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有答案》读书笔记
2024-12-08 15:39:19 0 举报
作者以父女间六十封家书的形式,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的哲理与智慧。从自我提升到人际关系,从职场智慧到心灵疗愈,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指南。 书中的核心观点,让你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答案;成长是一场不断自我挑战和突破的旅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生活的基石;在职场上,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走得更远;而关注心灵健康,才是拥有真正幸福的秘诀。 一周陆陆续续读完本书,让我感到仿佛有一位智者,在我身边轻声细语,指引方向。这似乎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生活的礼物,一份成长的陪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最后,还是忍不住提醒一句,如果你只把老爸“轨道游走”的人生当故事听,也算无伤大雅,但若要奉为圭臬,就得认真活出自己的版本。毕竟老爸这一路走来,付出的代价不少,其中有些是不必要的。
质灵的信
我不喜欢用“童年创伤”来形容,更倾向于用“人生剧本”来看待。因为“童年创伤”容易指向“因为发生了什么,才造成了伤害”,“人生剧本”的视角则是“自己对发生的解读,影响了命运”。后者主体是自己,比较接近我对人生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掌握和处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圆满两性关系的唯一途径就是“共修”。共修的前提是:
真正跟人在一起的人,是不着相的,是活在当下的,当环境或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总有适合的样子给出别人的需要,而且真心实意、自在自然、没有目的。不着相,也可以说成有千百种相,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没什么不可以。
为了迎接将来可能到来的孩子,我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1. 与过去和解。2. 自己的梦想由自己完成。3. 锻炼身体,稳定财务。
TO 质灵:
选对象没有好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其实也没有最合适,只要相对合适,愿意共修,就有机会修成正果。所谓有缘无缘,其实就看还愿不愿意修。还愿意修,就有缘分;不愿意修,缘分就尽了。
《人生总会有答案》作者:金惟纯 / 金质灵 / 金默蓝
人的一生,总有些特殊的机缘,让你有机会完成一些与众不同的事迹。
TO 质灵:
TO 亲爱的爸爸:
能够知道自己的“圣城”在何方,打从肝肠的深处感到一股颤抖的坚定,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爸爸,你的“圣城”在哪里呢?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圣城”,是他来到这世上最无怨无悔、最美丽的表达,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呢?
第24封信|时间的用意
学习面对并适应风险,是当前年轻人无法逃避的功课。
默蓝的信
我日常所说的“厉害”,不是压倒别人,也不是追逐名利,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超越自我,活出自己。
第9封信|“修”成正果
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在主题和心路历程,才是前往“圣城”真正的路线图。
【第三封回信】
你活得比钱大,才有机会活出更好的自己,发挥天赋、恪尽天职,吸引别人跟你在一起。人聚集起来了,钱自然跟着来,水到渠成,全然不费工夫。
在我的主观感觉中,时间流逝的速度好像随着年龄不断在加速。
应该可以做到的,是在注意你的感受的前提下,偶尔还是会“主动”提出建议,但我会在认真倾听之后才提出,并且尊重你最后的决定。
TO 默蓝:
TO 爸爸:
在“投资自己”“体验当下”与财务“长线布局”之间,该如何权衡呢?
第5封信|健康的性与爱
商业的本质,是因为一个人(或一家人)生活太辛苦,抢来抢去又太野蛮,所以人们开始了“交换”。“交换”就是商业的本质。它让彼此不熟悉的人也可以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因此它也是文明的起点。
在日常状态中,会尽量适应轨道内生活,在其中找成就、找意义、找乐趣,但如果这三者缺其二甚至都找不到了,就会到轨道外去探寻,但尽量以“不找别人麻烦、不找自己麻烦”为原则。
即使处于人生下半场,老爸仍然勇于面对自己的人生议题,仍然认真挖掘自己的童年剧本,仍然努力修正自己根深蒂固的模式,不断挣脱自己曾经暗中施予的魔咒……
园丁只能尽心做好分内事,然后带着好奇和敬畏,静待种子发芽生长。无论最后开了什么花,结了什么果,都要懂得欣赏。作为园丁,最大的回馈,就是通过付出和陪伴,见证生命的神秘。
如果好友正巧适合一起创业,固然是好事;但若只在好友中选择创业伙伴,则常常会带来灾难,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
第29封信|满足需求的喜悦
认错、感恩与祝福,其实就是一种爱的状态,带着爱的状态看待一切关系的变化,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找到天职的感觉,是知道这是自己一直想做、该做、必须做、可以无怨无悔做一辈子的事。
《人生总会有答案》读书笔记豆瓣评分:8.2制作人:迪伦-郭
第3封信|作为家长的样子
我觉得关键在于“生命力”。真正的创造力只能在生命力中呈现,而生命力是在风险和淬炼中茁壮的。这才是关键!
