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01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2024-08-29 22:16:4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认知觉醒:01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是一篇探讨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文章,它深入剖析了大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文章强调了本能脑和情绪脑在人类行为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理智脑如何通过高级认知来影响我们的决策。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无论你是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还是实现个人成长,认知觉醒:01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都会为你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重新认识自己
三重大脑
本能脑,主管本能
情绪脑,主管情绪
理智脑,主管认知
高低之分与权利之争
大脑“堆砌”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由不同模块"堆砌"而成的,就像一台七拼八凑组装出来的电脑,主板是老的,显卡是旧的,中央处理器却是新的。
所以他们在一起工作时必然会出现很多兼容问题。
理智脑太弱小
三重大脑的年龄类比,理智脑最小
三重大脑的年龄类比
三重大脑的发育成熟时间不同,理智脑成熟时间最晚
神经元数量不同,理智脑神经元数量最少
本能脑和情绪闹掌控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理智能控制能力弱
默认天性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为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避难趋易
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避免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
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人性怪圈
我们做不成事情,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明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着琐事打转......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人,生来混沌
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理智脑发达的人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普通人
只能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能不能踏上主动觉醒和科学成长的道路全看运气。
克服天性
需要提醒的是,让理智脑变强大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本能脑和情绪脑,乎实上世球杀不了,它们三位一体,献一不可。换一个角度看,也没有必要抹杀,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只要去深入了解、循循善诱,就能为己所用,甚至这些力量还是成就我们的关键。
同样,让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用力量对抗无异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战另一方的强项,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为了避开这种误区,我们一定要记住: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焦虑的根源
焦虑之战
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
直面焦虑
第一,完成焦虑
总是把自己的目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比如同时想学很多东西,但时间根本不够用。
每天要例行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误一天就觉得喘不过气来。
随意承诺他人,目程安排总被不重要的事情打乱⋯⋯
总之,只要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第二,定位焦虑
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错误的定位只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标。
第三,选择焦虑
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人焦虑,比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
第四,环境焦虑
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这种低效或无力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第五,难度焦虑
有些书就是很难读,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有些知识就是很难懂,有些技能就是很难学,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焦虑的根源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
改变焦虑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情;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得耐心者得天下
那些年我们一起误解过耐心,踩过的坑
我们每天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醉心于身边琐事,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
我们的新年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
我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
我们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
我们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
总之,我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认知规律,耐心的倍增器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
复利曲线
前期增长非常缓慢,积累到拐点后飞速增长。
复利曲线就是一种理性工具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過。
舒适区边缘规律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舒适区边缘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通法则,双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一拉伸区一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成长权重对比
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
成长权重对比
有了上述宏观规律作支撑,我们就可以观察微观规律了。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学习曲线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学习曲线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人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怎样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