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的读书笔记与方法总结
2024-09-25 21:23:1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是一本指导读者如何接纳并应对不完美的自我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完美主义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接纳不完美,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提升生活质量。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和方法,如快速决策、降低预期、停止拖延、拒绝无效社交等,帮助读者逐步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成为更快乐、更高效的不完美主义者。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自我接纳、自我同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找满足和幸福。总之,这是一本激励人心、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适用于所有希望改善生活质量和实现个人成长的读者。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经验之谈的句子
完美主义的识别方法
对生活不满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那你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可能性就会直线飙升。不是所有完美主义者都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人确实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这虽然与我们的直觉相悖,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对当下的生活不满,就很容易假装或坚称它很好。不满现状的人最容易营造出一副满足的假象
设定不够简单的计划或者目标
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效仿着身边人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完美主义者。每个“正常”目标从数量角度看都具有完美主义色彩,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设定过类似的目标:比如六个月内减掉15千克体重,一年内写完一本书,每年赚到六位数,每周读完一本书,等等。这些目标并非无法完成,但它们之所以被视作完美主义,是因为这种目标似乎暗示了不如预期的进步是不够好的。
等到完美的月圆之夜才开始行动
有过高期待的完美主义者总会等到条件完美后再去采取行动。他们如果要写书,就会等到有一定精力时再写。这是因为如果精力太差,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状态更适合看电视,在精力更充沛时才能去做一些需要更高主动性的事。他们还要求自己有足够的动力(也就是说,他们得产生想做这件事的欲望)。他们只会在理想的写作地点用喜欢的设备写作,此外身边还必须备有充足的咖啡和食物。那可能必须是个月圆之夜吧。
妄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如果你的认同需求已经扩散到你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那它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那时的你已经走向了极端,你的真实性格和喜好已经被那源源不断的老生常谈、社会期待及一心求稳的生活方式彻底扼杀了。人们总是告诉彼此要“活出自我”。但其实他们更应该说,“你应该尝试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就地躺倒”。
患有冒牌者综合征
冒牌者综合征一直被视为完美主义的同胞兄弟。在心理学中,冒牌者综合征指的是有些人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内心深处却“有强烈的蒙骗他人的感觉,仿佛成就都是虚假的”。这样的人表面上成就显赫、风光无限,却总感觉自己名不副实。
人际交往
真诚地探讨努力过程而非完美目标会让我们更有亲和力,有益于人际交往。
坚持练习
运动也好,人生也罢,最好的结果都来自训练。如果训练让你的某种技能达到了本能(即潜意识)的水平,那你的意识就可以得到放松,而这种放松状态要比紧绷状态更加高效而有用,因为这时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有总体的自信,不把信心寄托在任何个体事件上,我们就会变成生活中的常胜者,更好地享受生活。
如何转变自己在意的事务来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 不那么在意结果,更在意过程。
● 不那么在意问题本身,更在意在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能取得的进展。
如果有些问题必须解决,那就关注具体的解决办法。
● 不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更在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
● 不那么在意行动正确与否,更在意是否在行动。
● 不那么在意失败,更关注成功。
● 不那么在意所谓时机,更在意任务本身。
● 不那么在意问题本身,更在意在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能取得的进展。
如果有些问题必须解决,那就关注具体的解决办法。
● 不那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更在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
● 不那么在意行动正确与否,更在意是否在行动。
● 不那么在意失败,更关注成功。
● 不那么在意所谓时机,更在意任务本身。
各种技巧小结
应对纠结的技巧
接受沉没成本
发生的事情已无法挽回。每天(特定时间、地点或习惯行为之后)专门花点儿时间来回顾过去,接受既定现实。这种练习有助于培养出关注当下的思维方式。
分清意外还是失败
如果是意外,那就再试试;如果是失败,那就要庆祝自己排除了一种错误途径,可以再想新的办法,重新来过。如果你怀疑意外和失败的成分兼而有之,比如反复遭到拒绝,那你就要在找到新办法后继续尝试。
