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构图·光影·色彩》
2024-10-26 12:56:12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摄影美学:构图·光影·色彩》是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专业书籍,它全面讲解了摄影构图、光影运用和色彩搭配等关键技巧。这本书以丰富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摄影中的美学原则,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水准。无论你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知识和灵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完整的摄影创作思路
合理的运用技术
合理曝光
所谓合理曝光,指画面中该亮的部分足够亮,该暗的部分也足够暗,不要出现高光溢出以及暗部死黑的情况。这样,照片的明暗、影调层次才足够丰富,给人的感觉才会更加舒适。
快门与动静效果
景深与光圈
景深实际上会受光圈、焦距、物距三个要素的影响,摄影师通过控制这三个要素,实现照片虚实的合理性。最常见的是,借助浅景深让主体清晰而背景虚化,从而突出主体,在人像、静物、生态等题材中比较常见。还可以借助大景深使远景中的景物非常清晰,从而呈现出更多的美景,在风光题材的摄影中比较常见。
实际上,关于对景深效果的控制,摄影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其他方式。比如,应掌握如何在大光圈下得到充足的曝光量并获得更大的景深;或者在某些题材中,不能只开大或缩小光圈,要选择合适的光圈才能让画面更具表现力。
这张照片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大有讲究。如果光圈设定得过大,那么昆虫的身体必然会有一些区域变为虚化的状态,画面效果会打折扣;如果光圈过小,周边区域的虚化就会不够,干扰画面的元素就会太多。所以,合适的光圈其实非常重要。在拍摄这种微小的主体时可以多尝试几种光圈组合,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这张照片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大有讲究。如果光圈设定得过大,那么昆虫的身体必然会有一些区域变为虚化的状态,画面效果会打折扣;如果光圈过小,周边区域的虚化就会不够,干扰画面的元素就会太多。所以,合适的光圈其实非常重要。在拍摄这种微小的主体时可以多尝试几种光圈组合,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白平衡与色温
白平衡是人为控制照片色彩最主要的因素。设置恰当的白平衡,可以将拍摄场景的色彩更准确地还原出来。但实际情况是,在多数风光摄影场景中,需要摄影师进行艺术化创作,即对画面的色彩感进行强化处理,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氛围。因此,需要摄影师能够充分理解白平衡与色温的关系,根据场景的实际色温设定白平衡,或者直接控制相机的色温,以实现艺术化的偏色效果来渲染氛围。
拍摄这种类似日出的霞光场景时,可以将相机内的色温提高,高于场景的实际色温,让画面的暖调氛围更加浓郁。
这是日落后拍摄的城市夜景,刻意降低了色温,让画面向偏冷的色调变化,这样照片会显得更加通透,也符合夜景安静的氛围,偏蓝的色调还可以表现城市现代化建筑的科技感
基础技术的综合
曝光、对焦、光圈、快门及感光度等这些基本的拍摄技术,看似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初学者需要经过系统地学习和多次实拍,才能真正掌握不同技术要点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巧,但这还不是最难的,真正的难点在于对多种前期拍摄技术及硬件器材的综合运用。
摄影美学常识
主体突出、主题鲜明
主题,指我们拍摄照片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一幅摄影作品存在的意义。例如:一张照片就像一部电影,电影里有主角,这个主角就相当于照片的主体,而这部电影的内容就相当于照片的主题。
一张照片可以没有明确的主体,但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也可以这样认为——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及留白等构图元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构图决定一切
摄影并非只是对电子产品的应用,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被选择的艺术。选择的过程和所呈现的形式,就是构图。只有通过合理的构图,才能让真实的画面与经过大脑“提炼”的画面相吻合,甚至比人眼看到的画面更加美好、生动,也更具艺术效果。
要有光
构图是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但照片仅有理想的构图是不够的。色彩与光影都是影响照片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光影可以说是照片的灵魂,是让照片“活”起来的重要因素
色不过三
在拍摄时应该记住一个规律:色不过三。这并不是说照片中的色彩一定不能超过三种,而是强调一个概念,即色彩不宜繁杂。
这片花海有许多颜色,黄色、红色、紫色等,经过适当的后期处理,最终可以直观地看到画面只有两种主色调,分别是绿色和紫色,画面整体显得非常干净。
画面干净但不单调
只为追求照片干净而导致画面显得过于简单,表现力不足。因此,想让画面干净还应该增加一个前提,就是简洁而不简单。在确保画面简洁干净的前提下,还要让画面有足够的内容,有足够的表现力,这样拍摄才会成功。
提升照片的表现力
有价值的对象(场景)
选择拍摄时间
加入“活”的元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段文字给人无限遐想,可能让人联想到天寒地冻的凄美感。但在实际拍摄中,如果没有一些“活”的元素给景色陪衬,画面会显得死气沉沉,失去凄美的意境。如果要让景色“活”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在场景中加入“活”的元素,画面才会生机勃勃,更具感染力。当然,所谓“活”的元素并不特指人,照片中出现动物或人类的活动痕迹就可以了。人类的活动痕迹指的是帐篷、房屋、渔船等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物体。
让画面更有空间感(光线/线条)
空间感是指实体空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在摄影创作中,空间感是指将拍摄的实际场景在抽象的画面中表现出来,并借助线条的走势和影调的分布,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像扁平的二维画面。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立方体,虽然它只是在平面上绘制的一个简单图形,但是你却感觉到它是一个立方体,这是因为我们观察到的三个平面有明暗差别,这种明暗差别,也就是影调的变化,它让简单的图形呈现出了立体感
这张照片拍的是夜景,光线的透视不好,因此失去了因光源照射而产生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关系。被摄体的立体感来自于线条的变化
构图的概念和五大构图法则
构图的概念与要素
概念
摄影构图,指将所拍摄场景中的所有元素进行重新整理,以符合人的审美观感,并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摄影师结合技术手段与自己的审美来实现。具体的说,是要把场景中的主要对象(人物、动物、事件冲突等)提炼出来重点表现,并将干扰的线条、图案、形状等进行弱化,最终获得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画面布局和显示效果。
