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傩戏”
2024-10-30 09:07:32 6 举报
AI智能生成
0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傩戏概述
定义与起源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分布地区
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历史发展
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渐变发展到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个,另各有12个黄门弟子和神兽,120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傩变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变酬神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至晚唐,连乞丐也加进了傩仪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现实社会的习俗充塞傩祭仪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户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十分壮观。
傩戏特色
面具艺术
种类
傩的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角色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多数戴面具表演。
制作工艺
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它的产生与恩施“坛傩”遗风关系十分密切,和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以及其他傩艺等项目一起归属“傩文化”范畴。因为制作工艺独特,于2006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恩施傩戏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第一道工序,选材。可选的木材有香樟木和柏杨木。为了防止虫蛀,一般多选用香樟木。想想看,如果供奉的傩面具因为保管不善被虫蛀了,残缺不全,岂不是对神灵的亵渎。
第二道工序,构图。先在纸上设计好图样,再拓印到剖好的木料上。手艺熟练的师傅可以直接在木料上构图。
第三道工序,粗坯。根据构好的图样把人物的大致轮廓雕刻出来。
第四道工序,细坯。在粗胚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做完这一道工序,人物的轮廓就已经很清晰了。
第五道工序,镂空。如果是用来供奉的话,这一道工序就可以省掉。如果用来挂着展示,或者表演者佩戴表演傩戏,得把实心部分镂空,以减轻面具的重量。
第六道工序,修光。就是对面部细节作进一步细节上的处理。师傅的刀功如何关键就看这一步,面具精致与否也是看这一步。
第七道工序,打磨。如果修光这一道工序处理好了,打磨就不需要了,而且传统制作手法中也是没有这道工序的。如果轻刀功夫一般的话,就非得要用砂纸打磨了,不然太粗糙了,不耐看。
第八道工序,彩绘。根据人物的性格上色,常用的是国画颜料或者广告颜料。我们可以根据面具的颜色来判断人物的性格特征: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刚直、青色代表勇敢、黄色代表勇猛,蓝色代表草莽,绿色代表侠野,粉色代表老年,金银二色专画妖魔、鬼怪和神判。
第九道工序,上光油。上光油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升亮度,使得面具更加美观;二是在面具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颜料脱落,对面具本身也起到保护作用。
第十道工序安装附件。附件包括眉毛、胡子、头饰等等,根据人物角色需要进行安装。
象征意义
民俗含义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傩戏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傩戏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傩戏面具,傩戏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傩戏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文化意义
尽管傩戏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展示空间设计
设计理念
突出傩文化的神秘感和古朴风格,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强调体验性,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感受到傩文化的魅力。
强调体验性,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感受到傩文化的魅力。
空间布局
入口区域
设置傩面具展示墙,吸引观众注意力,营造神秘氛围。
序厅
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介绍傩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地域特色。
主展区
傩面具展区
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傩面具,附以详细介绍。
傩舞展区
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傩舞的动作、服饰及道具。
傩仪展区
模拟傩仪场景,让观众了解傩文化的仪式过程。
互动体验区
设置傩面具绘制、傩舞学习等互动项目,让观众亲身参与。
交流研讨区
为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提供场地。
设计元素
设计元素
元素
色彩
以黑色、红色、金色为主,体现傩文化的庄重与神秘。
材料
运用木质、石材等自然材料,展现古朴质感。
灯光
采用暖色调灯光,营造温馨、神秘的氛围。
导视系统:采用傩面具、傩舞等元素设计导视标识,增强空间特色。
导视系统:采用傩面具、傩舞等元素设计导视标识,增强空间特色。
空间氛围
音乐
播放傩戏、傩舞音乐,增强空间氛围。
装饰
运用傩文化相关图案、符号进行装饰,如傩面具、傩字符。
展示手法
实物展示
展示傩面具、服饰、道具等实物,让观众直观了解傩文化。
数字展示
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傩文化的仪式过程和表演场景。
互动体验
让观众参与傩面具绘制、傩舞学习等活动,加深对傩文化的理解。
傩戏展示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与保护
留住历史记忆
傩戏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空间,可以将傩戏的发展历程、传统技艺、表演形式等系统地呈现出来,为后人保留珍贵的历史记忆。
例如,在展示空间中设置历史文化区,通过文字图片展板、老照片展示、文献资料展示等方式,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傩戏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脉络。
传承传统技艺
傩戏的面具制作、服饰装扮、表演技巧等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展示空间可以为这些技艺提供展示和传承的平台,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如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自参与面具绘制、傩戏动作教学等活动,亲身体验傩戏传统技艺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傩戏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欣赏与教育
提升艺术审美
傩戏以其独特的面具艺术、表演形式和服饰装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示空间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灯光设计和陈列方式,将傩戏的艺术之美充分展现出来,提升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
例如,在面具展示区,采用专业的灯光设计,突出面具的造型、色彩和细节,让观众欣赏到傩戏面具的精湛工艺和艺术魅力。
开展艺术教育
傩戏展示空间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学校、社会团体等提供艺术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参观、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观众了解傩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
比如,邀请傩戏专家举办讲座,介绍傩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观众在欣赏傩戏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文化。
旅游推广与经济发展
促进旅游发展
傩戏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点。设计独特的傩戏展示空间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展示空间周边可以配套建设旅游设施,如餐饮、住宿、购物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傩戏展示空间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创产品开发、演艺产业等。通过开发傩戏主题的文创产品,如面具纪念品、服饰周边、书籍与音像制品等,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同时也为傩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此外,定期在展示空间的表演区举办傩戏表演,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推动演艺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