修正错误的自我对话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本应该”的思维陷阱,可以尝试使用“本可以”取而代之,因为“本可以”让人感觉多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在批判错误。同样,你要努力理解自己当时的决定。不论做什么事,我们总是有做它的理由,既然这样,你就要努力理解自己当时的想法,要像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那样全力以赴。
积极行动起来
子主题
心态调整
改变标准而非自己
- 对自信的正确观念是,不要先判断出自己的自信水平,再有针对性地将其增加到预期水平。如果你没有把握发表精彩的演讲,那么其实没有任何心理建设能够改变这一点。你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有所改善。而与此同时,你还能做些什么呢?你可以先让自己建立另一种自信,那就是你一定能发表一场糟糕或普通的演讲的自信,这件事对你来说不在话下。建立强大自信的关键是明确你现在对什么有自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
- 不要试图改变自己,而应该改变自己的标准,因为标准改起来更容易。
- 不要试图改变自己,而应该改变自己的标准,因为标准改起来更容易。
捅大篓子的机会其实很少
所有行为都会产生后果,但能真正造成严重影响的并不多。更多时候,人们担心的不过是尴尬或拒绝罢了。比如,连续给一个人发四封邮件后,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冒失,这可能导致对方拒绝你的请求,但如果你真的那么坚持,或许你会因此在其他发信人中脱颖而出。所以,根本没必要有任何担心,如果你想做什么事,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那就去做吧。
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所以做自己
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而取悦某些人群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只要你做自己,就一定已经取悦了一部分人而疏远了另一部分。你不需要特意去取悦谁,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认同需求会伤害你的身份认同。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那些需要他人认同的人往往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你了解自己,才更容易活出自我;如果你不够了解自己——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你一直在模仿他人——那你就难免要从外界寻找身份认同。不要试图在他人那里寻求认同,否则你将永远不可能获得来自自己的认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以来一直没能找到自我的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不过,你可以迈出最基本的一步——叛逆,对所有束缚你天性的传统说不。你只有在能够自由选择时,才可能真正找到自我。
人无完人,放弃完美形象
人类的成就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都非完人(否则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若你能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人生,你就不必因为要匹配完美形象而再给自己施加任何压力了。如果你之所以这么做,是担心别人期待你做到完美,那请你放轻松,因为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不在乎你的表现。活出真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重要的人根本就不介意你的表现。
视进步为成功
如果你总是因为做不到完美而自责,短期内你确实会有进步,这也正是许多人这样做的原因,但是长期来看,你是在摧毁你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即使伤害不大,你也可以把它和珍惜自己的每一点进步的思维相比,看看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自我惩罚带来的动力很难撑过一个晚上,但是自我鼓励的力量却可以延续一生,这种策略不是让你降低标准,而是让你重新定义成功,成功应该是进步的过程,你提高的应该是关于坚持多久的标准。
拒绝预设,重在体验
预设很容易做,也很常见,但其实它不过是你用来逃避采取实际行动来找出真相的一个蹩脚的借口。要想对预设有深刻的认识,你可以先把自己的预设记录下来,采取实际行动后再把真实的结果写下来。我保证,经过对比,你一定会有所发现。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写下来,那就留意你做过的预设,思考一下你是如何看待你生命中某些重要领域内的任务的。要是一时不知从哪里开始,就从你平时会抵触的事开始,比如运动、工作任务、家务活、回复邮件、读书、人际交往、写作、学习语言、练习乐器等。这些让你产生抵触情绪的事情都会给你很大的预设空间,因为你越是感到阻力,就意味着你的潜意识越不愿意做这些事,因此它才会在你的脑中种下怀疑的种子,让你对可能的结果产生偏见,最后使你按照它的意愿放弃尝试。有时候,你的预设并不清晰,你可能只是感觉自己不会喜欢做某事,或做某事可能会引发不好的结果,至于哪里不好,你也不清楚。这种模糊的预设最糟糕,因为模糊的问题通常比具体的更难解决。但你还是可以将自己模糊的预设与现实结果做比对,看看它们是否准确。你的某些预设确实可能成真,如果是这样,那你至少可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情绪。
努力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你一旦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就意味着你内心渴望的结果要么根本无法实现,要么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大量的付出。这个办法最妙的地方是,关注过程反而总能让你获得积极结果;相反,过分关注结果会让你根本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帮你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去。只有过程的好坏能导致结果的优劣。
