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网络模型-思维导图
2025-03-28 09:08:15 8 举报
AI智能生成
OSI七层网络模型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理论基础,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该模型将复杂的网络通信流程细分为七个逻辑层次,从高到低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负责特定的任务,并通过接口与其他层进行交互。 各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 应用层(第7层):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处理数据的具体用途,如HTTP、SMTP。 - 表示层(第6层):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加密解密,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兼容。 - 会话层(第5层):管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会话,包括会话建立、维持和数据交换顺序。 - 传输层(第4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负责数据的分段、传输和重组,包括TCP和UDP协议。 - 网络层(第3层):负责数据包的传输路径,进行逻辑地址分配,如IP协议。 - 数据链路层(第2层):确保数据在一段链路上的正确传输,处理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 物理层(第1层):涉及实际的传输介质,如电缆、光纤等,定义电压、数据速率、物理连接器等标准。 OSI七层网络模型的思维导图通常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每个层次以分支形式分布,每个节点上标有该层次的核心功能和相关的数据封装概念。思维导图使用清晰的布局和结构,有助于学习者记忆和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协议和通信过程。该导图是网络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设计、优化和故障排除网络通信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定义与起源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简介
ISO在网络标准化中的角色
七层模型的提出背景
模型结构
层次划分原则
功能明确与独立性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物理层的数据封装
应用层的数据解封装
模型意义
促进网络协议标准化
统一通信规则
提升网络互操作性
跨厂商设备协作
物理层
传输介质
双绞线
类别与规格
光纤
单模与多模
无线介质
微波与卫星通信
物理接口
RJ45接口
以太网接口标准
光纤接口
SC/LC/FC等类型
数据传输速率
比特率与波特率
定义与区别
常见传输速率
10Mbps/100Mbps/1Gbps等
物理层设备
集线器
工作原理与特点
中继器
信号放大与再生
数据链路层
帧结构
以太网帧
前导码与帧校验序列
PPP帧
LCP与IPCP协议
错误检测与校正
CRC校验
多项式选择与计算
ARQ协议
停止-等待/后退N帧/选择重传
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机制
发送窗口与接收窗口
拥塞控制
慢开始与拥塞避免算法
数据链路层设备
交换机
工作原理与类型
网桥
透明网桥与源路由网桥
网络层
IP协议
IPv4与IPv6
地址结构与分配
路由选择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ICMP协议
ping命令与traceroute
错误报告与控制消息
IGMP协议
多播组成员管理
组成员加入与离开
网络层设备
路由器
路由表与转发决策
网关
协议转换与跨网通信
传输层
TCP协议
可靠传输机制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滑动窗口与慢开始
UDP协议
无连接通信
数据报格式与校验和
实时性应用
音频/视频流传输
传输层端口
知名端口与动态端口
端口号分配与管理
传输层服务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服务
服务类型与质量保证
会话层
会话建立与管理
会话初始化与终止
会话状态与超时
对话控制
同步点与检查点
数据传输的同步与恢复
令牌管理
令牌传递协议
令牌环网与令牌总线
会话层应用
远程登录与文件传输
Telnet与FTP协议
表示层
数据表示
数据编码与解码
ASCII与Unicode
数据压缩与解压缩
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
常见压缩算法
数据加密与解密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加密算法与密钥管理
数据转换
字符集转换与格式转换
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应用层
网络应用协议
HTTP协议
请求与响应格式
SMTP/POP3/IMAP协议
电子邮件收发流程
域名系统(DNS)
域名解析过程
递归查询与迭代查询
文件传输协议(FTP)
文件上传与下载
传输模式与数据连接
远程过程调用(RPC)
协议原理与实现
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
0 条评论
下一页