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2024-09-21 00:03: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根据王觉仁著《王阳明心学》整理汇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圣人是怎么炼成的
王华(其父)
王阳明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成化八年 卒于明嘉靖八年 1472年-1529年1月9日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龙场悟道
无为道人-修心养性之法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通往圣贤之路
协妻回城,路过上饶拜会大儒娄一斋(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信徒)-“圣人必可学而至”
读朱熹-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格竹子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1493年,21岁参加会试,落第,1496年,再次落第,其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中庸: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不动心-分清“事实”和“看法”--王守仁不得第是事实。把不得第当成羞耻是看法
理学对佛,道的复制
1499年,28岁三次会试,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次年被授予刑部主事
蔡蓬头
你自以为执理甚恭,可我看你终不忘官相
天然哥
聊到,先儒”尽心知性",道家的”抱朴守一“,程朱的”格物致知“,禅宗的”明心见性“
又聊到,北宋大儒周濂溪和程明道
周濂溪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代表作《太极图说》吸收了到家的宇宙发生论,结合《易传》构建儒家哲学的宇宙生成模式
程明道是“二程”中的大哥程颖,与弟弟程颐共创了”天理“学说
六、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1502年,31岁王守仁从九华山归来,回京复命,没有参与空腹高心、龇牙咧嘴的愤青姿态(针砭时弊、紧扣社会热点的诗文,骂官府腐败公款吃喝等)
辞官回乡,远离尘缘、潜心修道
通过静坐内观,可透视身体,进入物我两忘、天地消泯的光明之境
1503年,32岁移居杭州西湖”复思用世“
孔门中人,佛、老与他只是行路的车马
七、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经历五溺-找不着北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找到北得益于其挚友湛若水启悟
湛若水其师陈白沙,其学问所宗:明代心学先驱 -宋明儒学中心学创始人-陈九渊
陈九渊于主席同为南宋一代大儒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格物穷理“ ”我注六经”
陈九渊心学的开山掌门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发明本心””六经注我”
八、贬谪之路:王阳明版《龙门飞甲》
1505年,朱厚照继位
皇帝宠幸宦官 刘瑾等宦官当权
1507年 上奏皇帝赦免之前谏言的文官使其被打了四十大板,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一路经历追杀、逃亡深山驿站等
1508年抵达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瘴疠肆虐、野兽横行的蛮荒之地
居住在龙场驿附近三里远的龙岗山的一个天然岩洞
融入置之度外、唯独生死一念尚未勘破
便给自己打造一副石棺,日夜静坐参究
九、圣人们悟道了什么
悉达多,35岁彻悟宇宙真理
悉达多看着头上一片毕钵罗树叶,就仿佛从中看见了天空、大地、阳光、雨水,乃至看见了一切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互即互入、相依相存,没有任何一样事务可以脱离万物的怀抱而独立存在。
然而世人往往把互相依存的东西视为独立自存的个体,同事也把完整和谐的宇宙切割成了一个一个碎块,然后你的、我的、他的,以及好的、美的、坏的、丑的、有利的、有害的。。。
耶稣基督,30岁左右得到了上帝启示
弥赛亚,耶稣坚信自己就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弥赛亚,上帝的儿子,回到加利利省,开始传道,宣讲天国福音,劝人悔改,远离恶行。。。
默罕默德,40岁听到了安拉的命令
公元610年,40岁的默罕默德照例开始他的洞中隐修,一切看上去都于往年并无不同,静坐中,一个声音响起“你读吧”,接着变成句子,其情不自禁跟着读起来。。。
十、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始知圣人之道,误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一、你其实是个富二代
朱熹:“理”是可以派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
心:“指其形气之私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之公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人格完善得过程就是以天理主宰人心、转人心为道心得过程
人格完善得过程就是以天理主宰人心、转人心为道心得过程
王阳明:“心不是一块血肉,凡觉知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天下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得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
天下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得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
二、唯一得成圣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强调得人欲是一种本然得存在,”去人欲“去除不合理、不正当得欲望
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三、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得第一步
孝:”温清定省“
温,冬天给父母温被窝,清,夏天用扇子把凉席扇凉,定,夜晚让父母睡觉安稳,省,早上向父母问安
不需要固定的形式,诚孝的心才是根本
忠:不是一种外在强加得道德规范,也不是一种基于尊卑等级秩序得无条件服从,而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得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得敬畏与坚守,这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正式再这里,才体现了他区别于动物得高贵与尊严。
四、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知”和“行”是同一件事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是被动接受别人对世界的解释,还是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确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就离开了不了知
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就离开了不了知
五、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知是行得主意,所以动心起念就是行
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得落实和提现
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是不是就做到知行合一
潜意识与意识得结合?
