总真菌数采样
在每个取样点分别使用细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进行采样,并且分别按照要求进行培养
每个采样点使用总菌落培养基进行采样,可根据评估确定培养温度的先后顺序和培养时间
一般选择的培养温度为30-35℃和20-25℃
每个采样点使用总菌落培养基进行采样,选择在一个比较适合细菌和真菌同时繁殖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悬浮粒子的监测
概念
指既包括固态微粒,也包括液态微粒的多分散气溶胶
参考标准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ISO 14644《洁净间以及相关环境控制第一部分:空气洁净度级别》
GB/T25915.1-2021《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按粒子浓度划分空气洁净度等 级》
取样点的选择和数量
设置因素
空调系统初始验证的结果
房间(或区域)的面积和布局
使用的空间,如实验室空间设计和操作区域空间
与暴露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人员活动频率
和无菌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
人员进出房间频率
监测点设置
高效过滤器装在末端(天花板)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层流罩,只需在工作区(离地0.8-1.5m 处)设置监测点即可
高效过滤器装在空调器内及末端为亚 高效过滤器(效率≥95%)的空气净化系统,在工作区和送风口(离风口约0.3m)设置监测点
推荐洁净室最少取样点数量
各洁净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
推荐的药品洁净实验室的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
仪器
为了避免环境监测操作对样品检验结果造成污染,悬浮粒子监测一般放置在检验操作后进行
所监测环境中选择合适的系统,确保设备经校验合格,并且在校验有效期内
操作仪器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仪器生产商要求操作和使用设备
事先确认洁净区通风系统运行平稳后,方可进行取样
监测单向流时,将计数器取样口正向对着气流方向
监测紊流时,宜将取样口垂直朝上
在单向流系统中,应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
在确认级别时,应使用采样管较短的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以避免在远程采样系统长的采样管中≥5.0μm尘粒的沉降
选择监测系统时还应考虑生产操作中物料带来的风险
取样建议
在空调系统验证时进行三天静态测试,确认洁净区的级别
继续进行三天动态测试,确认空调在该级别下能够稳定使用
验证监测点需根据风险评估进行确定
日常监测是着重于满足检验需要,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日常检验时的监测点,进行动态监测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可根据风险评估及日常收集的数据,对监测点进行增减
采样头应放置在朝向气流的方向
被采样气流方向是不可控制或不可预测时,采样探头的开口应垂直向上
每个取样点的取样量至少为2L, 取样时间最少为1分钟。
相同级别的采样点单次取样量应相同
结果处理
记录每次采样测量的结果
对于带有浓度计算模式的粒子计数器,无需手动计算
在某个点进行两次及以上采样时,依据各单次采样的粒子浓度,按公式计算并记录该点关注粒径的平均粒子数目
级洁净区悬浮粒子测试
超标调查
监测设备的确认、使用等过程是否存在异常
回顾检查人员活动的水平
回顾检查/进行气流方式/烟雾试验
回顾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
检查区域压差
对机械设备潜在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检查、评估房间的完整性
回顾检查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操作
回顾检查其他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与操作人员交流,寻找潜在的风险
环境微生物的鉴别
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的鉴定
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
有助于评估清洁或消毒规程、方法、清洁剂或消毒剂及微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
环境监测纠偏限和警戒限
在环境监测的计划中应明确规定纠偏限和警戒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