原本对于社会及就业选择极其不满,却又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我,在休学的一年之间找到了三个出发点:田园生活、自动化以及一个确保人人都能享有经济增长红利的制度。
朋友们告别亲密关系的做法,给我莫大的感动,让我体验到告别也可以如此尊贵而庄严,既不羞耻,亦不隐藏,而是一种爱的伟大展现。感恩有这些很好的朋友,让我也有机会思考和反省自己生命中有过的分离。
我发现“苦”是恐惧、悲伤、愤怒三大原始情绪的综合体,如果不面对、不接受,关闭了苦感的闸门,其他的感受,包括许多正面愉悦的感受,也会同时被关闭而不自知。
而这些心与身的创伤也好,与期望存在差距的失落也好,都无法通过讨伐他人和自己来修补,只有在我认知到除非我愿意好起来,愿意修复自己,不然我将一辈子卡在这里无法前行。
事实真相是,创业必须有一个人承担最终后果,拥有最终决定权。创业伙伴,即使是好友,也必须一开始就明确主从之分,平起平坐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做完了也都会过去的,最后能留下来的,只有经历过后的体验。
我现在体验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事保有纯粹的起心动念,所做的结果不只关乎自己的利益,更包含他人的福祉与需要时,原来心可以不费力,生命可以充满动能与热情。
【第四封回信】
你说:“从今起,发给你一张许可证,你可以不需要厉害。再怎么不厉害都没关系,即便一无是处,还是我心爱的女儿。”听到这段话,我哭了,很开心自己再也不“必须”要厉害了。不厉害,爸爸也还会爱我。
谈到工作这件事,我认为“需求”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兴趣和天赋。天赋潜能是可以开发培养的,兴趣热情则难免缘起缘灭,只有需求才是硬道理,能经得起长期考验。
意义焦虑,只是在提醒你,目前并非处于安住状态。面对意义焦虑而不逃避,是一种勇气,有助于人生突破。
首先,在问人生有没有意义之前,也许要先问人为什么会追求意义。
上篇:爱的流淌
我做的其他事,都是人生设定的目标,而且是自觉擅长、可以达成的,唯独做爸爸这件事,好像是人生的一个意外旅程,却越走越有滋味,越走越得意。
第17封信|不要抵触商业
【第一封回信】
第21封信|找到自己的剧本
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大家的想法和频率太过一致,沟通的方式过度重视和谐时,就很难看出工作和团队哪里需要调整和改进,或是也很难指出彼此需要改进的地方,更难有超出小范围集体认知外的思考角度与想象空间。
第22封信|向内探索
一日闲聊,澔澔不经意地随口说道,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厉不厉害。“厉害”从来不是终点。只不过,有时候为了实践理想,为了所爱的人付出,变得厉害恰巧是必经之路,刚好而已。
我希望我可以活在不再关注是否“外在”厉害不厉害的层次,只愿爸爸和我一样,可以欣赏我每一刻的美,看见我从内在而发的光,因为我是您爱的传承。我很美好,因为您也很美好。
商业和金钱,都是解决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元素。他们的本质,是简单而朴素的,是必要而务实的,也是极容易被理解的。
第4封信|尊重孩子的感受
自信是用做到换来的。所谓“做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专业和业余的差别,就是业余仅“偶尔”做到,专业则是“每次”都做到,没有意外。
“原来,我不是因恨而生,我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我是因爱而生的孩子。”
从来信中爸爸感受到你有许多困惑。表面上看,似乎与金钱有关,但本质上,应该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基点。
有一种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记忆,是琐碎之间的会心一笑。
