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历史发展脉络
2024-08-28 05:31: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西域各个时期发展历史脉络,上百条词条,超值!!!!!!!!!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地理
玉门关、阳关以西
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葱岭)以东
昆仑山脉以北
史前历史
5万——4万年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1万年前后新时期时代人类足迹已经遍布天山南北
距今5000年-3000年前后西域各地进入青铜时代
天山以北的以游牧、畜牧为主的草原文明
天山以南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文明
小河墓地(距今4000——3000年左右)
出土:小河公主
铁板河墓地(据今年3800年)
出土:中年女性干尸
距今3000-2200年前后西域各地进入早期铁器时代
公元前3世纪后
公元前4-3世纪,西域诸国形成(战国中后期)
天山以北草原上的的国家以游牧为主,被称为行国
乌孙(北疆最大国家)
西汉后期
人口:63万
军队:18.8万
都城:赤谷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克塞湖东南)
汉武帝石器迁居此地
汉昭帝末期,匈奴攻打乌孙,汉宣帝即位,派15万骑兵攻打匈奴,乌孙派5万部队,夹击匈奴,此后与汉朝结盟
汉宣帝统治时期,控制天山北路的匈奴日逐王投降汉朝,此后匈奴彻底被赶出西域
大月氏
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河西地区,大月氏一部分被赶到西域
天山以南的国家被称为城郭之国(定居、半定居生活)
北道(汉宣帝时期控制北道)
车师(西域北道起点)
汉朝与匈奴五征车师
汉宣帝时期控制车师
龟兹(南疆最大国家)
人口8万多,士兵2万
库车市
焉耆
焉耆回族自治县
最终杀死西域都护
大宛
葱岭以西
30万人口,6万军队
汉武帝与前104年和102年派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
让汉朝在西域威望大为提高
南道(汉昭帝时期控制南道)
楼兰(鄯善)(西域南道起点)
若羌县
汉昭帝时期归附汉朝,改名鄯善
若羌
且末
于阗
和田市
精绝
疏勒
喀什地区疏勒县、喀什市
葱岭以东国家
疏勒
喀什地区疏勒县、喀什市
大宛
汉朝——匈奴统治时期
公元前2世纪前期北方匈奴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开始进入西域
并在西域设有僮仆都尉,管理西域,征收赋税
汉武帝时期——开始掌控西域
公元前139年和116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夺取河西走廊
此时丝绸之路有两条
北道
起点国家——车师国
南道
起点国家——楼兰国(鄯善)
公元前104年和102年派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
让汉朝在西域威望大为提高
汉武帝时期的乌孙
汉武帝,派遣刘细君和刘解忧两位公主与乌孙王和亲
匈奴王也派遣女子与乌孙和亲
乌孙基本持中立态度,稍微偏向匈奴
汉武帝时期首先在轮台开始屯田
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时期——控制西域
汉昭帝时期
争夺楼兰——控制西域南道
汉昭帝时期归附汉朝
汉朝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并在伊循城屯田积谷
置伊循都尉,监管鄯善
从此,西域南道畅通无阻
争夺车师——控制西域北道
与匈奴“五争车师”
汉昭帝末期,匈奴攻打乌孙
汉宣帝(公元前60年)
汉宣帝即位,派15万骑兵攻打匈奴,乌孙派5万部队,夹击匈奴,此后与汉朝结盟
汉宣帝统治时期,控制天山北路的匈奴日逐王投降汉朝,此后匈奴彻底被赶出西域
汉宣帝时期,彻底拿下车师国
在西域设施——西域都护府(军事管理)
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轮合县东南)
西域都护
任命郑吉为首任
官职配置
此时乌孙为汉朝盟国
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
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经济管理)
治所:车师前国的都城交河城(今吐鲁番市高昌区交河政城)
职责:负责管理屯田事务及屯田士卒
东汉统治西域“三绝三通”
第一次失去控制
西汉末年、新莽(9–23年)时期、东汉初年
