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311一轮复习
2024-05-21 18:45:28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外国教育史311一轮复习涵盖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发展。重点讲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重要教育家的贡献。此外,还涉及了各国教育的比较,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等。这一轮复习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思想
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
内涵
学校生活与儿童自身的生活相契合
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学校即社会”
使学校生活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使学校生活成为经过选择、净化的社会生活
教育即生长
摒除压抑、阻碍儿童发展的事务
反对灌输间接经验,但不反对间接经验本身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克服了理性与经验的矛盾
理性不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
拓宽了经验的外延
强调人的主动性
论教育的目的(为了什么)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除它本身外没有目的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
注重内在目的
反对外在、固定、终极的目的
希求教育过程的内在目的
论课程与教材(怎么做)
从做中学——活动课程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反省思维
思维五步法
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真实的问题
观察
展开解决方法
检验
论道德教育
个人与社会:用新个人主义代替旧个人主义
途径和方法: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从进步主义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分化而来
产生
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中分化而来
代表人物(康拉布)
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内容(三社会一行为一劝说)
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提倡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以行为科学为依据
新传统主义教育思潮
赫尔巴特式教学法
要素主义教育
以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为内容
以训练智慧为手段
重视教师的教学
重视学生的刻苦学习
重视学业考核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宗教性
永恒主义教育
教育性质永恒不变
以古典学科为教育内容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引出理性
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
自我生成
品格教育
自由选择
个别教育
师生关系:信任
分析教育哲学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潮
新行为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
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想及实验
新教育运动
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
雷迪、利茨、德莫林
发展历程
开始: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发展:新教育联谊会成立
结束:新教育联谊会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
教育实验
雷迪与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尼尔与夏山学校
利茨与乡村教育之家
德莫林与罗歇斯学校(运动)
德克乐利与生活学校
蒙台梭利与儿童之家
学校特点
地理位置:乡村和城市郊区
培养目标:观察、审美、独创
教学内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知识
教学方式:禁止体罚
管理方式:家庭式
道德教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教育思想
爱伦·凯
德克乐利
罗素
蒙台梭利
自由、纪律、工作
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学法
批判赫尔巴特式教学
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进步教育运动
发展历程
兴起期
帕克创办昆西教学法
成型期
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办
《进步教育》杂志创办
转折期
教育重点从初等教育转移到中等教育
改造主义的出现
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变至以社会为中心
衰落期
杂志停办,协会更名及解散
衰落原因
内部原因
进步主义教育内部的分裂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外部原因
国际原因:苏联卫星上天
国内原因: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需要;其他教育理论流派的兴起
教育实验
昆西教学法——帕克——进步教育之父
有机教育学——约翰逊——自然生长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公约、学科教室、表格法、自由,合作原则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课程分为共同的课程和创造的课程
葛雷制——沃特——又称分团学制、二分法等
分支主题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著作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母育学校》:学前教育
《世界图解》
教育目的
宗教的:永生
现实的:今生
教育作用
对社会:建设国家
对个人:发展智力
智育
泛智教育与普及教育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普及教育
教育教学原则
根本性指导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主要教育原则(直击巩俐唏嘘)
直接性原则
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德育与体育
德育
首位
谨慎 节制 刚毅 正义
劳动教育
生命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
督学
统一课程
年龄阶段:婴儿、儿童、少年、青年
每个家庭——母育学校——春
每个村庄——国语学校——夏
每个城市——文科中学——秋
每个王国——大学——冬
教育管理体制
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
卢梭
著作——《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思想基础
性善论
感觉论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基本内容(是什么)
核心是“回归自然”
目的(为什么)
培养“自然人”
独立自主
平等
自由
自食其力
方法(怎么办)
正确认识儿童
消极教育
因材施教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实施
0~2岁:婴儿期
身体养育和锻炼
自由活动的自由
回归乡村
2~12岁:儿童期
感官训练
简单德育
反对儿童读书
12~15岁:青年期
智育的方法: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的学习
学习内容:提倡自然科学,不主张儿童学习历史、哲学