实操技巧
快速决策,非生死攸关的问题不需要动用脑力
我们经常做的决定无非是关于读书、写作、报税、运动以及和朋友聊天的,而这些事的共同特点就是风险都很低,机会成本也十分接近,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我从来没有在洗衣服后痛哭流涕,更不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平复悲痛。可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容易在这些事情上犯拖延的毛病,为什么呢?综合考虑我们之前讨论的所有因素,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我们(习惯性地)以为,既然我们的大脑是一部强大的分析机器,我们就应该用它去做一切无关紧要的决定。在做一些重大决定,比如考虑结婚对象、权衡按揭贷款的方式以及选择职业方向时,我们具有强大分析能力的大脑确实很有用。但在做简单决定时,大脑并不能给我们多大帮助。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积极行动,无需等待
如果你感觉需要获取更多信息帮助自己做决定,你很可能就暂时不会做决定。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 你确实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而且在它们的帮助下轻松做出了选择。2. 你根本无法获得更多信息,或即便得到信息,它们也不会对你的决定有任何帮助。当你发现自己又顾虑重重,迟迟不采取行动时,问问自己属于上述哪种情况。事实上,暂时不做决定永远不是好选择,因为即使你真的需要更多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决定,你也可以在当下迅速做出寻找新信息的决定;如果新增的信息也无法帮助你,那你应该在知道这一点后立刻下决定。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在积极行动,而不是在被动等待。
六种完美主义表现的专项对策总结
整体上的完美主义
改变关注的重点,每天花一分钟思考及想象:
忽略结果,关注自己的投入。
忽略问题,关注自己在问题条件下取得的进步。
如果你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把重点放在解决过程上。
如果你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把重点放在解决过程上。
忽略他人看法,关注内心真实想法:你到底想成为谁,想做什么。
不纠结于是否做得正确,重点是做了就比不做强。
忽略失败,多想想成功。
忽略所谓时机,多想想任务本身。
遵循不完美主义者的过程思维
1. 不完美的思维
2. 不完美的决定
3. 不完美的行动
4. 不完美的转变
5. 不完美但成功的结果
过高期待
1.调整自身预期
花上一分钟时间仔细审视你自己的预期。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总体预期,降低自己的具体预期。这意味着在整体上你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但在具体问题上,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出现的结果很可能不尽人意。比如,在与别人的对话中,你可能会说一句让自己后悔的话,甚至对整个谈话过程都很后悔——这些都是“具体”问题。正因如此,你不要让自己对任何个体事件或行动做出具体的预期,你要学会从容面对失败,懂得它们不过是全局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
2.正确判断是否足够
这个观念既可以应用在具体事情上,也可以指导你的整体人生。在你受到完美主义困扰的具体问题上,判断一下今天做到什么程度就足够了;或者,你也可以将目前的人生状态定为满意的标准。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变成微习惯,每天花上一分钟的时间来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要用负责的心态对所谓“足够”做出判断,只有你自己知道对你而言多少算够,不要让周围盛行的“永不满足”的心态成为你的座右铭。当然,针对具体事情,你也可以做出“不够”的判定,这样一来,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你需要的其实很少。
3.降低标准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地培养微习惯。降低标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培养微习惯,这种训练可以让你明白任何行动都有其意义,不会因为太小、不够完美就毫无价值。这种思考方式还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你的期待,因为长此以往,你在潜意识中就能开始慢慢接受小的进步和成功。过高期待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让你不作为,因为要是不能保证自己旗开得胜,你就不愿勇敢尝试。
4.关注过程
每天开始时,思考一下当天的哪个任务是最让你头疼的,然后把它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具体可行的步骤。在每个时间节点,想办法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个具体步骤。这样一来,最初那项高不可攀的任务已经不再令人望而却步。努力关注过程,忽视结果。这个目标也可以通过微习惯来实现(这些微习惯堪称针对完美主义的瑞士军刀)。你一旦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就意味着你内心渴望的结果要么根本无法实现,要么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大量的付出。这个办法最妙的地方是,关注过程反而总能让你获得积极结果;相反,过分关注结果会让你根本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帮你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去。只有过程的好坏能导致结果的优劣,所以如果你特别在乎某些事情的结果,就培养几个微习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过程上。
纠结不放
1.接受现实