这让我更珍惜那些积极的片刻,因为一切都是会过去的,而让人难忍的片刻也将不再像以往般难忍,因为任何处境都有我可以学习和珍视的地方。
【第二封回信】
其四,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让自己尽量保持“有爱”的状态,不让“被爱”成为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义务。
虽然跟爸爸的猜想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感谢爸爸无论如何都能接纳我。那种被接纳的感觉,我依然记得是一份轻轻的温暖。
《人生总会有答案》读书笔记
你们不需要为爸爸而厉害。把要不要追求厉害,如何定义厉害的权力,还给你们。
这件事,如果我能早二十年做,不仅我们父女关系会不一样,也许你的人生也会很不一样。无论如何,过去错过的,让我们用心弥补,把没能长全就夭折的父女感情,重新培养起来。
第二封回信
你不仅是在爱中诞生,而且只为爱而生;更重要的,因为你,让我和你妈妈有机会重新学习如何去爱。
第13封信|与人相伴
我的“圣城”,不在外面的世界,而在内心的觉醒;不是地理上的某处,而是一群人的愿心。“圣城”之旅,就是随顺外在的缘分,同时追随内在的召唤。
感谢父母,让我养成在轨道之间保持弹性的习惯,无论对于事实还是对于不同族群,寻找多层面的探索方式。也期待,当今世界之中,可以有更多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适时地偏离自己的轨道——尤其是掌握经济资源以及话语权的优势族群。一方面,为个人开拓机会感受丰富的体验;另一方面,营造社会的集体氛围,从种种的二元对立走向一个“合”与“互补”的状态。
其实也不必讳言,我们是天生就有“厉害”基因的,只要不被它捆绑和制约,或是厉害到让自己和别人不舒服,就没事了。
有没有一条心法,可以让我安然地保持定性,不需要急于强求他人立即看见我的好,却又可以在世俗之中如鱼得水呢?
我要求自己,在平淡无奇的人身上,找到属于他的特质。结果发现,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其实都很特别。
这让我想起《论语》中有一段,孔子请学生们说自己的志向。其他人都说些宏图伟业,只有曾点说,他想与一群大人和孩子在河中嬉戏,在河畔纳凉,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说:我的想法和曾点一样。我猜孔子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有共鸣,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学生是用头脑说,只有曾点是从肝肠深处说出来的!这故事说明,并非每个人都有来自肝肠的梦想。你既拥有,值得好好把握。
通常这样的情境总是伴随着很深的情绪凝聚,我可以感觉到内在有两股力量:一是很理智和清晰的意识,知道该怎么做可以化解当下的纠结;二是一个被情绪的波动带着走的自己,并非故意,但就是难以从情绪中走出来。
第1封信|你因爱而生
在爱里没有输赢,爱就是一切的答案。
关于金钱,在生存和未雨绸缪的过程之中,总是有些牺牲。摊开账簿,与日常清单、人生蓝图左右比对,令我有些茫然。
TO 质灵:
人生有太多事情确实是有后路的,但我现在才知道,想逃就能逃的时候,原来错过的比得到的还多。为人母这条路没有后路,不论我是什么样的母亲,我们的关系是永远确定的,这份关系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土里,让我无法逃避,而这扎实的修炼也让我终于用自己的“做到”长出了真实的力量。
第20封信|走出童年的恐惧
中篇:尊重选择
原来人能做到的,比自己想象的或过去经验的,要多到无法计算。但人要靠自己发挥全部潜能似乎很难,往往要遇到特殊情境,尤其是“不合理”的情境,才能发挥生命能量的巅峰。
爸爸,不知道你除了会赚钱、在事业上受人敬重之外,觉得自己在家庭或是社会中的价值和角色是什么呢?
