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维导图
2025-02-26 14:59:0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思维导图凸显中国自秦至清漫长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深层次优劣。核心内容集中于政治结构、官僚体系、财政经济、法文化等多个维度,提炼了各朝代的制度特色与时代变迁。该导图不仅是对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的梳理,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哲学思考与文化反思。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汉代
政府组织
皇室与政府分离:皇权象征统一,相权负责实际政务
三公九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九卿分管皇室与政府事务(太常、光禄勋、卫尉等)
地方政府:郡县两级制,郡守与中央九卿平级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上计簿制度(地方向中央汇报)
刺史监察地方(六条考察法)
选举制度
太学与察举:太学生考试分甲科(郎官)、乙科(吏职)
乡举里选:贤良对策、孝廉察举
士人政府形成:读书人成为政治主体
经济制度
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但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问题:自由买卖导致贫富分化,王莽改革失败
盐铁政策:汉武帝推行国营,抑制商人资本
兵役制度
全民皆兵:23岁服役,分卫兵、戍卒、地方兵
义务劳役:更卒(年服一月力役),可纳钱代役
社会影响:人口税与兵役压力导致农民破产
唐代
政府组织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政事堂会议: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地方行政: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后期节度使割据
考试制度
科举定型:进士科为主,分乡试、会试、殿试
教育体系: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立
经济制度
租庸调制:
租(田租)、庸(力役)、调(户税)
后期崩溃,改行两税制(量出为入,货币纳税)
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庄园经济兴起
兵役制度
府兵制:兵农合一,分番戍卫
募兵制兴起:安史之乱后藩镇专兵
军事弱点:边疆依赖藩镇,中央禁军衰弱
宋代
政府组织
相权分割:
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
谏院独立,形成与政府对立
强干弱枝:地方设路、州、县,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考试制度
科举完善:糊名、誊录防弊,分区定额录取
重文轻武:进士及第者主导政坛,武人地位低下
经济制度
两税制延续:田赋为主,附加杂税繁多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争议极大)
商业发展:交子出现,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兵役制度
禁军与厢军:禁军为精锐,厢军为地方杂役
军事弱点: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对外战争屡败
明代
政府组织
废除宰相:六部直隶皇帝,内阁大学士辅政
内阁无决策权,依赖司礼监批红
监察体系:
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封驳权)
厂卫特务制度(锦衣卫、东厂)
地方行政
行省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权
基层治理:里甲制(户籍管理),乡约教化
考试制度
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格式僵化
翰林院特权:进士入翰林为储相,非翰林不入内阁
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征银,简化税制
黄册与鱼鳞册:户籍与土地登记,后期流于形式
军事制度
卫所制:军户世袭,兵农合一
募兵制补充:戚继光“戚家军”为代表
边防危机:九边防御体系,后期溃败于满洲
总论
制度演变核心:
中央集权强化,地方活力衰退
科举成为唯一上升通道,社会流动性固化
钱穆核心观点:
传统政治非专制,制度需与人事配合
批评“制度万能论”,强调历史特殊性
清代部族政权加剧制度僵化,终致革命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