汉朝开始失去西域统治
西域官员,作威作福,西域各国不满
车师后国投奔匈奴
焉耆国骑兵杀死西域都护
王莽政策失利,如将西域各国首领降为“侯”,新莽末期,内地大乱,内地与西域各国关系断绝
莎车国崛起
北匈奴逐步入驻西域,但此时北匈奴力量也衰弱,所以对西域控制大不如前
莎车四处兼并西域小国,鄯善、龟兹、于阗等
东汉,汉光武帝
东汉忙于平定地方势力,休养生息,无力兼顾西域
莎车四处兼并西域小国,西域各国向东汉求救,汉光武帝未出兵干预
61年,于阗联合其他西域国家,攻打莎车,俘虏了莎车王——贤,并斩杀
莎车王死后,西域各国互相征战,乱作一团
65-72年,被匈奴不断入侵东汉北部边疆
72年入侵河西郡县
第二次控制西域
73年,汉明帝
派军反击匈奴,占领了伊吾(新疆哈密)
在哈密设置宜禾校尉以屯田
于阗等国遣子入侍
74年,东汉军队进入车师
西域都护:陈睦
戊己校尉:耿恭、关宠
第二次中断
汉明帝去世之际
焉耆、龟兹等国攻击杀掉了西域都护陈睦及其手下军队
北匈奴和车师围困了戊己校尉
汉章帝
75年,汉章帝下令应还戊己校尉,决定不再派遣西域都护
后罢掉伊吾屯田
东汉势力就此撤出西域
东汉使者班超并没有回到内地,四处游说,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时派遣部队帮助班超
第二次恢复
汉和帝
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史称“勒石燕然”)
90年,窦宪派军攻占伊吾
91年
西域各国开始向班超投降,除了焉耆、危须、尉犁这三个国家之外西域各国归附东汉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94年
班超成功征讨焉耆、危须、尉犁三国
第三次中断
102年,西域都护班超回到内地,任尚继任
由于任尚为政严苛,激起了一些西域国家的起兵反抗
东汉朝廷派河西羌人增员西域,由于不堪忍受官吏压迫,羌人也起兵反抗,导致河西道路断绝
107年,汉安帝,罢西域都护,撤出西域
第三次恢复
123年,汉安帝以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
127年,将西域诸国再次统一
之后东汉,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都以长史行都护之职,设西域长史府
但乌孙和大宛不再是东汉的属国
东汉末年,三国曹魏时期、西晋
东汉末年,东汉再次中断西域统治
曹魏时期
西域诸国互相兼并,只剩下30多个国家,分属于焉耆、鄯善、于阗、疏勒、龟兹五大政权
在海头城(今新疆巴州若羌县罗布泊西)设置长史府
在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设置戊己校尉
但只能控制临近的几个小国
西晋时期
对西域统治相对曹魏时期增强一些,但不久后爆发“八王之乱”,无精力管辖
此时期,西域各国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
各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期
前凉(汉族张氏)
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在高昌设置高昌郡
第一次在西域实行郡县制
前秦
376年,前秦灭前凉
苻坚派人招抚西域各国
派吕光远征西域,西域各国纷纷臣服
后凉(氐族吕氏)
吕光割据自立,建立后凉
西域各国臣服后凉
北凉(匈奴沮渠氏)——西凉(汉族李氏)
397年,后凉沮渠蒙逊举兵反叛,建立北凉
西凉
400年,敦煌太守李暠叛北凉自立,建立西凉
与西域各国建立良好美系
始终面临北凉的军事压力,因此无法将其影响扩展至整个西域,对于西域的局部地区影想也不大
421年,北凉灭西凉,扩大了西域的影响力
北魏(鲜卑拓跋氏)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
经过与柔然的多年征战,控制了西域东部的伊吾,焉耆、鄯善
后失去焉耆,鄯善
北魏分裂后,完全失去西域控制
5世纪-6世纪中期
天山以北(柔然——高车——柔然)
柔然控制西域北部,对西域南部也存在一定影响
高车(柔然属部)西迁,进入西域,反抗柔然
受高车的影响,柔然在西域的势力逐渐衰弱
后来柔然灭掉高车,重新控制天山以北西域
柔然——高车——柔然
塔里木盆地西侧
嚈哒控制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
吐谷浑控制
突厥统治时期
突厥(西突厥)——天山以北、天山以南的西部
突厥初期臣服于柔然,在6世纪40年代逐渐兴盛
552年,突厥灭柔然,在漠北建立起突厥汗国
583年,突厥分裂,西域归西突厥统治
突厥时期治理手段
称臣纳贡
内政大多自治,少数拍摄政王控制,制度,文化,习俗不变
突厥授予突厥的官职头衔
政治联姻
吐谷浑——西域东南部
鄯善,且末等少数地区
隋、唐朝统治时期
隋朝(隋炀帝开始控制西域)
西域已经发展为三条要道
西域北道——天山北道
起始国家——哈密