从“美国梦”中醒来,我愿做一只唤醒梦中人的公鸡。从美国回来后的数十年间,我在各类文章和演讲中,一直都对西方世界保持觉醒和批判,也认真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未来世界的出路。
所以和金钱的良好关系,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够了就好。它就像人的胃,不觉得它存在时,就是运作最好的状态。
现在我和金钱的关系,虽然有我觉得能更理想的样子,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清理与回归,我变得不急了,因为我很清楚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改变的关键,当然是叔叔的言传身教;而我之所以乐于接受,是因为他的确活出了一个好样子!
这几年我才终于明白,原来它们会一直都在,因为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再挖、再清和再逃,我要做的只是欣然地接受。
第14封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大家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做男人和女人。把原来被扭曲的、不合时宜的角色设定,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审查和修正。
针对这个话题,您会给年轻的父母什么建议呢?年轻的生命又如何用一个健康的心态,去探索未知又令人向往的爱与性呢?
第8封信|温柔的告别
第2封信|为人父母的课题
生命的意义是“爱”。谁知道,也许生命还真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要是如此,我认为它是爱。
因为我觉得,为人父母不可能完美,但如果能让孩子看到,人是可以改变的,就应该算不错了。
第11封信|卸下枷锁
第一封回信
我已经放下了“有一个伤在我的内心当中,我要把它挖干净”的想法,我开始尊重所有发生在我生命中的事情都会留下印记,我要学会的是我该怎么看待这些印记,理想的情况下,是好好地善用这些印记,成为自己的养分。
依我对世界未来大趋势的看法,如果人类不集体犯糊涂,甚至有机会共同觉醒,这就是未来世界可行而且理应如此的生活方式。你若有机会实现梦想,就无形中成为生活方式新典范的先行者,有机会影响许多人起而效法。
第19封信|义无反顾就是正确的选择
时间不是用来完成事的,也不是用来凑热闹的,而是用来经历、体验的。
轨道内贫瘠又无趣,轨道外好玩但风险大,一直是我少年时代的两难。
第15封信|“非主流”的轨道
而生命不平衡的主因,就是“向外”追求太多,“向内”探索太少。真正平衡的生命,必须内外兼备。
还好我们现在都承诺要共修,也已经走在共修的道路上。你要修什么功课,请告诉我,看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要修的功课,就是为自己找回爱,然后好好爱你,把过去没能给你的,全部补回来。请你随时提醒我,帮助我。
对于“好爸爸”,我的标准也蛮低:第一,女儿们有话都会找我说,而且无话不可说;第二,在做爸爸这件事上,我还在学习、进步、成长中,且应该会越来越好。如此而已。
意义感是一种人的体验,是“想”不出所以然的。
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节奏之中,人的脚步难免需要快一点。但是,人有没有办法两者兼顾、“忙而不慌”地品尝每个片刻呢?
爸爸跟你说这些,是提醒你两性关系是不容易的功课,期待越高就越难满足。因为在伦理关系中,夫妻是唯一没有血缘的,两人成长于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缺憾和期待,携带着各自的幻想投射和无意识的人生剧本,却都希望通过对方让自己的生命完整。这功课,如果想得太简单,是注定会失望的。
第12封信|自信与谦虚
所谓“内因外缘”,外在的发生,都已经是因缘具足的“结果”了。佛家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因为修行人重视内在的因超过外在的果。但吊诡的是,没有外在的果,我们通常无法看到内在的因。所以才说“发生就是功课”:功课不需要到书籍中寻找,看看每天发生的事就知道了;修行有没有精进?看这次的结果是否和过去不同,就知道了。
凡是未能专注于当下的时间,全部都是错过,等于没有发生;而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时刻,过去与未来都消失,时间是静止的,此时此刻是永恒的。
其一,彼此对对方的生命好奇,愿意在关系中全然敞开自己。
制作:迪伦-郭
其三,把爱与需求分开对待,不期待对方因为爱而必须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不委屈自己来满足对方的所有需求。
但神奇的是,您和我都在生命的进程中同时明白,赢了道理输了心,其实并不是我们真心想要的。
第26封信|人比钱“大”
第6封信|在亲密关系中共修
我的心很确定我想回应内在的需要,但是不否认我同时很害怕放弃已经非常安全已知的艺术道路,但是被燃起勇气的心,对感受更加敏锐,我必须鼓起勇气诚实地做出我认为重要的选择。
第7封信|无关输赢
