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文用,体用不二”:论朱熹的古文理论批评》
2024-07-03 14:10:0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道体文用,体用不二”:论朱熹的古文理论批评》是一本关于朱熹古文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深入探讨了朱熹的古文理论,强调了道体文用的核心观念,即道体是本质,文用是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论文详细分析了朱熹的古文理论批评,揭示了朱熹在古文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想。同时,本书还通过对朱熹古文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其在文学、文化和哲学等领域的广泛影响。总的来说,这份论文对于朱熹古文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摘要
朱熹关于古文的基本观点,用“道体文用,体用不二”比“文道合一”更准确
在此基础思想下,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建树
理论建构
世文观
齿文观
细读观
创作论
批评建树
专评韩柳异同
专论韩柳《封建论》
通评唐宋诸大家
综评唐宋诸家
分评宋代诸家
文学史价值
以时代学术集成特质,和吕祖谦《古文关键》一道肇端“唐宋八大家”为核心的古文“文统”
正文
导言
文道合一作为朱熹的基本思想,主要适用于古文,成果颇丰,但逻辑严密性有待讨论
文道合一不严谨体现在“文”和“道”主次本末不对,先分后合不妥
唐代李汉以“文者贯道之器”论韩愈古文运动的“文以贯道”说
“本”“末”“体”的本意和关系
论述朱熹“道本”“文末”的辩证主张
进一步阐释“用”的本意和“体”“用”的关系
类比出朱熹“道体”“文用”的思辨哲学
得出“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的古文基本思想比“文道合一”的逻辑更严谨,并在此基本思想指导下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建树
正文
一、综评古文中的理论建构
前言
朱熹相较骈文更青睐古文,曾经发言表态推崇古文,并且批评东汉文章流于形式美,追溯骈文历史
(一)世文观:世风文风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朱熹把时代治乱和文风对应分为“治世之文”“衰世之文”“乱世之文”三种,并举例
朱熹评汉武帝前为“雄健”,汉武帝后为“实”,也是“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的哲学体现
朱熹“文道观”在“世文观”上又出现矛盾
(二)齿文观:为文气力论
朱熹谈论到古文创作和年龄的对应关系
列举韩元吉、欧阳修、苏轼为证,以自己为证
(三)细读观:批评素养论
朱熹用自己的细读观回答西汉文章和唐宋古文运动文章优劣
朱熹的细读观和刘勰的知音论义同
(四)创作论:模拟论,七实三文论等
在创造论上将“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细分“道”“文”比例为“七实三文论”
模拟论
朱熹重视模拟古文创作,鼓励向高明的前人学习文章,将其精华化归为己的自然成文
七实三文论
朱熹在“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础下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
七实三文就是七分靠实三分文采
明理论就是写文章为了点明义理而非卖弄文采取悦别人
奇稳论就是主张稳中带奇,找到平衡点
情理统一论就是关于应酬文应该保持理与情折中统一态度
苦做率性折中论就是反对苦做文章也反对率性写文,主张略教整齐
“道”和“文”的关系应该是一体并且保持七实三文符合美学黄金分割比例
二、专评韩、柳,异同之辨
前言
韩柳开创中唐古文运动,朱熹深谙其价值
(一)韩、柳之异同
韩柳之异:韩规模大、醇正;柳较精密、高古
朱熹评论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区别和特点
韩柳之同
都是被贬谪后文章出彩
(二)专论韩愈
朱熹重道不轻文,表现在对韩愈研究的“小”而“细”上
“小”表现在专爱韩愈的单篇文章
“细”表现为研究韩愈生活细节
“小”而“细”体现朱熹研究韩愈文章深刻全面,《梅溪王先生文集》体现朱熹哲学层面的严肃评论
《韩文考异》表现出朱熹对韩愈及韩文的重视
朱熹对于诸多版本的《韩文考异》研究颇深,综合各版本和相关资料勘校出最精审的版本,校勘方法上结合了“文势”“义理”,是“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的实践
(三)辨柳宗元《封建论》
朱熹用“道体文用,体用不二”实证《封建论》,苏轼赞颂《封建论》的成就
朱熹认为柳宗元观点基本正确,后面又有偏颇,但是自己的观点也有矛盾,最后结论是应该结合历史和现实,考察正反两面情况,做出智慧性政制设计
三、通评唐宋诸大家
(一)总括评论
朱熹评价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陈师道、韩愈、曾巩,他更倾向于“从道中流出”的自然之文
(二)论宋六家
朱熹评价国初文、欧阳修文、苏诗雯、宣政间文的观点,符合他“道体文用”主张
欧阳修曾巩为一派,三苏为一派,王安石为一派,综合认定优劣排序为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
(三)分评宋诸家
1.对执评欧阳修和苏轼,持“道文一体,道体文用”标准评二者得失
指出文人道德和文章分裂,欧阳修从昌明儒道到走向乐逸,苏轼灵异之说违背儒家理性之道
执评欧阳修文章“心平气和”和苏轼文章“不平之气”
苏轼、曾巩文章“说得透”,欧阳修文章“含蓄”
苏轼文字明白,苏辙文字不甚分晓
2.评欧阳修:“六一风神”精神的最早言说
“六一风神”的起源
朱熹赞叹欧阳修的行文和下字之妙
朱熹不是“六一风神”的发明者,是其“含蓄蕴藉”精神特质较早言说者
3.评苏轼:以才运文,“雄健”有余
苏轼文章以雄健称著
朱熹认为苏轼文章于理略有不周,下字不可逐一点检,故而是以才运文
谈论了其他宋代百家的文风特色,评价标准还是“道体文用,体用不二”
四、余论
“道体文用,体用不二”的体用哲学化的价值
深刻评价唐宋古文诸家的标准
建构古文“文统”,为唐宋八大家体系建立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