存天理,致良知:在符合道基础上,本性得展露?
审美是知,好恶是行?
六、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中国人信仰什么?
一个人在精神上成人得最重要得标志,就是要意识到,他人或社会赋予我们得思想和观念,只是诸多可选择得观念体系中的一种,他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历程
古典物理时期
牛顿,世界是独立存在的,比如椅子,你看或不看他都在哪儿一直存在
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物体,不同的观察条件不同的观察结果,而且每个都真实
1926年,波尔,”量子跃进“
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主要特征“波粒二象性”
薛定谔的猫的实验证实
王阳明
整体论世界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一、如何为成功保鲜
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天理,就是你内心深处的良知
”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
将“好色”“好物”“好名”等灰尘通通扫除,便能获得一个“全体廓然,纯是天理”的强大内心
心学不是让人无情无欲么?
如好色,不过度比如婚外恋,同理,好物不要过度的购买
要想成功就必须脸厚心黑么?
稻盛和夫说: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的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然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只能放弃这些,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
其所坚守不渝的基本道德,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
二、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王阳明说:只要念念存天理,便是励志
我辈须寻个不叹气得事做
比如我喜欢瑜伽、喜欢画画,可以滋养我得精神
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字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视民之饥弱,犹己之饥弱“《传习录》卷中
王阳明教我们擦亮心得镜子,就是让我们
三、内心强大得真正秘密
不是敌人太过强大,而是我们太过弱小
圣人之心如同明镜,只是一个干净明亮,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要追求面子,更要关心“里子”
磨亮心得镜子,意思是我们要习惯把向外“照物”得眼睛转回来,审视自己得内心。
做真正得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得事
就像乔布斯所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得观念里。不要让别人得意见左右自己得内心得声音,最重要得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得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得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得真实想法,其他得一切都是次要的。"
用阳明的话说: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四、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我们拿食物喂养我们的身体,用声色喂养我们得感官,用金钱和权力来喂养我们得欲望,可要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
要我们的灵魂不至于因为营养匮乏而饿死
宇宙和生命,都有一个高贵而神圣得来源
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真正得神秘,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除了”世界(生命)为何存在““人为什么活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等问题,也都是科学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哲学和宗教。
中国人为社么倾向于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只重身心践履、请示哲学思辨的倾向,只寻求当下超越、不追求彼岸信仰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现实主意和使用主意的性格
同时消弱了总国人抽象思维能力,使得中国人渐渐丧失了对生命、宇宙等形而上领域的中级关切,从而导致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精神生活的贫乏
同时消弱了总国人抽象思维能力,使得中国人渐渐丧失了对生命、宇宙等形而上领域的中级关切,从而导致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精神生活的贫乏
重建我们与精神本体的联系
你没有义务让你的灵魂为肉体服务,恰恰相反,你的灵魂有权要求肉体为它服务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不在于肉体得到多少享乐,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的灵魂是否得到了提升,在于你能够找回多曾经属于你自己的“更美好的天性”不过我们的生命不能天地万物,修行需要在尘世中,提升自己的心性(叫做下学),最总帮助灵魂找回“被废黜的国王”,回归灵魂的家园(这叫做上达)
所以真正的上达,就在下学中,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五、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意思是人之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就叫做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我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就叫做“和”。
我们的心就是污染源
如何打造你的”心灵密室“
梁启超说过:”欲学为大人物者,在一生中,不可无数年往世界之外之世界;在一年中,不可无数月往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中,不可无数刻往世界之外之世界."
给自己找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所有的羁绊和牵挂,进入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那个被现实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然后做一些跟心灵有关的事情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说的:“当人们想要回归自身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寻找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乡村、山林、海滨等,而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但这完全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的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他马上就能进入完全宁静。我坚信: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既然如此,那就不断让自己进入这种静修吗,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吧。这个原则是如此简单而又基本,一旦付诸行动,就能完全的净化心灵,令你消除所有的烦恼而重返家园。”(《沉思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一 通权达变的智慧
儒家的中道:即要讲原则,也要会变通
儒学最初的精神,是活泼开放的,并未要求死守古人的章句和道德教条。
儒学最初的精神,是活泼开放的,并未要求死守古人的章句和道德教条。
曾有人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的规定?