构图是摄影创作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构图合理的摄影作品,才能给观者视觉享受和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想让构图合理,需要将画面内景物之间的冲突和视觉效果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时,摄影师要设计和布局画面,并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重点表现。
构图是摄影创作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构图合理的摄影作品,才能给观者视觉享受和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想让构图合理,需要将画面内景物之间的冲突和视觉效果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时,摄影师要设计和布局画面,并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重点表现。
构图的要素
一张完整的摄影作品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是主体,即拍摄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建筑物等。
第二是陪体,也叫宾体或客体,主要用于陪衬或修饰主体,或与主体共同表达主题。
第三是前景,在主体之前,主要起过渡作用。
第四是背景,主要用于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时间、时节等信息,并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第五是留白,即画面里没有主体和陪体的区域,是观者遐想和思索的空间。
第一是主体,即拍摄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建筑物等。
第二是陪体,也叫宾体或客体,主要用于陪衬或修饰主体,或与主体共同表达主题。
第三是前景,在主体之前,主要起过渡作用。
第四是背景,主要用于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时间、时节等信息,并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第五是留白,即画面里没有主体和陪体的区域,是观者遐想和思索的空间。
这张照片中的马儿是主体,因此非常醒目和突出。远处的晨雾是陪体,起到了衬托马儿的作用,并且与马儿形成了呼应,共同营造出了照片的主题。照片中的前景是前面的草地,背景是远处的山体。至于留白,我们可以认为是草地的中间区域。这就是一张完整照片所拥有的五种构图要素。
前景的四大用法
夸大前景,与远景相呼应,增强画面可读性,让画面更具立体感。
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尽量放低机位并靠近前景,让前景的黄花与远处的山峰相呼应,增强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选择合适的前景用于修饰主体,避免主体过于突兀,让内容层次更加丰富。
引导观者视线到画面深处,让画面更具空间感。
利用前景构建框景,用以强调主体并增强画面现场感
黄金分割构图
黄金分割图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如果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段,其中,较短线段与较长线段的长度比为0.618:1,这个比例能够让这两条线段从整体看更具美感。并且,较长的线与这两条线段之和的比值也为0.618:1,这是很奇妙的。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螺旋线
“11235813……”这组数值有什么特点?答案是,这个数列从第3个数值之后,任意一个数值都等于前面两个数值之和,同时,越往后排列,临近两个数值的比值越接近黄金比例0.618:1。这组数值被称为斐波那契数列,根据这组值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被称为“黄金螺旋线”,这是自然界中经典的黄金比例。
这张照片将人物放在黄金螺旋线的中心位置,这样既可以突出人物,又可以为星空留出充足的空间。
这张照片的主体对象是动物。我们知道,动物与人一样,眼睛是构图的视觉中心。观察画面,花豹的眼睛明显偏离九宫格的交叉点,也没有位于黄金构图点,但花豹的眼睛依然非常醒目,这是因为,花豹的眼睛位于黄金螺旋线上。也就是说,黄金螺旋线是黄金分隔构图的简化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画面中的黄金螺旋线有4种角度,因此,黄金螺旋线的中心也有4个位置,拍摄时要灵活应用。
黄金分割法一
借助黄金分割法,我们可以将取景的画面分为上下左右4个部分,两条线的交点可以称为黄金构图点。实际上,这种黄金构图点总共有4个,这4个位置都可以放置主体,这样既利于突出主体又可以让画面充满美感。
如果想按1:1.6的比例分割这种画面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一个正方形中,取一条边的中间点x,连接其中的一个角,以连接线为半径画圆,圆弧与底线的相交处作为另一个点z,连接x点与z点,制作一个矩形,在这个矩形里安置取景画面。正方形的每条边就是一条黄金分割线,从右图中看到的效果非常直观。
通过黄金分割法可以看到主体动物出现在黄金构图点上,动物显得比较醒目,画面有秩序感,有美感。
黄金分割法二
在长宽比为3:2的长方形内,画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从第3个角向这条对角线引一条垂线,那么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黄金构图点,这是黄金构图法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右图标出了a、b和a+b三个区域。a与b的比值等于b与a+b的比值,这个比值接近黄金分割比例,所以这也是黄金分割法的另外一种应用。
这张照片可以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上方的天空区域、左下方的紫色区域和右下方的黄色区域。对这张照片进行黄金分割后可以看到,画面的3个部分分别位于黄金分割后的3个区域内,这就是对黄金分割法的典型应用。
黄金分割法三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让景物呈现出黄金比例,但其对角线与它的垂线相交的垂足位置,接近于黄金构图点。我们将主体放在垂足也就是黄金构图点上,这也是对黄金构图点的运用,有利于突出主体,让画面充满美感。
看一下这张照片。照片显然没有按照黄金分割法进行构图,但是画面中的主体,即船只,却恰好落在黄金构图点上,这就确保了主体景物既醒目,又让画面符合人的审美规律,也符合最基本的美学观点。这就是对黄金构图点的一个典型应用。
黄金分割法四(裁剪)
黄金构图法则在摄影后期软件中是以构图辅助线的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选择裁剪工具之后,在叠加线中选择黄金比例,裁剪照片时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我们想要的点放在构图点上,帮助我们进行二次构图。
三分构图法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所谓的三分法构图,其实是将画面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另一个区域占三分之二,至于三分线是在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并不重要。