知识学习的问题:以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为主
直观教学
青年要学会劳动
15~20岁:青春期
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
爱情教育与性教育
返回城市
服从良心的培养
裴斯泰洛齐
著作及教育实践
著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
《天鹅之歌》
《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教育实践
新庄贫儿之家
斯坦茨孤儿院
布格多夫小学
伊弗东学校
教育作用
对人
对社会
教育目的:心、脑、手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理论内涵
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
教育目的的心理学化
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化
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要素教育
智育:数目、形状、语言
体育:关节活动
德育:孩子对母亲的爱
初等学校学科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三阶段——发音、单词、语言
算术教学:数字“1”是最基本的要素
地理教学法
测量教学:直线是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人
赫尔巴特
著作:《普通教育学》
理论基础
伦理学基础
内心自由——认识真善美,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完善——调节意志,做出判断的尺度
仁慈——绝对的善
正义——守法
公平——善恶有报
心理学基础
统觉
兴趣
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将来从事职业相关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道德教育
儿童管理——守秩序的精神
儿童训育——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课程理论
经验、兴趣与课程
经验的兴趣:思辨的、经验的、审美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
统觉与课程
相关课程
中心课程
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
儿童发展阶段与课程
婴儿期:感官训练和身体养护
儿童期:发展想象力
少年期:发展理性
青年期:发展理性
教学理论
教育进程理论
单纯的提示教学
分析教学
综合教学
教育形式阶段理论
明了——注意
联想——期待
系统——要求
方法——行动
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福禄培尔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上帝“)
统一
顺应自然
发展
创造
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
婴儿期
幼儿期
少年期
幼儿园教育理论
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教育方法:游戏
课程:恩物(教学材料)
中间学校
论学校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西欧近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
裴斯泰洛齐、夸美纽斯、福禄培尔、亚里士多德、维多利诺、卢梭
主要内容
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自然知识
教学:教育适应自然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主要内容
主张普及教育
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
提倡国家管理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
赫胥黎、斯宾塞
主要内容
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裴斯泰洛齐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心理学化
教育内容心理学化
教育方法心理学化
教育教学过程心理学化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英国近代教育
17-18世纪英国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政府不管教育,双轨制
初等教育
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中等教育
公学(私立性质)
公共场所
公共团体
公职人员
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
古老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19世纪英国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双轨制
初等教育
福斯特法案——公立小学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监督权
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学校
承认之前教会等创建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普通教学内容与宗教分离,规定国家公款补助的学校不得强迫学习宗教课程
5-12岁学生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创办现代中学
大学教育
新大学运动
伦敦大学的创办
大学推广运动
讲座
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洛克
白板说
绅士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斯宾塞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五种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生理学、解剖学
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教育、抚养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履行公民职责——历史
闲暇时娱乐休息的活动——文学、艺术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归纳法
编写学科大纲
赫胥黎——科学教育
弥尔顿——学园
法国近代教育
教育史
17-18世纪近代教育
初等教育:教会
中等教育:耶稣会所办学校
高等教育:巴黎大学
19世纪近代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
法令内容
帝国大学统领全国教育,下设29个学区
帝国大学设总监,下设30人评议会;各学区一位总长及10人评议会
办学经国家批准
教师为国家官吏
初等教育
《基佐法案》
教会和政府共办教育,促进初等教育发展
收费制
允许地方征收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
师范教育
各乡设初级小学,大型城市设高级小学
《费里法案》
免费、义务、世俗化
中等教育
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
高等教育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法国近代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
狄德罗:国家管理教育 “出自茅舍的天才比出自宫廷的天才多得多”
涂尔干:社会本位
拉夏洛泰: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三级教育制度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教育主张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应当普及教育
雷佩尔提法案——国民教育之家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教师问题世俗化
巴黎理工学校:下金蛋的母鸡——拿破仑
德国近代教育
教育史
17-18世纪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制
