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2024-07-31 22:55:2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一、万历皇帝
生平概括
9岁登基,1582年张居正去世开始真正掌权,清算元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1587年为24岁。
早期励精图治,曾率众步行十余里求雨。在发现自身愿望无法实现后开始消极怠政,以“无为“来做消极抵抗:将所有奏折扣于禁中,不置可否。
万历的消极怠政使帝国陷入深渊。
亲属关系
祖父嘉靖,父亲隆庆,母亲慈圣太后,宠妃是郑贵妃
逆向论证
天子取决于天意,天意取决于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人和取决于良好的官吏,良好的官吏取决于张居正——他必须信任张居正
二、首辅申时行
帝国体制
政治上中央集权,精神上依靠道德,管理上依靠文牍。不尚武、不愿改造社会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只为在“黎民不饥不寒”的最低标准下维持长治久安。
个人的成功
表面上是个人的天资和努力,实际上是父租的节衣缩食,妻母的自我牺牲,甚至整个家族的贡献付出,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积累资本获得别人的耕地和抵押权,逐步上升为地主——经济基础初步具备,子孙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一人得道,必须对整个家族承担义务,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
张居正决策方式
以私人信函的方式授意督抚,督抚向皇帝提出建议,张居正则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代替皇帝做出票拟通过决策。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
小人物先出场,时机成熟时大将出马。
三、世间已无张居正
阴阳属性
阳为道德伦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阴为贪心私欲,制度上可供钻取的漏洞诱惑。
圣旨
并不是才智确实高于常人,而是带有神秘的宗教的“天意”色彩,因此只要能够确定皇帝的判断是出于独立意志而不是小人的操控,则必须执行。
皇帝的机构性
表面上是天子,实际上则受制于群臣。可以革除他不喜欢的官员,但不能提拔他的心腹。可以超出法律规定,但无制定法律的能力。很难跨出宫中一步
官俸
微薄到不切实际,实际上是在逼迫官员去取得额外收入。
申时行与张居正
使不肖者犹知忌惮,使圣贤有所归依。采用折中的办法对阴阳进行调和。总体方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显著者不若潜移为妙。
张居正则是采用强迫的命令来执行自己的意志
正德皇帝
一意孤行,具有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拒绝向传统屈服,丝毫不为批评所动。
让后世的帝王收到更多拘束,个性更加难以发挥。
四、活着的祖宗
申时行的功绩
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
凭借智谋处理边境危机
万历的遗憾
最心爱的女人最终没能陪伴在自己身边
张居正阻止他练习书法
申时行阻止他练兵
万历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五、海瑞——古怪的官僚模范
处事严厉而灵活
拘捕胡作非为的胡宗宪之子并押送至总督衙门,声称”总督大人节操清高,不可能有这样的不孝之子,也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金银财务。
不怕牺牲,进谏直言
称嘉靖是一个虚伪、残忍、自私、愚蠢的皇帝。“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智取实权
说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所在职位,阳为请求辞退位高无权的官职,阴为凭借自己“超级大清官”的声望来逼迫礼部给予自己实权。
苏州改革
经济上改革贷款制度,偏向农民,遏制地主,孤军奋战,激化社会矛盾
政治上完全自主处理诉讼案件,尤其是田产纠纷案。
被认为“志大才疏,遭到弹劾。
依然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与张居正
具有上下求索的精神,希望将帝国纳入其设计的政治规范框架之中
六、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定位
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文韬武略,具有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与优秀的文学才能,堪称雄才大略
极为严格
士兵离队小便就要被割去耳朵
第二个儿子由于违抗军法而被毫不犹豫的处死
实事求是
使革新与传统不至于相隔太远,在现实允许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具有清醒的现实感
与张居正
交情甚密,是戚继光的最大靠山,支持在长城边上加固营垒,成为死后的永久性贡献。
逝世
1587年将星西陨,帝国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
七、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离经叛道
背离传统,无视亲属给予的压力
朋友众多
有的朋友周济其生活长达二十多年,且其朋友多为社会上层名流,因此其本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社会主人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因此他们才是社会真正的主人,也即”持刀人“
学说特点
追求经世致用,崇尚王阳明新学,但其学说破坏性大建设性小,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
重视物质,重视功力,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关系
基础、互补、促进、并行、排斥
海禁政策
对外贸易产生纠纷——没有法律可供解决——矛盾无法化解——海禁
逝世
“七十老翁何所求”在狱中用剃刀自刎,一时没有断气,绵延了两天才去世。
曾经引领社会思潮的儒家思想至今已经成为了限制创造与发展的囚笼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