九宫格构图
这张照片中,作为主体的马儿出现在了九宫格的交叉点上,这个交叉点接近于黄金构图点,因此也可以称其为黄金构图。
对比构图
大小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构成大小对比的景物最好是同一种,也最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如果产生了远近变化,就不属于大小对比了
远近对比
远近对比与大小对比有一定的联系,但远近对比还强调了距离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形式让内容和层次显得更加丰富,并且有可能蕴含一定的故事情节,让画面更加耐看,更有美感,因为它符合了人眼的视觉透视规律。
明暗对比
一般情况下,明暗对比强调的是受光处的对象。明暗对比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显得非常醒目和直观
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是一种很常见的构图形式,它以虚衬实,突出主体,强化画面的主题。
色彩对比
最好的色彩对比并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互为互补色的两种色彩进行对比,即洋红与绿色、青色与红色、蓝色与黄色等,这样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也更有利于表现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动静对比
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明显地区分出动与静。拍摄时,利用变焦镜头将周围的环境拉成长长的射线,而让焦点周围的区域保持清晰,这种发散的线条与静止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的爆炸性效果,视觉冲击力非常强。
还有一些具体的动静对比形式,比如:跟焦拍摄、旋转拍摄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些对比,可以强化画面的形式感,让画面显得更加耐看,这也是对比构图的作用和功能。
减法构图
遮挡杂乱元素(遮挡减法)
虚化干扰元素(景深减法)
夸大主体,弱化其他景物的影响(夸张减法)
加法构图
等待精彩瞬间
以上介绍了加法构图的两种形式,一是让单调的画面变得主体突出醒目,有利于强化画面主题;二是为本身就很漂亮的照片添加更多精彩瞬间,使画面变得更有生机。
平衡构图
水平线平衡
地势平衡
视觉平衡习惯
下面介绍一种比较难理解的平衡法则。当代,人眼的视觉规律都是从左至右阅读和视物的。那么,我们在构思和创作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让照片更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和规律。
刚柔(密度)平衡
刚柔平衡也可以称为密度平衡。自然界中,天空、水面、林木等对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弱于金属、岩石、土地等对象的,也可以说,前者密度是小于后者密度的。因此,在有多种景物的画面中,面积很小的金属可能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比大片的水面带给人的还要强烈。
针对这种情况拍摄时,画面中可以用小面积的大密度对象来映衬大面积的小密度对象,使画面获得视觉上的平衡
天空、水面等小密度对象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船只、土地等大密度对象仅占据了画面很小的面积。
天空、水面等小密度对象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船只、土地等大密度对象仅占据了画面很小的面积。
在这组图片中,第一幅图,小块石头与大块木头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相同的;第二幅图,相同大小的小密度对象与大密度对象给人的视觉感是失衡的;第三幅图,大面积的小密度对象与小面积的大密度对象给人的视觉感是平衡的;第四幅图,数量较多的小密度对象与小面积的大密度对象给人的视觉感是平衡的。
趋势空间平衡
构图元素的布局与审美
透视
几何与影调透视
透视,指将实际的景物投射到一个假想平面上,这个假想平面有可能是一块画布,也有可能是当前所说的相机底片
将实物的大小、距离等实际比例缩小到一块很小的画布上,如果画布上的景物投影比例表现出了实际景物的大小,就可以说这种投影符合人眼的视觉规律,即符合透视规律
将实物的大小、距离等实际比例缩小到一块很小的画布上,如果画布上的景物投影比例表现出了实际景物的大小,就可以说这种投影符合人眼的视觉规律,即符合透视规律
符合透视规律的摄影作品看起来非常自然、舒服,但可能感觉平淡。不符合透视规律的作品,看起来可能会得到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但也可能让人感到烦躁、难受,因为它打破了人眼的视觉习惯。
在风格摄影中,如果影调透视非常自然,那么最终呈现的照片就会线条优美,空间感很强,画面显得非常悠远,意境盎然;如果远处的景物与近处的景物一样,都呈现得非常清晰,那么照片看起来就会不够真实。需要注意的是,在拍摄照片时,尤其是拍摄大场景的风光照片时,对极远处进行对焦,就有可能得到不符合影调透视规律的照片,这种照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自然的。
不同焦段的透视规律
广角镜头的透视性能超过了人眼,它不但有更大的视角,还有更强的透视性能,能够夸大近处的景物,缩小远处的景物,给画面营造更强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拍摄风光画面时,使用广角镜头能够强化距离感和空间感,让画面表现出更悠远的感觉。
镜头的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画面表现出的透视也就越强。有些超广角镜头在画面的边角甚至拉出了很强的畸变,这也是它透视性过强的一种体现。
50mm焦段左右的标准焦距比较适合拍摄人物等题材,它比较符合人眼的直观审美标准,用镜头表现出来后不会有很强的失真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50mm焦距镜头是安装在全画幅相机上的,如果安装在APS画幅相机上,那么35mm焦距镜头才会呈现这种视角和透视规律。
长焦镜头较弱的透视感,能够将远处的景物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近处和远处山体的大小差异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了,这便是不符合透视规律的一种体现,这种体现是长焦距引起的。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近处和远处山体的大小差异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了,这便是不符合透视规律的一种体现,这种体现是长焦距引起的。
景别
远景
全景
全景可以表现人物全身的视角。它以较大视角呈现人物的形体、动作、服饰等信息,虽然对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的表现力可能稍有欠缺,但胜在全面,能以一幅画面将各种信息交代清楚。
前期要使用相机对整个场景及其局部持续拍摄大量素材,最终将这些素材拼接起来,得到超大视角的画面,这也是一种全景。全景在摄影中还被延伸为一种超大视角的、接近于远景的画面效果。要得到这种全景画面,需要进行多张素材接片。
中景
与远景、全景相比,中景比较好理解,取景时主要表现人物腿部以上的部分,包括五分身、七分身等,都可以称为中景。表现中景画面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取景时不能切割到人物的关节,比如膝盖、肘部等部位,否则画面会给人一种残缺感,构图不完整。运用中景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还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把某个冲突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因此常用来叙述剧情。
