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总纲
2024-04-27 18:11:38 73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免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秦代教育概述
文教政策
政治上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经济上
确立地主所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统一文字
“挟书律”,严禁私学
教育发展
实行“以吏为师”的教育体制,注重实用技能教育
汉代教育概述
文教政策
汉初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治国之术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武帝后采用“有为而治”的孔孟之道治国
兴太学以养士
重察举以选士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太学
(1)教师与学生
太学的教师是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
(2)培养目标
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3)教学内容
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
(4)教学形式
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次第相传
(5)考试制度
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如抽签考试,以考试好坏确定为官等级
鸿都门学
简介
鸿都门学是东汉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性质
表面
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主要学习内容是诗赋书画
实质
子主题
宫邸学
设于宫廷中的贵族学校
地方官学
郡国学--文翁兴学
简介
郡国学是汉代朝廷设立的地方官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
源起
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儒家思想,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办学目的
(1)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学生
(2)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选官制度
察举制
简介
察举制是汉代汉武帝开始设置的一种选官制度
性质
(1)标志
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政策
武帝时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增加察举的科目,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
(3)方式
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影响
推动了“独尊儒术”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体现了尚贤任能的精神,促进私学的复兴
发展人才考核的方法
察举制将考察和考试相互结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孕育了科举制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教育概述
教育发展
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政策朝令夕改,使得儒学的一尊状态被打破,由此形成儒释道三家并存的局面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实行“五经试课法”
国子学
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四学馆
儒、玄、文、史四馆
总明馆
儒、道、文、史、阴阳
综合性大学内实行分科教学的制度
皇宗学
皇族学校
四门小学
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
律学
掌教刑律
地方官学
不成制度
北魏设立州郡学,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私学
私学繁荣,推动了各家思想的合流
儒学丧失了一尊的地位,但仍然是私学的重要内容
出现了综合性质的私学
家庭教育
颜之推《颜氏家训》
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立志
严慈结合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
内容
设置中正
品第人物
品级升学(九等)
影响
积极
激励士子积极进取,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消极
沦为受教育和授官特权
选士大权旁落,国家实用人才稀缺
限制庶族,挫伤其求学积极性,抑制学校教育发展
隋唐时期教育概述
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
尊孔
整理、统一儒经
提高儒士地位
兼容佛道
发展科学
任立私学
选士制度
科举制度
产生的标志
隋炀帝设进士科
考生来源
生徒(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私学和自学)
考试科目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特科
考试方法
帖经、杂文、时务策、诗赋
学校制度
六学二馆
六学
属国子监、长官是祭酒
国子学、四门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
崇文馆:东宫直辖
弘文馆:门下省直辖
收藏、整理书籍,研究教授儒术
特点
学校种类繁多,学制体系完备
确立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建立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专业教育受到重视,尤其是医学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
书院起源
产生于唐代末年,发展于五代,繁荣完善于宋代
原因
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士子失学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禅林精合,讲授佛经
雕版印刷的发明
名师在书院讲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