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却有专长:中医基础:3六腑,奇恒之府,气、血、津液,经络
2024-12-18 11:25:4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根据中医师承教材制作,用于中医 师承考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六腑
考点强化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后世医家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胆的生理功能
别名:中正之官,中精之府,中清之腑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胃
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
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
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
胃喜润恶燥
小肠的生理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称为“受盛”;进一步对食糜进行消化,并吸收水谷之精微,称为“化物”
2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清者经脾达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浊者留而为尿。膀胱可贮留一定量的尿液,开合有度,排出体外。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
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
2)运行津液
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
(2)“中焦如抠”: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脏腑之间构成,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燥湿相济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有异于六腑;其功能“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不同于一般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所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
脑的生理功能
脑为髓海
脑为髓海,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为精神活动的枢纽。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
主司感觉运动
主司精神活动
脑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脑主管思维、意识及情志活动等,又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与天癸的关系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肾精肾气的盛衰,对女子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冲脉和任脉联系最紧密。
与脏腑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五脏之中,女子胞又与心、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
气、血、津液
气
人体之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气的生成
来源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体之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人体之气的分类
元气
元气由肾精化生,根于命门。通过三焦循行全身。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蓄丹田以滋先天。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卫气
运行于脉外。
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腠理。
营气
又称“荣气”,运行于脉内。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
血
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成
血液生化之源
1)水谷之精化血。
2)肾精化血。
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
脾胃:脾胃是气血的化生之源
心肺: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肾: 肾藏精,精生髓,髓化生血。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故有“精血同源”肾精化血之说。
血的功能
濡养作用
反映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与健壮、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
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运行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 藏 血——防止血溢脉外
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血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寒热变化,能影响到血的运行,寒凉能使血行缓慢,过热能使血行加速。脉为血之府,脉道是否通利完整,也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
津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代谢
1.生成 脾胃的运化;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主津。
2.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
②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
④肝气疏泄促水行;
⑤三焦决渎利水道。
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
②肺气宣降以行水;
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
④肝气疏泄促水行;
⑤三焦决渎利水道。
排泄
汗液和尿液;呼气;粪便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全身。
2.化生血液 ——“津血同源”之说。
3.运输代谢废料 。
2.化生血液 ——“津血同源”之说。
3.运输代谢废料 。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经络
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十二经脉
走向: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奇经八脉
特点
竒经八脉,又称“奇经”,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而言,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主要功能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督脉:督,有总管、统率的含义。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考点):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与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考点)。
②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及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考点)。
②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及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考点)。
任脉:任,有担任、妊养之意。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功能有关(考点)。
②主持妊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功能有关(考点)。
冲脉:冲,有要冲、要道的含义。主要生理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考点)、“五脏六腑之海”之称。
②冲脉又称“血海”(考点),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冲脉又称“血海”(考点),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带脉:带,有束带之意,指带脉循行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的特点。主要生理功能: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带下。
跷脉:跷有轻健敏捷的意思,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司眼睑开合(考点)。
②主司下肢运动(考点)。
②主司下肢运动(考点)。
维脉:维有维系连接之意。主要生理功能
①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维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②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别概念
是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别络概念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15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经筋概念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故称十二经筋。
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2)运输气血作用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4)调节功能活动作用
2)运输气血作用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
4)调节功能活动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临床诊断
①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又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颠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②依据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有局部皮肤的某些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指导针灸和按摩:
②指导用药
“药物归经”:某种药对某脏、某经有特殊治疗作用,即将该药引入该经。如治疗头痛,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
引经报使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