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邓三科习
2024-10-12 11:07:43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是一本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的教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毛概详细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人民战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毛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提出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标志着“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
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
内涵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1938,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早提出马思中国化
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思中国化,毛思成全党共识
刘少奇,七大,毛思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只能表述为完成了第一次马思中国化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时代条件、思想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时代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2.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1.时代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2.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简答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思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基本点
中国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一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他规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等等
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等等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
然结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选择、简答题】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思想因此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三者具体关系如下: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 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 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 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 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 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 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 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 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从价值上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从价值上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为中国;
另一方面促使封建社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把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
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因此,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为中国;
另一方面促使封建社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把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
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因此,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1)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②只有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政权、振兴民族经济、维护尊严和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②只有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政权、振兴民族经济、维护尊严和主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选择题】
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和中国革
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
(2)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
(4) 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前途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选择题】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 改变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 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选择题】
(1)帝国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主要支持者。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
(2)封建主义
封建地主阶级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阻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3)官僚资本主义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城市小资产阶级
(4)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它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性质 【选择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区别。【选择、简答题】
(2)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但两者不是相同比例的,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 改变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 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选择题】
(1)帝国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主要支持者。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
(2)封建主义
封建地主阶级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阻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3)官僚资本主义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城市小资产阶级
(4)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它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性质 【选择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区别。【选择、简答题】
(2)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但两者不是相同比例的,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基本纲领。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选择、简答题】
基本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选择、简答题】
基本内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基本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选择、简答题】
基本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选择、简答题】
基本内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基本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选择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岗山的斗争》等文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明确了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标志着关于农村包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得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选择题】
(1)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2)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得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3)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选择题】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有:
(1)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3)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有:
(1)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3)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
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 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 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 设问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世界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世界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1)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选择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选择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理论上依据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和列宁的革命转变思想。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我国必须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我国必须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②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③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副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
②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③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副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择题】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②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②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多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程。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选择题】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选择题】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釆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选择题】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选择题】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釆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 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经济制度的建立
2. 政治领域发生巨大变化
3. 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4.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1. 经济制度的建立
2. 政治领域发生巨大变化
3. 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4.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的确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巨变。它使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的确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巨变。它使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表明,仍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性质及其关系
敌我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 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专政的方法,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3)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性质及其关系
敌我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 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专政的方法,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3)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1.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是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具体言之:
一是,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二是,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强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
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2.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党的八大提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党的八大提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条件
1.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形成过程
1978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趋于成熟
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趋于成熟
1997 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基本问题【选择、简答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待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简答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选择、简答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 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②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 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②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步走战略
①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两手抓,两个都要硬
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是巩固和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坚强支柱。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
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列毛思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
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
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
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
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
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
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
①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科学理论。
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④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①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科学理论。
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④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要思想的形成
形成条件
1. 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历史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被完整地提出。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务必要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和全面、正确的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 “三个代表”要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指出贯彻
“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 章。【选择题】记忆:三十六——酸石榴
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①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化、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 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15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选择题】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上述主要内容以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选择题】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选择题】
①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②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③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②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③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 在抗击非典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 在2004—2005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3.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
4. 以十七大报告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
5.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发展完善。
2. 在2004—2005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3.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
4. 以十七大报告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
5.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发展完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选择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1.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选择题】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论,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历史性成就
(1)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4)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历史性变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2)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3)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4)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6)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7) 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8) 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9)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
(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3)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
(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3)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1. 新时代的内涵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政治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3)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政治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3)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如下: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3.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位一体”的统一,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的有机结合。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 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奋力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末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这一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
(1)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3)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4)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5)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6)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7) 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19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工作包括:
(1)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
体经济。
(2)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市场供给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
(1)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激发各类市场活力;
(4)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选择题、简答题】
(1)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2)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 坚持依法治国,就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3.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为实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 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3) 要继续发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主体);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4) 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根本上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地区提出的,最早实施是在香港地区
