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2025-03-25 16:11:5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中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气
占大气体积的78%
对生物体有重要作用
氧气
占大气体积的21%
支持燃烧和呼吸过程
氩气
占大气体积的0.93%
惰性气体,不活跃
二氧化碳
占大气体积的0.03%
对植物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水汽
大气中的水蒸气
影响天气和气候
参与水循环
相对湿度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
影响人体舒适度
悬浮颗粒物
尘埃
来自地表风蚀
影响大气透明度
烟雾
由燃烧过程产生
影响空气质量
火山灰
火山爆发时喷出
影响航空交通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地面至约10公里高度
天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顶
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分界面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约50公里高度
臭氧层位于此层
吸收紫外线辐射
平流层顶
平流层与中间层的分界面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至约85公里高度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稀薄,分子运动活跃
中间层顶
中间层与热层的分界面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热层
从中间层顶至约600公里高度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存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外层空间
热层以上
大气极其稀薄,接近真空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风向
风的来向
受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速
风的快慢
受地形和摩擦力影响
风的成因
气压差异
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
地球自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气旋与反气旋
气旋
低气压中心
风向逆时针旋转(北半球)
反气旋
高气压中心
风向顺时针旋转(北半球)
大气的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
热力作用
地面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
形成低压区,吸引周围空气
地形作用
山脉阻挡,迫使空气上升
形成云雨等天气现象
下沉气流
冷空气下沉
温度降低导致空气密度增加
形成高压区,空气下沉
气流稳定
下沉气流抑制云的形成
通常与晴朗天气相关
大气环流
全球尺度的风带
赤道低压带
太阳直射,热空气上升
形成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
下沉气流主导,天气晴朗干燥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低压带
温带地区,气旋活动频繁
形成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极地高压带
极地冷空气下沉
形成极地气候
季风环流
夏季季风
陆地加热,形成低压区
海洋相对为高压区,风向陆地吹
冬季季风
陆地冷却,形成高压区
海洋相对为低压区,风向海洋吹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加热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影响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分布
大气层吸收
大气层吸收部分太阳辐射
影响大气温度和天气变化
长波辐射
地球表面冷却
地球表面向太空辐射热量
影响夜间温度下降
大气层吸收
大气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形成温室效应,维持地球温度
大气的水汽循环
蒸发
水体表面水分蒸发
太阳辐射加热导致水体蒸发
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叶片释放水汽
对大气湿度有重要贡献
降水
凝结
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形成云和雾
降水形式
雨、雪、冰雹、霜等
受气温和气压条件影响
地表径流
地表水汇入河流
降水后水流汇入河流
影响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
地下水补给
部分水分渗透入地下
补给地下水,影响地下水位
大气的化学作用
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臭氧层吸收大部分有害紫外线
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臭氧层空洞
人类活动导致臭氧层损耗
形成臭氧层空洞,增加紫外线辐射
酸雨
大气污染物质沉降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
形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
环境影响
酸雨对森林、湖泊和建筑物有害
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形成温室效应,维持地球温度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
引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