孟子答:当然是
对方问:如嫂子溺水,小叔该不该救?
孟子答:若不救,是财狼也。
孟子答:当然是
对方问:如嫂子溺水,小叔该不该救?
孟子答:若不救,是财狼也。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
心有主宰
做事情:只动脑,不动心
心生计较就会累
健全人生的三原则
一 不把任何事情视为手段:发现每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二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马可奥勒留也认为,当你发现一件不幸的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时,不要固执的认为它是不幸的,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不行和痛苦面前保持内心的自由,即发生的事情并非是一个不幸,高贵地忍受他确实一个幸运。
三 一次只做一件事:有意识的培养高度专注力,儒家的”敬“,佛教的“定”
二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马可奥勒留也认为,当你发现一件不幸的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时,不要固执的认为它是不幸的,因为你可以在任何不行和痛苦面前保持内心的自由,即发生的事情并非是一个不幸,高贵地忍受他确实一个幸运。
三 一次只做一件事:有意识的培养高度专注力,儒家的”敬“,佛教的“定”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做人要论成色(内在人格),不要论斤两(外在的事功)
是我们在追野狗,还是野狗在撵我们?
阳明:躯壳就是身,就是肉体,就是物质,他是对应于心,对应于灵魂,对应于精神而言的。所谓“躯壳上起念”,就是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肉体享乐和物质欲望之上,动心起念都离不开这个,同时抛却了自己的心、灵魂、精神,所以才会把成功定义为种种物质可见的东西。
成功是人格的镜像
人应该担忧的是自己的人格能否完善,而不必担忧成功会何时到来。正如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优道不忧贫”
人格是幸福唯一直接的源泉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是什么”要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也比“他人的评价“重要的多。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一给人的个性和品质都伴随着他,所以,人生的幸与不幸极少是因为降临道我们头上的东西造成的,而主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人生的。
孔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四 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从体上讲,万物悉皆平等;从用上讲,一切皆有可能
如金子,可以做成金镯、金器、电子元器件的配件,这叫作”用“,可不管外观、作用、功能怎么变化,其化学元素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体”
什么是人生中一以贯之的东西?
心之本体只是天理,而”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关键一个人凡事是“循理”还是”从欲“
王阳明早年在阳明山和龙场驿的山洞里终日静坐,看上去好像只静不动,单内心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叫做”静中有动“:后来阳明道南赣剿匪,日理万机,无时不动,但他的内心的天理没有丝毫变化,这就叫做”动中有静“
阳明在动中做”老僧入定“,还是战场上现”金刚怒目“之相,都未曾离开心之本体,所以从体上讲,无论动静,皆是”用在体中“,同时阳明的所作所为又都是天理的”发用流行“,亦即天理即可在万籁俱寂的山洞中提现,也可以在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提现,所以从用上讲,无论动静”体在用中“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大学》”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托尔斯泰:“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应该对它有任何要求”
不管你的生活呈现为什么样的事实,我们都对自己的生活拥有解释权,并且拥有最终感受得,还是自己
诚,就是成为你自己
孟子所言: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阳明:''此”独知“之处,便是”诚“得萌芽。
诚得本意,也是慎独得本意:不自欺也不欺人
好人一定有好报,恶人一定有恶报么?
善者播下得是精神得种子,收获精神得果实,这就是善报
恶者枉活一世,未尝体会过美好的精神价值,也就是恶报了
恶者枉活一世,未尝体会过美好的精神价值,也就是恶报了
高尚是高尚者得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得墓志铭
第五章 生命得重建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导致我们不安得是心中得各种妄念,而这些妄念只是壁日得浮云,虽然浮云会暂时遮蔽自性得阳光,但自性一直都在那里,从来没有消失过,反而是那些不安与妄念得浮云,本来就飘忽不定、了不可得得东西,并没有恒常不变得自性。
禅宗得真精神是什么?
你占有了物,但是去得确是自己。存在主义有一句话叫”拥有就是被拥有“
答案就是三个字”做减法“,具体就是,消除占有欲,打破一切功利性得思维方式,放下对事务得执着,把习惯向外看得眼睛转回来,认识自己得本来面目,彻见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得自性。
如何从梦中醒来?
