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2024-06-11 10:39:3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渠海霞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阿德勒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摆脱三大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过去
用目的论取代原因论来分析自身行为
两者区别
原因论:过去是现在的原因
仅靠原因解释事物,会陷入“决定论”(认为现在甚至未来已由过去决定,无法改变),止步不前。
目的论:假定维持现状即目的,分析心理和行为。
人是可以改变的
例证
沟通时,愤怒可收可放。发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改变对过去的诠释
不存在心理创伤
我们并非因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赋予其意义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人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心态
自卑感
产生缘由:人的普通欲求“追求优越性”不能达成。
困扰:主观性的解释~~客观性的事实~~。
自卑感涉及自我评价判断;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处理自卑感的问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追求优越性和自卑感,不是病态,可促成努力和进步。
人难以长久忍受自卑感。
如何消除
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可发展成特殊的心理状态
自卑情结
把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情结
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变得特别优秀或差劲,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同复仇)。
例子
权势张扬
宣扬自己的权力地位;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服饰。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夸耀不幸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竞争
人若意识到竞争或胜负,会产生自卑感,会渐渐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感觉不到幸福。
例子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退出胜负竞争。
人的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人虽不同但是平等的。
进步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若竞争对手可为伙伴,或有利于自我研究。多数时,竞争对手不能成为伙伴。
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
能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随时愿意帮助陷入苦难的某人,人人可以成为伙伴。
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不用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个人眼中的世界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权力斗争与复仇
对社会问题的愤怒
私愤
很快冷却。
是让他人屈服的工具。
公愤: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
超越自身利害,长时间持续。
权力斗争
目的:让他人屈服。
争论激烈上升到人格攻击,发怒会让双方关系转入权力之争。
让对方认输退出会转入下一阶段——“复仇”阶段,当事人间几乎不可能调和了。
如何处理他人的私愤
考虑他人隐藏的“目的”;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不做任何反应。
抱有“忍耐”的想法表明个人拘泥于权力之争。
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不要以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作为理由责难对方,这会使自己步入权力之争。
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意味着坚持认为反对者是错误的,最终演变为胜负之争。
人生课题
三大课题
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这种关系在下班或转行后可变回他人关系。
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爱的课题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真诚地去祝福。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会破裂。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亲子关系原则上不可分开,无论多么困难,首先应选择勇敢面对。
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自身目的改变,即使对方没变,也会对对方的言行不满,曲解对方,捏造不实信息。
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是因为缺乏勇气。
如何获取自由
否定认可欲求。~~活在他人的期待里~~ ~~赏罚教育~~
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若能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改变。**
如何辨别课题的归属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的承担者就是课题的归属者。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例
父母和孩子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把孩子的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
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保持适度距离(可及时援助,但不进入对方的领域)
辅导
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而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信任
信任别人是自己的课题,如何对待自己的信任,是别人的课题。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羁绊
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若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源于人际关系,丢掉不是自己的课题。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如何培养共同体感觉
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从以下三点做起
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他者信赖
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
他者贡献
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三者关系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培养归属感: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把他人看作伙伴->付出
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为什么我们应该意识到更多更大的共同体
可以增强接受考验的能力。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不批评不表扬。
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否定赏罚教育,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
纵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干涉别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横向关系
~~干涉~~援助。
前提: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
鼓励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如何获得“勇气”
能感觉自己有价值(体会到自己对共同体有用)。
价值
用“存在”~~行为~~标准看待他人。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例
不要将孩子跟别人相比,不要按照理想形象扣分,而是从零点出发,对其“存在”本身表示感谢。
如何起步(培养共同体感觉,建立横向关系,感谢存在本身)
不必考虑他人是否合作,从自身开始。
不是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个人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个人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人际关系的基础:~~信用~~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
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
决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未来
幸福
定义:幸福即贡献感。
贡献感
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失去自由)。
“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
前提:自由。
作为制度的自由因国家、时代或文化而有所差异。但是,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却具有普遍性。
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对个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人生
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他者贡献可以引导人走出迷茫。
意义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心理学
核心内容
追求自我改变(勇气)。
基本原理
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关于人的目标
行为方面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方面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