特写
画幅
横竖选择
横画幅构图是我们使用最多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更符合人眼看事物的规律,并且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容纳更多的环境元素。一般情况下,横画幅构图多用于拍摄宽阔的风光画面,如连绵的山川、平静的海面等,并且善于表现运动中的景物。
1:1 例图
强调主体对象时,1:1比例的方画幅是非常理想的,它有利于强化主体对象并兼顾一定的环境信息
3:2 例图
3:2比例起源于35mm电影胶卷,徕卡镜头成像圈的直径是44mm,先在成像圈中间画一个矩形,长约36mm,宽约24mm,长宽比即为3:2。当时,徕卡相机在业内受到广泛好评,几乎是相机的代名词,因此3:2的画幅比例轻易地被业内人士接受了。
4:3
16:9
18:9
视角
低机位+广角
仰拍是指镜头向上拍摄,这说明拍摄的景物是比较高大的,或者景物原本就位于镜头的上方位置,这样被摄对象看起来会更加高大、雄伟、有气势。当然,如果想让拍摄对象呈现出这些特点,还需要摄影师尽量使用广角镜头,并且靠近拍摄对象,这样才能突出拍摄对象高大、有气势的形象特点
高机位俯拍
高机位俯拍配合广角镜头,再加上较远的拍摄距离,可以在有限的画面中得到非常宽广的视角,容纳更多的景物,还可以将主体投射在广阔的背景上,营造出特殊的效果。
打破平拍的无趣感
错开正面拍摄
其他构图经验
松散与紧凑
所谓松散,指主体周边无效区域过多,主体不突出,并且主体与周边的空白区域联系不紧密,整体显得松垮,这是一种松散的画面构图。如果四周空白区域的比例比较合理,既能够丰富画面的层次,又不会对突出主体产生较大影响,那么构图就会显得紧凑,比较合理。
完整与残缺
所谓完整,是指拍摄者能否将被摄体完整地拍摄出来,能否让景物给人完整的视觉感受。这种完整并不是说需要拍摄物体的所有部分,主要是一种视觉感受。残缺则正好相反,有时即使将人物或是其他主体的绝大部分都拍了出来,也会给人一种残缺感,这就是构图不完整。所以,构图的完整和残缺也是非常重要的构图知识。
开放和封闭
拍照时,将主体或重点对象拍完整,能够给人圆满、完整的心理暗示,这种构图形式也称为封闭式构图。但这样做也容易产生新的问题,那就是画面可能会显得过于规整,缺乏变化,视觉冲击力不够。如果取景时只截取主体的局部,改变为开放式构图,就相当于放大了主体的局部,显示出了更多的细节,增强了画面的质感和视觉冲击力
控制画面边缘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出自书法理论,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计白当黑”。在中国画中,其意指有疏有密、有多有少、有聚有散、有空灵且下笔密集的地方,风吹不进且留白较多的位置,空旷到可以跑开马群。延伸到摄影创作中,是指摄影作品中景物的布局,无论疏密,只要掌控合理,照片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力。
几何构图
点
单点重在主体位置
两点要注意呼应
多点之间建立联系
线
竖直、水平、对角与重复线构图
照片中非常完美的直线并不多见,而过于完美的直线拍摄价值又不是很大,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在一些建筑物、树木等题材中,也可以看到非常直的线条。单独的直线往往能够塑造主体对象的形象,或调节画面的平衡,如竖直线可以突出景物的高度,水平线,如天际线等,可以调节画面的平衡。如果水平线发生倾斜,那么画面就会失衡,而很多密集的线条可以用于强化或传达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可以表现一种韵律美,不同的场景应具体对待。
曲线的力量
曲线的作用在于调节画面的节奏,或者引导观者的视线,还可以串联不同的主体,让被摄体表现出优美的造型
面与图案
平面的形状
图案组合
为何这样构图
“S” 的两个用途
S形构图是指画面主体类似于英文字母中S的构图方式。S形构图强调的是线条的力量,这种构图方式可以给观者以优美、活力、延伸感和空间感等视觉体验。一般观者的视线会随着S形线条的延伸而移动,逐渐延展到画面边缘,并随着画面透视特性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广袤无垠的感觉。由此可见,S形构图多见于广角镜头的运用中,此时拍摄视角较大,空间比较开阔,并且景物的透视性能良好。
两种三角形的心理暗示
通常,三角形构图有两种形式:正三角形构图与倒三角形构图。无论是正三角形构图还是倒三角形构图,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构图画面中景物的形状进行命名,是主体形态的一种自我展现;另外一种是画面中多个主体按照三角形的形状分布,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式。
无论是单个主体本身形态的三角形还是多个主体组合成的三角形,正三角形表现的都是一种安定、均衡、稳固的心理感受,并且多个主体组合的三角形构图还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主体之间的情感或其他某种关系;而倒三角形构图表现出的情感恰恰相反,传达的是一种不安定、不均衡、不稳固的心理感受。
无论是单个主体本身形态的三角形还是多个主体组合成的三角形,正三角形表现的都是一种安定、均衡、稳固的心理感受,并且多个主体组合的三角形构图还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主体之间的情感或其他某种关系;而倒三角形构图表现出的情感恰恰相反,传达的是一种不安定、不均衡、不稳固的心理感受。
拍摄山体时,三角形构图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它既强调稳定性,又兼顾一定的高度。
三只游船形成的倒三角形构图给人的感觉是不够稳定的,仿佛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随时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倒三角形构图缺乏稳定性。
善于表现水面的C形构图
C形构图是指画面中主要的线条或景物分布,是沿着类似于英文字母C的形状进行分布的。C形线条相对来说是比较简洁、流畅的,有利于在构图时做减法,让照片干净、好看。C形构图非常适合拍摄海岸线、湖泊
山体的V形与W形构图
V形构图与W形构图相似,经常被用于表现山体或者平面设计中的一些图案。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表现连绵起伏的山脊时,两侧的山体线条向中间交汇,此时的山谷如果是干净的,那画面构图便是V形的;也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山峰,那构图形式便是W形的。无论是V形构图还是W形构图,都比较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感觉画面自然、好看。
L型构图
L形构图是一种比较奇特,但又符合美学规律的构图形式。采用这种构图形式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往往很强,有时候视觉中心被放在L折起来的中间区域,让画面整体变得匀称;另外,有些时候,是被摄体本身呈现出L形,那么要表现的便是被摄体本身的形态特点了。
人工与天然框景构图
框景构图指在取景时,将画面重点部位利用门框或其他框景划分出来,以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到框景内的对象上。这种构图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观者产生跨过门框即进入现场的视觉感受。