你的心已经放下对世间万物得贪恋,所以红尘就不再是原来的红尘,而是一座任你自在得修行得庄严道场——”青青翠竹(喻世间万物),尽是法身(自性)“;郁郁黄花(喻世间万事),无非般若(智慧)。”
由于你的心已经放下对“垢净、迷悟”的分别看,所以生死也不再是原来的生死,而是一场任你自由出入的奇妙梦境——心能转境,则同如来(觉醒者);心随境转,则为众生(做梦者)。
二、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讲什么?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情感与归属的需求
自尊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认知需求
审美需求
自我超越需求
中国人为什么一直停留在低级需求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贵目贱心“的病态价值观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我们很“匮乏”,却不懂得成长
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匮乏性需求早已得到满足之后,中国人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生命力该往何处挥洒
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成长性需求”,学会做一个又高层次追求的人
三、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知昼夜,既知生死”
人有一个轮回转世的灵魂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变和恒常德东西
唯一的恒常就是“无常”
阳明:事实上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死亡,并不单一是指一期生命的终止,而是人生中的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随时都在“死亡”,也随时都在获得”新生“
佛教所说的“无我”,他是佛教对宇宙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认识
阳明:死亡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漫长的过程,他一直都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着,而且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命
只有“无常无我”的世界,才是充满生机的世界
世界是流动的,也是一体的
在“无常无我”的世界上,人应该如何生活
第一,永远不要试图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
第二,照破自我的幻象,认识真正的自己
第三,不要苛求完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
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者也“
如何认识本来面目?
我们慢慢长大,产生了对立分别的意识,我们开始区分我的、你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对的、错的、有利的、有害的、喜欢的、厌恶的,然后我们有了哎,有了恨,有了苦、有了乐,有了追逐,有了逃避有了占有,有了竞争,有了烦恼,有了焦虑,有了仇恨,有了恐惧~~
阳明:修行得真谛并不是要你把心灵变成战场,对于内心的种种想法、观念、情绪、感受、念头等等,都不必去抗拒迎合,也不要去分别执着,只要用你的良知去觉照就行了。
觉照的当下,你便是宁静本身,而不必再求一个宁静;心中若觉照常在,便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使无终,若一意最求一年不生,则不免落入断灭之境,把自己变成死灰槁木乐。
五、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得快乐
心灵的快乐VS物欲得快乐
物欲的快乐会有“边际效应递减”,不断的追寻,一次更比一次更深得不满足感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心灵快乐得基础
圣贤之乐VS常人之乐
《礼记》云:“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平常人之乐
圣贤之乐就是恢复心灵本来得状态,就像斯宾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得奖赏,而是美德本身”
圣贤之乐就是恢复心灵本来得状态,就像斯宾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得奖赏,而是美德本身”
圣贤之乐常人本来就具有,可惜迷失了,虽然迷失,却从未丢失。
《孟子.尽心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一个世界首富还需要心灵粮食么?
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得行为?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一、良知得迷失&道德得重建
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很难建立却极易崩塌
每个个体都要对他人和社会抱有从分得道德信任
人的许多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得,但这样得道德情感不必然引发道德行为,因为人总是社会中的人,他的行为动机会带有各种复杂得现实考虑和枥海计算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得命运
二、正能量得开启、扩充、运用
良知是一种正能量
阳明心学中,良知有两层含义: 一、良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二、他是内在与人却又超越万物得宇宙本原。
良知如明镜,全体莹彻,然而私欲却如灰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如何开启正能量?远离灯红酒绿得现实生活(心里距离,不是现实距离)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入“心灵密室”,,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精神转化的过程,就是把这颗习惯外放得心收回来,是指内敛、内观、内省。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得2.0升级版
修行得两大误区:“沉空守寂”与“安排思虑,自私用智”
第一种,把厌世当成了超脱
第二种,是把理性知识当成了生命体验
开启正能量获得的这种正思维,是一般理性思维的2.0升级版,它能兼具理性与直觉之长,又能修正一般理性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分别执着”“意、必、固、我”等
四、我得良知我做主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如家,而已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宁为狂者,不为乡愿
乡愿就是一个人碰到君子,就医忠信廉洁取悦君子;碰到小人,就同流合污去迎合小人,这种人就是乡愿
狂者离职学习古圣先贤,所以时速得一切分喧杂染,都不足以累及他的心。
良知得四大价值特征:自发、自足、自律、自得
良知是自发得,他听从的是内心得命令和召唤,而不是外在得规范和要求
良知是自足得,它既不因外在得理解、相信、肯定、误解、诽谤、贬抑而有所增减
良知是自律得,他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既不需要他人的鞭策和监督,也不会区域外在得威逼或利诱。
良知是自得的,他享受的是心灵的快乐,得到的是人格得完善,他当下即是,不期待未来的任何回报;
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外在得任何奖赏。
所以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庸》才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外在得任何奖赏。
所以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庸》才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一 格物:修行得入手处
颜回:'有不善可能不知道,但一知道了就不会再犯'
儒家学人得人生方向和休学次第
三纲领
明明德
彰显人人都有的光明德性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亲民
朱熹看法:同新,使人去除污染,日日自新
阳明看法:“亲人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也就是视人犹己,把天下人当成自己的骨肉至亲的意思
止于至善
就是使自己和所有人共同达到的至善的境界的意思;也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八条目
是三纲领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
阳明的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也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及不良的欲望、情绪、观念、意识、思想等全都改正过来。
格物到底是在格什么?
