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2024-08-20 16:47:18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何家会伤人》是一本深入人心的家庭心理自助书籍,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书中强调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必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庭,学会如何改善家庭关系,从而建立更和谐的家庭环境。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 “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 “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第一,个人原因。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现在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父母转嫁焦虑为什么容易成功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在乎评价系统
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
给孩子空间
自我成长
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对父母的孝
对孩子的培养
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或灵魂安放自己
中国人缺乏自我,缺乏灵魂的寄托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岛”,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安全岛的基石
学校是安全岛的另一块基石
安全岛
父母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消失
父母是存在的
一岁半即可形成
客体稳定性
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父母的爱是存在的
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情感稳定性
缺乏稳定性
缺乏安全感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趋利避害
趋害避利
心理机能
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
如果有别人比自己考得更好,她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嗜考症
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
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
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
让孩子多点爱好
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在
内部评价系统
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
外部评价系统
内部评价系统与外部评价系统
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
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把事情做砸
关键时候不兑承诺
弱势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状况来惹怒强势方
被动攻击
减压
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于是许多孩子就只培养出了一个心理支柱——好成绩
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崩溃了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预言到达过的最高境界
自我实现的预言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
你知识掌握得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也拿不到好成绩
考试轨道论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逆商
如果我是出题人
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
武志红的高考经历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
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
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
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小孩”的评价
自我评价 = 内在父母的评价
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自信
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自卑
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说,凭什么
倔强
等等
“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
认识并接受真相
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
你们再吵架,我就不上学了
女儿用生病平息了家庭冲突
父母的冲突,孩子不必负责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指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关系意义上的链接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
失去边界,模糊自我?
原始的融合焦虑(吞没焦虑)
莱因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
有假自我者,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分离,而去寻求与别人的自我结合,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迟钝
身心分离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他的自我
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别人
圣人情结
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
自我和身体
创造而不是顺从
足够好的妈妈与原始母爱贯注
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先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
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权力
依赖
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愚孝源自不甘心
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
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望(也有可能是愤怒)
愚孝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迎合
性感
四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
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夫妻的基础不是感情
妻子控制丈夫,丈夫想摆脱控制寄情工作
妻子控制不了丈夫,转嫁到孩子
孩子被控制,拒绝亲密,找没有感情的婚姻
妈妈不能放手孩子,婆媳关系竞争
老父亲可能干预也可能不作为
孩子也不爱妈妈,也不爱妻子,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可能出轨,可能逃避)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有伤害孩子的父母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孩子总有一天独立
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强迫性重复
激情的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夫妻才是家庭核心
妒忌/婆媳三角关系
有关爱的谎言
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大叔获得童年的补偿
萝莉获得父母的关注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小时候在与同性父母的竞争中失败了,长大后要夺回异性父母的爱
为什么会有小三?
好男人渴望拥有坏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
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
为什么不能乱性?
总是试图想改变对方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恋父母情结:认为异性比不上异性父母
为什么会同性恋?
认为物质条件才是安全,而不是爱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中国式的家庭
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
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
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恋爱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
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
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
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
变回孩子
理想父母
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
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e.g怀疑丈夫有外遇
揣测
e.g丈夫能力不行,能被提拔就怪了
评价
e.g阻止妻子倒苦水
出主意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
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亲密领域
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
社会领域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
e.g女强人管理公司和家
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规则是一回事
e.g男强人只会用钱表达爱
知道两者不一样,但不懂家的规则
e.g儿子学习父亲为利益追逐
彻底抛弃家的规则
e.g 老将军命令儿子
习惯了权力规则,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权力强迫症
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将工作和家分开,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可以有一家之主,但是沟通要相互尊重
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
让珍惜成主旋律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夫妻关系
e.g 烦丈夫,爱儿子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亲子关系
e.g太愚孝,轻妻子
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
长辈关系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听妈妈话
对着好妈妈成为好孩子
(有关注)好妈妈
攻击妈妈
对着坏妈妈成为坏孩子
(没有关注)坏妈妈
爱是无条件:只有坏孩子也被接纳,就能和好孩子合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孩子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
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第一个分离:与子宫分离
认识个体
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离
成长独立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
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
俄狄浦斯期
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
男孩知道母亲最爱是父亲,为了爱母亲靠拢父亲
女孩知道父亲最爱是母亲,为了爱父亲靠拢母亲
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
内在的父母
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内在小孩)
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
内在的小孩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
父母的简陋复制品
包办
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纵容
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
溺爱
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真爱
溺爱与真爱
一、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二、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
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
四、反省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五、丰富你自己的生活
六、改善你与丈夫的关系,把你的情感重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来
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而是与儿女的分离
密不透风的爱也是自私
神经症在幼年时播种成熟期发作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怖症等
人格失调,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创伤越早,患病越重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不管新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情绪,丢失的那部分旧的心理内容仍然会让我们抑郁
不好的抑郁情绪远远多于好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陷入较严重的抑郁状态
这是青春期抑郁症的核心因素
青春期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一、叛逆期推迟
二、缺乏生命力
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
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下降
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
话少、行动少、情绪少
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
青少年太听话不一定是好事
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家长应该先学会聆听
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问题,其实就是大人出问题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