与明暗对比构图类似,使用框景构图时,要注意曝光程度的控制,因为很多时候边框的亮度往往要暗于框景内景物的亮度,并且明暗反差较大,这时就要注意框内景物的曝光过度与边框曝光不足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式是着重表现框景内的景物,使其曝光正常、自然,而框景会有一定程度的曝光不足,但保留少许细节起修饰和过渡作用。
在自然界中,非常典型的框景构图并不常见,这就需要我们在拍摄时善于发现和寻找。这张照片中,利用经幡围起的区域构成框景,画面的临场感非常强。
人像摄影画面设计与美姿技巧
人像特写美姿技巧
方向感的错位让画面富有张力
人像特写中,人物的头部、肩部以及胸部非常关键,所以这三部分的动作和线条变化就非常关键。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注意确保人物的头部与胸部(肩部)有体块错位,避免朝向同一个方向,这样的特写动作才会有变化和力度。
黄色为面部,黑色为身体部分:拍摄人像时,应该让这两部分产生一定的错位,那样画面会更有张力。
利用人物手臂产生变化
人像特写中,人物的手臂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元素。通过手臂可以为特写加入更多的变化元素,让照片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利用道具产生变化
特写的表现并不只是依靠人物的体块和肢体,适当地加入一些道具,能够增加画面的不确定性和其他特定情绪,有时还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特写中的合理裁切
特写构图更好地体现了摄影是减法的构图特点。在特写构图中,确定取景范围非常重要,为了突出局部,大胆进行取舍或裁切是必须要做的。裁切时要注意两点:
其一,不能裁切关节,否则会让观者感觉不适;
其二,要注意保证画面人物的相对完整,不能因裁切而破坏人物肢体结构的完整性
其一,不能裁切关节,否则会让观者感觉不适;
其二,要注意保证画面人物的相对完整,不能因裁切而破坏人物肢体结构的完整性
特写中的角度控制
拍摄特写时,被摄人物的体位角度要仔细选取,如正面、侧面、半侧面等,要根据人物的面部特征来选取,原则上要避开缺陷表现美丽的一面。对于角度的控制,除上述的人物体位角度以外,摄影师还要注意拍摄角度的变化。拍摄特写时,平拍、仰拍、俯拍等是拍摄时比较常用的三个角度。
平拍真实自然,适合五官标准、漂亮的人物。要注意的是,从正面平拍可能会让人物显得呆板,最好让人物适当错开一定的角度,表现1/3侧面,这样既能兼顾人物的面部五官,又会让画面显得舒展、随性、自然。
利用环境特征设计特写动作
人像站姿摄影技巧
身体轴线上三个重要部位(头、胸、胯)怎样安排
人在站立时,为了支撑整个身体基本只有两种站姿:一是两腿站立均匀支撑;二是将重心转移至一条腿上,腿和脊柱成为站立的中心,串起三个体块:头部、胸部、胯部。以中心线为轴,这三个体块可以灵活地转动、倾斜,产生角度的透视变化,三个体块尽量不要在一个平面上,否则就会让站姿显得平淡。表现在照片上就会显得非常呆板
三个体块的组合变化下再加上两条手臂的动作,站姿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
三个体块的组合变化下再加上两条手臂的动作,站姿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
平均站姿和重心站姿
两条腿均匀地支撑整个身体,这样的站姿比较稳定,但是会显得呆板,缺少一些变化。但并不是说就不能拍摄了,在双腿并排站立时,腿部最好张开一些,再结合身体上半部分和手臂的变化,营造出更为自然的效果。
人物双腿不分主次地支撑着身体站立,为防止画面显得刻板,人物的头部应稍稍倾斜,并结合手部的动作和道具的强化,营造出自然的拍摄效果。
重心腿与辅助腿的搭配
配合上肢的变化
站姿是整体动作的轴心和基础。当一个站位选定后,接下来需要体块错位变化以及上肢的动作演变,这是一组综合性的动作组合。身体上半部分的变化主要包括手部、肩部、头部等变化,这样就会使站姿演变出很多不同的美姿动作。腰身及手臂等的姿势变化可以美化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在整体变化中,保持重心始终是关键,也是保证整组动作完成的必须条件。如果重心腿出现问题,画面就会失衡。
人像坐姿摄影技巧
坐姿也要注意线条优美
摆坐姿造型时,首先要从镜头中寻找最恰当的身体比例。线条的流畅完整是坐姿造型处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坐姿往往会使身体的整体曲线中断,容易显得琐碎、零乱。
坐姿的体块、肢体变化
坐姿的大部分变化都展示在腿和脚上,但是其他体块也是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头部、胸部、胯部、手臂等,这些部分协调地组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坐姿。想让坐姿有所变化就不能让面部、腰身和胯部在一个平面上。
- 头部:头部体块要配合其他体块,并同时调节整体重心的平衡点,可以抬高、降低、左右倾斜、左右转动等。
- 胸部:胸部体块也包括肩部,更多的是和胯部产生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如左右转动、肩部的高低调整等。
- 胯部:坐姿时的胯部比较有局限性。一般情况下,拍摄坐姿时,胯部会起到承重作用。
- 手臂:坐姿中手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灵活伸展以丰富坐姿的变化,有时也会起到支撑、平衡整个坐姿的作用。
- 神态:无论是何种姿态,神态是最为重要的。所以神态的调整与表现要放在最后来体现,它是整个坐姿的灵魂。若没有好神态,那么再好的姿势也只是一个空壳,毫无生气。
利用台阶、长椅等场景辅助拍摄
人物坐在台阶、长椅上时,要注意:尽量靠外坐一点,如果过于靠里,那肌肉会因为挤压出现变形,这样照片就不好看了。采用坐姿,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伸直,既可以避免线条叠加产生挤压感,又会让画面显得自然且有张力。
经过设计的人物坐姿(尽量靠外坐,腿部不能重叠,腰身适当前倾),会显得优雅大方,自然好看。
侧身的含蓄坐姿
拍摄人物侧身照片时,可以着重表现腿部和腰身的线条。可以让人物上身与腿部呈现一个较大的折角,这样会强化腿部的表现力
侧身角度能够表现出人物身材的美感,且稍微的仰拍强化了人物腿部的长度。这张照片中,人物的腿部虽然没有交叉,但也没有完全重叠。这种拍法适合拍摄年轻女性淡淡的羞涩感
侧身的抱膝坐姿
正面的放松坐姿
坐姿通常是很难拍摄的。正襟危坐,难免会给人呆板僵硬的感受。模特身体松弛时,又可能会让画面显得过于随意。这种随意绝不是放松和舒展,是一种构图不严谨的拍摄。因此,正面的坐姿,一定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设计,并注意控制人物的表情。最后,再结合拍摄场景,营造出一种与环境相匹配的动作和情绪表达。
合理的动作设计与表情,搭配合适的环境,给人一种优雅、大方、舒适的感觉。
坐姿人像的常识性技巧
坐姿人像多数情况下适合表现静态的感觉。
对被摄者关节处的处理是关键。一般情况下,要注意关节和镜头的角度,以免产生透视后的夸张变形,如手肘、膝盖等正对着镜头等。· 人像坐姿的脊柱处理也十分重要,脊柱的状态会直接影响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当被摄者坐着时,摄影师要提醒人物的背部不要过度弯曲。当然,某些特殊主题除外。· 坐姿人像不易显身形,也特别容易使人物的腹部赘肉暴露出来,所以要注意遮挡或提醒被摄者收腹。· 不同的坐姿适合表现不同的主题,所以相应的神态表现是我们最终要控制与调整的,做到主次分明、相辅相成。
对被摄者关节处的处理是关键。一般情况下,要注意关节和镜头的角度,以免产生透视后的夸张变形,如手肘、膝盖等正对着镜头等。· 人像坐姿的脊柱处理也十分重要,脊柱的状态会直接影响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当被摄者坐着时,摄影师要提醒人物的背部不要过度弯曲。当然,某些特殊主题除外。· 坐姿人像不易显身形,也特别容易使人物的腹部赘肉暴露出来,所以要注意遮挡或提醒被摄者收腹。· 不同的坐姿适合表现不同的主题,所以相应的神态表现是我们最终要控制与调整的,做到主次分明、相辅相成。
曝光与影调控制
曝光的变化和控制
测光与曝光的关系