西域中道——天山南道
起始国家——高昌
西域南道——塔里木盆地南道
起始国家——鄯善
三道起始点——沙州(敦煌)
隋朝控制区域
西域东南
鄯善郡
且末郡
西域东部部分地区
伊吾郡
唐朝
唐太宗
位于伊吾(今哈密)的突厥属部投降唐朝,唐太宗再此设置西伊州
吐谷浑归降
吐谷浑经常袭扰河西地区,635年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征战吐谷浑,吐谷浑归降
640年,灭麴氏高昌,设西州、庭州
640年,唐太宗帅侯君集灭掉麴氏高昌(吐鲁番为中心,统治者和民众主要为汉人),设置西州
占据庭州
并在庭州(天山以北)灭掉前来支援的西突厥,加强天山以北的控制
644年,控制焉耆
648年,统治龟兹
迁安西都护府:西州→龟兹
设“安西四镇”,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个军镇
唐朝在伊州、西州、庭州施行州县制,其他为羁縻府州制
并在西域屯田
设立烽燧城堡驿站等等
对西域的控制是空前的,与之媲美的只有清朝
唐高宗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进攻唐朝在西域的地盘
唐高宗罢掉了“安西四镇”,迁安息都护府至西州
651-657年三次派兵征讨西突厥,灭掉西突厥,占领整个西域
658年,再次迁移安西都护府至龟兹,晋升为“大安西都护府”,重设“安西四镇”
679年,安西四镇
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
龟兹
疏勒
于阗
期间吐蕃不停袭扰西域,安西四镇屡设屡废
武则天
702年,在庭州设置了北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的地方
安西都护府只管辖天山以南地区
唐玄宗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撤回西域和河西、陇右的军队
吐蕃占据河西地区,唐朝中断与西域的联系
唐朝在西域的部队,坚守了半个世纪,最终被吐蕃所灭
吐蕃、回鹘统治时期
8世纪末期、唐朝失去西域控制权
天山以南以及天山以北的小部分被吐蕃控制
天山以北西部小部分被葛逻禄占据
天山以北东部大部分被回鹘汗国占据
回鹘分裂
840年回鹘的一位将军勾结黠戛斯杀掉回鹘可汗,回鹘汗国崩溃
回鹘分裂为四部,两部进入西域
喀喇汗王朝
一部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七河地区),灭掉葛逻禄,建立喀喇汗王朝(宋朝称为黑汗)
高昌回鹘
另一部迁移到天山中部、东部地区醒醒了高昌回鹘和龟兹回鹘,后同一为高昌回鹘王国(内地称为:西州回鹘)
吐蕃开始内乱,逐步退出西域
10世纪初,三国割据统治
西域被喀喇汗王朝(伊斯兰教)、高昌回鹘王国(佛教)、于阗王国分割(佛教)
10世纪60年代开始,喀喇汗王朝不断发动宗教战争进攻于阗,于11世纪初灭掉于阗王国
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
东喀喇汗王朝统治西域西部,后被西辽所灭
城市中心
这以八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
喀什噶尔(喀什市)
西喀喇汗王朝,后沦为塞尔柱帝国的附庸,后又转为西辽的附庸,1212年为新兴的花拉子模王朝所灭
西域从喀喇汗王朝开始伊斯兰化
蒙古族统治时期
西辽统治时期
1124年,辽朝皇族耶律大石西走,1132年他雀也迷里城(今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建立西辽
此后十余年,西辽陆续征服西域各国
高昌回鹘
东喀喇汗王超
西喀喇汗王朝
花拉子模国
西辽统治,主要以间接统治为主,派遣官员进行监督,让其纳贡,内部自治为主
蒙古汗国时期
1218年蒙古灭西辽
西域西北草原地带被分封给
察合台汗国(次子)
窝阔台汗国(三子),后被察合台吞并
西域大部分城镇为蒙古汗国控制
察哈台汗国初期(藩属国)
分支主题
西域各部分被察合台汗国所控制
元朝之占有哈密东部地区
西域主要由东察哈台汗国控制
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时期(明朝时期)
明朝
初期占据——哈密地区
嘉靖年间失去西域全部地区
东察哈台汗国与明朝既有交往,也有战争
察合台汗国分裂
西域主要由东察哈台汗国统治
东察哈台汗国内部加强伊斯兰教统治,
外部希望统一西察哈台汗国,未能如愿
明朝时期,东察哈台汗国(明朝称: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
别失八里
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
亦力把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叶尔羌汉国时期(东察哈台汗国分裂,但名义上统一)
叶尔羌汗国建立