初等教育
泛爱学校
巴西多,“适应自然”
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
哈勒大学
哈廷根大学
内容
科学研究
排除宗教教条
讨论、实验
“教自由”和“学自由”
19世纪教育
学前教育
福禄贝尔——第一所幼儿园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稳定发展,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
洪堡改革柏林大学
自由:办学自主权
教师: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
学生:重视学生研究能力
方法:习明纳
师范教育
近代教育思想
康德
洪堡
费希特
第斯多惠
为真、善、美服务
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结合
德国教师的教师
俄国近代教育
教育史
17-18世纪教育
彼得一世改革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
创办实科学校
改善初等教育(创办俄语学校、计算学校)
开设科学院
19世纪教育
教育体制:大学院、大学区制
教育改革
近代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俄国教师的教师
美国近代教育
教育史
17-18世纪教育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北部
中部
南部
文实中学
富兰克林
中等教育新阶段的开始
学区制的萌芽
巡回教师
独立战争后教育体制概述
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19世纪美国教育
公立学校运动(初等教育阶段)
实行强迫入学
免费教育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创建公立学校
高等教育
《赠地法案》(《莫雷尔法案》)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
农工学院
思想史
贺拉斯·曼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的正向功能
师范教育
日本近代教育
19世纪日本近代教育
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
颁布《教育敕语》
翻译西方书籍
发展留学教育
教育领导体制:大学院、大学区制
与洋务运动的差异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明治维新:文明开化,和魂洋才
措施
相同点
不同点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
初等教育——《小学令》
寻常小学
高等小学
中等教育——《中学校令》
寻常中学
高等中学
高等教育——《帝国大学令》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令》
寻常师范
高等师范
教育思想
福泽谕吉
东方文明古国与古希腊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教育
古巴比伦(泥巴)
泥板书社
古埃及(A4)
宫廷学校
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科学技术教育
职官学校
古印度(group“古儒婆”)
婆罗门教育——古儒学校
佛教教育——平民、女子教育
古希伯来(“拉稀”)
教师——拉比
教育特点(三好两坏)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机构种类繁多
教师地位高
体罚盛行
教育具有等级制
古希腊教育阶段
荷马时期
古风时期
斯巴达教育
完全由国家控制
重视军体教育
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
和谐教育
对比
古典时期
智者
“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智者派:怀疑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相对主义
古希腊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助产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几何、天文、算数
柏拉图
理想国的教育理念
早期教育
男女平等
几何、天文、算数、音乐
寓学习于游戏
考试
拒绝体育和音乐翻新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理性的、非理性的
营养的——植物的
感觉的——动物的
理性的——人类的
古罗马的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阶段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
农民-军人的教育,家庭教育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
共和后期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培养演说家
帝国时期罗马教育
教育变革
国家控制教育
提高教师地位
培养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法律学校、医护学校
培养国家官吏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雄辩家的要求
广博的学识;修辞方面的修养;优雅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首次提出双语教学
教育观点
途径: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班组教学
内容:专业知识教育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
主题:对教师的要求
方法:启发诱导,提问解答
奥古斯丁——宗教、神学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学校类型:修道院、贵族学校、堂区学校
封建主贵族阶级的教育
宫廷教育:七艺
骑士教育
培养目标
培养勇猛豪侠、忠君爱国的骑士
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
礼文教育
侍从教育:骑士七技
中世纪大学教育(中立)
性质
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目的
进行职业训练:文法神医
特点
国际性
有专门的学位制度
自治特点
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新兴市民阶级的教育
城市学校的分类
基尔特学校:商业
行会学校:手工业
城市学校的特点
领导者
市政当局
归属
世俗性质
内容
世俗知识
拜占庭的教育
特点
直接继承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教育
存在世俗教育体系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阿拉伯的教育
场所
昆它布、学管、清真寺、图书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维多利诺
快乐之家
伊拉斯谟
宗教
拉伯雷
蒙田
莫尔——劳动
人文主义教育特征
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
宗教性
世俗性
贵族性
新教教育
路德派
国家化、义务化
加尔文派
普及化、免费化
英国国教派
教会管理教育
加强英语学习
人文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逐渐增强
教育规模扩大
改变教学课程,向世俗化发展
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教育
创始人:罗耀拉
目的: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特点
组织管理
师资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
三者对比
不同点
服务目的不同是三者的根本差异
人文主义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人文主义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主张不流血的改革,反对宗教改革
天主教教育和新教教育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因素
相同点
宗教性,都主张信仰上帝
世俗性不断增强
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