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保体系架构
2024-08-14 11:50:2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信息安全等保体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安全管理策略
7.2.1 安全管理制度
7.2.1.1 管理制度(G3)
7.2.1.2 制定和发布(G3)
7.2.1.3 评审和修订(G3)
1.1-信息安全方针和策略文件
1.2-制定与发布管理规定
1.3-评审与修订管理规定
7.2.2 安全管理机构
7.2.2.1 岗位设置(G3)
7.2.2.2 人员配备(G3)
2.1-信息安全组织架构
附件:岗位职责说明书
7.2.2.3 授权和审批(G3)
7.2.2.4 沟通和合作(G3)
7.2.2.5 审核和检查(G3)
2.2-授权和审批管理规范
2.3-沟通与合作管理规范
2.4-安全检查管理规范
2.5-安全审核管理规范
5.14-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5.15-信息安全漏洞扫描规范
7.2.3 人员安全管理
7.2.3.1 人员录用(G3)
7.2.3.2 人员离岗(G3)
3.1-人员聘用与离职管理规定
7.2.3.3 人员考核(G3)
7.2.3.4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G3)
7.2.3.5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G3)
3.2-人员考核管理规范
3.3-安全责任惩戒管理规范
3.4-信息安全培训管理规范
3.5-第三方人员安全管理规定
7.2.4 系统建设管理
7.2.4.1 系统定级(G3) 不适用
7.2.4.2 安全方案设计(G3)
7.2.4.3 产品采购和使用(G3)
7.2.4.4 自行软件开发(G3)
7.2.4.5 外包软件开发(G3)
7.2.4.6 工程实施(G3)
7.2.4.7 测试验收(G3)
7.2.4.8 系统交付(G3)
7.2.4.9 系统备案(G3)不适用
7.2.4.10 等级测评(G3)不适用
7.2.4.11 安全服务商选择(G3)
4.1-产品采购和使用管理规定
4.2-自行软件开发管理办法
4.3-外包软件开发管理办法
4.4-代码编写安全规范
4.5-项目验收管理规范
4.6-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设计建设规范
7.2.5 系统运维管理
7.2.5.1 环境管理(G3)
5.1-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5.2-办公区安全管理制度
7.2.5.2 资产管理(G3)
7.2.5.3 介质管理(G3)
7.2.5.4 设备管理(G3)
5.3-资产安全管理规定
5.4-存储介质管理规定
5.5-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7.2.5.5 监控管理和安全管理中心(G3)
7.2.5.6 网络安全管理(G3)
7.2.5.7 系统安全管理(G3)
5.6-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5.7-系统安全管理规范
7.2.5.8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3)
5.8-恶意代码防范管理规范
7.2.5.9 密码管理(G3)
5.9-用户密码管理办法
7.2.5.10 变更管理(G3)
5.10-系统变更管理规定
7.2.5.12 安全事件处置(G3)
5.12-安全事件管理规定
7.2.5.13 应急预案管理(G3)
5.13-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数据备份与恢复
5.11-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规定
安全技术策略
物理安全
7.1.1.1 物理位置的选择(G3)
7.1.1.2 物理访问控制(G3)
7.1.1.3 防盗窃和防破坏(G3)
7.1.1.4 防雷击(G3)
7.1.1.5 防火(G3)
7.1.1.6 防水和防潮(G3)
7.1.1.7 防静电(G3)
7.1.1.8 温湿度控制(G3)
7.1.1.9 电力供应(A3)
7.1.1.10 电磁防护(S3)
7.1.1.2 物理访问控制(G3)
7.1.1.3 防盗窃和防破坏(G3)
7.1.1.4 防雷击(G3)
7.1.1.5 防火(G3)
7.1.1.6 防水和防潮(G3)
7.1.1.7 防静电(G3)
7.1.1.8 温湿度控制(G3)
7.1.1.9 电力供应(A3)
7.1.1.10 电磁防护(S3)
7.1.2 网络安全
网络架构
a)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e)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通信传输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边界防护
a)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b)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d)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访问控制(G3)
a)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安全审计(G3)
a)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边界完整性检查(S3)
入侵防范(G3)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d)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G3)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可信验证(G3)
7.1.3 主机安全
7.1.3 主机安全
7.1.3.1 身份鉴别(S3)
7.1.3.2 访问控制(S3)
7.1.3.3 安全审计(G3)
7.1.3.4 剩余信息保护(S3)
7.1.3.5 入侵防范(G3)
a)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f)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7.1.3.6 恶意代码防范(G3)
a)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7.1.3.7 资源控制(A3)
7.1.4 应用安全
7.1.4.1 身份鉴别(S3)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 7.1.4.2 访问控制(S3)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7.1.4.3 安全审计(G3)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7.1.4.4 剩余信息保护(S3)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7.1.4.5 通信完整性(S3)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7.1.4.6 通信保密性(S3)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7.1.4.8 软件容错(A3)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在故障发生时,应能够继续提供一部分功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在故障发生时,应自动保存易失性数据和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新增)
7.1.4.9 资源控制(A3)
当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应能够对单个账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7.1.5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7.1.5.1 数据完整性(S3)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7.1.5.2 数据保密性(S3)
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7.1.5.3 备份和恢复(A3)
a)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c)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7.1.6 堡垒机
系统管理
审计管理
安全管理
集中管控
a)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b)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c)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d)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e)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f)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