1514年,东察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弟弟萨亦德在叶尔羗(今莎车县),建立叶尔羌汗国
1570年灭掉东察哈台汗国
控制西域天山以南全部地区
原东察哈台汗国
吐鲁番
哈密
焉耆
17世纪初后,叶尔羌汗国动乱
伊斯兰教两股势力分裂
白山派
黑山派
1670年,黑山派对白山派展开血腥镇压,失势的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投奔噶尔丹
此时期,西域完全伊斯兰化
准噶尔汗国时期
准噶尔汗国(明朝:瓦剌。清朝:卫拉特蒙古)
起源:于蒙古瓦剌部(漠北西迁的)初期控制天山以北,天山南部由叶尔羌汗国控制
明朝中期瓦剌部首领也先去世,逐步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
明朝后期分裂
土尔扈特部游牧地
杜尔伯特部游牧地
准噶尔部游牧地
和硕特部游牧地
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崛起
噶尔丹时期
1678年:建立准噶尔汗国
控制天山以北绝大部地区
占据叶尔羌汗国的东部——哈密、吐鲁番、焉耆
1680年,在白山派的配合下,叶尔羌汗国灭亡,西域被噶尔丹控制
噶尔丹准备进军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1988-1695年,噶尔丹三次东征,但最终被康熙击败
策妄阿拉布坦时期
1697年,噶尔丹去世,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夺去了准噶尔汗国的汗位,在西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1634年,西藏黄教摄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达赖、四世班禅共同致信天山地区的和硕特部落固始汗
1717年,准噶尔汗国攻入拉萨,占据西藏,清朝与噶尔丹方在西藏爆发冲突
噶尔丹策零时期(全盛时期)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1729年雍正下令出征准噶尔,1730-1732年,双方损失惨重
1739年达成协议,双方大体以阿尔泰山为界,恢复和平
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次子即位
1750年,噶尔丹策零长子刺杀了大汗,撺掇汗位,受到贵族反对,导致内部爆发动乱,其中一些部落投降了清朝
清朝时期
平定准噶尔
1755年,乾隆命令大军分两路出兵准噶尔
俘虏了准噶尔大汗达瓦齐,平定了准噶尔
占领伊犁后,释放了被准噶尔汗国囚禁的白山派首领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其弟小和卓霍集占
派大和卓波罗尼都(回部)前往天山以南招抚各城的维吾尔族人归顺清朝
1755年,投降清军的阿睦尔撒纳发动了叛乱,意图统治准噶尔汗国故地
1756-1757年,清军再次出兵,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准噶尔汗国灭亡
平定叛乱大小和卓
1758-1759年,清军征讨大小和卓,平定叛乱,至此西域全部被纳入清朝版图
清朝统治新疆100年和平时期
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
乾隆将西域称之为新疆
驻地:惠远城(位于今新疆伊犁霍城县)
官职配置
都统
参赞大臣
办事大臣
领队大臣等官职
治理体系,在军府制下,各地因地制宜
府县制
伯克制
札萨克旗制
加强新疆统治,清朝实行
屯垦成边的政策
移民实边政策
迁徙汉族、满足、锡伯族、索伦组等民族来新疆
设置驿站、哨所,保证政令畅通
此后100年左右时间,清朝对新疆的统治稳定,只有少数几次叛乱,如张格尔之乱等
新疆叛乱
1864年,各地出现反清起义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几年后占领新疆大半部地区
1867年,阿古柏成立哲德沙尓汗国
1871年5月,沙俄占领伊犁地区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朝派遣左宗棠率兵西进
1876年,左宗棠坐镇肃州(酒泉),派遣刘锦棠为前锋,采取“先北后南”和“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1882年,清朝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于沙俄谈判,在一些方面作出重大让步后,收复伊犁地区
新疆建省
新疆军政机构体制破坏,在左宗棠建议下,清朝废除军府制,正式建省
省城建在迪化(今乌鲁木齐)
首任巡抚:刘锦棠
首任布政史:魏光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