通常来说,曝光值偏高的照片,影调层次会整体偏亮,有一种明媚、干净的基调。曝光值偏低的照片画面则会呈现出晦暗、压抑的基调。曝光值相对准确,但反差较小的照片,影调的层次模糊,让人感觉画面比较柔和。反差较大的照片,更容易给人一种干脆利落、情感分明的心理暗示,有时候还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感。
不同的测光方式决定了最终曝光和影调分布的不同。
不同的测光方式决定了最终曝光和影调分布的不同。
白加黑减”的秘密是什么
“白加黑减”主要是针对曝光补偿的应用来说的。有时我们发现,拍摄出来的照片会比实际偏亮或偏暗,不是非常准确。这是因为在进行曝光时,相机的测光是以一般环境18%的反射率为基准的。那么拍摄出来的照片的整体明暗度也会靠近普通的正常环境,即雪白的环境会变得偏暗一些,呈现出灰色;而纯黑的环境会变得偏亮一些,也会呈现出偏灰的色调。要应对这两种情况,拍摄雪白的环境时,就要增加一定量的曝光补偿,称为“白加”;而拍摄纯黑的环境时,就要减少一定量的曝光补偿,称为“黑减”。
测光控制影调
点测光强化反差
如果只确保测光点周边的区域曝光准确,而不考虑其他区域的明暗还原,那便是点测光。这样,就很容易强化所拍摄场景的明暗反差
例如,我们使用点测光对较亮的位置测光,那相机会认为所拍摄的画面偏亮,就会自动调低曝光值(可能是缩小光圈,也可能通过提高快门速度或降低感光度来实现),这样区域中原本偏暗的位置就会更暗,照片的明暗反差就会更大了。
例如,我们使用点测光对较亮的位置测光,那相机会认为所拍摄的画面偏亮,就会自动调低曝光值(可能是缩小光圈,也可能通过提高快门速度或降低感光度来实现),这样区域中原本偏暗的位置就会更暗,照片的明暗反差就会更大了。
平均测光获得柔和平滑的影调
中央重点测光,强化明暗反差(兼顾层次过渡)
局部测光,更具技术含量的点测光
用直方图分析曝光状态
读懂直方图
在照片的色阶图中间,可以看到一个直方图,在直方图底部,0~255,分别对应256级动态,即256个影调层次。
这张直方图所表现的是一幅图像中所有像素的亮度分布图。直方图中,以横坐标X表示像素的亮度,左侧代表照片画面的暗部,右侧代表照片画面的亮部;纵坐标Y代表像素数量,数值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像素越多。这样就能完整地表示出一幅图像的亮度统计,通过控制画面纯黑与纯白位置像素的数量,控制画面的明暗,也就是曝光程度。
这张直方图所表现的是一幅图像中所有像素的亮度分布图。直方图中,以横坐标X表示像素的亮度,左侧代表照片画面的暗部,右侧代表照片画面的亮部;纵坐标Y代表像素数量,数值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像素越多。这样就能完整地表示出一幅图像的亮度统计,通过控制画面纯黑与纯白位置像素的数量,控制画面的明暗,也就是曝光程度。
曝光不足的“左坡直方图”
画面像素的亮度普遍不高,多集中在深色区域(横坐标左侧),画面的整体曝光不足,形成画面暗部死黑而高亮区域几乎没有像素的情况,即缺乏亮部色阶,曝光不足,影调太暗。
曝光过度的“右坡直方图”
观察画面像素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横坐标左侧的像素很少甚至没有,这说明画面中的黑色区域很少。随着横坐标数值向右移动,像素逐渐增多,最后出现大量的高光像素,这说明画面的整体曝光水平过高,影调过亮。
反差过小的“孤岛直方图”
观察直方图可以发现,横坐标的中间部位像素较多,这代表像素大多集中在不明不暗的灰色区域;而左侧的极暗与右侧的高亮区域几乎没有任何像素,这说明画面缺乏暗部与亮部细节,即缺乏影调层次的变化。针对这种场景,拍摄时应采用点测光的方式,有助于获得影调反差更明显的效果,画面会漂亮很多。
反差过大的“双峰直方图”
可以看到左侧的纯黑区域与右侧的纯白区域都有大量的像素堆积,这说明画面的暗部已经接近纯黑,而亮部已经接近纯白。但同时中间的灰色部分像素却很少,这说明画面的明暗反差很大,中间的过渡像素很少,影调层次非常单调,画面整体极不自然。
如果在晴朗的室外,正午强烈的太阳光线下拍摄,景物受光区域与暗部区域的反差会非常大,这样相机的宽容度(动态范围)可能就无法同时兼顾亮部或暗部的细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用HDR模式了。
曝光正常的直方图
画面在极暗、中间色调以及高亮部位都有像素,并且中间部位的像素更多,这是影调层次合理的标志。
包围曝光的两个目的
包围曝光是以当前的曝光组合为基准,连续拍摄2张或更多(3、5、7、9张)减/加曝光补偿的照片。
> 有时无法启动包围曝光,那可能是你设定了镜头失真校正、高光色调优先或自动亮度优化。只有关闭这3项功能,才可以使用包围曝光。
> 有时无法启动包围曝光,那可能是你设定了镜头失真校正、高光色调优先或自动亮度优化。只有关闭这3项功能,才可以使用包围曝光。
目的一:选择合理照片
在光线复杂的场景下,有时难以对曝光以及补偿值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在每次拍摄后查看结果并调整设定,这时使用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可以按照设定的曝光补偿量,通过改变光圈与快门速度的曝光组合,在短时间内记录下多张曝光量不同的影像以备挑选,避免在复杂光线下出现曝光失误的情况。
目的二:为后续应用做准备
一些光线复杂的场景中,采用包围曝光的方式来拍摄,可以让摄影师挑出接近完美影调的照片。但在另外一些特殊场景中,即便采用包围曝光的方式来拍摄,也很难从中挑出曝光合理的照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在高反差场景中拍摄,因为相机的宽容度远不如人眼,很难同时兼顾高光与暗部细节。此时应采用包围曝光的方式来拍摄,这样可以为照片的后期处理做好准备。后期处理时,摄影师可以对包围曝光的照片进行HDR合成,获得完美影调的效果,让照片暗部和高光部分的细节层次都丰富完整。
影调层次的创意拓展
完美影调技法:自动亮度优化与高光色调优先。
自动亮度优化
高光色调优先
完美影调技法:HDR
HDR(High Dynamic Range)拍摄模式是指通过数码处理补偿明暗差,拍摄具有高动态范围照片的表现方法。可以将曝光不足、标准曝光和曝光过度的3张图像在相机内合成,得到没有高光溢出和暗部缺失的图像。选择HDR模式可以将动态范围设为自动、±1EV、±2EV或±3EV。“自动图像对齐”功能主要为方便手持拍摄时使用HDR逆光控制。
拍摄静态场景时,如果现场光线很强,明暗反差很大,可以使用HDR(高动态范围)模式拍摄,这样相机会在内部拍摄一张曝光不足、一张曝光标准和一张曝光过度的照片,进行合成然后输出,从而获得明暗、细节都比较完整的高动态照片。
拍摄逆光场景时,为了让暗部曝光正常,可以使用HDR模式来拍摄。
在普通高反差场景里设定HDR模式拍摄,均能有很好的调节能力,让照片的最终影调层次丰富且过渡平滑。
十大影调:影调与画面效果
摄影中的影调,其实就是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这种明暗层次的变化,是由景物之间的不同受光、景物自身的明暗与色彩变化所带来的。如果说构图是摄影成败的基础,那么影调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照片的深度与灵魂。
256级全影调
左面3张图片中,
上侧图片只有纯黑和纯白像素,中间的灰调区域几乎没有,细节和层次都丢失了,这只能称为图像而不能称为照片。
中间图片,除黑色和白色以外,中间部分出现了一些灰色像素,这样画面虽然依旧缺乏大量细节,并且层次过渡得不够平滑,但相对前一张图片却变好了很多。
下侧图片,从纯黑到纯白之间,有大量灰调像素过渡,明暗、影调层次过渡平滑,因此细节也非常丰富和完整。正常的照片都应该如此。
从上面3张图片可以知道:照片的明暗层次应该从暗到亮平滑过渡,不能为了追求高对比的视觉冲击力而让照片损失中间大量的灰调细节。
上侧图片只有纯黑和纯白像素,中间的灰调区域几乎没有,细节和层次都丢失了,这只能称为图像而不能称为照片。
中间图片,除黑色和白色以外,中间部分出现了一些灰色像素,这样画面虽然依旧缺乏大量细节,并且层次过渡得不够平滑,但相对前一张图片却变好了很多。
下侧图片,从纯黑到纯白之间,有大量灰调像素过渡,明暗、影调层次过渡平滑,因此细节也非常丰富和完整。正常的照片都应该如此。
从上面3张图片可以知道:照片的明暗层次应该从暗到亮平滑过渡,不能为了追求高对比的视觉冲击力而让照片损失中间大量的灰调细节。