第30封信|意义是“活”出来的
【第五封回信】
TO 默蓝:
这种状态,我们如今称之为“心流”,就是“在做之人”和“所做之事”合而为一,臻至忘我。
第10封信|不厉害也无妨
即使冥冥之中真的有一本天书里白纸黑字地写着,我最完美的宿命原本该选别的学科,而不是经济学,我也认为我选对了,因为,我会让它变成正确、完美的选择。
我希望你能看到,在我们这个已经解体的小家庭关系中,你一直是主角,我和你妈妈是配角。虽然配角演得有点荒腔走板,仍然不妨碍主角把这出戏演得精彩。
人还有好多种非语言的相处模式,同在于歌颂、律动、无厘头和静默之间。以往,我喜欢跟“事实”和“概念”相处。如今,我也逐渐学习、体验到了单纯只是跟“人”相处的喜悦。
第23封信|当人生“卡住”……
其二,认真对待,不怕冲突,勇敢在关系中做自己,也允许对方做自己,互相给对方全部的自由;在关系中没有“不得不”,心甘情愿为对方改变,但不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
若真谦虚,必如鱼得水。所以功课其实只有一个: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谦虚”的人。
第16封信|心中的“圣城”
第27封信|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生命不是属于哲学的,也不是属于神权还是励志小说的,是属于我的。
谦虚不是礼貌、拘泥,而是一种生命状态。
第25封信|把事“做进去”
正如我们所共同了解的,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什么,而是自己活出好样子。
但我知道的是,如果父母自身在两性关系上自在而满足,对孩子是最好的身教。
原来许多生命中当下觉得难以度过的坎,就这样默默消融了。
身为人父,能与女儿共修,是人生难得的缘分。
找到自己的人生剧本,虽不保证从此就能走出来,但当然是很关键的一步。让你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有能力踩刹车,有能力做不同选择,最后让内在孩童日渐安静下来,从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是来这里找回记忆的,只有“全然”投入,让每一件事都“好玩”,才能通过体验、重新忆起:原来我是上天的分身。人生如戏,应如是观!在这场戏中,意义没有角色。
生、老、病、死这四件事,只有病,虽然也算是特殊的人生体验,我觉得还是能免就免吧。所以我接受你的用心良苦,会尽量遵从你推荐的哈佛教授的指示,想办法让自己健康些,免得给自己和亲人找麻烦。
毕竟人生教练和修行人的最高层次是不需要指示他人该怎么想或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有觉察的聆听和纯粹理解的心来陪伴他们更了解自己或是通过内在的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答案。
若是有任何两个人希望长久在一起,必须要找到一个永远不需要消逝的原因,而你认为“共修”便是这样一个可以长久不散去的原因。只要双方有意在关系中不断取得进步、成长,便永远有原因在一起。
下篇:活好自己
年轻人普遍无法用健康的方式与父母探讨爱的话题,更不要说是性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总是敏感而又容易被隐藏的,可是如果让它们自然生长,基本上就是把这些事情的教育权交给媒体、网络、同学和任何未知的渠道。
人生有许多事,不需要想明白了才做,而是做了才明白!
第28封信|修习“欢喜心”
您说要先懂得婚姻是一个道场,如果双方都能够认知到婚姻的本质是一起修行,那一切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看着现在的世界,最混乱的局势与最稳定的心灵力量同时并行着,人们的内心也都在慢慢苏醒着,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决定,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想要任性地请爸爸再为我梳理一次您对商业的本质的理解,让这个礼物伴随着我的生命,不论我是什么特质和流派的新人类,都可以将这份见解运用于我所钟爱的事物,创造我想要的生活。
我更觉得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禁得住他人的反馈,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TO 默蓝:
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关系。
生命的本质是体验和修行,所有的关系都可以让我们照见自己,并选择在过程中活出最光辉的自己。
其实对人生带来巨大改变的,都不是特殊事件,而是经历累积的潜移默化。
第18封信|寻找事业伙伴
这个决定,不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也不是在金钱和自由中抉择,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坚持活出自己。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