自己去想吧~~~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诚意是一以贯之地修行“大头脑”
要弄清楚‘身、心、意、知、物’都是一回事————为善去恶
阳明说:“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的身体,若没有心,岂能视听言动?心想视听言动,若没有耳目口鼻及四肢也不行,因此没有心就没有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心。就其充塞空间而言叫作身,九七主宰而言叫作心,就心的发动而言叫作意,就意的灵明而言叫作知,就意所涉及之处叫作物,就是一回事。意没有悬空的,一定涉及事物。所以,想要诚意,就随着意所在的某件事去'格',去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复归于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上,就不会呗蒙蔽而能够‘致’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阳明说:“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的身体,若没有心,岂能视听言动?心想视听言动,若没有耳目口鼻及四肢也不行,因此没有心就没有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心。就其充塞空间而言叫作身,九七主宰而言叫作心,就心的发动而言叫作意,就意的灵明而言叫作知,就意所涉及之处叫作物,就是一回事。意没有悬空的,一定涉及事物。所以,想要诚意,就随着意所在的某件事去'格',去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复归于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上,就不会呗蒙蔽而能够‘致’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在阳明看来,所谓格物就是为善去恶;所谓致知,就是把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做到极致,让良知彻底显露。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诚意,按照《大学》本意就是不自欺,但是一般人明知是善,确因各种利害关系考虑而不敢坚持,明知是恶,也由于习性使然而偏去做。这就是自欺,就是意不诚,所以应在格物致知的时候作,亦即试试反观自己在每件事上的意念,是善就坚持,是恶就去除。这样诚意才能落到实处。
所以,诚意的功夫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开始有了着落,倘若没有诚意的要领,而向外“去穷格食物之理”便会茫茫荡荡,无着落处。
《中庸》论述"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所谓功夫就是修行本身,所谓效验,就是修行产生得效用和结果。
不为任何目的得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就是《中庸》所讲得“诚”(诚者,自成也)
不为任何目的得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就是《中庸》所讲得“诚”(诚者,自成也)
三 工作就是修行
修行不能离开尘世
精进:工作就是最好得修行
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职业,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
洛克菲勒曾给儿子得信中写道“天堂与地狱都是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无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
所以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所以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当你遇到不喜欢得工作怎么办?
建议:一、扪心自问:目前从事得职业到底是不是自己真心喜欢得?如果视那你就要徐熙禅宗祖师和清教徒,把工作视为修行,把职业当作信仰,倾尽你全部得心力,实现人生价值得最大化。
目前从事得职业不是你喜欢得,你就必须对自己做出深入得平复,看看自己真正得兴趣和优势到底在哪里,改行得可能性大不大,只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就要努力争取。二、辞掉目前工作之前,留点时间找出兴趣和优势,锁定在你最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三、留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四、改行之前得时间段里,用修行得态度对待现在得工作,修行得重心由精进调整到忍辱,意义在于锻炼你的承受力、忍耐力、意志力。换言之,提高你的逆商,“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得行为”,牢记这句话,会让你在面对人生得一切不如意时更有担当。还有很重要得一点就是”感恩“,工作给你提供的收入。
目前从事得职业不是你喜欢得,你就必须对自己做出深入得平复,看看自己真正得兴趣和优势到底在哪里,改行得可能性大不大,只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就要努力争取。二、辞掉目前工作之前,留点时间找出兴趣和优势,锁定在你最喜欢的行业和岗位;三、留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四、改行之前得时间段里,用修行得态度对待现在得工作,修行得重心由精进调整到忍辱,意义在于锻炼你的承受力、忍耐力、意志力。换言之,提高你的逆商,“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得行为”,牢记这句话,会让你在面对人生得一切不如意时更有担当。还有很重要得一点就是”感恩“,工作给你提供的收入。
四 忍辱得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忍辱得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练”
生气得艺术:幽默化解法
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气送回到它得源头,送给他的始作俑者