通过一张有意思的示意图来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
下图的上部,只有纯黑和纯白两级的明暗层次,被称为2级动态,这与左上图中只有纯黑和纯白两种像素的画面所对应;
图的中部,除纯黑和纯白以外,还有灰调过渡,这与上面中间图片的效果对应;
而图的下部,从纯黑到纯白之间有256级动态,并且逐级变亮,明暗层次的过渡非常平滑,这与右上图所示的图片对应。
下图的上部,只有纯黑和纯白两级的明暗层次,被称为2级动态,这与左上图中只有纯黑和纯白两种像素的画面所对应;
图的中部,除纯黑和纯白以外,还有灰调过渡,这与上面中间图片的效果对应;
而图的下部,从纯黑到纯白之间有256级动态,并且逐级变亮,明暗层次的过渡非常平滑,这与右上图所示的图片对应。
影调的长短
长调: 全影调的直方图,从纯黑到纯白都有像素分布,这种画面的影调被称为长调。从图中可以看到,左侧到了纯黑位置,右侧到了纯白位置,中间区域有平滑过渡。
中调: 除长调以外,照片的影调还有中调和短调。中调与长调最明显的区别是中调的暗部、亮部可能会缺少一些像素分布,或是两个区域同时缺少像素。因为缺乏高光或是暗部的照片,通透度可能会有所欠缺,但这类摄影作品给人的感觉会比较柔和,没有强烈的反差。
短调:短调通常指直方图左右两侧的范围不足直方图框左右宽度的一半。整个直方图框从左到右是0~255级,即共256级亮度。短调的波形分布不足直方图的一半,也就是不足128级亮度差,对应的摄影作品被称为短调。
这张照片,就是一种低短调的摄影作品。可以看到直方图的波形主要位于左侧,右侧没有像素分布。从整体看比较灰暗,缺乏大量的亮部像素。通常情况下,短调摄影作品比较少见,一些夜景微光场景中可能会出现有这种影调的摄影作品。
影调的高低
还介绍过两种情况特殊的直方图,分别为高调和低调的照片。所谓高调与低调,是影调的划分方式,也是一种主流的分类方式。简单来说,我们将256级明暗分为10个级别,左侧3个级别对应的是低调区域,中间4个级别对应的是中间调区域,右侧3个级别对应的是高调区域。
山峰与星空银河的照片,从直方图来看,波形重心位于低调区域,这是一张低调风光摄影作品。如果从影调长短来看,这张照片直方图的影调不属于长调或短调,而是中调,所以综合起来看,这张照片的影调为低中调。
高、中、低3种影调的作品,每一种都可以按影调长短分为3类,最终就会有低短调、低中调、低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长调和高短调、高中调、高长调。
需要注意的是,低短调、中短调和高短调摄影作品因为缺乏较多的影调层次,所以画面效果可能不太容易控制,用时要谨慎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低短调、中短调和高短调摄影作品因为缺乏较多的影调层次,所以画面效果可能不太容易控制,用时要谨慎一些。
全长调
不同影调的摄影作品给人的感觉会有较大差别。
- 高调摄影作品会让人感受到明媚、干净、平和;
- 低调摄影作品则往往会充满神秘感,还可能有大气、深沉的氛围;
- 中调摄影作品则往往比较柔和。
光的语言:驾驭光线
光比的实际应用
光比对于我们拍摄的最大意义,是让我们知道场景的明暗反差到底是大还是小。反差大,则画面视觉张力强;反差小,则画面柔和恬静
如果景物表面没有明暗的差别,那光比就是1:1,如果景物受光面与背光面反差很大,那光比可能是1:2、1:4等。测量光比,我们可以使用专业测光表进行测量,但对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还是有些麻烦的。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光比。用点测光对背光面进行测光确定一个曝光值,再测受光面的曝光值,如果两者相差1EV的曝光值,那光比就是1:2(因为1EV表示曝光值差1倍);如果两者相差2EV的曝光值,那光比就是1:4。虽然我们看不到明确的曝光值,但可以在确定光圈与感光度的前提下,快门速度每变化1倍,就表示曝光值变化了1倍,这样就可以用来衡量光比了。
人像摄影中,反差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这种较大的光比非常有利于营造画面的影调层次,并且让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都非常强。
在广角镜头下,画面具有良好的透视性能,而低夹角的太阳光线,让景物拉出了长长的影子,这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影调层次。
光线的属性与照片效果
直射光的功能与情感
直射光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光源,光线照射到被摄体时会使其产生受光面和背光面,并且这两部分的明暗反差比较强烈。直射光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勾画景物形状、轮廓、体积等,并且能够使画面产生明显的影调层次。
严格地说,光线照射到被摄体时,会产生3个区域
(1)强光区域指被摄体直接的受光部位,一般只占被摄体表面极少的一部分。强光区域由于受到光线直接照射,亮度非常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肉眼可能无法很好地分辨物体表面的图像纹理及色彩表现,但是由于亮度极高,因此这部分能够极大地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2)一般亮度区域是指介于强光和阴影之间的部位。亮度正常,色彩和细节的表现也比较正常,可以让观者清晰地看到细节,也是一幅照片中呈现信息最多的部分。
(3)阴影区域可以用于掩饰场景中影响构图的一些元素,使画面的整体显得简洁流畅。
(1)强光区域指被摄体直接的受光部位,一般只占被摄体表面极少的一部分。强光区域由于受到光线直接照射,亮度非常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肉眼可能无法很好地分辨物体表面的图像纹理及色彩表现,但是由于亮度极高,因此这部分能够极大地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2)一般亮度区域是指介于强光和阴影之间的部位。亮度正常,色彩和细节的表现也比较正常,可以让观者清晰地看到细节,也是一幅照片中呈现信息最多的部分。
(3)阴影区域可以用于掩饰场景中影响构图的一些元素,使画面的整体显得简洁流畅。
在直射光下拍摄风光题材的作品时,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受光与阴影区域会形成自然的影调层次,使画面变得更具立体感。
直射光可以让照片产生明显的阴影与受光区域,影调层次更加丰富。直射光下,照片能够给人一种刚强有力的心理暗示。
有时候顺光拍摄,虽然是直射光,但画面却没有丰富的影调层次,这种顺光更接近于散射光,它更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细节及色彩。
散射光下的柔和恬静
除直射光以外,另一种就是散射光了,也叫漫射光、软光,是指没有明显光源,光线没有特定方向的光线环境。散射光照在被摄体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亮度和感觉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很大,这样被摄体的各个部分在所拍摄的照片中表现出来的色彩、材质和纹理等也几乎一样。
在散射光下进行摄影,曝光的过程非常容易控制,因为散射光下没有明显的高光亮部与弱光暗部,没有明显的反差,所以拍摄比较容易,并且容易把被摄体的各个部分都表现出来,且表现得非常完整。但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画面各部分的亮度比较均匀,没有明暗反差的存在,画面的影调层次欠佳,这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感受,所以只能通过景物自身的明暗、色彩来表现画面层次。