“一国两制”,根本上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地区提出的,最早实施是在香港地区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一个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2) 实行“两种制度”。
实行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3) 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
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 宪法和法律保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有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的一项长期国策,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要搞几十年、上百年,长期不变。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
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2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地位
1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2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
3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
3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实现目标问题。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选择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了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了人民行为规范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公民层面)。【选择题、简答题】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实现目标问题。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选择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了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了人民行为规范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公民层面)。【选择题、简答题】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做出具体阐述: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
1. 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地位
(1)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明确强调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2)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同时也是维护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
2. 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选择题】
(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2) 提高就业质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3)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6)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3)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的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
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党维护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1.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2)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3)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4)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
(5)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6)坚持科学统筹。
(7)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
(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2)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3)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4)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
(5)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6)坚持科学统筹。
(7)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中国的绿色崛起。
1.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绿色发展方式是发展路径
恩格斯曾经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将会自食后果。只有让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能适应自然的规律。
3.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4. 建设美丽中国是发展目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核心。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推进绿色发展
2.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判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
【选择题】
【选择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 在 “ 四个全面” 中居于引领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为如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选择题】
【选择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是: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1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 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方向不变、立场不移、原则不改,无论怎么改、改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方向不变、立场不移、原则不改,无论怎么改、改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两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两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做到以下几点。
1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 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 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 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 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 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3.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4.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5.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6.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7.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
1.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
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基础上,习近平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2.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 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②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③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④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
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⑤ 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⑥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⑦ 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⑨ 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⑩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
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基础上,习近平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2.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 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②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③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④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
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⑤ 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⑥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⑦ 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⑨ 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⑩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形成
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2.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基本内容主要有:
①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要求军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② 中国共产党是军队唯一的独立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直接领导、直接指挥。
3.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制度保证
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独立的、直接的、全面的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有一整套制度做保证的,其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军委主席负责制,这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
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形成
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2.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基本内容主要有:
①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要求军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② 中国共产党是军队唯一的独立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直接领导、直接指挥。
3.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制度保证
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独立的、直接的、全面的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有一整套制度做保证的,其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军委主席负责制,这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 发展世界一流的作战理论
2. 培育世界一流的人才群体
3. 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
4. 具有世界一流的法治管理
5. 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
2. 培育世界一流的人才群体
3. 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
4. 具有世界一流的法治管理
5. 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富国和强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富国是强军的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便无从谈起;强军是富国的坚强柱石,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国家发展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富国和强军,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同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
(2)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3)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
立改废释工作。
(4)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5)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2)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3)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
立改废释工作。
(4)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5)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 和平与发展问题【选择题】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关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其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中的核心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
2.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选择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两者在本质上是共同的,都是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从而造成了世界动荡不安。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也是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关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其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中的核心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
2.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选择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两者在本质上是共同的,都是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从而造成了世界动荡不安。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也是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要义主要有10个方面: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④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努力,共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邓小平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即不结盟。
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③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④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努力,共同对抗苏联霸权主义。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邓小平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即不结盟。
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③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①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②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④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然后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①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②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④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然后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构建入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简答题、论述题】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 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选择题】
(1) 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 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 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 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
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选择题、简答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纵贯古今、统筹陆海、面向全球的世纪蓝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2.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任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沿线发展瓶颈;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
推动开放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包容发展。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高峰论坛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成为 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我们要秉承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
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选择题、简答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纵贯古今、统筹陆海、面向全球的世纪蓝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2.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任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沿线发展瓶颈;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
推动开放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包容发展。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高峰论坛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成为 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我们要秉承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简答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①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③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④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①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③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④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 心,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进而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其中一条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始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 安康的根本所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较短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进而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其中一条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始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 安康的根本所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较短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 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选择题、简答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和系统:
伟大斗争是基本手段,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源自作为核心的领导力量;
伟大事业是宏阔平台,搭建起干事创业的有效载体;
伟大梦想是追求目标,牵引着凝心聚力的前进方向。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和系统:
伟大斗争是基本手段,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源自作为核心的领导力量;
伟大事业是宏阔平台,搭建起干事创业的有效载体;
伟大梦想是追求目标,牵引着凝心聚力的前进方向。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简答题】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政治论断,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选择题】
一个政党能不能具有与其他政党相比较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决定这个政党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
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赢得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担。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 地”,再到今天,又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不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铸就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磨难之中百折不挠?
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靠自己解决自身问题,在刮骨疗毒、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不断实现伟大的跨越。这样的党,理所当然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选择题】
一个政党能不能具有与其他政党相比较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决定这个政党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
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赢得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担。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 地”,再到今天,又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不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铸就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在磨难之中百折不挠?
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靠自己解决自身问题,在刮骨疗毒、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不断实现伟大的跨越。这样的党,理所当然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简答题】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
(1)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 要增强学习本领。
(2) 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3) 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4) 要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5) 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6) 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7) 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8) 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