生气得学问:大肚能容法
第一,生气得时候要学会控制,把我一个适当得度,不要过火
第二,事情一过,怒气也要随它过去,不能执着,不要怀恨。
第三,生气得时候要学会从自己得立场跳出来,找到一个客观得、第三方视角,这样才能够理性得,从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动得境界。
忍辱得最高境界:转化超越法
把人生中得所有欺辱、轻贱、困苦、挫折、逆境、磨难等,全部是为砥砺品德、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得必不可少得助力。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种,昔日”穷二代“如何脱贫致富得最初动机源于,中学一个摄影师来给他们拍照,确因为他穿着寒酸让他离开座位,那一瞬间他得自尊被伤害,他没有动怒、没有自怜自哀,也没有暗怨父母不能让他穿的体面,他看着摄影师心理攥紧拳头,想自己郑重发誓: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得人,让摄影师拍照算什么,让世界最著名画家给你画像才是你的骄傲!讲完这个故事,后面总结这样一段人生箴言:尊严视你自己享用得精神产品,你自己认为自己有尊严,你就有,如果有人伤害了你的感情、你的尊严,你要不为所动。......你与你自己得关系是所有关系得开始,当你相信自己,并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实得伴侣。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教育就是要尊重个性,实现天性
教育得责任就是去发现每个人不同得资质、才气、禀赋,再给他提供适合其天性得教育。
自我教育:认识你的天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第八章 做自己得心灵导师
一 世界观得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人有心灵,才有良知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得良知,倘若人没有良知,草木瓦石就不能成为草木瓦石——天地万物与人原本就是一体
人有什么样得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得人生
结果导向?
从”量子纠缠“到”无量之网“
宇宙开始于100多亿年前得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只是一个奇点,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一切都被压缩在一个无限致密得状态中。大爆炸创造了时空,引发了宇宙膨胀,也使得构成物质的所有基本粒子被越来越大的空间分离开来
而量子纠缠,无论两个粒子(或两个以上)之间得距离有多远,若是他们曾为一体(或者有相同来源),则永远相互关联。
普朗克说: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形成和存在仅是一宗力量所致,他引发了原子微粒得震动,也是他维系着整个原子系统的聚合存在......我们必须加蛇,这股力量背后具有意识和智慧得心智,这股心智是所有物质得母体,其说得这种物质得母体和宇宙万物之间基于量子纠缠得普遍关联性,称为无量之网。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具有非常丰富深刻的含义:它既是一种内在与人得生命能量和道德意识,又是一种超越万物得精神本体和宇宙本源;它即内在有普遍,及平凡又神圣。
天使与魔鬼: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
二可图
洛克菲勒说过:这个世界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你是什么样子,它就照出什么样子;如果你充满爱意、友善、乐于助人,那么世界同样会展现给你爱意、友善、乐于助人。.......‘给予’是人类最美好最有益得行为之一
重建心灵秩序,走上自我拯救之路
子主题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求人不如求自己:皈依你的自性导师
一位禅师,一天撑伞在雨中走,路边檐下有个人在躲雨,看见禅师,赶紧大叫:”禅师,普渡一下众生把!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那人立刻走入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因为有伞,你被淋雨,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世而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那人立刻走入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因为有伞,你被淋雨,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世而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禅师不是冷漠自私,而是给了那人一把遮挡人生风雨得伞!
无论是佛陀指月得指头,还是禅师设法得拂尘,抑或是寺庙中那些泥塑木雕、功人礼拜的佛菩萨像,乃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帮我们认识自性得方法和手段,要想在这个浮躁喧嚣得红尘中获得自在解脱,只能从自性中求。换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帮助你实现精神转化、开启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得人——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仍然认为真正好的东西是在外面,那你就继续站在雨中,等那个永远不帮人撑伞得禅师吧......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释:心之本体原是明净滢撤、毫无滞碍的,原本一个“未发之中”,一旦悟道本体和功夫没有分别,自他、内外也一齐通透了,
有善有恶是意念的发动
有善有恶是意念的发动
人都有收到习染的心,所以可以借用禅宗的八个字:理须顿悟,事须渐修。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我得人格我做主!我得人生我做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