花上一分钟时间,认清过去已无法改变的事实。你可以每天提醒自己,过去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你就能学会接受过去。只有先从逻辑角度接受了这一点,你才可能从感情上认识它。否认这一事实,必然会导致内心的纠结。
2.采取行动
如果你纠结的是失去了一个客户,那就走出办公室再找一个,或者打个电话拓展业务。如果你纠结的是跟谁吵了一架,那就主动与对方和解,或者跟别的朋友出去高兴地玩上一天。如果你对已经无法改变的悲剧始终无法释怀,那就通过一些微习惯来化解,或找到其他继续前行的办法。改变想法的最好办法是按照你希望达成的目标采取行动。如果你纠结过去,现在就采取行动(特别是针对纠结的事)就是消除纠结最有效的办法。比如,如果你对自己面试时糟糕的表现耿耿于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投更多简历。如果你为失去的感情困扰,那就走出家门去认识新的朋友,这才是放下过去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无法走出过去的灾难,那最理想的做法就是下定决心充实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3.分清意外与失败
如果你对消极结果或过失纠结不已,就花上一分钟判断一下,这结果到底是偶然因素作祟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如果纯属失败,那你就要另想办法重新尝试,如果只是偶然,那就应该立刻重新尝试之前的方法。如果两种因素兼而有之,那你不但需要继续尝试,还要及时调整策略。所谓失败,指的是责任完全在于你自己的情况——比如绊了一跤、调制饮料时放错了比例、拼错了单词等。而所谓意外,则包含了他人的因素,特别是当决策权在他人手中的时候——比如请客吃饭时出了问题、向上司要求加薪未果、参加《美国偶像》比赛失利、写作成绩不理想等。
认识到偶然与失败的差别,不仅可以帮助你找到有效对策,而且可以帮助你调整情绪,从而理性地应对不好的结果。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不过事出偶然,那你就会放自己一马,让自己放下包袱,从头再来。
4.改进自我对话方式
你如果对某个问题纠结不放,就要从内心深处改变“本应该”的心态,用“本可以”取而代之,相信其实还有其他可能性。如果你现在没有纠结的对象,就请找出当下遇到的困难,主动将它视为人生的挑战,清楚它并非什么无法逾越的艰难处境。“本应该”反映的是你对过去愧疚的心态,而“本可以”则预示着未来还有其他机会。你的自我对话对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改变,却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你的人生。友情提示:人生问题?其实你面对的人生问题并不“艰难”,甚至称不上问题——它们不过是挑战。如果你能这么看待问题,就会迎难而上,如同迎接一场乒乓球比赛一样,虽然内心紧张,但也充满乐趣。
5.计时器介入法:
任务倒计时
只要时间一到,你必须立即开始工作。
决定倒计时
倒计时结束之时,你必须做出明确的决定。
注意力倒计时
在接下来的规定时间内,你只能专注于一项任务(对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进行严格的限制)。
番茄工作法
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再重复该模式。
劳逸交替法
工作1小时,放松1小时,然后重复该模式。
认同需求
1.化学法
在任何需要自信的场合,提前用“充满力量的姿势”站立两分钟,即伸展身体,伸直双臂或保持叉腰的姿势。如果是坐姿,你可以伸出两臂扣住后脑勺,肘部朝外。在任何需要自信的场合(面试、社会活动、约会、开会、演讲、展示等)之前,保持这些姿势两分钟左右,你就可以用化学方式来提升自信。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是得到了科学证明。你可以努力使用更加自信的身体语言,在长期获得更大的改变。
2.假装自信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保证每天至少假装自信一次(哪怕你当时的感觉完全相反)。即使感觉不自信,也要“假装”自信,用自信的方式行事。有时在你装出自信的样子以后,你会真的有自信的感觉,真正找到自信。假装自信绝不意味着你是一个虚伪的人,这种假装不过是在训练某种你尚未掌握的技能而已。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假装自己是个自信的人。你可以做得夸张一些,你会惊喜地发现,对方会认为你就是这么自信。
3.调整参照标准
对你望而却步或感到力不从心的任务,把参照标准降到你能驾驭的水平。要想变得自信,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自信的标准。不要期待自己能像詹姆斯·邦德一样潇洒自如,先把标准定为和人打招呼,这样你就有足够的自信达到标准了。人们之所以不自信,就是因为他们预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评判标准,一旦你放弃预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那你就能更好地做自己,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自信的气息。不要跟你跑马拉松的朋友或是猎豹赛跑,如果非要设定一个标准的话,可以用乌龟。
4.叛逆练习
每天至少做一件违背社会默认规范或预期的叛逆行为(以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为前提)。叛逆是一种与认同需求相反的表现,你如果有认同需求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叛逆练习来解决问题。叛逆练习有很多安全、合法的方式,最容易的一种就是在公共场合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这么做,但偶尔在杂货店大声唱一次歌也无伤大雅,周围的人只会笑你而已。如果你总是需要某个特定的人的认同,并想对此做出改变,你可以想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叛逆小举动来摆脱这种控制。不一定要做得特别夸张(正如即使你有认同需求,你也不太可能做得多过分一样)。关键在于练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直到有一天你完全不再需要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为止。这些有象征意义的小举动包括大声唱歌、在公共场合卧倒、主动与陌生人攀谈等,这些动作都可以告诉外界和你自己,你的生活,你可以自己做主。
过失担忧