在散射光下进行摄影,曝光的过程非常容易控制,因为散射光下没有明显的高光亮部与弱光暗部,没有明显的反差,所以拍摄比较容易,并且容易把被摄体的各个部分都表现出来,且表现得非常完整。但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画面各部分的亮度比较均匀,没有明暗反差的存在,画面的影调层次欠佳,这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感受,所以只能通过景物自身的明暗、色彩来表现画面层次。
散射光下具有非常柔和的影调层次,白色的瀑布让照片的影调层次丰富了起来,不至于显得过于单调。
照片中,人物处于阴影中,是一种散射光的氛围,这种散射光非常有利于呈现人物的肤色、肤质纹理,画面的细节比较完整。
反射光线的功能与使用技巧
反射光是指光线并非由光源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而是利用道具将光线进行一次反射,然后再照射到被摄体上。进行反光用的道具大多不是纯粹的平面,而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过的反光板。这样可以使反射后的光线获得散射光的照射效果,也就是柔化了光线。通常情况下,反射光要弱于直射光但强于自然的散射光,这样可以使被摄体获得的受光面比较柔和。反射光最常见于自然光线下的人像摄影,使主体人物背对光源,然后使用反光板对人物面部补光。另外,在拍摄一些商品或静物时也经常用到反射光。
下午4点以后,逆光拍摄美女人像,太阳光线会照亮人物的边缘轮廓,特别是头发部位,会形成漂亮的发际光,具有梦幻般的美感。
这张照片是逆光拍摄的,人物正面需要补光,我们可以借助反光板和闪光灯对人物进行两个方向的补光,让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在强烈的直射光下拍摄,如果光线无法照射到人物面部,那么就应该使用反光板或闪光灯等对人物的面部进行补光,照亮人物的正面,也就是最重要的表现部分。
光线的方向与照片效果
顺光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对于顺光来说,摄影操作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拍摄成功。因为光线顺着镜头的方向照向被摄体,被摄体的受光面会成为所拍摄照片的内容,其阴影部分一般会被遮挡,阴影与受光面亮度反差带来的拍摄难度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拍摄的曝光过程就比较容易控制,顺光拍摄的照片中,被摄体表面的色彩和纹理都会被呈现出来,但是不够生动。如果光照强度很大,色彩和纹理还会损失细节。顺光在拍摄记录照片及证件照时使用较多。
侧光的质感与情绪表达
侧光是指来自被摄景物左右两侧,与镜头朝向呈90°角的光线,这样景物的投影落在侧面,景物的明暗影调各占一半,影子修长而富有表现力,表面结构十分明显,每一个细小的隆起处都产生了明显的阴影。采用侧光摄影,能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空间纵深感,可以形成比较强的造型效果。侧光拍摄林木、雕像、建筑物表面、沙漠等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时,能够获得影调层次非常丰富的画面,空间效果强烈。
侧光拍摄时,一般会在主体上形成清晰的明暗分界线。这对于拍摄一些人物、雕像时非常有利,能够为主体增添一些特殊的气质。
斜射光的轮廓与立体感
斜射光又分为前侧斜射光(斜顺光)和后侧斜射光(斜逆光)。整体上来看,斜射光是摄影中的主要用光方式,因为斜射光不仅适合表现被摄体的轮廓,而且能通过被摄体呈现出来的阴影部分增加画面的明暗层次,使画面更具立体感。拍摄风光照片时,无论是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还是建筑物,由于被摄体的轮廓线之外有阴影存在,因此会给观者带来立体感。
斜射光非常有利于刻画景物的轮廓和线条,在拍摄时,应该重点表现景物的轮廓及造型等。
利用斜射光拍摄时,能够很容易地勾勒出画面中主体及其他景物的轮廓,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拍摄风光时,斜射光是使用较多的光线。
逆光的造型特点
逆光与顺光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光线,逆光的光源位于被摄体的后方,照射方向正对相机镜头。逆光下的环境明暗反差与顺光下的完全相反,受光部位,即被摄体的后方亮部,镜头无法拍摄,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是被摄体背光的阴影部分,亮度较低。虽然镜头只能捕捉到被摄体的阴影部分,但主体之外的背景部分却因为光线的照射而成为亮部。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画面反差很大,因此在逆光下很难拍出主体和背景都曝光准确的照片。利用逆光的这种性质,可以拍摄剪影效果,这种效果极具感召力和视觉冲击力。
逆光拍摄,会让主体的正面曝光不足而整体形成剪影。一般剪影画面会给人一种深沉、大气或神秘的感觉。并且逆光容易勾勒出主体的外形轮廓。当然,这里所说的剪影不一定是完全压暗的,主体可以有一定的细节显示出来,这样画面的细节和层次都会更加丰富、漂亮。
逆光拍摄人物,会在人物的发际边缘形成漂亮的发际光,具有梦幻的美感,当然,前提是对人物正面进行了合理的补光
奇特的顶光
顶光不适合拍摄人像照片,因为拍摄时人物的头顶、前额、鼻头会很亮,而下眼睑、颧骨下方、鼻子下方则处于阴影之中,这会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因此,一般避免使用这种光线拍摄人物。
用顶光拍摄人物,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会出现明显的阴影,这样会丑化人物,营造出一种非常恐怖的气氛。而人物戴上一顶帽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反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意境。
在一些较暗的场景中,如老式建筑中、山谷中、密林中,因为内部与外部的亮度反差很大,当外部的光线照射进来时,会形成非常漂亮的光束,并且光束的质感强烈。
光线与质感
控制质感
质感是指物品的材质、纹理等带给人视觉和心理的感受。如果被摄体表面的纹理、材质与色彩感非常清晰,会给观者很直接的视觉印象,仿佛触手可及,这样的作品通常被认为质感较好,反之则差一些。在摄影领域,画质、镜头焦距、拍摄物距、现场光线等情况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质感。画面的质感不一定必须使用最佳光圈来表现,只要对焦清晰,光影得当,即便使用小光圈,并将景物拉近,也能表现出完美的质感,从这个角度来看,距离和光影对质感的影响更大一些。
利用微距镜头和超近的对焦距离,能够将被摄体在画面中放大,呈现出被摄体表面的纹理和细节,从而塑造被摄体的表面质感。
利用长焦镜头将被摄体拉近,让被摄体表面的纹理和细节呈现得丰富、细腻。
虽然广角镜头不利于强化景物的质感,但因为镜头距离前景比较近,并利用小光圈让近景变得比较清晰,因此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近景城墙也呈现出很好的质感。
光影的质感
一天中五个时段的创作
清晨时段的创作
上午与下午,体验旅行的乐趣
中午适合拍什么
太阳光线近乎从上而下垂直照射主体,具有顶光特性。在晴天的正午,影像会缺乏层次和立体感,并缺少明显的深度和视觉上的魅力,影子变得很短且非常暗。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段光线的表现力非常强,主体边缘将高光与阴影划分得十分明显,比较适合拍摄一些纪实题材的作品。
黄昏,另外一个精彩的拍摄时段
城市夜景
夜晚无光
银河与简单星云摄影
星轨摄影
月光之下的星空摄影
打破束缚,玩转人造光
玩转闪光灯
闪光灯的3个作用
为背光面补光
提升环境亮度
营造光效
直闪与跳闪
离机引闪
高速与慢速同步
利用柔光罩让画面更柔和
棚拍基础
棚拍时的背景选择
棚拍用光技巧
三大经典人像布光方式
多变的光影效果
人物的眼神光
捕捉局部光
星芒的魅力
透光的精彩
剪影这样玩
阴影的力量与造型
阴影的力量与造型
蓝调时刻与维纳斯带
影响色彩的四大要素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