1.成绩日志,其实每天都有进步
你需要清楚要在什么地方记录自己的成绩(可以使用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如果你想不起来自己都做了哪些事,至少保证每天记录下一条你的成绩(或是一个优点)。做这件事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只需要几分钟,你就能记录下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有了哪些成长。那些受冒牌者综合征困扰的人很难从内心认可自己的成绩,把成绩写下来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你在内心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长处。
2.二进制思维
你如果特别担心自己在某个领域犯错,可以培养二进制思维来应对。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走出去收获胜利。要想坚持每天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数字模式,或是在你制定的数字模式下得分。你可以用开始的几天建立这一模式,而后将其用于实践。
1就是比0什么都不做强:与人打招呼可能被无视,发邮件提案可能被拒绝,可能只写了一个关于企鹅进监狱的蹩脚故事,出版的书可能卖不出去,做演讲可能在听众的嘘声中全程结结巴巴。尽管如此,上述五种情况依然算是成功的,因为你的抗压力得到了锻炼,勇气得到了培养,你从各种尝试中收获的力量以及各种反馈都会让你拥有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而上面的五种情况已经是最糟糕的了,几乎不可能同时遇到。即便是失败也比什么都不做强,这也正是二进制思维的难得之处。
3.从小的成功做起
创建并坚持微习惯,让日常的成功简单到无法拒绝。如果成功比失败还简单,那你就总会成功了。
4.分阶段成功
每天早晨一起来,不要想着当天要取得多大成就,想想你可以如何取得进步,而且不论多小的进步,你都应该好好珍惜。每天花上一分钟来强化这一观念。不要把成功定义为一个完美而清晰的里程碑式的成就,比如减重50千克。想象着用一把大锤将宏大的目标敲成小块,再从千百块碎片中拾起最小的那些。要是没有这些细碎目标的完成,之前的宏大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要把成功视为一步步实现的成就,所以你应该给成功下一个新的定义:一个个进步的累积。一旦你赋予成功新的定义,就会转变过去旧有的认识,成功不再是一个不允许犯错的里程碑的事件,而是你实实在在的下一步前进。用这种追求进步的心态努力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远大目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行动顾虑
1.拒绝预设
如果你对要做的事情有顾虑,并预设出了消极前景,那么就把它们逐一记录下来。一定事先就想好在哪里做记录,否则这件事就会不了了之。完成这一步骤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并在实践中把真实的结果与预设进行对比。预设时要谨慎,要尽可能多地借鉴先前的经验。我们总会对新鲜事物有顾虑,因为对其缺乏把握。在尝试之前,你确实不知道情况会如何,但是我们的预设常常是错误的,特别是对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每当我们潜意识里想要逃避做一件难事时,我们的预设往往都不够准确,而且还会存在消极偏见。
2.快速决策
每天,为自己的各种活动——比如中午或晚上吃什么,当下先做哪件家务或工作,可以给谁打电话,等等——列出四个选项,写在纸上。在思考选项时可以多花些时间,但把选项写下来后,要用最快的速度圈出你觉得最合适的那个。你可以通过排除法,把其他选择逐一划掉,做到在10秒钟内完成选择。不管你圈出了哪一项,当天都要坚持执行。坚持这样做以后,你就会发现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进行快速决策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有时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决定时,我们总是在透彻思考(权衡各种选择)后才去执行(采取行动)。拖延症患者即便已经找到了最佳办法,还是会对其思前想后。如果你能做到快刀斩乱麻,迅速进入实施阶段,你就会发现再多的思考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快速决策才是正道。
or可以给所有自己会重复做2遍及以上的事项制定SOP,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正确率,并且省下决策时间
3.分析风险、回报与可能性
对那些你有顾虑的行动,你可以按照下面提供的思路来分析。最糟糕的结果:想象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结果,按照严重程度用1到10为其打分。
最好的结果:想象一下最好的情况,判断一下其影响。同样不要考虑那些过于极端的情况
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想想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发生了你会怎样。你需要预估一下发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各种行动的后果,比如,从数据来分析,你创业失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失败的后果可能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相对而言,虽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一旦成功,就会改变你的一生。一定要做到信息明确,否则你就永远无法结束思考,进入实施阶段。这么做并不难,一旦把想法写下来,你就可以轻松地对决定做出判断,看看你的顾虑是否明智。当然,分析结果同样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后续影响以及潜在可能。例1:你玩滑板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摔断胳膊,糟糕的级别可以达到9。最好的情况就是你从中感受到乐趣,级别可以达到6。但如果骨折的概率非常小,而从中感受到乐趣的概率非常大,那么虽然糟糕结果的等级很高,冒点儿风险也是值得的,每次只要多加小心就可以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